富國基金:如何理解科學穩健把握逆週期調節力度?

■ 富國基金專欄

去年12月12日,“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首次提出。2月19日發佈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執行報告》)對此作了重申,並用專欄的形式解釋了何為“科學穩健”。有觀點簡單認為,強調“科學穩健”意味著“逆週期調節”力度的減弱,真的如此嗎?

我們認為,“科學穩健”強調的是“逆週期調節”的常態化、系統化和規律化。換言之,就是要在科學認識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客觀看待宏觀經濟的正常波動,關鍵的時候要勇於出手,但又不能過度反應,穩健的實施“逆週期調節”。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意味著全球經濟面臨更多的挑戰,強調“科學穩健”體現的是戰略眼光,而具體的“逆週期調節”力度,則要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戰術上的調整。所以,不能簡單認為“科學穩健”的戰略定位與“具體力度”的戰術實際相混淆。事實上,《執行報告》多次強調了要“強化逆週期調節”。

那麼,“科學穩健”具體指什麼呢?《執行報告》從“科學把握總量的度”、“有效把握結構的度”和“加大改革的力度”三個方面做了闡述,其根本目標在支持實體經濟和促進高質量發展,既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又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相對而言,“結構調整”和“推進改革”更需要久久為功,而“把握總量”的政策效果則更為直接。《執行報告》明確,“把握總量”的中長期目標為“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基本匹配”,既兼顧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也有利宏觀槓桿率的基本穩定。

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局部性社會信用收縮”的背景下,《執行報告》指出要“強化逆週期調節”,使得“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略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因此,從貨幣政策的角度而言,“逆週期調節”預計將持續,其力度將取決於貨幣和信用擴張的速度,是否在略高於名義GDP增速的範圍內。

近兩年,受內外部不確定環境的影響,違約事件呈現多發易發的態勢,疊加銀行資本金相對不足,信用擴張速度有所放緩。在此過程中,人民銀行通過MPA考核和LPR改革,積極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製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為修復信用創造做了大量工作。

短期來看,在貨幣和信用擴張修復完畢前,“強化逆週期調節”不會結束,流動性仍將保持合理充裕,這有利於無風險利率的降低,以及信用利差的收窄。

—企業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