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铁石之人亦作此销魂语


《苏幕遮》:铁石之人亦作此销魂语

范仲淹的词作不多,最为人孰知的有两首。一首是《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篇《苏幕遮》。

这首词作哀伤凄婉,感情缠绵,读起来确实很难让人联想到其作者是叱咤疆场,胸有百万甲兵的范夫子。据说,王安石读到这首词时还出言戏谑说领兵之人也写这样的词?但是就像王国维说的那样“词之雅致,在神不在貌”,如同人不可貌相,我们欣赏词作也不应该仅看词作的表面而不窥其深层。

《苏幕遮》:铁石之人亦作此销魂语

尽管词是“要缈宜修”的,但欣赏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我们不可能不探究其写作背景和当时作者的心境。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说法有二,一说作于范仲淹镇守边塞之时,当时范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另一说该词作于“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被贬谪杭州,任杭州太守之时。鉴于词中描写之景,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苏幕遮》:铁石之人亦作此销魂语

词的开篇便先声夺人,“碧云天,黄叶地”简单六个字便把读者整个人瞬间置于一个萧瑟肃杀的天地当中。古诗词的魅力就是哪怕斗转星移,时空轮回的千年之后,面对同样的风景,我们仍然能够拾起古人曾经遗失的那份心情,体会到作者当时的那份心境,而“心有戚戚焉”。刚开始,我很难理解“碧云天”这句,云和天为什么要用一“碧”字来修饰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同样的秋景之后。已是深秋,但秋草仍然深绿,远眺天空,在秋草的映衬下,似乎天边的闲云也染上了一抹绿色。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几乎复用了范夫子的这六个字,可见这一句备受后家推崇。

《苏幕遮》:铁石之人亦作此销魂语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世人多悲秋之语,“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总是一个让人产生悲凉之情的季节。浓郁的秋草蔓延,似乎连波面上的水气都染成了绿色。“山映斜阳天接水”,读这句总是不禁想到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天低树”,“月近人”,“天接水”,不一样的遣词,给人的视觉感受却是一样的,暮霭沉沉,水天一线。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本来肃杀的秋已经够让人心情沉重了,然而凄绿的芳草更加重了这份心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刻让他悲叹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肃杀秋景,还有庙堂的堪忧前景吧。

《苏幕遮》:铁石之人亦作此销魂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前半阙的写景是为了后半阙抒情的自然和不突兀。接下来词人丝毫没有敛礽自己的感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能够做一个好梦,一个梦境中有故人,有故乡,有故景的好梦,不然是无法入睡的。然而,梦终有醒的时候,哪醒了呢?“旅思”不减反增,更加烦恼哀伤而已!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休独倚”,词人是说自己,但同时也是对所念之人的委婉劝言,在思念满怀的月夜,就不要独坐高楼了吧,纵使借酒浇愁,也是愁难挥去,难以排遣,反而化作相思之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千百年不知引起多少身处异地,不能共一轮明月的恋人们的感伤呢!

《苏幕遮》:铁石之人亦作此销魂语

词者,诗余也!“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柳永,苏轼登上词坛之前,词始终没有摆脱作为歌舞宴余的“点心”的角色。然而,终有人试图走出这种局限,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为“销魂语”,但词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却是心系庙堂,心怀苍生之志。就像他在政坛的锐意进取,革故鼎新一样,在文坛上他也努力赋予词更多的表现力,从这首《苏幕遮》,我们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