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讓農民進城,還是說把農村建設成城鎮一樣?

夢幻之旅155683777


現在很多地方上的城鎮化實施方案有點變質了,本來是讓農村地區的村鎮達到城鎮化配套水平變成了想方設法把農民喝到城市裡面去變成市民。悲催!


潮衣家族


我們整天說城鎮化,但是很少有人真正透徹的理解什麼叫做城鎮化。至於問題“城鎮化是讓農民進城還是把農村建成城鎮一樣?”我覺得不論肯定哪一種都略有片面,因為城鎮化不僅僅是簡單的讓農民進城或者說把農村建成城鎮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1.中國有好幾億的農民,如何進城?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好幾億的農民,如果農民都進城了,那糧食誰種啊,耕地怎麼辦,我們吃什麼啊。再說了,農民朋友進城的話哪兒有那麼多住的地方,所以說城鎮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朋友進城生活。


2.把農村建成城鎮?

進城之後我們看到的都是高樓林立,如果把農村都建成這個樣子也不方便大家的居住啊,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大家基本住的都是平房,可以把糧食拿到房上去曬,可是大家都住上高層以後,糧食怎麼辦呢?所以想要把農村改造的和城鎮一樣,目前來看基本不可能,所以國家肯定也不會往這方面考慮!

3.究竟什麼是城鎮化?

所謂的城鎮化就是努力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建立更多的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差距。當然啦,大家現在看到很多地方被拆遷之後國家給這些人分房子,其實這只是城鎮化的一部分組成,並不是讓所有人都去城裡生活,這個很不現實。

現在什麼是城鎮化大家理解了嗎?希望農村能夠發展的越來越好!


惠農圈


毛主席當年提出的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很值得重視!以工人階級為主導,以貧下中農(農民)為基礎的思想永遠不會過時!


豔陽天玉


這個毫無疑問,肯定是農民進城!

因為根本就不能把農村建成跟城市一樣,不是說農村的房子蓋的高一點兒、路寬一點兒、衛生狀況好一點,就跟城市一樣了。

說句抬槓的話,農村怎麼經濟發達,也不能建一所三甲醫院吧?怎麼也不能每個村建一所大學吧?期待未來農村經濟好了,跟城市一樣都是幻覺!

因為很多的業態,人口密度達不到,永遠不會出現,我覺得滴滴和美團外賣都永遠進不了農村,因為需求密度太低了。



不能跑幾個村兒給你送份盒飯吧,關鍵是一個村兒,一天也定不了幾份。

在我看來,農村人口最終通過兩種方式完成城鎮化:

主動進城

這個包括上學,進城打工,當兵等方式,主動來到城市學習、工作、生活,最後在城市定居。

還有最近幾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經濟收入情況好的話,主動到縣城買房,方便子女上學的同時,自己也到城市和周邊找一份工作。

這部分人不需國家號召,經濟和眼界達到一定水平,會主動脫離農村。



被動拆遷

這部分人群年齡稍大,文化程度偏低,沒有主動進城的動機,也很難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但隨著城鎮化和社區化的加速,很多村莊被迫整體拆遷。

這些人會以置換的方式,到鎮和社區集中居住。但是他們的工作並沒有離開土地,只要來說還是農民。

無論如何,還是農民離開農村,到鄉鎮或縣城生活居住,幾乎不存在把農村建成和城鎮一樣的情況~


農村電商海叔


農民進城不需要趕著逼著進城,有實力的農民自然會進,連一個公平都沒有的農村怎麼才能富,有多少人沒有地,有多少人死了還有地,你們知道嗎!悲哀的社會我們這根本就是5年調地,現在土地承包了改為一年一調,按人口調,也不影響包地政策,農民才有公平,有的地方添人的沒地,死了多少年的倒是有地,不知道農民怎麼活的,回到了舊社會,悲哀呀悲哀!多少年不變是給包地者的定向,國家的引導。現在農田都承包了,可以小隊裡把包地的錢每年按人口分配,這樣才能公平,才能縮小貧富差距,添人的倒是沒地他們吃什麼,拿什麼過日子,死了幾十年還有地,這不符合農民的利益,不人性化!


手機用戶24409821190


城鎮化不是讓農民進城買房生活,而應該是讓農民也具備城裡人的福利待遇,發展好農業農村,老了有養老金,幹農活也有工資,農村就像無數的大農場,這樣的景象才是城鎮化


藝聲大夫的媽


太簡單的問題,要把農村建設成千千萬萬個南街村,把南街村的奇蹟宣傳到中國千家萬戶,樹起響噹噹的樣板,中國復興指日可待!


用戶7492625943649


從城鎮化過程中的城鄉格局演變來看,鄉村一直處於被擠壓的狀態。2005-2011年間,長三角超過1/5的鄉村已經消亡,2011年江浙滬村民委員會較2000年減少了41.03%,其中江蘇減少了52.92%,浙江減少了31.84%,上海減少了38.58%。鄉村消亡客觀上一方面是由於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和鄉村城鎮化,鄉村人口一直是處於流出而非流入的狀態,另一部分是村莊復墾和土地開發相結合的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制度以及撤村並鎮等行政手段的強力推動,土地被城鎮發展徵用。村莊整體拆遷,農民強迫“被上樓”,鄉村空間快速萎縮,使得鄉村農業生產、生態服務和文化傳承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發展活力不足。2000-2011年糧食和油料產量分別下降了12.4%和41.4%。同時還有部分鄉村興辦汙染工業,直接破壞農村生態環境,鄉村作為城鎮汙染消納和休閒空間的功能大幅減弱;以城鎮規劃和建設方式改造鄉村,也使鄉村呈現“城不城、鄉不鄉”的特點,鄉村特色逐漸喪失。

鄉村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孟德拉斯認為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意義上的自給自足的農民已經不存在了,在農村從事家庭經營的農業勞動者從本質上說已屬於一種“企業”。但孟德拉斯所說的“農民的終結”,並不是“農業的終結”或“鄉村生活的終結”,而是傳統意義的“小農的終結”。發達工業國家的農業從業者,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無論社會怎樣發展,農民也不會無限地減少,農業勞動者仍然是整個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群體。只要存在著糧食和農產品生產需要,存在著地理文化治理體系方面的支持,農業和農民村莊就有繼續存在的必要。長三角大部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仍負有保護大量基本農田的重任,尤其從長三角自身生態平衡角度以及農村社區特有村情看,農業不能消亡,鄉村不會消亡,也不應消亡,鄉村的空間和功能重塑及復興,無疑成為極具挑戰性的命題。

未來鄉村轉型的方向,在於提升鄉村的價值,通過綠色農業生產並向二、三產業鏈延伸,提升農業的價值,通過對村民的引導、培訓和教育,提升村民的素質,通過環境宜居性改造,提升村莊的價值,使鄉村能夠擁有與城市競爭的獨特資源和特質。為此,積極開展鄉村經濟創意策劃和運作探索實驗,發展利用原鄉自然文化景觀及資源、鼓勵鄉村百姓參與、通過交流體驗而得到樂趣知識的農村休閒產業,鼓勵農村人口在地就業,探索保留傳統農村特色的住居、公用設施改造,避免鄉村過度衰弱和農村環境破壞。

(閆東昇 南京大學博士生)


長江產經智庫


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分鼻亮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城市有錢的人,年齡大了想靜下來,來農村,獨門獨院,雞鳴狗叫炊煙裊裊。年輕的農村人想去城裡拼搏 ,去吧,是虎還是鼠,如果啥也不是,農村就是你的家。


大江東去723


只是單純的讓農民進城,或是把農村建設成城鎮一樣的模式,是極不準確的說法。

正確有說法是成本的城鎮化。我並不是玩文字遊戲,只是這種說法更符合關於我國農村的城鎮化建設,也更具有操作性。

首先一點,為何要農村城鎮化

很簡單的原因,帶動內需。激發城市增長活力,啟動消費市場與投資市場。我國的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約為3:7,三成的城鎮人口消費水平相對農村消費,還是高很多,但仍架不住農村人口多。能否激發這新的消費活力,就在於這7成人口。

當然,農村人均消費水平低,且居住位置很分散。要想激發這股源,城鎮化將是國家必然要做的事。

這其中關於城鎮化就有二種誤區,也就是題目所說的讓農民進城,還是把農村建成城鎮。

第一種——中央政府所要求的城鎮化

中央政府關於推進城鎮化的思路非常明確,就是解決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的問題,通過城鎮化率提高,帶動農村以濟發展,拉動內需,逐步推動並實現現代化。

中央政府的要求,是從解決農民穩定就業問題入手,將就業城鎮化過渡到城市生活與定居,再享受城市的各項公共服務的全面城鎮化。

第二種——地方政府的城鎮化

顯然,地方政府並不這樣認為,他們更多的只想通過招商引資與城市建設,提高GDP增長,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城市基礎建設,體現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

這種城鎮高速發展的結果,城市越發展,提出的目標越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就越排斥。城市門檻提的越高,中央政府所說的農村城鎮化實現的難度就越大。

誠然,進城農民絕大多數教育水平不高,大多中初中教育,平均收入與城市居民相關數倍,他們也沒享受城市生活的習慣,更多的是保留農村生活的方式在城市生活。

這就要求城鎮化必須逐步推進,不能一蹴而就,對他們也不能在各方面有過高的要求(生活習慣,尤其是思維方式)。他們進城後,所居住的月租金大多是數百元,極少數千的。還有與他們一起進城的子女,他們的教育問題也與城鎮孩子不一樣,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

再回過頭來看——地方政府怎樣做的。

低成本徵用土地,建高樓,建房子。高樓大夏,廣場,生態公園,寬敞的街道,房地產大院等等。這樣做是沒什麼問題,地方財政也會很好看,城市增長也很好,政績也漂亮。只是,做完這些,又如何讓巨量的農業人口生存其中了,或者這種模式的城鎮化能容納多少人。這就是我所說的不能單純的讓農村人口進城,你要給他們生存的空間,城市就不能這麼做。

另外戶籍政策也是一大問題,我不是很熟,就不亂畫了。

中央的政策沒錯,是應該向這方向發展。地方建設就應該是——低成本的城鎮化。

大城市人口極中,密度高,可衍生的服務業,增加的就業崗位也就越多。優質資源多,就些地方就更有就業機會,這是客觀規律。在這裡,我就想是否可以適當降低城市臉面,對一些小攤小販能否更包容一些,比如集中整治,給他們制定營業的範圍。

發揮中小城市與城鎮的作用,不是每一個城市都應該像上海那樣。降低農業轉移人口的生活成本,就業成本,可對小城市推出契合自身的發展目標。沒必要建100層高的樓,沒必要建地鐵,甚至就是高鐵站,也必要建(你說我一個城鎮人口不到10萬,非要拉上高鐵,我沒有瞎說,我國大多數城市都認為沒高鐵就不是“好城市”,吭爹的為一個高鐵,全縣五六年的財政就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