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聽到: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你怎麼看?

老馬極客數學


不用理它。 諾大的人群,總有各種說法。不明噴子,亂吼瞎叫,惟有天下不亂之想法。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負了最大責任。作為教師,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腑首甘為孺子牛”胸襟氣量!


憤怒野虎


我贊同!讀小學三年級時,我們班在年級中排名倒數第二!後到四年級時,班主任換成了一位姓黃的帶眼鏡的中年女老師!她來之後讓我們每人毎天寫篇日記,然後收上來批閱!我開始以為老師不會認真看我們的日記的,然後每天像記流水帳一樣記錄每天的生活!直到一天上語文課時,她不記名地批評了班上的同學欺負班裡一個女生事情,我驚訝地發現這不是我在日記本里反映的嗎,原來日記老師毎天都看啊,老師通過看日記及時地掌握我們班上同學的心理活動。她把我們班上成績不好,個子最高的男生升為班長,這位班長一改往常有點小欺負人的樣子,帶頭積極地挑水搞衛生,尊守紀律,從不欺負同學!?!黃老師為了讓後排的同學也聽得到她的講課,總是站在中間一排的中間位置我的座位旁,大聲地講課,有時口水會噴到我臉上,我卻因為有這樣的好老師而感到幸福!為了讓我們保質保量地搞清楚自己做的題為什麼做錯,正確的應該怎麼做,我們黃老師聯合我們數學老師講完試卷後,就會讓我們一個個上講臺向兩位老師講解為什麼這樣做,直到講解對了才能下課放學!後來我們班在六年級畢業時成了年級第2名!黃老師,謝謝您,謝謝您給了我一個快樂童年學習生活!


用戶4879965293271


孩子的成長,第一重要的是家庭,第二是老師👨🏻‍🏫的引導,老師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自主學習那是最好的,比填鴨式強多了

我覺得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書的老師,反正我大學日語老師講的我沒興趣,聽不明白,她整天高高在上的,她是個神童,我們不是啊[攤手]但是日語文化老師就特別好,用她日本的旅遊經歷跟我們講課,可有意思了,我最後主動學習去背書

找到孩子適合的方向去發展,有些孩子適合讀書就拼命的網上讀,做學術;有些適合人際交往的,就去混人脈,都可以的嘛~

[愛你]只要跟著正常軌跡走,千萬別玩“脫軌“了,人生嘛很戲劇化的,都會走的很不錯的!



公考翟菌寶


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句話,一說出自於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之口,一說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觀點。對於這句話的理解,爭議也很多。有人認為:這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教師的奮鬥目標;也有人認為:從哲學上看,這句話太絕對,絕對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其實,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正反映了人們對教育的不同觀點。贊成這句話的,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而反對這句話的,強調的是教師在教育中應是起引導作用,學生才是主體。我對這種觀點持“反對”態度,因為如果“只有教不好的教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個命題正確的話,如此類推的話,那結論是很荒謬的。例如“只有管不好的政府,沒有管不好的百姓”,“只有管不好的警察,沒有管不好的罪犯”,“只有醫不好的醫生,沒有醫不好的病人”,誰敢說這些大話呀?如果作為教師的一種信仰還可以,把它作為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就太離譜了。我認為,理論上或許能說得通,但實際上有很大的偏差。特別是某些地方,頑劣學生達到一定的量,專家教授也難扭轉,至少短期不可以扭轉難以調教好。達到一定的量,就不是簡單相加,而是翻倍的困難,甚至聚變。




教育前行者


談幾點看法吧!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這句話應該是偏絕對了。作為老師可以用這個做為自己的座右銘,不斷的提升的學識,教學方法,以及識別和掌握幫助不同學生個性化方法。但作為學生的一方,也要人盡其力的,物盡其用,認真的刻苦的學習。包括家長在內多方共同努力情況下,是達到一個理想的學習預期和效果的。給大家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我初中的時候,教我們化學課的是學校的老教導主任。他就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他的口號是聽我講課必須專心,當堂課的知識當堂掌握,課下沒必要複習,也能考個好成績,所以他上的化學課是作業最少的。他上課是嚴肅的,下課是暖心的。就這樣一學期下來,全班32個學生滿分的在20個左右,差一點滿分的,還有5—6個,是因為做題馬虎粗心大意的,還有幾個調皮搗蛋也都能及格。這裡我要特別介紹一下,就是我們有一個應該是智商偏低的同學,其他科目經常不及格,唯有化學分數是勉強及格的。我想這個例子正好驗證了今天正在討論的問題。在好的老師教導下,學生可以發揮出最好的學習水平和熱情(個例除外),大家是否認同呢?


無色天空看風景


對這句話的理解主要有兩個出發點,一是對這個觀點裡面核心概念的界定,教好,怎樣才是好?我覺得教好有幾個層次,第一是義務教育結束後,到社會上能自食其力,不啃老不違法;第二是有技術有能力,關愛親人,積極向上;第三是進入高中,考入大學,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最好層次是考入名校,成為某一領域的一流人物。有了清晰的概念界定,教師對後進生也有了清晰的轉化方向,目標放低了,教師勝任的比例也會大幅增加。二是不輕易否定這句話,懷有敬意的去踐行這個教育理念。說這話的似乎出自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之口,個人覺得,這應是出自對教師的勉勵或者鞭策。如果輕易否定,的確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想法就會在心裡滋生蔓延,對老師對學生的發展都勢必不好。況且,我們的判斷並不一定正確,甚至大多數時候是錯誤的。因為的確有一些學生在某一位老師的教育或者在某一個階段由差轉好了。

 作為教師,在我們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時,也應該懷有敬意的去努力踐行這個近乎苛刻的教育理念。面對學生,你轉化一個,尊師重教的人就多一個,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尊師重教風氣的形成就在教師的每一跬步。


升學園地


(教師是能否教好學生的關健,一個國家,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全看教師的素質。教師的素質高,教出的學生就好些,教師的素質低教出的學生各方面都會差些,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一、我認可領導的觀點。

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是把教肓學生的責任歸於老師的頭上。老師是從事教肓的專業人才,其職責就是一心教學。

繪學生上課教好他們是老師的職責,衣食飯碗,更是老師們的道德範疇。怎樣去教孩子,教好孩子都應該做好研究,認真思考,如果你工作馬乎,不盡心盡職,抱著混日子的思想,你定是一個"教不好的老師"。


(老師要具備較大的思維能力,別為教書而教書,死板去對學生進行書面知識傳授,而應該做學生的思想動態分析,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特別是性格,然後對號入坐,方能教好他們。)

二、老師不應該單是"師者,授業之人"。他除具備了專業水平,還應該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和一顆細緻的心。

學生一個班幾十人,他的目標一致,學習讀書,但他們思想性格不一敵。老師既要細心去觀察瞭解他們,還要懂得怎樣深入每個學生的心裡,讓學生服你,相信你從而服從你的教肓。

如果死板,呆板地單純授課,照本宣科去講讀書本,這些學生你是教不好的。


陶行之講:教育中兩防止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傾向;另一種是隻笮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

從這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教師的重要性與學生的可教性。

(結束語:老師是教得好教不好學生的關健。假如專業水評差,教學思路窄,方式方法不對,不去了解學生的思想,死板教師,照本宣講,是教不好學生的。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話很有道理!)


職場低層


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用以加強老師的教學責任心,引導教學力量以學生成長為目標是好的,這個論斷的主體強調老師的責任心與學生的無差別性。實際上很難做到,只能作為一個努力的方向。但是,作為老師不可以不努力教學,這是責任,更應該對所有學生抱有希望。

一、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即使因材施教也很難保證所有的學生都會較好。

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有以下三點:

1.智力差異

這是最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學生面對知識學習、理解和應用的速度、難度、技巧和實際效果大不相同。一個班有幾十名學生,老師即使再用心教,總有幾名學生跟不上,考試的時候總有很大的差異。

你能說老師沒盡到教學的責任?那學習好的成績是怎麼來的?可是如果老師非常棒也是個問題,學習差的學生難道就真的很笨?

所以,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想讓所有學生成績都很好,幾乎不可能。

2.性格心理差異

不同的學生,因為性格、心理、抗壓和敏感性等問題,會在面對學習壓力、學習困難等問題上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反應。

比如,面對大的學習壓力,一些學生能夠頂得住,心理比較坦然,而有的學生內心焦躁很容易疲勞,還有一些學生則是玻璃心,稍有不順就鬧脾氣。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也只能是盡力而為。

不是老師不盡心,實在是隻手遮不過天來。

3.對於學習的興趣與傾向有差異

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不同的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很不相同。有的孩子一開始就喜歡學習,越喜歡越投入、越投入越出色;而有的學生就是不喜歡學習,上課總開小差,甚至逃學。

有人說,這與家庭教育等因素有關係,這句話不假,但是當他們站在老師面前的時候,一個不爭的現實就是對於學習的態度差異很大。

學生的差異性,使得老師即使再盡責任也很難全部教的很到位。不僅在當代,即使回溯到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他老人家,收了3000多學生,不才教出比較出色的72名子弟嗎?
孔子有個學生叫宰予,覺得他很聰明,就特別上心。有次發現這個學生幾天都沒來上課,於是很擔心,就派弟子去找,結果宰予在房間裡睡大覺。於是孔子發出感嘆:“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意思是說,爛木頭是無法雕刻的,糞土一樣的牆壁是不能粉刷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就放棄將學生教好的念頭,不能因為學生本身有問題,就放棄對他的教育責任。

親身經歷:

2002-2003年,我曾經在某高校做過兩年的英語老師,同時兼任兩個計算機班級的班主任。那時候,我剛畢業不久,血氣方剛,年齡比班級同學大不了多少。

其中,在計算機某班,有一名男生,家庭情況很不好,上學的錢基本都是家人幫助借來的。但是該男生並不體諒家人的困難,而是拿家人好不容易湊給他的錢,去談女朋友,帶女朋友出去各種高檔的消費。

某天下午,自習課。我到教室裡面逛了一圈,發現他沒在。到了晚上,去男生宿舍看了一下,仍然沒在。整個一天晚上,不僅我在擔心,連他的同班同學都在找他。第二天上午9點左右,派出所的人找到了學校,說有個學生在外面打架傷人,讓學校派人去認領一下。

我帶著兩個男生來到派出所,發現正是那名“失蹤”的男同學。問了下情況才知道,原來他和女朋友出去吃飯,他女朋友狂點各種較貴的菜,最後結賬的時候錢不夠了。櫃檯的人說了他兩句,他一氣之下竟然和人家打了起來。最後將人打傷,自己進了派出所。

不管怎樣,這都是自己的學生,在與派出所交涉完畢之後,我們賠償了飯店500元錢,最後將他領回學校。

作為幾乎是同齡的人,我其實很生氣,很鄙視這位男生。但是,作為老師,我又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苦口婆心勸他,讓他從實際出發,將精力用在學習上,畢業後找份滿意點的工作,好好報答父母。

之後,這位男生痛改前非,不再多花一分錢,也與那位女朋友斷交。認真學習,畢業後上了兩年班,然後自己創業,現在也是1000多人公司的老闆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有兩個體會:

1.不管學生怎樣,老師一定不能另眼看待,一視同仁。不能歧視。
2.作為老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凡事需盡心盡力,不能留下遺憾,更不能讓人戳脊梁骨。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吧。

總體上,站在教師職業的角度,對這個論斷有兩個總結性的認識。

1.“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指教師要盡職盡責,將教好學生當作自己最大的責任。

學生不好那是學生的事,但是作為老師不能認為學生不好,更不能認為學生教不好。否則,一定影響老師的教學發揮,更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

作為老師,就要以教好學生為宗旨,不能有任何藉口。

2.“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應該改一下,改成“只有不作為的老師”。

說起不作為的老師,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現在金錢的誘惑下,在教師隊伍,確實存在一些不良現象。

尤其,一些學校和老師,將責任推給家長,自己在教學上三心二意,總想搞點第三產業發點小財。這些行為,是對教師這個行業的玷汙。

至於有人說老師也要吃飯,老師也是人等等的辯解,其實毫無力度。愛崗敬業是每個職業都需要的,作為公認的神聖崗位的教師,這個職業的特徵就是要教好學生,就是要以德育人,就是要端正心態。

想賺大錢可以,那就不要做教師。像我一樣,從學校走出來,做職業經理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社會最中堅的人才培養者,作為大家都尊重的教師應該不斷優化自己,應該努力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好學生。當然,國家對於教師這個崗位也是越來越重視了。

我個人都希望重回學校,再次擔當起教師的責任!


指尖視野


您好,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作為學生,只要沒有先天性的遺傳疾病,智力沒有問題,就有學好的可能性。學好一個學科,應該具備的條件——學習意願+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自信心=好成績。當然一流的學生一定有一流的學習方法。

同時,作為老師,如果可以瞭解在學習的這個課題上,在師生關係中,學生是主體,要以學生為主,因為成績好的學生都是學生自己學的,不是老師教的,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的學習意願,大於單純的填鴨式的教學。70%研究人性+20%教學教法+10%實施教學,在遵循普遍性規律的前提下,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化,因地制宜的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建立自信心,增加每個學生內在的價值感,就會增強行動力。因為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成績都是通過行動力積累出來的。

能教好的老師不是教學能力強的,而是通曉人性的,學不好的孩子不是沒有學習意願,也不是缺少學習能力,而是因為沒有自信和興趣,缺少行動和訓練。美國的人性研究專家戴爾.卡耐基先生曾經說過,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成為偉大人物的渴望。而成功的慾望一旦被激活行動起來便可以一破沖天。

能教好的教練不是駕駛技術好的,而是幫助學員能夠建立好感覺的。學習駕駛的學員不是駕校教練手把手教出來的,而是藉由駕校教練這個環境發現自己有這項能力,反覆的自我訓練,持續上路,用里程積累出來的。

能學好的孩子是因為發現自己、相信自己,願意探索自己併成長自己。

老師在學生初、高中階段,對學生的影響力更大。當然,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樹原張雪燕


記得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分析事物變化的原因時是這樣說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並舉例說明:雞蛋通過一定的溫度可以孵出小雞,這裡雞蛋是內因,溫度是外在條件。沒有適當的溫度這個外在條件,雞蛋是孵不出小雞。但是如果是石頭,再有適當的溫度還是孵不出小雞,說明它不具備孵出小雞的內在因素。(這裡僅複述大意,不是原文)將這一辯證主義理論用之於教育,同樣適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其中:學生是內因(這一內因包括學生的智商,學習態度以及身體素質等等。)教師是外因(同樣,這一外因包括教師的文化素質,教學態度,道德修養等等)我們套用前述原理就可以看出,教學過程,學生是主體,學生的接受知識的能力,學習態度等等是決定其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而教師是外部條件。只有師生同心協力才能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學到應具備的知識。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二者並重。

所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態度,它片面誇大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謬論的盛行,是對教育領域的傷害:片面強調教師的作用,會誤導社會輿論將教育的全部責任壓在教師身上,使教師難承與論之重,同時也是對學生的放任,將自己學不好的責任全部推在了老師的身上。所以這種謬論的盛行,客觀上對教學工作的起到了很大的破壞作用。

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談不上是什麼教育理論,充其量只能是特定環境下某些人為了某些需要而發出的奇談怪論。這種論調,如果主導了社會輿論,將是教育事業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