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占优势,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为什么总是防守?

非想


大家都知道,三国最后统一归晋,也就是司马家的天下。这也归功于司马懿在曹操帐下的时候就韬光养晦,慢慢布局。看过三国演义的也都知道,每次司马懿带兵打仗回来以后都会收回司马懿的兵权,这说明曹操一直在防着司马懿。而且曹操临死之前也叮嘱他的儿子曹丕说司马懿可以用,但一定要防。其实这些司马懿自己也都明白,所以司马懿平时也很少展露光芒,整天宅在家。之所以司马懿在对付诸葛亮的时候一直防守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当时司马懿觉得自身实力还不足,还不足与于曹氏家族对抗,但他又需要存在的价值,又要想办法在军权上逐步布局自己的力量,所以司马懿要诸葛亮势力活着,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就有执掌兵权的机会。

第二,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难题就是粮草问题,古代打仗如果粮草问题解决不了,就没办法打仗,诸葛亮北伐路途遥远携带的粮草又不太多,后方供给又很困难,司马懿只要拖延时间等诸葛亮粮草不足自然就自己撤兵了,所以司马懿根本不需要出兵。



驴性小生


魏国毫无疑问是第一强国,但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北伐只能防守,有着魏国独特的原因,甚至司马懿本身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曹魏自身政权不稳,没有余力全面消除蜀汉;二、蜀汉独特地理形势,易守难攻;三、司马懿“养寇自重”,有意为之。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魏国毫无疑问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经过夷陵之战和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国已经失去争霸三国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是诸葛亮也有心无力。同样对于魏国,情况也不容乐观,人才凋敝,尤其是曹魏宗族的人才凋敝,八虎候相继陨落,门阀士族对曹魏政权的影响越来越大,东面还有东吴的威胁,当然司马懿对诸葛亮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三国演义》中演义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休养生息,和东吴结盟,主攻曹魏,先后六出岐山。事实上,真正的历史中,《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分别是建兴六年春、建兴六年冬、建兴七年春、建兴九年春、建兴十二年春,而五次北伐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并最终在第五次北伐时病死五丈原。

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我写过很多次,包括曹魏第二代宗族人物代表曹真和河北豪族代表张郃,都和诸葛亮的北伐关系密切。前三次北伐,并没有司马懿的参与,相反是被《三国演义》中说的一无是处的曹魏优秀宗族人物曹真统领全局,张郃街亭大败马谡,表现比司马懿父子有过之无不及,笔者认为司马懿对外用兵的军事才能被过分夸大。

曹真病逝后,曹叡被迫启用一直雪藏的司马懿,也是曹魏宗族养尊处优,后继乏人的直接体现。司马懿正是这时候,经略雍凉,奠定了司马家日后篡魏的基础。司马懿在对付诸葛亮北伐的过程,必然有着他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曹魏自身政权不稳,没有余力主动消灭蜀汉

曹魏表面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实际上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为了称帝,主动或者被动向门阀士族妥协,曹魏宗族势力被大幅打压,留下了后来曹植的《七步诗》,曹冲莫名其妙死亡,曹彰被禁锢,其他宗族开始养尊处优一无是处,第三代宗族代表曹爽高平陵之变中的愚蠢表现,就足以显示曹魏在曹真死后无人可用。内部不稳,又怎么可能有余力主动进攻,这个不稳,指的是曹魏内部各方势力内耗严重。

二、司马懿逊色于诸葛亮,蜀汉易守难攻

司马懿无论怎么吹嘘,笔者根据历史,总体上司马懿的才华是逊色于诸葛亮的,更比不上郭嘉,和周瑜相当的水准。

司马懿既然逊色于诸葛亮,他自身很难主动出击,进攻诸葛亮,只能被动防守。而且,当时曹叡对司马懿是有明显防范意识,司马懿并不是完全掌握军事大权。

除此之外,蜀汉的地势也决定蜀汉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司马懿作为外臣,进攻如果顺利还好,假如出师不利,司马家族的安危是要打上问号。

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司马懿有意为之

司马懿对外军事才能逊色于诸葛亮,但强大的实力面前,完全可以弥补,司马懿没有把诸葛亮置之死地,一定有兔死狗烹的考量,这在历代一方大臣都会考虑的事,韩信除外,韩信的愚蠢和他的聪明比足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当然这和司马懿没法比。

司马懿有意让张郃追击,借诸葛亮之手斩杀张郃,也是出于加深对雍凉军事集团的控制。同时,借助诸葛亮的存在,加深自己家族势力发展,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发展自己,司马懿真的是合格的大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摒除《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神化,诸葛亮本人就是传奇,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奇谋,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司马懿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杰,奇妙利用诸葛亮的存在保全、发展自己,最终成为三国群雄第一赢家,唏嘘。


白杨说史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蜀汉的军力与财力与曹魏比,相差悬殊,仅士兵比例就在1:4左右。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曹魏总人口则多达四百四十多万。蜀汉有十万士兵,而曹魏的兵力则在四十万人以上。曹魏在国力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一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曹魏的军队却只能消极防守,苦苦支撑,疲于奔命,这真是让人称奇的怪现象。

诸葛亮做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以超强的个人能力大幅缩小了两国间的实力对比,并在实战中占据主动地位。

诸葛亮一生共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曹魏派出了大将军曹真迎敌。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笫四次北伐,魏明帝曹睿调遣司马懿迎战,司马懿调兵遣将,令将军郭淮和费曜袭击蜀军,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诸葛亮还趁机收割了很多的麦子。

司马懿初战不利,便坚守不出,采取消耗战的方法,等待对方粮草出问题。果然,诸葛亮的粮草又出现困难,只能退兵。司马懿趁机尾随,但从不主动进攻。众部将请战未果,都嘲笑司马懿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

到了五月份,司马懿在众将强烈要求下,终于下决心与诸葛亮开战,结果大败,三千人被俘虏,吃了亏的司马懿,把脖子一缩,再也不主动出战。

六月,诸葛亮大军全部回撤,司马懿派张郃去追击,诸葛亮设伏将张郃射杀。

此战后,魏国众大臣建议曹睿加紧整军备战,以防诸葛亮来年再来犯境。司马懿却说:″诸葛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果然,三年之后,诸葛亮才发动了第五次北伐。

曹睿仍然令司马懿督军迎战,司马懿还是选择坚守不出,把诸葛亮阻挡在五丈原。诸葛亮由于担忧粮草不继,急于求战,就给司马懿送了一件女人衣服,希望能激怒司马懿,可司马懿也忍了,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最终也没能等来与司马懿的决战,不久就病逝五丈原。

司马懿曾称赞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司马懿冷静的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在自己的指挥能力稍逊一筹的情况下,明智地做出了正确的战术安排。诸葛亮始终沒能打破司马懿的拖延战术,最终遗憾的星落五丈原。





大河桥下流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军事方面,当时魏蜀两国各有自己的优势。蜀国处于山区之间,而魏国处于平原之间,这就意味着蜀国占据地利,易守难攻。魏国的骑兵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蜀国的山地令其优势无法发挥。蜀国征募少数民族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在打山地战时具有很大优势,比如说用蛮夷和青羌人组成的无当飞军。这样说来,双方以上庸、汉中一线作为国境线实在是必然的,这正好是祁连山脉的划分区。以北是广阔的平原,以南是云贵高原的山地,正好是蜀国的步兵和魏国的骑兵优势分界线。换句话说,从士兵特点来说,谁也不易打破这条平衡线。而这条线上蜀国又有从山地到平原的优势。

第二,才能方面。司马懿曾数次和诸葛亮交手,几乎是无一胜绩。上邽失麦战、卤城大败退、木门折张郃、渭水被平推、武功水被射跑等,屡战屡败不得已才坚守。之后的遗其巾帼、千里请战、死诸葛走生仲达更是千古笑谈。可见,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确实是比诸葛亮有所欠缺,其采取闭门不战的策略也就成为明智之举了。

第三,当时魏强蜀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实力逐渐增强,自然会对蜀国形成碾压之势。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魏国面积几乎是蜀国的三倍,而且占据了当时中国经济中心中原地区。蜀国不仅面积小,而且本身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南部更是被南蛮占领。这样来说,只要魏国用心经营好内政,其与蜀国的经济实力肯定会越拉越大, 最终形成无可挽回的碾压之势。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趣味历史琪姐


三国时期魏国占优势是真的,但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并没有总是防守。

诸葛亮一生共进行了5次北伐,前4次曹魏都是主动迎战,只有第五次才放弃进攻,全力防守。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用人不当,被张郃千里奔袭,攻下街亭,诸葛亮就像被打中七寸的蛇,仓皇回师。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碰到魏军小将郝昭,铩羽而归,战败了。

第三次北伐,曹魏大举进攻,但是技不如人,魏国惨败。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血气方刚,不听张郃劝阻,主动出击, 大败而归,还赔上了魏国功勋张郃一条命。

第五次北伐,魏国天灾,加上连年征战,国库无力支撑巨额军费开支,才不得不采取防守。最后诸葛亮命丧五丈原,蜀国铩羽而归。

五次北伐,诸葛亮两赢三输,前四次都是硬碰硬,只是在最后一次司马懿被送女人衣服而不出战,广为流传,才给人们留下总是防守的印象,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茅草驿站


这样说就不对了,三国时期虽然魏占优,可吴蜀联盟后还是略强于魏

这才是司马懿担心的地方。这也是三国的魅力,鼎立时谁也灭不了谁,谁也不怕谁。


即使是魏、吴联盟,杀了关羽,导致蜀失去荆州,最后刘备一场夷陵之战,大伤元气之后,孙刘再次联手,共同拒魏。


刘与魏是势不两立,孙联魏也只是利用魏,为自己谋好处而已。心中真正的敌人还是魏。


诸葛亮主动进攻,已经出现后勤供应不了的问题,反过来,如果司马懿主动进攻蜀,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天时地利的优势会反过来。在《三国演义》所谓的十路大军同时进攻,被诸葛亮一一击败,就是这个道理。


一旦魏攻击蜀,而吴就会从背后进攻魏,此时魏首尾不能相顾。


坦白的讲,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守住已经不错了,哪还能主动进攻


国内ERP专题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兵法云“兵可胜而不可为,可胜者在敌,不可胜者在己。”也就是说,战争虽然可以取得胜利,但缺不能强求,是否可以取得胜利,取决于敌方能否给我方以可乘之机,我方能否抓住机会取得胜利,而不能单从我方的主观意志判断是否取得胜利。我方只能尽力做到立于不败之地,不给敌方战胜我们的机会而已。战争的胜负,从长远看取决于两国的综合国力强弱,从短期看,每一次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两军的综合实力,这包括地理,经济,主帅的综合素质,士兵受训的情况,武器的装备等。从国力上说,三国中期,虽分强弱,但强者都不足以吞并弱者,所以说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盾都相当坚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势均力敌,双方都精于用兵,足智多谋,谁也别想给谁玩圈套,双方的士兵都市训练有素,武器装备都是冷兵器,若两军交战,毕竟是恶战。从地理上说,诸葛亮远道而来主动进攻,优势是军队凝聚力强,兵锋锐不可当,缺点是离故国远,粮草接济困难。司马懿的优势是在本国防守粮草充足,缺点是十足离家近容易恋家,缺乏同舟共济的军心。基于这点,诸葛亮肯定巴不得立即决战,取胜后以战养战,司马懿肯定不会让诸葛亮得逞。司马懿坚持固守,蜀军一旦粮草不济,军队哗变,不战自败,司马懿趁机就可以取胜,当然诸葛亮更不会给司马懿这个机会,每当粮草将尽,诸葛亮为求自保,毕竟会提前安排撤退,往往断后都有埋伏,司马懿更知道“归师勿遏,穷寇勿迫”的道理,自然也不会追。就这样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六出祁山遇上司马懿,基本上都是这个结局。而对于以被动防守的司马懿来说,清壁坚野固守不战,就是最好的应战。毕竟果子熟了摘起来是最不费力的。



乐天知命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懿的个人能力比诸葛亮要低两个级别。

有人这样形容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智力:司马懿是七步一智,诸葛亮是一步七智。由此可见,诸葛亮才思敏捷,其能力远高于司马懿。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面对诸葛亮总是防守的原因,斗不过啊!

不过司马懿虽不如诸葛亮,不过同样是一个有军事战略眼光的人。面对诸葛亮率领蜀军来袭,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不出,是坚壁清野。

因为蜀军远道而来,肯定粮草短缺,只需坚守不战,即可避其锋芒,待其粮草吃完,自然退出。

有人问,粮草短缺可以运呐!运不了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崎岖陡峭的蜀道搬运粮草到前线军营,更是难上加难。

这也是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的原因,都是粮草问题。

司马懿深知蜀军的这个缺点,所以就针对这个缺点痛下杀手,那就是坚壁清野、坚守不出。

在正面硬拼、斗智皆落于下风的情况下,正是这个扬长避短的做法,让司马懿熬死了才智绝伦的诸葛亮,取得了不胜之胜。




追逐孔方兄


有人曾经这样提问过,三国时期谁的本事最大?回答肯定是各抒已见。曹操者有之,孔明者有之,公羽者有之,赵云者有之,吕布者更有之。依村夫之见,本事最大者乃司马懿也!三国归晋,司马父子掌管天下。你说谁的本事最大?

回归本题言之,魏蜀交兵,司马懿总是避开诸葛亮锋芒,采取防守战术。除司马懿疑心太重,顾及诸葛孔明善用计谋、神机妙算之外,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仅就空城计而言,连司马懿的儿子就能看出诸葛乃虚张声势,谏言派一股人马进城打探虚实,反观司马懿执意不听,即令十万大军撤退。其中奥妙在于,在司马懿的大局观里,当时主要敌人不是诸葛亮,而是主公曹操。曹操利用司马懿对峙诸葛亮,别人难当此大任,但对司马懿早就存有戒心,视为心头大患。而司马懿当然心里像明镜一样,他是则利用敌人诸葛亮来牵制曹操。一旦诸葛亮退出政治舞台,在曹操眼里司马父子将成为主要对手,将引来杀身之祸。这就是魏国占优势,而司马懿对诸葛亮还采取守势的深层次原因。当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中原未酬,病故五丈原之后,司马父子则羽毛已丰,完全可以与曹操一决高下。于是,就形成了三国归晋、司马一统天下的格局。一孔之见。

一一山东淄博村夫

202002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