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之內,就能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黑柴


導讀:

隋文帝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與其他的帝王都有不同,他的地位非常特殊,因為是隋文帝把分裂了近280多年的中國重新進行了統一。他把隋朝以後很多相對來說較為重要的制度進行了重新設計,當然最受關注和最受用的就是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

在他所在的24年的生活當中不僅能夠勤儉節約,而且還勤於政務,把節儉的傳統發揮得非常好,而且還能把政治事務處理的很好。當然,這其中所受影響最大的,也最為受惠的就是天下的百姓。

隋文帝的這些做法也為以後唐代的興盛打造了一定的基礎,但是隋文帝死後有十四年的時間隋朝就滅亡了,子孫們也沒有命文人對他的功德進行表彰和歌頌。

隋文帝其實是一個戰功顯赫的帝王,隋文帝從開始繼承了帝位之後就已經放手去執行統一全國的工作。雖說統一了全國,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為什麼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相對輕鬆的就把分裂了280多年的中國進行了統一呢?

隋文帝建立隋朝

楊堅是宇文泰時期眾多大將軍其中一位,隋國公楊忠的兒子,楊家上下五輩都居住在武川鎮,楊堅出兵攻打北平立下戰功,所以能夠進位柱國,在朝廷當中擁有不小的勢力。而楊堅的女兒也是北周時期的四個皇后其中的一個,所以我們可以得知楊堅在當時的朝廷之中有著很高的權重和地位。

北周的宣帝是一個荒淫無道的君王,整日醉酒於後宮之中,經常很多天不去上朝,而且宣帝對於大臣們並不信任,隨意處置,在位期間肆意誅殺和罷免了很多人,所以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大家都對宣帝很恐懼。

但是,宣帝僅僅做了八個月的皇帝之後,自己一意孤行的把皇帝之位傳給了自己只有八歲的兒子,並且自稱要去“高蹈風塵”,而且還給自己立下名號,稱自己為“天元皇帝”。幾年後宣帝就駕崩了,宣帝駕崩之後,楊堅被朝廷大臣們擁護著去輔導朝政,這種狀態維持了有十個月,之後楊堅就把宣弟八歲的小兒子廢除了帝位,並且自己稱帝,稱作隋文帝。

隋文帝即位以後比較崇尚有利於民眾的政策,把法令進行了清簡,取得了民心,與宣帝在位時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宇文氏的宗族,還有鮮卑族的一些重要的大臣都對楊堅有著極度的不滿意,並且發兵討伐他。想要討伐楊堅的兵非常的有勢力,但是慢慢的都平息了,所以民心的歸屬是最重要的,楊堅收穫了民心。

隋文帝繼位後做的最主要的三件事

隋文帝自繼位後在位的時間有二十四年,在這二十四年的時間裡他把三件事情作為自己最主要去做的。第一就是要修明內政,第二個就是綏及邊疆,第三個是統一整個中國。

其實隋文帝在位的時候,中原已經得到了統一,百姓的生活相對來說已經走上平穩的狀態,而且隋文帝個人生活非常勤儉節約,並且明令禁止奢靡,當時的男性著裝不贊成佩戴金石玉器,穿衣也較為樸素,總之流行簡樸風尚,把一切的徵收都降低,並且減輕刑法,這也是他施政的中心要旨。

隋文帝將一些稅務進行免除,而且百姓只要達到50歲就能夠免役,這些都是非常讓百姓受惠的政策。而且隋文帝讓人最為拍手稱快的就是嚴厲彈劾貪汙官吏,他命人去巡查現在的河北一帶,任人將二百多名貪官汙吏進行撤換,收賄和受賄的行為也受到嚴重的懲罰。


第二件事情就是“外撫戎夷”,其實最主要的就是針對突厥,突厥在552年的時候把柔然消滅掉了,並且征服了現如今的蒙古周圍的地方,突厥就成為了偏北地區實力雄厚的部族。隋文帝在位時突厥又大肆入侵了現如今屬於甘肅的一些地帶,在隋文帝十九年的時候隋文帝就趁著突厥在五個地方互相爭雄時使用政策對他們進行離間,然後派兵出擊把他們攻破,所以突厥就變成了兩個部分,並且把其中的東部突厥降服。

但要說對隋朝影響最為主要的就是對高句麗的征討,隋朝建立以後共有三國在於朝鮮半島,其中就有高句麗,作為三國當中最強大的一個,他們日夜擔心自己將會成為隋朝的討伐對象,所以私自做了準備,當然,這引起了隋文帝的不滿。第二年的時候高句麗就發兵進軍遼西,隋文帝就派人率領了三十多萬大軍對高句麗進行討伐,結果由於風向的問題,讓隋軍的很多軍艦飄走不見,所以無功而返,之後高句麗王派遣使者給朝廷進貢,所以停戰。

滅陳統一全國

隋文帝做的第三件事情,也是自從繼位就開始進行的統一全國的工作。繼位第二年他將長孫覽封為東南道行軍元帥,第一步就是先把後梁政權除掉,直接將長江中游進行了控制,他又命令造船,大船可以承載八百人,小船也能承載一百以上的人員。文帝八年的時候,正式將陳朝的罪惡宣佈出來,並且發聲討伐。

隋文帝派遣自己的兒子楊廣,還有楊素等人為行軍元帥,率兵兵分八路進行討伐,陳後主自認為自己“王氣在此”,而群臣都認為地勢優越,所以依然喝酒賞舞,吟詩作賦,並沒有絲毫的戒備。而隋朝的將士在夜裡渡過長江,而陳軍都喝醉了,江南的父老鄉親們也很痛恨陳朝君王的昏庸無能,所以歡迎隋軍進入。

隋君直奔建康,只有極少數的陳軍想要奮起抵抗,隋君將陳後主送到長安,並且封他為“長城縣公”,十五年之後便死於長安。

結語

正是因為陳後主的陳叔寶毫無才能和輕視敵人才能夠讓隋軍輕鬆獲勝,也是因為隋朝軍事力量遠遠超出陳軍,還有經濟方面的實力懸殊才讓隋文帝輕輕鬆鬆的在短短四個月之內將分裂了280餘年的中國進行了統一。


無根樹花正孤


  1. 自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以來,中間晉朝雖然有過短暫統一,但也只有二十四年就陷入了內亂,所以隋朝也可以說是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
  2. 隋文帝從稱帝到統一,期間共十年時間,問題中的四個月是如何得來的,實在是無法得知了。

隋文帝楊堅算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雖然是“禪讓”了外孫北周靜帝的帝位,可這也絲毫改變不了他將亂了近三百七十年、戰禍不斷地魏晉南北朝,重新凝固成一個大一統國家的功績。

從公元581年二月,楊堅以隋王身份,接受了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宇文闡禪讓,改國號“隋”,改元“開皇”,到公元589年正月,晉王楊廣南下攻陳,俘獲了陳後主陳叔寶,次年八月接受了嶺南冼夫人降服,自此天下才算是一統。


當時擺在楊堅面前有三大難題:

  1. 北周宗室的不滿;
  2. 北方突厥趁國家易權,內部不穩之時蠢蠢欲動;
  3. 南方四朝還剩最後一個陳朝未定。

其餘還有西北的吐谷渾自北周時期就一直侵擾,和西域做生意的絲綢之路被斷,以及接連附庸西魏、北周的西梁國,其盤踞於四戰之地、水陸樞紐的荊州,名義上歸附,實際上一直都在想方設法脫離北方的宗主國。

楊堅剛上任就得應對這些難啃的骨頭,對此他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先對那些!不聽話的北周宗室下手。這一步比較重要,也比較容易,畢竟楊堅可是做了三年的攝政王,由於是周宣帝宇文贇的岳父,又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楊堅兩年之內官職連升,很快就掌握了北周大權,並擔任了自古只有帝位繼承人才能擁有的監國之職。

宣帝繼位,以後父徵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後丞、右司武,俄轉大前移。每巡幸,恆委居守。

在楊堅執政之時,很多不服楊堅的宗室和將領都已經被他剷除殆盡,像宗室宇文胄、宇文賢、外戚司馬消難、蜀國公尉遲迥、雍國公王謙等人起兵,都被楊堅打敗了,宇文胄、尉遲迥、王謙被殺,司馬消難兵敗逃入南陳,威脅大不如前了。

當時最具威脅的北周宗室有五人,分別為宇文泰的五個兒子: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遒,楊堅一個個全部殺掉,並且在執政時期大力削弱宇文氏的家族影響,將被宇文泰強制改鮮卑姓的漢人全部改為漢姓,像李淵也在其中,此舉得到了漢族的普遍擁護。之後楊堅稱帝,派人毒殺外孫宇文闡,徹底斷了北周宗室復辟的美夢。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北周的府兵制了,這種制度自北周宇文泰設立,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鮮卑六鎮作為主力,令所有將領繼承為鮮卑三十六部的子孫,改姓鮮卑姓氏,設立八柱國將軍管理,類似於少數部落的酋長制度。由於沒了中原王朝對武將條條框框的約束,北周兵爆發出了極強的戰鬥力。

當然這些軍隊的領導人都只能是皇帝,但北周自孝閔皇帝以來,大權旁落,能直接管轄軍隊者是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臣宇文護,期間武帝宇文邕殺宇文護奪權,這下子軍隊的老大才換成了皇帝。可之後的宣帝宇文贇耽於享樂、靜帝宇文闡年幼,軍權就又落在了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臣楊堅手裡。

此時距離北周府兵建立也才不過二十多年,很多制度都已逐漸完善,北周軍正是強盛之時,靠著手握軍隊的權力和驍勇的北周府兵,楊堅才能立下大功、平定諸亂,為之後的禪讓打下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宇文泰建立府兵制時,明確表示北周宗室不得擁有重兵,削弱兵權,此舉是為了防止宗室內亂,可也導致了後來楊堅篡位時,北周宗室無力阻止的後果。


分裂突厥、大敗吐谷渾、滅亡西梁、南陳

解決了內部北周宗室的不穩後,楊堅立刻把矛頭指向了北方的突厥,因為當時的東突厥沙缽略可汗的老婆,正是北周宗室之女,為了給“親家”報仇,突厥在楊堅稱帝的同年,就打著“復仇”的旗號,三次侵略隋朝邊境。

楊堅採取了“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政策,和突厥展開數次大戰,在強大的隋軍面前,沙缽略可汗多次敗北,雞頭山一戰甚至被打得丟盔卸甲,身邊只剩下幾個騎兵跑回了沙漠。在楊堅一打一撫的手段中,沙缽略可汗上表稱臣,奉楊堅為主,又以重金賄賂西突厥達頭可汗,使突厥內部分裂互攻,讓隋朝得利於中間。

之後東突厥沙缽略死後,其子雍虞閭和什缽苾又因為汗位而內訌,楊堅繼續採取分化政策,拉一打一,支持實力較弱的什缽苾為突利可汗,和雍虞閭所稱的都藍可汗為敵,曾經和波斯帝國對戰不落下風的突厥,正式分裂為都藍突厥、突利突厥和西突厥(達頭突厥)三部互攻。北方的威脅減弱,楊堅又把矛頭指向了南方。


楊堅不愧是政治和軍事高手,深知“遠交近攻”的策略,除了分裂突厥之外,還拉攏了位處突厥北方的匈奴,以其牽制整個東突厥,並多次對西北的吐谷渾開戰,爾汗山之戰,大將梁元山斬殺吐谷渾王,之後又採取招撫政策,打通了絲綢之路,將王朝勢力再次延伸入了西域地區,並仿照突厥政策,以吐谷渾在西部牽制西突厥。至此,威脅了中原數百年的突厥帝國被隋朝弄得內憂外患,自顧不暇了。

接下來的西梁和南陳就更容易了,西梁作為北朝附庸,軍事力量一直被死死地禁錮住,期間西梁國主雖有心脫離,可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公元587年,楊堅召西梁國主蕭琮入朝,降級為國公,滅亡了西梁,打通了水路樞紐,正式開啟統一之路。

西梁滅亡次年,晉王楊廣為大元帥,大將韓擒虎、賀若弼為主力,兩路大軍南下滅陳,陳後主也是一個“李煜”式人物,一見隋軍南下就嚇得膽破心裂,沒有組織有力抵抗,很快建康城破,陳後主就這樣被俘獲了。


除了強大的府兵外,楊堅能夠統一天下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錢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有雄厚的財政支持,楊堅是不可能分裂突厥、控制吐谷渾、拉攏匈奴、滅亡陳朝的,剛接手積貧北周的楊堅又是哪來這麼多錢的呢?

  • 首先,將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細緻化,採取保閭制度,規定土地分配:男子每人一百畝,女子四十畝,奴隸樂戶也是一樣的數目,京官以品制高低,所得土地為一到五頃,將其收入作為俸祿,不做官了就將土地收回,行政機構也有“公廨田”耕作,作為公費之用;
  • 其次,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要各州各縣嚴格核對戶口,將那些虛報年齡逃避賦稅的人全部揪出來,再根據各家收入規定納稅的份額;
  • 最後,命“帝國第一建築師”宇文愷開鑿三百里廣通渠,引渭水入潼關,再開山陽瀆,打通江都至淮安的河道,並在山西和安徽修建水利工程,以便灌溉農田、運輸糧食等。

依賴楊堅的經濟改革,隋朝從建國時的一窮二白,GDP一下子像打了雞血一樣極速上升,因為清理了戶籍而人口暴漲了一倍有餘,耕地更是增加了三倍之多,遠超前朝的“文景之治”和後來的“貞觀之治”,記錄保持到直到“開元盛世”才被打破。到了開皇十二年,已經達到了“庫藏皆滿”的程度,在非戰時,糧食可供五十年之用,“唐食隋糧”的故事也為後世津津樂道。

總結:雖然國家富庶,但隋文帝楊堅“躬節儉,平徭賦”,於是“倉廩實,法令行,君子樂生,小人安業,宇內晏如”,是真的做到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封建帝王,也是瘦己肥下的帝王表率。

當然這裡面還有北周的功勞,它幫助隋朝滅亡南方四朝最強大的南梁和北朝最強大的北齊,給隋朝打下了國土基礎,再加上隋朝的一點運氣,在楊堅大力發展的政治、經濟改革和強大的府兵三個因素之下,隋朝才能在不到十年就統一了天下,建立起“四夷歸順,八方來朝”的大隋天下。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小玥來回答:

經過長時間的南北朝並立,北方長期穩定從而為統一奠定了基礎。統一之前,隋文帝通過和親和戰爭等手段安撫了北方的突厥,從而解決了後顧之憂。從內因講隋文帝的勵精圖治是根本原因,而從外因講,南朝的浮華腐敗加速了南朝的滅亡,從而隋文帝能夠統一。

第一、北朝時期,黃河流域的各少數民族基本上與漢族融合,北方的社會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南北方的民族矛盾與經濟、文化差別已基本消除。

第二,

、南北在政治上的對立和鬥爭,不僅阻礙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也給兩地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和痛苦。結束南北對立,實現國家再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南北方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第三、陳朝政治黑暗腐朽,國力薄弱,而隋朝政治清明,生產發展,國力強盛。南北之間的差距,造成了隋滅陳,統一全國的形勢。

第四、隋文帝即位後,“勤勞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加強軍隊建設,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這是統一的重要條件之一。

第五、從南北方經濟狀況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採取了恢復經濟的措施,江南也因為大批北方農民南遷等因素,經濟得到開發,這些都為隋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


小玥歷史


表面上看,隋軍只用了不到四個月就滅亡陳朝,結束了數百年的南北分裂;但實際上,隋文帝君臣為此早已策劃、準備了遠不止四年。

徵北穩南,楊堅對陳朝的麻痺戰略

在楊堅篡位前,北周與陳朝間多次爆發戰鬥。南朝國土面積雖小,但陳霸先以武力立國,旗下的周文育、侯瑱、吳明徹等也堪稱一時名將,依託長江之險,他們多次擊敗北周、北齊軍隊。

公元581年楊堅篡位後,對內把精力放在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上,對外則專心收拾之前極為強盛、囂張,對中原王朝構成極大威脅的突厥人。經過短短數年時間,隋王朝以強大的國力與武力為後盾,通過分化打擊、以夷制夷的戰略,以極小代價征服了這一北方遊牧民族。

對於南陳,楊堅則採取主動休戰、示好的外交方式;甚至抓獲對方的間諜後,也是好吃好喝伺候、送衣配馬的遣返(《資治通鑑·陳紀十》):

隋主受禪以來,與陳鄰好甚篤,每獲陳諜,皆給衣馬禮遣之。

但陳朝卻對收復舊土孜孜不倦,屢次襲擾,隋朝不得不反擊為敬。然而公元582年陳高宗陳頊去世,隋軍不僅沒有趁虛而入,反而立即回撤,並派人前來弔喪;楊堅在信函中自稱姓名頓首,可謂仁至義盡。陳後主陳叔寶愈發驕縱。

但楊堅真的對南陳沒想法嗎?非也,身為雄才大略的優秀君主,他自奪位的那天起,就對統一天下念念不忘(《資治通鑑·陳紀九》):

隋主有併吞江南之志,問將帥於高熲,熲薦弼與擒虎,故置於南邊,使潛為經略。

也就是從公元581年起,楊堅就積極籌劃滅南陳。敲重點:這裡出現了三個人的名字:高熲、賀若弼、韓擒虎,八年後正是這三個人滅了南陳。那他們是怎麼“經略”的呢?

經濟戰與疲敵戰輪番打擊,陳朝愈發被動

高熲是隋朝名相,甚至放在整個封建歷史上,也是最為優秀的宰相之一。除了推薦名將外,他還擬定了堪稱陰損的襲擾戰術來削弱陳朝(《資治通鑑·陳紀十》):


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穫之際,微徵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禦,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為常;後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兵氣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復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

高熲的招數可以概括為兩點:

第一,狼來了。鑑於南北氣候差異,南方農作物的收穫季節普遍早。每當陳朝境內將要收穫之時,隋軍總在邊境地區大張聲勢集中兵馬,揚言要渡江入侵;陳朝不得不把農活擱在一邊,徵集男丁做好戰鬥準備;然而這時,隔江的隋軍卻又就地解散;如此反覆,南方的農時由此被耽擱。當江南對此逐漸習以為常、不再戒備時,隋軍卻來真的,讓陳人苦不堪言;

第二:煽風點火。江南的房子多用茅竹搭建而成,容易起火;同時,土壤溼度高,糧食一般不會存在地窖,而是存在房子裡。因此,隋朝時常趁著風季派人潛入陳境縱火,大量南陳民房與糧倉被焚燒殆盡,損失慘重;

就這樣,幾年下來,陳朝的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在政治上,陳朝原本清明的風氣也被陳叔寶毀於一旦。

陳朝政治腐敗、離心離德,被楊堅當做了輿論武器

千百年來,陳叔寶一直被當做亡國之君的典型被後人嘲笑。實際上,他確實比較差勁:貪戀張麗華的美色,將國家大政交給奸臣;削弱武將權力,把兵權交給趨炎附勢、毫無才能的孔範等人;公開買官賣官,人心盡失。史書稱“由是文武解體,以至覆滅。”

楊堅等的就是這樣一個局面。公元588年,在派大軍南下之前,他發佈了一篇詔書,向天下數落陳叔寶朝廷的罪行。在詔書裡,他羅列了陳叔寶的二十項重大罪惡,比如苛政猛於虎,令陳朝老百姓疲憊不堪;親小人遠賢臣,令"君子潛逃、小人得志";窮奢極欲、鋪張浪費;大搞封建迷信活動、違背傳統儒家道德等等,被這樣的君主統治,陳朝軍民簡直生活在噩夢之中。因此,楊堅表示自己要挽救萬民於水火,“永清吳越”。

這些詔書,楊堅不僅是給隋朝軍民看的,更是要給南陳的朝野。他派人將詔書抄寫30萬份,送到江南廣為散發。詔書內容一針見血,指出了陳朝統治者的無能與荒唐,以及其帶給普通百姓的苦難,在江南激起了極大反響。第二年隋軍南下時,除了初期的幾次戰鬥,其後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

實力佔優卻極盡剋制,楊堅獲得了江南民心

楊堅在詔書中曾聲稱:“天之所覆,無非朕臣”,而其後隋軍的行動,也證明楊堅確實把江南百姓視為了自己的子民:在俘獲陳軍將士後,隋軍不僅沒有絲毫的報復舉動,反而“勞而遣之”,也就是慰勞後釋放;行軍途中秋毫無犯,不損害南陳百姓的一分財產,賀若弼在佔領京口後,發現一位士兵私自買酒,立即將其斬首。

隋軍的文明作風,甚至比陳朝廷對待自己百姓還好。因此江南軍民幾乎沒有抵抗,隋軍順利佔領全境。

而在陳叔寶投降後,隋朝的措施則進一步了人心:

楊廣進入建康城後,順應民心,把令江南怨聲載道的施文慶等五位佞臣當眾處死,此外則毫無濫殺;

"收圖籍、封庫府,資財一無所取",也就是對公私財產秋毫無犯;

善待其歷代帝王陵園,安排專人守墓;對待陳朝皇室,一改南北朝期間數百年來斬草除根的血腥做法,給他們悉數分配了田地營生,並每年贈送衣物糧食;陳叔寶更是被給予了三品的待遇,日夜在長安花天酒地,得以善終;

對於投降的陳朝文臣武將,擇優錄取,毫無偏見;

免除陳朝境內所有百姓十年的賦稅。

毫不誇張的說,被隋朝滅亡後,陳朝百姓才擺脫了之前暗無天日的腐敗局面。再加上隋朝境內原有的少數民族早已完成了漢化,隋朝的政體、文化、風俗等等,無一不是完完全全的漢族風範,南北朝之間早已沒了民族與文明隔膜。

楊堅經過充分準備、一統南北,性質上不像是滅國,更像是中原王朝內部消滅軍閥割據勢力。如此上應潮流、下順民心的壯舉,僅僅用了四個月當然在情理之中。


正史漫談


從未有“隋文帝用四個月時間一統天下”的說法。自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登基,至開皇九年(589年)隋滅南陳,隋代一共用了9年的時間才一統天下。要知道,隋滅陳的戰爭雖然只進行了8個多月,但這只是明面上的,暗地裡隋為了這8個多月的滅陳戰爭,可是足足準備了9年的時間,在這9年中,隋朝上下君民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當然,隋文帝能用短短九年的時間一統已分裂百餘年的中國,這等速度也不是常人能辦到的,沒看到千古一帝始皇帝,他老人家也是用了近10年的時間才兼併六國,一統天下。

到這裡,就有人會問了,隋文帝為何能用短短的九年時間就一統天下呢?

南朝士族衰落,為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士族,又稱世族、門閥,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歷史上有名的士族有南北朝時期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隋唐時期的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

“士族”興起於曹魏,自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之後,士族開始逐漸壟斷了朝中的重要職務,而後士族與士族之間又通過聯姻的方式,在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這個階級通過各種錯綜複雜的連襟、師生、親戚等關係,以此來達到掌控國家軍政事務的目的,而這就是後世之人所熟知的“門閥政治”。



魏晉時期,士族們藉助著其手握的政治權力,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了一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而後,士族又通過手握的數量龐大的財富,建立了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家兵,及私人武裝。想想看,一個既有錢,又有人,又有兵的士族,他們還會忠於朝廷嗎?還會想讓國家變強嗎?還會想讓國家統一嗎?我想一個分裂的國家,一個弱小的國家,才最符合士族的利益,因為只有中央勢弱,士族才能掌控中央,只有天下四分五裂,士族才會被中央依賴,也才不會被中央所滅。

如此,為了不讓天下一統,士族們在各自的國家是想盡辦法不讓各自的中央朝廷去試圖一統天下,他們是想盡辦法的阻礙天下的統一。由此,可以說,南北朝的形式,同士族的興衰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正所謂“士族強,則天下的分裂因素就會加強;士族弱,則天下的統一因素就會加強”。

因此,如上所說,南北朝後期,隨著士族的衰落,天下自然就迎來了統一的時機。



那到這裡,有人就又會問,南北朝後期,士族為何會衰落呢?首先,百年的位高權重和奢侈無度的生活,讓士族自甘墮落,從而致使權力落於庶族之手。如《晉書》所言,享福已久的士族是“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士族雖世代壟斷著朝廷的高位,手握重權,但因其官職多為世襲,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就能獲得,且他們自出生就享受慣了,是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因此,他們豈會去受那份當官要做事的累呢?簡單說,士族們就是佔著茅坑不拉屎,官是要做的,但事卻是不幹的。

但是呢,既然要當這個官,這事總得要做,那該怎麼辦呢?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交給其他人做。由此,這就造成了,原屬於士族掌控的權力,逐漸淪落於他人之人,而這他人多數就是庶族。

那為何權力會淪落到庶族的手中呢?這一切都得從劉宋劉裕說起,自劉裕這位庶族出身的皇帝坐上了皇位以後,因士族多不服於劉宋的統治,並極力阻擾劉宋的統治,因此自劉裕開始,劉宋諸帝都對士族是行極力打壓之事,當然士族被打壓下去了,可朝中之事還得有人管,那誰去管呢?對於劉宋皇帝來說,庶族出身的文人自然就是首選對象。



由此,隨著士族自身的墮落,再加上皇帝的打壓,庶族被重用。而掌權後的庶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也同皇帝一樣,開始對士族行打壓之事,士族的權力開始被庶族所奪,此時庶族或致位於將帥,或執掌州郡,或中央參預機密,由此庶族的衰落已成定局。

此外,士族的衰落還與當時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有關,當時因士族對百姓是行極盡剝削之事,多少百姓被他們逼的是家破人亡,因此當他們造反之時,士族自然就成被清算的第一對象,如當時孫恩盧循起義爆發時,起義軍在會稽地區殺了許多的士族,如吳興太守謝邈、永嘉太守司馬逸、嘉興公顧胤、南康公謝明惠、黃門侍郎謝衝,張琨、中書郎孔道、太子洗馬孔福、烏程令夏侯愔等就都先後被殺。而隨著諸多握有實權的士族都被殺害,士族的衰落自然也就成了既定的事實。



如此,隨著阻礙統一的最大一股力量士族的衰落,統一天下的時機也就到了。

南北朝民族矛盾得到緩和,為統一消除了最後的阻礙

南北朝時期,較為弱小,且政治腐敗的南朝,它之所以能抵擋住北朝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其不在於皇帝,不在於百官,而是在於百姓,因百姓不願被北朝的那些異族皇帝所統治,所以他們是自發且拼命的替南朝那昏庸的君臣抵擋北朝的入侵,正是因為這些百姓,南朝才能在昏庸的統治下繼續苟活百年。



當時,隨著北朝統治者自發的進行漢化行動,最突出的無疑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為了北魏的天下,是對北魏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漢化改革行動,此次改革的內容包括禁止穿鮮卑服,改穿漢服、三十歲以上鮮卑人禁說鮮卑話、改漢姓等等,自孝文帝改革後,北魏在政治、文化、禮儀等諸多方面,都以漢王朝無疑,而後北方諸朝也都延續北魏,實行漢制。

如此,到了南北朝後期,隨著北方上至君臣,下至各族人民,其文化、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都已經與漢族無疑,也正是如此,南方的百姓開始逐漸接受了北方百姓,對於北方王朝的統治也不再似以前那樣的牴觸。由此,作為北方一統南方最後一個阻礙,即民族矛盾的被緩和,統一的最後障礙也就徹底消失,統一不再是幻想,而成為了既定的事實。

北強南弱局面的形成,讓統一成為事實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士族衰落,而南北朝的王朝都沒有實力滅掉對方,統一也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南北朝雙方都曾有“北伐”、“南伐”的舉動,每當北方混亂時,南朝都會派兵北伐,但因實力不夠,再加上內部偏安派搗亂,由此並不能乘勢一統天下。而每當北朝實力較強時,又乘勢南伐時,但卻也因實力不足以對南朝行壓倒之勢,也並不能滅掉南朝。



而事實上,隋朝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此時北朝的實力要遠強於南朝,如此隋文帝才能一統天下。南北朝後期,隨著北朝明君輩出,而南朝昏君輩出,南北朝的實力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此後,南北朝曾經的平衡被打破,北強南弱的局面正式形成。

此時,南北力量的變化,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所體現。

首先在經濟上。南方雖經西晉、劉宋、蕭齊、蕭梁等四朝的經營,在經濟上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甚至在某些時期都有了趕超北方的可能,但是這種畸形的經濟發展並沒有讓百姓受益,士族地主的掠奪,朝廷的剝削,讓南方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由此南方的農民起義是此起彼伏,從未間斷過,而這樣不間斷的起義勢必會對南方的經濟造成重大的打擊。如蕭梁時期的侯景之亂,此次動亂就對南方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曾號稱富庶的三吳之地,經歷侯景之亂後是“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而反觀北方,北方雖然也有士族地主的掠奪,朝廷的剝削,但好在北朝的明君要比南朝多,因此北方的問題要遠比南方輕。自北魏一統天下,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來,北方百姓的生活要遠比南方百姓過得好,過得安定,而百姓過得安定,對於統治者來說自然是大為有利的事情,沒有百姓造反,北朝的經濟自然就能穩步提升。再加上,自北魏後,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的統治者大部分都十分重視農業發展,由此北方的經濟實力自然就遠超南方。

其次在政治上。南方的王朝因多被居其位而不思其事的士族所掌控,這些人是隻知享樂,而不知政事,同時南朝的統治者又多是昏庸無能之主,如南陳後主陳叔寶,自登基,他就縱情聲色,不理朝政,由此是上下離心,人神共憤,如此,可知南朝政治之腐敗。因此,試想這麼一些不顧黎民百姓死活,又自知作威作福的君臣,南朝焉能不亡呢?



同樣,反觀北朝,自北魏以來,北朝的政治就比較穩定,多出明君賢臣,如西魏權臣宇文泰,他就曾接受蘇綽的建議,行“六條詔書”,即“治心身、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對於這六條詔書,宇文泰是“甚重之,常置諸座右。又令百司習誦之。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而從權臣宇文泰的表現,我們就可窺知北朝統治者對於吏治民生的看重,由此亦可看出,相對於南朝的政治,北朝的政治顯然更為清明的多。

最後在軍事上。自劉宋後,南朝的軍事實力始終都要弱於北朝的。首先,北方地廣人眾,因此北朝是兵源充足,而南方卻是地狹人少,因此兵源相對北朝,要來的少。再是,南方的兵源主要是來自貧窮子弟和奴婢,士族子弟是不用當兵的,而因南朝的士兵是社會最低的一群人組成的,因此當時南朝上下階級對兵士都帶有輕視之心,試想就這麼一群被自己拼命保護的國家所輕視的兵士,他們又豈會用命去保護自己的國家呢?如此,他們的戰鬥力肯定是不強的。



而反觀北方,北朝自北魏實施府兵制,選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兵士以來,再加上在北朝當兵的兵士又是免租調,待遇相比南朝可謂是高的太多,由此,北朝軍的戰鬥力強過南朝軍,這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所述,南北朝後,一個在經濟、政治、軍事都全面超越南朝的北朝,南朝焉能不被北朝所滅呢?

由此可知,其實在隋文帝登基後,北朝一統天下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不客氣的說隋文帝只是摘了一個已經成熟的果子罷了。不過說真的,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活的久些的話,統一天下輪不到隋文帝,當年宇文邕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先是滅北齊,再次一統北方,後又敗南陳,奪得陳朝長江以北的所有疆土。只是可惜,正在宇文邕要一舉攻克陳朝,一統天下時,他卻是突然暴病而亡,而後讓隋文帝摘了果子。



當然,隋文帝也的的確確是位英主,如果他昏庸的話,宇文邕打下的一統天下的基礎也會被毀於一旦,南北朝的局勢依然還會存在著的。因此,隋代能一統天下,隋文帝的功勞也是巨大的,他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最終讓隋代能夠繼往開來,踩著宇文邕所打下的基礎,一統南北方。


澳古說歷史


隋文帝一統分裂了將近三百年的中國,除了人們呼喚統一、豬對手(陳後主)上趕著送人頭外,還和隋文帝的“苦練內功”密切相關。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隋朝挾雷霆萬鈞之勢滅掉南陳,用了4個月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們在呼喚統一

隋朝建立後,自秦漢以來,先後活動於中原地區的匈奴、羯、氐、羌等族,已經和漢族完全融合在一起。而北方的政權,也由鮮卑貴族轉移到了漢族大地主手中。這樣,自西晉末年以來的民族矛盾,已經趨於和緩。南北民族之間的對立,已經不復存在,這是隋朝能順利統一天下的先決條件。

再者,北方的儒術已經和政治凝和,反而是陳超的王室大臣,卻腐化到極點。他們聚斂無度,殘暴地壓迫著江南人民。因此,江南人民歡迎隋軍而與之合作,並沒有亡國的痛苦。

(陳後主)據手掌之地,恣溪壑之險,劫奪閭閻,資產俱竭,驅蹙內外,勞役弗已。

大江南北的人們,在經歷了長期的分裂痛苦之後,在內心強烈呼喚回歸大一統的局面。所以,隋文帝楊堅使南北復歸於統一,是順應了時代潮流。

“豬對手”上趕著送人頭

陳後主陳叔寶,是歷史上有名的亡國之君,他驕奢淫逸,肆意壓榨、剝削百姓。在陳後主統治期間,南陳比起宋、齊、梁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如。南朝的官吏,也以剝削百姓為能事。

(官吏對百姓)誣盜以賊,系以囹圄,貨財不盡,性命不存。

在這樣的統治下,南朝的自耕農無以為生,甚至性命都難以保全,導致大量自耕農破產。而陳後主時期的兵役,也是十分繁重,許多人至死都不能脫離軍籍。但士兵的地位和待遇卻十分低下,這就導致士氣不旺,軍隊戰鬥力低下。

而且,南朝陳後主時期,政治和世族也已經脫節。沒有了世族的支持,南陳的統治自然也很難維持。

遇到這樣的“豬對手”,隋文帝楊堅睡覺都要樂出聲。此時,隋朝國力雄厚,人口已經逾4000萬,而南朝的人口只有200多萬,實力強弱之懸殊,一望可知。

陳叔寶每日在深宮之中,和佞臣愛妃飲酒作樂,怠於政事。朝中大權,被宦官奸佞操縱,賣官鬻爵等現象層出不窮。陳叔寶為了享樂,大肆營造宮殿,進一步加深了對人民的盤剝。

而且此時的長江天險,陳朝除了保有江北個別要點外,巴蜀以及長江以北都被隋朝佔據,陳朝最大的依仗已經不足為恃。陳叔寶這個豬對手,使得陳朝內外部危機四伏,決定了它被隋朝所滅的必然性。

隋文帝“苦練內功”

即使有天下大勢和豬對手的助攻,假如隋朝沒有一統中國的實力,也是枉然。但一代雄主隋文帝楊堅,卻是勵精圖治,逐漸掃清了統一路上的障礙,最後收復陳朝可謂水到渠成。為了一統華夏,楊堅採取了許多措施。

第一,增強經濟實力。隋文帝實行了自北魏以來的均田制,計口授田。農民土地問題得到解決,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熱情高漲。

而且,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隋文帝大力興修水利。在開皇二年(582年)及以後,隋文帝就專門下詔書興修水利,這對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有積極作用。除了這些,隋文帝還減輕徭役,使得農民可以安心生產。在災荒年月,賑恤災民,減輕農民的痛苦和負擔。

這些仁政的實施,使得隋朝的經濟發展得到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隋朝的經濟實力,為隋文帝楊堅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二,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廢除了北周模仿《周禮》而設的六官,改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實施,使得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而且,在地方上,隋文帝淘汰冗官冗吏,減少了國家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此外,隋文帝還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採取“選賢良”的方法,挑選那些真有本事的人才來擔任軍政要職,而不僅僅是靠家世。隋文帝對用人制度的改革,使得天下大治。

而且,隋文帝比較注重法制的建設,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掌管刑名的官吏,必須熟悉法律,做到依法斷案。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政治清明,人心歸附。雖然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但規定民有冤枉可以到中央朝廷申訴。這無疑緩和了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增強國防力量。隋文帝在繼承西魏、北周府兵制的基礎上,又逐步改革並完善了府兵制度,大力提倡習武練兵。因此,在滅陳之前,隋朝已經有了一支規模頗大、戰力頗強的軍隊,這就為滅陳提供了武力保障。

原本隋文帝的打算是“先南後北”,即滅掉陳朝之後,再回過頭來對付北方的突厥。因此,隋朝才開始的時候,對突厥是採取了守勢。隋文帝派人大力修築長城、增兵防守,穩固了邊防。但突厥卻是不斷南犯,侵擾隋朝邊疆。

隋文帝審時度勢,決定先解決掉突厥隱患之後,再南下滅陳。隋文帝通過離間分化、武力打擊,最終使得突厥降伏。對突厥的巨大勝利,不僅鍛鍊了軍隊的武力,而且穩固了隋朝的統治,使得隋朝的大後方沒有了後顧之憂。

隋文帝早有滅陳之心,因此他剛一登基,便派大臣準備滅陳事宜。大臣楊素等人,在開皇元年(581年)便在長江上下游修造戰船、訓練水軍,並且派得力大臣加強長江沿線兵力,為滅陳做下了極為充分的準備。而且在朝中,隋文帝也和大臣,多次從不同角度討論滅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樣一來,滅陳的戰略規劃便完整而周密。

開皇八年(588年),楊堅發佈伐陳詔令,歷數陳後主的20條罪狀,充分發動輿論力量。隋文帝調集90個行軍總管,水路軍馬52萬人,以雷霆萬鈞之勢,短短4個月便滅掉陳朝。隋文帝楊堅,勝利完成了歷史賦予他“一統寰宇”的重任。

綜上所述,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為了滅掉南陳以完成統一大業,從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都採取了重大改革措施,進行了長期而充分的準備。在對手無能、歷史大勢所趨的加成下,隋文帝短短4個月便完成統一大業,也是順理成章了。


歷史鉤沉


首先,隋文帝不是短短四個月統一中國,而是在很短時間內掃清叛亂穩定局面進而代替北周稱帝(公元581年),再次實現北方的一統。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宇文氏統治北朝這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的。

首先,北朝經六鎮起義之後,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正在進 行各族大融合這個過程,要完成這個歷史過程的任務,如果由中原地區的漢世家大族即門閥士族大地主來完成,是完成不了的; 如果完全由鮮卑勳貴來完成,也會有一些落後的東西被保存下來。只有像楊氏那樣,既是中原大族,又曾久居六鎮,沾染過鮮卑化習俗,明白有些落後的東西,在不傷害民族的感情下可以加以改革,這樣就最為合宜。隋文帝和獨孤皇后,正具備這些條件。

其次,自宇文泰任西魏宰相起,組成了關隴貴族地主統治集團,這個集團既有武川勳貴,又包括關隴河東的世家大族。楊堅之父楊忠,就是這個統治集團的主要骨幹,楊堅也是這個統治集團的後起之秀,由楊堅來挑起這副擔子,建立王朝,從人地兩方面來講,也是非常適宜的。

再次,北周武帝擴大府兵員額以後,“是後夏人(漢人)半為兵矣”《隋書·食貨志》),府兵內部,鮮卑化成分逐漸在減少,漢化的成分逐漸在加重,從而府兵統帥部的實際權力,也會有所變化,即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家中的漢族地主,會比鮮卑勳貴更顯得重要起來楊堅的父親楊忠既是漢人,又是屬於府兵統帥部早期統率府兵的十二大將軍家,楊堅在北周宣帝住命他為大司馬之後,又掌握了發調府兵的實際權力北朝的軍政大權落到楊堅手裡,這更是水到渠成,勢所必然的了。

注:西魏八柱國

西魏時期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史稱"八柱國",分別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岳父,李淵的外祖父),侯莫陳崇。

注:北周十二大將軍

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北周之時名將。

北周、隋和唐,雖是前後三個王朝,但這三個王朝的創建者,都屬於關隴貴族地主統治集團這個階層,都屬於府兵統帥部成立前期的最高層。北周是鮮卑勳貴而處於漢化過程中,隋唐是鮮卑化了的漢族地主分子,他們又都是互為裙帶姻親,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這三個王朝又有個共同點,即他們同樣以均田戶為王朝的剝削對象同樣以府兵為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



至於說他統一中國,則要到十年後是我(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收復嶺南後才真正實現天下一統。在這期間,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滅西梁,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始伐陳;到九年(公元589年)正月攻入建康(南京),南陳滅亡;十年(公元590年)派使臣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歸順,嶺南諸州悉為隋地。



至於說他為什麼能迅速統一中國,穩住局面,鞏固國家統一成果,我想有一下九項政治舉措:

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士族地主的特權,吸收庶族地主參政,加強地方控制,鞏固其統治,在政治、經濟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整頓和改革,所制定的主要措施有:

1、改革官制,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在中央設立尚書、門下、內史三省為最高權力機關.內史省的長官是內史監、令,是決策機關,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有取旨決策之功。

2、減化地方行政機構,加強地方控制

在地方,這改變南北朝以來,郡縣設立既多且濫,“地不過百里,數縣並置,戶不滿三千,二郡分領”的官多民少,十羊九牧的狀況.根據“存要去閒,並小為大”的原則,把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制(煬帝改為郡縣二級),這樣裁併了大量的冗官,節省了政府開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3、創科舉制

九品中正制日益成為世家大族把握政權的工具,隋文帝開皇三年,正式廢棄九品中正制,採用考試的辦法,以才選人。開皇十八年,下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煬帝時(605年)又增進士科.進士科的設立,標誌著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即是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吏的制度。

它在初期曾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沿襲了一千三百多年,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現狀,不僅只憑門第,而且注重才學,通過比較公平的考試,使一大批普通地主讀書人,憑藉其真才實學,在較公正的競爭中,走上政治舞臺,為普通地主的入仕鋪開了道路,為政權源源不斷地輸送了新鮮血液,對封建社會的源遠流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改革府兵制

宇文泰創立府兵制,府兵世襲為兵,另立軍籍,是不屬於地方的兵農分治的職業軍人。隋朝進行改革,漸使兵民合一。文帝開皇十年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府兵一面在州縣落籍,“一與同民”按均田制下授田,耕種田地,但免租調;一方面仍保留軍籍,輪番宿衛,戰時自備武器資糧出征,使府兵既是府兵制下的軍人,又是均田制下的農民,從而使府兵制與均田制進一步結合起來.使兵農合一,軍農合一。

5、改革刑律

為避免北周“刑政苛刻,群心崩駭”的現象,隋重新制定律法,581至583年,製成《開皇律》,廢除北魏、北齊之梟首、車裂等許多酷法,而定為五等之刑,即死刑、分絞刑、斬刑;流刑:分1000裡、1500裡、2000裡;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杖60-150下,笞刑,這15-50不等。尤其對死刑的判決很慎重。為維護地主貴族的利益,在《開皇律》中,有著名的“八議”和“十惡”條款。

注:八議

"八議"是中國封建刑律規定的對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的特權制度。 "八議"最早源於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

所謂"八議"是指法律規定的以下八種特殊人物犯罪,不能適用普通訴訟審判程序,司法官員也無權直接審理管轄,必須奏請皇帝裁決,由皇帝根據其身份及具體情況減免刑罰的制度。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注:十惡

十惡俗稱"十惡不赦"。中國古代十種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三為謀叛,四為惡逆,五為不道,六為大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九為不義,十為內亂。自秦及以後逐漸形成,北齊時始定重罪十條:一反逆,二謀大逆,三叛,四降,五惡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義,十內亂。隋代始以"十惡"之名,定入法典。

《開皇律》繼承了中國封建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為以後所借鑑,尤其為唐律所借鑑.

6、繼續推行均田制

繼續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在581年頒佈了均田令,對各級人民授予土地。隋的均田制將由政府掌握的官田或無主荒地,分給農民耕種,農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限制了地主的兼併,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社會的恢復和穩定。

7、實行租調力役制度,改定賦役

以丁男丁女(一床)作為納稅單位,一床一年納租粟三石,調隨鄉出,調絹一匹和綿三兩,麻鄉交布六丈,麻3斤,力役丁男每年服役一個月,年齡規定:3歲以下為黃,4-10歲為小,11-17歲為中,18-60歲為丁,60歲以上為老,以後又將成丁年齡定為21歲。開皇十年,下令百姓年滿50歲者,可以輸庸代役,即交納一定的布或絹代役。隋實行“輕稅入官”的辦法,一方面使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也使政府控制了更多的農民。

8、整理戶籍,實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

檢括戶口,把人民加以編制。鑑於南北朝以來,百姓為逃避賦役,或詐老詐小,或依託豪強,或潛逃流亡,脫離戶籍的情況,開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閱”,即根據年齡和體貌特徵,檢查戶籍,發現隱瞞不實者,里正、黨長等地方官就要判罪,流配遠方。同時下令,堂兄弟以下,分戶另居,另立戶頭,叫析籍。另外,又頒佈“輸籍之法”,實行輸籍定樣,國家按財產的多少,劃分戶等,及各戶等所要繳納的稅賦樣本,作為定樣,頒佈全國,然後每年的正月初五,縣令派人到各村,按每家的資產,定出戶等應繳納的數額,並寫成定簿,這樣農民難逃賦稅,地方官吏也不能任情舞弊。兩樣政策,目的在於同豪強地主爭奪剝削對象和勞動人手。有利於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隋代之盛,實由於斯”。

9、統一錢幣和度量衡

以官制的五銖錢作為通用的貨幣,並制定標準的銅鬥鐵尺,這樣也有利於商品經濟的流通與發展. 這些措施,削弱了豪強地主的力量,擴大了王朝的統治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之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問的不夠準確,如果從隋文帝即位開始算起,到隋朝滅亡陳朝結束,一共用了九年的時間,才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問題中的四個月,是指開皇八年十月開皇九年二月俘虜陳後主這四個月。頂多算是打仗打了四個月,要說用四個月統一中國,未免有幾分誇大,因為隋文帝滅陳做的準備工作,也不止四個月,從開皇七年開始確定滅陳策略看,也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

從隋文帝當皇帝一直到統一全國,一共用了九年時間,也算是統一速度很快的一個朝代了。為什麼隋文帝可以這麼快統一中國,這還得益於隋文帝獲得的巨大遺產。

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達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時間,但在這種大分裂時間中,卻有長時間局部統一的情況,比如南朝,東晉統一了105年,即使後面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也頂多是政權的更迭,卻並沒有造成南方的大分裂。

北方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北魏統一北朝之後,北方獲得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統一局面,這種統一局面,讓北方的人口和經濟獲得極大的恢復。北魏全盛時期,戶數已經達到了500多萬戶,人口超過兩千萬。單北方的人口,就已經恢復到西漢初年的水平。

隨後北方雖然陷入分裂,但並不是四分五裂的局面,而是一分為二,無論是北齊還是北周,都極力的穩定國內局勢,再加上分裂時間很短,並沒有造成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北周全盛時期,戶口330萬,滅北齊後,增加戶口303萬,整體人口已經達到三千多萬人。因此,在北周統一北方之後,北方人口三千多萬,而與此同時,南方在冊的人口數,也不過50萬戶,近300萬人而已。

而在隋文帝在位時期,進行了嚴格的人口普查制度,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人口普查,在北方查出來隱戶80多萬。於是,北方人口,已經具備碾壓優勢。

在古代,人口數量就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隋文帝即位的時候,北方已經統一,人口恢復,國力增強,而且隋軍氣勢高昂,將士用命,上下其心。調集五十多萬大軍攻打陳朝。

這時候的陳朝君主陳叔寶,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軍隊毫無戰鬥力,隋文帝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而陳叔寶什麼都沒沒有。不敗才是稀奇。


舊書齋


隋文帝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很快就統一了中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原地區已經分裂了200多年,在這樣的天下大勢下,中國統一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2、隋文帝的敵人陳叔寶,可以說是一個豬隊友,整天的飲酒作樂,不管朝政,導致陳朝內外腐朽嚴重。陳朝賣官鬻爵現象嚴重,導致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隋文帝統一中國,也是順應了民心。

3、隋朝也的確有統一中國的實力,為了統一中國,楊堅也實施了很多政策。在經濟方面,實行均田制,大力興修水利,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政治上,設置三省六部制,任人唯才,讓中央的集權,進一步加強;在軍事上,不斷的加強國家軍事力量,不斷完善府兵制度,大力提倡習武練兵,為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郭老侃歷史


大勢之末,摧枯拉朽。

其實嚴格來說,都沒用四個月,一個月不到,就搞定了。

這是由於當時的趨勢決定的,大亂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極端高效的結果,比如隨心朝的建立,也幾乎是一夜變天的,隋朝統一也是一步到位,隋朝制度改革,全國政策實施效率之高,是古代任何一個朝代沒有的。

這主要是隋文帝採取了最符合大眾硬性需求的策略,產生了大眾認同效應,從下層到上層社會對隋文帝高度認可。

大亂之後,必有一統。

盛世之極,必生分化。

正是隋文帝統一太快太高效,在晚年繼承人問題上出現重大失誤,導致隋煬帝上臺,隋煬帝好大喜功極端狂妄,導致勞民傷財,從貴族到平民都反對,為隋朝埋線了禍根。

假如隋文帝在多活十年,隋朝不至於如此短命。

一個秦朝,一個隋朝,都是大氣登場,高光亮相,最後迅速衰敗,可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符合這兩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