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為什麼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賓趙


想要整明白兩個問題,就要搞明白什麼是諡號,什麼是廟號。

正常來說所有君王都有諡號(一般地位高的文人武將也有諡號),是在人物死後對於其一生的評價,我們給一個詞叫“蓋棺定論”,這也是鞭策君主的一種文化制度,為了死後有一個好的名字,很多君主在位時能夠有一種無形的文化束縛。

既然是評價就有好壞,好的評價就是"美諡",一般的就是"平諡",不好的就是"惡諡",一般諸如文、武、明等等,總之名字好聽一點的都是好的諡號;而一些諸如宣、平、和這樣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的就是平諡;像殤、哀、厲這樣的就是比較差的也就是惡諡。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諡號都是比較公允的,有一些君主都被給了惡諡,但是到了後來,君主權威的加強,君主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即使是死後,也要加上一些美諡,凡是給先帝上惡諡的,兒子大多不孝順。

再來說廟號,廟號在商朝時期和諡號是一同存在的,只不過周朝建立後只恢復了諡號,而沒有恢復廟號,這就導致很長一段時間裡君主都沒有廟號。

一直到漢朝時期,才恢復廟號,按照周禮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過了七代就把他從祖廟中遷出去,但是如果有了廟號,就會一直待在廟裡。

正常來說,廟號是有著先後排序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一般來說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剩下都為宗。

所以在炒作完諡號後統治者又開始玩起了廟號,廟號不像諡號,可以隨便評選,相對諡號來說更公允一點。

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因為這時候不是每一個君主都有廟號,唐朝之後開始稱廟號,因為廟號已經普及了。

很多人肯定會問,那麼明朝時期為什麼稱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不是稱他們的諡號和廟號,就是因為諡號和廟號都太多了,年號相對來說更客觀中立,不摻雜評價,尤其是明清兩朝年號一般不會總換。

縱橫總結起來就是,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稱諡號,唐朝之後的皇帝稱廟號,但是明清時期除了有祖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外,都常用年號。

再來說回正題,楊堅的諡號是隋文帝,也是廣泛的稱法,然而楊堅也是有廟號的,楊堅的廟號是高祖。

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不稱太祖皇帝,而成高祖皇帝,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大部分的開國皇帝如漢朝劉邦是漢太祖,宋朝趙匡胤是宋太祖,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清朝努爾哈赤是清太祖,然而楊堅卻稱為高祖,這又是為何呢?

這裡面不光是看是不是開國皇帝,還要看是不是白手起家,正常來說創立基業是太祖,功勞高者為高祖,很明顯,隋朝的楊堅和唐朝的李淵儘管都是開國皇帝,但是並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有著龐大的血親基礎。

楊堅本身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家族,楊堅的父親楊忠更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和北周時期都是身居要職的官員,並且有自己的地盤,這才是楊堅建立隋朝的基礎。

因此楊堅稱帝后,追諡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而楊堅的諡號只能是文,廟號只能是高祖。

再來看李淵,也是北周的貴族,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也是北周柱國大將軍,李淵在襲封唐國公後最後推翻隋朝稱帝的,從這一點來說,李淵稱自己為高祖,也算合情合理。

隋唐玩的是貴族政治,楊堅和李淵相對於劉邦和朱元璋,缺少的是一個白手起家的機會。


史論縱橫


這涉及我國對帝王稱呼的問題,一般來說,我們用諡號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用廟號稱呼唐朝及以後的皇帝,還有一些被廢或者早夭的皇帝沒有諡號廟號的咋辦?那就以廢帝或者少帝稱呼。

稱呼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皇權的加強,因為諡號和廟號都是蓋棺定論,是體現臣子對已故帝王褒貶的一個縮影。

在最開始,較為客觀地給皇帝議定諡號廟號,有為之君上美諡,有廟號;平庸之君上平諡,無廟號;昏聵之君上惡諡,無廟號。但到後來,臣子越來越諂媚,幾乎所有皇帝都是美諡,而且諡號越來越長,廟號也成了標配,以廟號稱呼皇帝就更為方便了。

說回楊堅,他的諡號是文皇帝,並不太長,按照習慣,稱其為隋文帝是很正常的,就像漢武帝一樣。至於廟號,楊堅是有廟號的,只不過不是太祖,而是高祖,用廟號稱呼他就是隋高祖,可就像漢武帝是漢世宗一樣,隋高祖這個名頭並不為人所熟知。

諡號的大幅度延長是在唐朝,而在此之前,廟號已成標配,因此從唐朝開始就轉用廟號稱呼皇帝,楊堅被稱作隋文帝是很正常的,跟唐玄宗一樣正常。

至於題主所說的隋太祖,那是楊堅父親楊忠的廟號,雖然楊忠沒有當過皇帝,但他卻給兒子打下了基礎。

楊忠是北周大將,多次率軍打敗北齊軍隊,封隨國公,楊堅將家業做大做強,可根源卻是在楊忠這裡,是他給了楊堅參與北周核心朝政的機會,並最終稱帝建國。

廟號的議定標準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開創之功,尤其是太祖,往往是給最早開創一個國家基業的人,比如劉邦白手起家,他的廟號就是太祖,只不過跟諡號高皇帝搞混成了高祖而已。

楊忠白手起家,稱太祖是很正常的,之後的宋太祖、明太祖這些都不是生來就有一方地盤的,地盤是他們打的,所以稱太祖。

像曹魏和唐朝的情況就跟隋朝很類似,曹魏的江山是曹操打的,所以曹操是太祖,曹丕只是高祖;唐朝的最初受封者是李虎,所以李虎是太祖,李淵是高祖。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我們要知道隋文帝是諡號,隋太祖是廟號。諡號產生於西周,是對死去的帝王啊,大臣,嬪妃等重要人物,評定其生平事蹟,給予表示褒貶,同情的稱號,像漢武帝劉徹的武,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孝莊,范仲淹的文正,都是諡號,隋文帝也是諡號,諡法有云,經緯天地,慈惠愛民曰文。


而廟號則是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常用“祖”和“宗”字,只有開國皇帝和功績特別大的皇帝才能稱祖,如宋太祖趙匡胤,明世祖朱棣,其他的皇帝一般稱什麼什麼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都可以有諡號,但只有帝王才能有廟號。

那麼楊堅的諡號既然是隋文帝,他的廟號是什麼呢?楊堅的廟號是隋高祖,隋太祖是他的父親楊忠,北周八柱國之一。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是太祖和高祖,太祖和高祖的區別是什麼呢?稱太祖的開國皇帝一般都是靠自己打下的天下,自強成龍或者群雄逐鹿中可以橫掃六合,一統江山的,像明太祖朱元璋,漢太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帝,叫做太祖高皇帝,但是被司馬遷誤作高祖,所以人們一般稱劉邦為漢高祖)。


而稱高祖的一般是子承父業,作為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依靠父輩打下的基礎,像楊堅,李淵,曹丕就是典型的這類人物,他們的廟號都是高祖,他們一般會追封自己的父輩為太祖;或者是另外一種偏安一隅,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抱負的開國君主,像五代十國的劉淵、石勒之流。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他是權貴子弟,也因此逐漸進入北周權力的中心,最終建立隋朝的。所以楊堅登基後追封自己的父親楊忠為隋太祖,自己死後的廟號就是高祖了,諡號是文帝。

那為什麼我們習慣上不叫楊堅為隋高祖,而是隋文帝呢?這就我們國家歷史學上對我國古代帝王的習慣稱謂了。

我們知道,一般稱呼別人自然是越簡潔越好啦。我們一般用諡號稱呼唐代以前的帝王,唐代之後的帝王用廟號稱呼,也是這個原因。唐代開始,為了拍皇帝的馬屁以及繼任的皇帝表現孝道,帝王的諡號慢慢變多,加上許多美諡,諸如唐玄宗的諡號就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他也叫唐明皇;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足足有二十七個字,用諡號就方便稱呼了,所以我們多用廟號來稱呼唐代以後的帝王。這下該明白楊堅叫隋文帝而不叫隋太祖的原因了吧。



其實我們稱呼我國古代帝王還有許多其他的叫法,比如,明清時期的皇帝我們一般會用他們的年號來稱呼,比如永樂帝,康熙帝,因為明清時期的皇帝一生都是隻使用了一個年號,所以用年號稱呼我們都知道是誰。但也有例外的,像明英宗朱祁鎮就使用了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那是因為他在土木堡之變後被俘虜,他的弟弟當了皇帝,他弟弟病危時,又趁機復位。

還有一些特殊的帝王稱呼,像蜀後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稱呼後面是“主”的,一般都是割據政權的君主。後主一般就是割據政權的末代君王,末帝也是末代帝王,廢帝、幼帝一般是被廢了帝位,和幼年就病逝的帝王。中國有個最特殊的帝王諡號,就是孫權的大帝,我國上下五千年的這麼多帝王中只有孫權的諡號是“大帝”。其時稱呼還是要看我們自己的個人習慣,比如你可以叫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帝,甚至有人叫他“誅元張”,因為覺得他是張無忌。


夏目歷史君


楊堅既可以被稱為隋文帝,也可以被稱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楊堅的父親楊忠。我們知道開國皇帝中有的稱太祖,有的卻稱高祖,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要考慮到開國皇帝的家世。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說受祖上蔭庇的人建了國,一般都會給自己的父親追認太祖這個廟號,意思是創基立業,所以楊堅建國後給自己的父親楊忠追加廟號太祖,而他本人的廟號則是高祖,意思是開國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淵也是這種情況,他的父親李昞的廟號是太祖。楊堅和李淵的祖上都是關隴集團的軍事貴族,他們的建國很得益於這個身份。

如果建國的是一個窮二代,那麼太祖這個廟號就直接加在開國皇帝的身上,而不會向上追加,畢竟祖上實在沒有立功。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屬於這一類。至於劉邦為什麼流傳下來的稱呼不是漢太祖而是漢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勞了。

既然楊堅的廟號是高祖,為何世人多稱他為隋文帝而很少稱其為隋高祖呢?這就考慮到古代皇帝的廟號和諡號的問題。

廟號和諡號早在周朝就已經完善,只是後來一度被秦始皇廢掉,到了漢朝才開始重新使用,但當時的廟號和諡號制度並不完善,甚至能擁有廟號的皇帝還很少,因為廟號主要關係到祭祀的問題,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會有廟號。而諡號則不同,諡號更多的是一種蓋棺論定,就是皇帝去世後得到的一種評價,一般所有的皇帝都會有諡號。也就是說諡號常有而廟號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們稱呼皇帝一般就會用諡號,而楊堅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高祖,固稱其為隋文帝。

楊廣的諡號就比較複雜了,這位隋朝的亡國之君至少有三個諡號,一個是洛陽的皇泰主楊侗定的明皇帝,從這裡來說可以稱呼楊廣為隋明帝;另一個是竇建德定的閔皇帝,可以稱呼楊廣為隋閔帝;還有一個就是李淵定的是煬皇帝,也就是我們現在稱呼的隋煬帝。前兩個因為建立的政權很快滅亡了,因此給楊廣定的諡號沒有得到承認。同時楊侗給楊廣定下的廟號是世祖,這個也沒有得到承認。

廟號和諡號在唐朝時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即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諡號開始不斷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來做一下說明,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最初的諡號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樣的,本來可以被稱為唐文帝。

但是他的諡號被追加了好幾次,唐高宗李治最初為父親定下的諡號是文皇帝,後來加諡為文武聖皇帝。唐玄宗時期又給李世民加諡兩次,最初加諡為文武大聖皇帝,後又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總不能稱其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帝吧?實際上這種加諡自唐高祖李淵就開始了,李淵最終的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後來的皇帝也是如此,諡號都很長。

也因此,從唐朝開始,皇帝的稱呼改為廟號,也就有了我們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蕭曉四姑娘


首先糾正下,楊堅的廟號是高祖,所以楊堅是隋高祖。高祖是他的廟號,文皇帝是他諡號。至於後世為何稱楊堅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這與一項制度的變化有關,唐代之前並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廟號!例如,大名鼎鼎的漢景帝就沒有廟號,孝景皇帝是他的諡號。

有唐以後,歷代帝王都有自己的廟號和諡號,同時諡號的字數也越來越多,比如唐玄宗的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此消彼長,諡號過長不利於代指,所以轉而用廟號稱呼皇帝。元明清一帝一個年號,年號便又成為皇帝的代稱。


補充一下,廟號產生於商代,諡號產生於周代。二者區別在於廟號只有創造了豐功偉業的帝王才配享用,而諡號只是對過往帝王生前的一個總結。歷史上諡號最長的皇帝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一共二十九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好長,你一口氣讀的完嗎?


五經博士


唐朝以前帝王用諡號,唐朝以後的帝王用廟號或者年號。楊堅叫隋文帝,這個“文帝”是他的諡號,如果稱為隋高祖,那麼“高祖”就是他的廟號。簡而言之,古代帝王死後的稱謂有三種,一是諡號,也就是後世對他一生的功過德行的總結;二是廟號,也就是他在本王朝中的輩分;三是年號,也就是他生前使用的紀年年號。舉個例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太宗貞觀李世民,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李世民的諡號;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顯示的是他在李唐皇朝中的輩份;貞觀則是李世民在位時的紀年年號。

隋朝及以前的朝代,帝王都用諡號來表示,那時的諡號相對公正客觀,一般用一個字或者兩個字來總結帝王一生的功過是非。比如隋文帝的諡號“文”字就是一個十分肯定的諡號,文在諡法中的解釋為: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一般在政治制度上有創新的皇帝諡號都是文,比如周朝的開國之君姬昌諡號為周文王,西漢第三位皇帝劉恆的諡號為漢文帝;在對外戰爭中有突出貢獻的帝王一般諡號為武,比如實際完成推翻商朝任務的姬發被諡號為周武王;擊敗匈奴的漢朝皇帝劉徹諡號為漢武帝。楊堅開創了科舉制與三省六部制,故他的諡號為文;楊廣死後則被諡號為隋煬帝,這個“煬”的意思是短折不成、好內遠禮、去禮遠眾,是一個惡諡。

嬴政統一華夏後,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如果要給秦始皇一個諡號,那麼一定是秦文武帝!西漢建立後恢復了諡號制度,劉邦的稱號一般是漢高祖,諡號是高皇帝,高祖是劉邦的廟號,高皇帝是劉邦的諡號!唐朝建立後,皇帝的諡號一定是美諡,且越來越長,不便記憶,也不便傳誦,故採用廟號代替諡號來稱呼,但是諡號一定是有的,只是太長了。諡號最長的清太祖努爾哈赤,他的諡號有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唐朝、宋朝、元朝三個朝代的皇帝都是用廟號來稱呼,明清兩朝則獨樹一幟,他們採用年號來稱呼帝王。比如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一般都稱他為洪武帝,其實洪武兩個字是他的年號,用來紀年的,比如洪武十年、洪武二十年等。同樣的道理,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的稱呼也是年號,用來紀年的。從諡號制度變成廟號,從廟號變成年號,這反應了皇權的一步一步加強與專制,比如說諡號制度下臣子是可以議論君主的,廟號制度下皇族內部是可以議論君主的,年號則是誰都無法議論的。


大秦鐵鷹劍士


隨著《獨孤皇后》的熱播,隋朝開國之君楊堅一路披荊斬棘,建立隋朝的故事再次吸引眾人的眼球。

楊堅勵精圖治,多次減稅,進行改革,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死後有美譽,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

題主問題中的隋文帝與隋太祖並不構成並列關係(且楊堅是高祖,非太祖,隋太祖是楊忠,楊堅的父親),前者為諡號,後者為廟號,二者無可比性。

01諡號

一個人的是非功過,三言兩語往往說不清楚,但古人相信“蓋棺定論”一說,人死後一定要給他一個評價,諡號便應運而生。

諡號開始於西周,是對死去的帝王、妃嬪、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照其生平事蹟給出的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換言之,諡號高度概括了這個歷史人物的一生。

諡號是後人給的,一般有褒有貶和中性。

褒諡比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有名的有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隋文帝等。也有少數帝王的諡號為“高”,如劉邦諡號高皇帝,還有齊高帝蕭道成等。

惡諡有厲、靈、煬、哀、思等,如周厲王、隋煬帝,漢哀帝等,但哀、思一般用於朝代中後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被追諡為思宗,或多或少帶些同情意味。

而“惠”一般用於比較平庸的,在位時無功無過,沒什麼存在感的帝王,典型代表為漢惠帝、晉惠帝。

楊堅的諡號為“文”,即文皇帝,表示他具有經天緯地之才和厚德載物的品。後人習慣以“朝代+諡號+帝/王”來稱呼帝王,所以稱他為隋文帝。

02廟號

商朝重視祭祀和敬拜,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帝,會被供奉在廟中,並專門給他們起一個祭祀用的名號,即廟號。

起初,廟號選字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但商以後的周只沿用了諡號,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更是為避免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將諡號、廟號都廢除,因而廟號被廢止了近千年,直到西漢再度承襲。漢朝開國君主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漢高祖劉邦的說法是將諡號(漢高帝)弄混以後的誤傳。

廟號後不用帝或王,一般接“祖”或“宗”。開國皇帝功績最大,多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唐中宗、宋太宗等。

隨著廟號的應用,其選字逐漸增多,但通常與諡號的字不同,除了“太”、“高”、“世”、“中”,還有“仁”、“孝”、“睿”、“興”、“玄”等,如唐玄宗、元顯宗等。

廟號加諡號,才是對仙逝的帝王的全稱,例如對楊堅的稱呼應為“隋高祖文皇帝”。但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而不稱廟號。所以,後世稱呼楊堅一般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

無論諡號還是廟號,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應出這個帝王一生的貢獻,也算是歷史給予帝王們的評價。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這是諡號與廟號的問題。具體的情況可以看我的回答中關於廟號與諡號、年號的回答。

先說一下楊堅的諡號與廟號,再簡介一下諡號與廟號

1、楊堅的諡號與廟號

楊堅諡號“文”,廟號“高祖”。太祖另有其人

隋文帝是楊堅的諡號稱呼,因為此時諡號字數還比較少,所以後代人為了方便紀年與稱呼,依然延續傳統稱呼諡號。

那楊堅廟號為什麼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呢?

通常開國皇帝廟號多為太祖或者高祖,但是這兩者有區別。

開國皇帝諡號為太祖者多為祖上沒什麼基業,白手起家的第一位開創者。比如劉邦(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稱呼他漢高祖,並不是因為他的廟號是高祖。)朱元璋(明太祖)

開國皇帝諡號為高祖者,通常將太祖追封到自己祖上某一位開創者或者中興者。

對於楊堅來說,並不是其家族事業的第一位開創者,楊堅是貴族二代,其父親楊忠為北周十二將軍之一。所以其篡位之後,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他的父親楊忠,自己的廟號的為高祖。同樣情況的還有李淵其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為太祖,自己廟號高祖。

所以楊堅無論從哪個傳統上講都不可能稱呼為“隋太祖”

2、唐之前稱諡號,唐之後稱廟號,明清稱年號。XX帝,XX王多為諡號,廟號稱“祖”與“宗”,祖有功宗有德

唐之前多稱呼諡號,用諡號來評價一生功過。而且並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廟號,對於廟號的給予非常嚴格,非有大功德不能擁有,比如西漢11位皇帝,只有四位擁有廟號,元、平、成三帝死後配享太廟,結果最後又被廢除,可見嚴格程度。

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動亂,廟號也開始氾濫,到了隋唐基本上除了亡國之君,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於是隋唐之後對廟號放寬限制。

唐朝之前,諡號多為一兩個字,稱呼上比較方便,但是從唐朝之後,皇帝的諡號開始增加,稱呼起來變的麻煩。就改稱廟號。

比如:

李隆基:廟號唐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哪個方便一目瞭然

綜上所述,對於楊堅的稱呼隋文帝,是因為他的諡號是文帝,延續歷史傳統對於皇帝的稱呼。而楊堅廟號是高祖,因為其不是家族興盛開創者或者中興者。


妖鬼雜談錄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在諡號裡面沒有高這個諡法,只因為司馬遷將劉邦的諡號和廟號合在一起稱之為高祖,所以便誕生了高祖這個混合的稱謂。

在原本的廟號裡面太祖一般指代開國之君,隨著劉邦的混用,高祖漸漸也指代這個意思。這點在《漢書詳解》裡面有說明: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隋文帝建國後,為了紀念他父親的功勞尊其父為太祖,既然父親佔用了太祖的廟號,隋文帝自然不能和他父親搶,為了突出自己的建國之公,高祖成為了隋文帝的代名詞,所以稱呼隋文帝為隋高祖也是正確的。

隋文帝碰到的問題唐高祖李淵也碰到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淵效仿前朝,他的廟號變成了高祖。

既然都是高祖,為何隋文帝我們要按照諡號的稱謂來稱呼,唐高祖卻要按照廟號呢?

這個就要怪唐朝帝王了,唐朝皇帝的子孫在登基後都會給自己的父祖上美諡結果導致原本幾個字的諡號,變得越來越長,發展到後來能長達十幾個字(變態的是到了清朝居然能達到25個字),這是若是還按照諡號提起先前帝王,就要bala bala說十幾個字,不方便。這時原本還稀有的廟號(要知道西漢那麼多帝王,只有四位擁有廟號)成為了每個帝王的標配,漸漸的從唐朝開始廟號成為了一個帝王的代稱,比如唐太宗,唐玄宗等。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楊堅的諡號是隋文帝,廟號是隋高祖,隋太祖是他的父親楊忠!那麼問題來了!

楊堅的廟號為什麼叫隋高祖而不叫隋太祖呢?

太祖、高祖不分,說起來都怪司馬遷!您說劉邦的廟號到底是漢太祖還是漢高祖呢?福垊的答案是漢太祖!那為什麼劉邦又叫漢高祖呢?因為漢高帝功勞最高,廟號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被司馬遷訛稱為漢高祖。那高祖和太祖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廟號高祖的開國皇帝有魏國曹丕、漢國劉淵、趙國石勒、陳國陳霸先、隋國楊堅、唐國李淵,發現個規律了嗎?福垊總結如下:

①承襲發展父業。福垊一句話總結由官N代或王二代升級為帝一代。

②偏安未能一統。不能以及沒有統一雄心的開國者其廟號多為高祖。

只要兩者佔其一,其廟號也多為高祖。然而並不絕對像前秦姚萇。他既未統一,又是承襲父業,但他的兒子姚興認為他是太祖一樣的爸爸,我們也沒辦法。

廟號為太祖的開國皇帝有商朝商湯、漢朝劉邦、後梁朝朱溫、宋朝趙匡胤、明朝朱元璋、清朝努爾哈赤,發現規律了嗎?福垊總結如下:

①不靠祖宗,自強成龍。福垊一句話總結,民二代或官二(N)代(但非高官)升級為帝一代。

②力挫群雄,天下一統。

有其中之一的多被追尊為太祖。依然並不絕對,一些沒有統一的開國者也被尊為太祖如孫權,但孫堅不是高官。最該追尊為宋太祖的是劉裕卻被追尊為高祖,反而是他的兒子劉義隆被追尊為宋太祖,劉義隆最早的廟號是宋中宗。此外還有開國皇帝石勒是高祖,而第三任石虎(石勒侄子)卻是太祖。因為有的皇帝很看重這個“祖”字,甚至提前就給自己定了廟號。比如曹睿,生前就給自己定了個烈祖和劉備的廟號一樣。

那為什麼隋朝之前稱呼諡號,隋之後稱呼廟號呢?

★這都怪皇帝太好名了給先皇使勁貼金。唐朝前皇帝諡號大多一個字,唐朝之後皇帝諡號越來越長,到努爾哈赤時已經有25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極立紀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史學家為了稱呼的方便一律稱呼唐朝以後的皇帝為廟號,到了明清則稱呼年號。因為年號大多就倆字。

★那為何不稱呼隋朝之前的皇帝的年號和廟號呢?廟號起源於商朝,漢朝再次啟用,含金量很高,非有大功大德不立廟號,就連漢景帝都沒廟號,但諡號每個皇帝都有,故而稱諡號。至於明清之前為什麼不以年號稱呼皇帝?明之前大多皇帝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多個,故而只能稱呼諡號。

這就是為什麼楊堅被稱為隋文帝而不被稱為隋太祖的原因,福垊的答案,您滿意嗎?謝謝大家,還請評論區裡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