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律性”差?家長光著急也沒用,關鍵還得家長“言傳身教”

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般也就是約束他平時中的行為習慣,在家裡面比較常見的就是得自己學會收拾衛生,在餐桌上吃飯得懂規矩,還有為人處事的時候也要懂禮貌,別看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比較常見的,但是想要把孩子教導的規規矩矩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孩子“自律性”差?家長光著急也沒用,關鍵還得家長“言傳身教”


但是在這個教導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比如說孩子吃完零食之後就會把東西隨地亂扔,並沒有扔到垃圾桶裡,這時候很多的家長就會說,看你扔的滿地都是,髒不髒,起來把地掃了?

孩子“自律性”差?家長光著急也沒用,關鍵還得家長“言傳身教”


其實在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孩子難免自律性相對差一點,所以有的時候就有點肆意妄為,吃東西的時候隨地亂扔,起床之後不知道收拾自己的床鋪,除此之外,看電視、玩手機的時候不能夠控制時間,總是需要大人提醒才會去做,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反抗的情緒,但是這些真的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麼樣做到的呢?下面我們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孩子“自律性”差?家長光著急也沒用,關鍵還得家長“言傳身教”


手機無論是對於成年人來說,還是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玩的時候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了,家長總是在嚴格控制孩子玩耍手機的時間,知道這樣對眼睛不好哦,或者會影響孩子學習,但是家長自己在玩耍手機的時候卻是沉迷其中,經過這樣的對比,孩子就會覺得家長只是不喜歡自己玩手機,但是自己還玩的那樣高興,不能夠以身作則,內心中就會產生牴觸的,所以說,哪怕要讓孩子改正這樣的行為習慣,但是家長如果做不到,沒有一個好的榜樣,想要孩子自己學會也是非常難的。

孩子“自律性”差?家長光著急也沒用,關鍵還得家長“言傳身教”

除此之外,在提醒孩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的時候,並不要一味的去指責,比如說你抓緊去睡覺,如果不睡覺的話,媽媽就要打你了,或者是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裡,你怎麼這麼髒?而是應該換另外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比如說寶寶,你可以選擇不去睡覺,但是明天中午出門玩耍,媽媽可能就不會帶你出去了,這樣對於孩子就會有一個選擇性,家長如果想讓孩子能夠把垃圾準確的扔到垃圾桶裡,除了日常的教導之外,平時的時候也要讓孩子跟著一起收拾衛生,知道勞動的辛苦了,這樣他的行為也會得到約束的,總之一句話,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只有自己做得到,孩子才能夠學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