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抗疫情,人間有“AI”

抗擊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呼籲大家不要出門,大部分的公民選擇與病毒的戰鬥方式是在家“悶死”它,但有些時候還是避免不了要出門,戴口罩、測體溫已經成為大家進出公共場所必做的“兩件大事”。

然而人工測量體溫,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時間,還增加了人員接觸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請大家戴好口罩,注意個人衛生,不要前往人流密集場所,身體若有不適請及時就醫...”最近,在廣州南沙萬達廣場、上海南京路、貴陽龍洞堡機場等區域,一款由高新興集團研發的巡邏機器人不停來回喊話,提醒市民時刻注意個人安全防護。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如果你認為這款5G機器人僅僅會點“口頭功夫”,那麼“你對科技的力量還是一無所知~”。

據悉,這款名為“千巡警用巡邏機器人”,是目前國內第一款用於測體溫的巡邏機器人,可實現紅外線5米以內快速測量體溫,並識別過往人員是否戴口罩。而且可一次性測量10個人的體溫,溫度誤差在0.5攝氏度。(後已精確至0.3攝氏度)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除此之外,

“千巡”搭載了5個高清攝像頭,能實現全景無死角巡邏。可在機場、車站、廣場、醫院、社區以及重點卡口路段,啟用疫情防控模式,藉助移動式紅外測溫篩查、循環播報提醒等功能,實現遠程可視化指揮,協助一線民警在危險、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中完成排查、防控任務,有效節約了人力資源。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其實在科技與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這幾年,AI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遍地開花,在計算機科學、金融貿易、醫藥、重工業、運輸業、遠程通訊、音樂等多方面廣泛應用,不知不覺中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將來,AI依舊是火熱的趨勢。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AI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既然AI能做的事情那麼多,部分職業是不是要被取而代之了呢?《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直接豪言:“在20到30年之間超過50%的工作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言之鑿鑿或是危言聳聽,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下,人工智能替代人類進行許多工作這件事確實已經是不可逆的存在。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那麼隨著AI的發展豈不是人人自危?事實並非如此。約翰·希爾勒曾進行過著名的實驗“中文屋悖論”,通過大量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能夠實現異常複雜的行為關係,在我們看來,它或許已經達到了人類的層次,但從本質上而言,它依舊是人類發明的算法而已。

因此,人工智能目前所能替代的領域只是在簡單的重複工作領域,對於需要大量創意的地方依然束手無策。但注意,對於許多創意內容,只要有了模板,人工智能也能夠進行相應的模仿,此前火熱的小說生成器等就是如此。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在替代掉一部分工作的同時,AI毫無疑問也會刺激新的工作崗位形成。

在這一領域,首先吃香的自然是人工智能“大廈”的“建築工”們,在《中國人工智能ABC人才發展報告》中,人工智能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領域人才走勢持續高漲,就業形勢良好。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據AI Lab報告指出,到2022年人工智能缺口將達到594萬。現在無論是BAT,還是字節跳動、科大訊飛等廠商都在進行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並且也都有相應的實驗室來進行人才儲備。

而AI的科研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就是學好編程。

共抗疫情,人間有“AI”

從現實的工作方面來講,孩子學習編程在將來勢必會成為各行各業所迫需的人才;從個人的發展來講,結合STEAM教育理念的編程學習會帶來思維的提升、綜合素質的加強、跨學科能力的鍛鍊。這也是未來社會發展要求人才具備的基本素質。


關注奇樂編程學院,跟Facebook大神學編程
圖片 | 來自網絡 侵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