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從《百年孤獨》中看出什麼?有什麼看法?

D伯爵D


《百年孤獨》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經歷,描繪了加勒比海岸小鎮馬孔多從荒漠的沼澤中興起,最後被颶風摧毀的一百年的歷史。作品從寫馬孔多的創建和發展,到寫內戰以及產生的影響,繼續寫到“香蕉熱”,從中揭露美國人的經濟掠奪,最後寫馬孔多的衰敗和滅亡。

作品描述了馬孔多小鎮的發展歷史,但為何以《百年孤獨》命名呢?加西亞▪馬爾克思曾經指出他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相同的主題——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用“百年”對孤獨加以修飾,反映出布恩迪亞家族百年的孤獨史,更加深化了孤獨的內涵。《百年孤獨》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以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反映出不同類型的孤獨,小說中第一代布恩迪亞和第六代布恩迪亞是其家族中最傑出的,第一代布恩迪亞的孤獨是天才的孤獨,他的思維超越了常人,步入到一個神秘而無法傳達的精神境界,而第六代布恩迪亞是家族最後的倖存者,忍受著家族的沒落,忍受命運賜予的孤獨。此外,小說中的奧雷連諾上校由於虛榮、自尊、榮譽等因素,忍受的權力的孤獨,最後他大權獨攬卻在孤獨中陷入迷途,開始失去方向。小說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阿瑪蘭塔、蕾貝卡、蕾梅黛絲分別以恨、愛、純潔展現了感情世界的豐富和複雜,體現著關於愛情的不同類型的孤獨。

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衰敗的原因,也是馬孔多毀滅的原因。布恩迪亞家族為何受到孤獨的詛咒,馬爾克斯認為他們不懂得愛情,孤獨的對立面是團結,只有愛才能鑄就團結。小說中,孤獨承擔著更廣闊的文化批判,馬爾克斯以馬孔多小鎮的孤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為切入點,反映出了拉丁美洲和拉丁民族的孤獨感。馬孔多小鎮是一個落後、愚昧、封閉、落後、與世隔絕的小鎮,這正是拉丁美洲的整體寫照。在19世紀下半葉,世界正大步邁入工業化時代,而拉丁美洲此時正處於原始狀態,不僅是物質生活方式,而且也存在於精神狀態,拉丁美洲的孤獨也體現在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衝突下的無所適從。拉丁美洲在接受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之後,拉美文化受到歐洲文化的衝擊,文化上的差異使拉丁美洲民族文化喪失了原有的判斷力,他們無法擺脫這種孤獨的精神狀態,拉丁美洲的歷史就在孤獨中惡性循環。

小說最後馬孔多小鎮消失、布恩迪亞家族衰落,這並不意味著拉丁美洲的衰敗,其寓意在於拉丁美洲的新生。孤獨的對立面是團結,拉丁美洲的新生需要拉美人民的團結,共同擺脫孤獨的狀態。每一個生命都有靈魂,只是怎樣喚醒他們…… 雖然馬爾克斯整部作品一直貫穿著孤獨,但其宗旨在於通過分析孤獨,最後拯救孤獨。

附部分《百年孤獨》文摘:

1、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2、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3、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4、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5、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6、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

7、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火車。

8、還等什麼呢?時間都過去了,話是這麼說,但不至於那麼快。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9、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10、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所有絢爛,終究都要用寂寞來償還。

11、失眠的最可怕之處,不在於讓人毫無倦意不能入睡;而是會不可逆轉地惡化到更嚴重的境地:遺忘。

12、面對壓迫、掠奪和孤單,我們的回答是生活。無論是洪水還是瘟疫,無論是飢餓還是社會動盪,甚至還有多少個世紀以來的永恆的戰爭,都沒有能夠削弱生命戰勝死亡的牢固優勢。

13、死亡是一面鏡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種徒勞的姿態。

14、時間在自己的運動中也會碰到挫折,遇到障礙,所以某一段時間也會滯留在哪一個房間裡。

15、其實他在意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我的小小讀書筆記


前段時間,我一口氣將《百年孤獨》讀了兩遍。很多人物的名字我都沒記住,只記得一個名叫阿瑪蘭妲的女人,她坐在一把藤搖椅上,把活記放在膝蓋上。還有就是文中的語言,忽東忽西,就像飄飛的羽毛,讓人捕捉不定,又像有一股濃濃的氣味,吸引著我的眼球。


賢人411


立水來回答。

對於《百年孤獨》這部鉅作,我說一下我讀的過程中真實的感受。

開頭,我看了好幾遍,因為讀不下去,最後一遍,我看了很多書評耐著性子讀了下去,這本書,我讀了大概兩個月,才讀完。讀這部書的初衷,說起來有點可笑,單位內很多人在上班時都會討論這部書,剛開始,我以為這本書就是一兩天的熱度,誰知道一討論就是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而我呢?在旁邊插不上一句話。

可能是被勾起的興趣,也可能是為了單純的切入話題,我讀了這本書。

看這本書的前小半部,我覺得很煎熬,第一,看不懂,看得很蒙,當時感覺我是不是注意力出現了問題。書內的每一個名字,人名,地名,沒記住一個,感覺很亂。但是隨著逐步的深入,發現對於現在的知識積累也就僅夠分析,裡面的單句“名言”而已。

整部書內容太過龐大,間隔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七代人的描述,內涵蓋了百年的拉丁美洲的歷史。籍籍無名如何?功成名就又如何?都逃離不出那悲憫的孤獨感。

對於這部書,說不了太多,無從下筆,也不知道從哪說起。那種不知不覺中的共鳴,瞬間又化為陳粒。

我會選擇讀第二遍,不為別的,只為再次瞭解他。


立水


《百年孤獨》既然是一本好書,為什麼很多人卻對它望而卻步?

一、首先是七代人之間相互重複、疊加的人名,讓讀者感到迷惘。

這部書雖然是部不可多得的好書,但是書中七代人的名字相互重疊,反反覆覆,容易造成讀者思想上的混亂。不同輩分間,往往使用相同的名字,我想是作者有意而為之,是小說思想表達的需要,既然這樣,必須克服由於名字而產生的閱讀困難,記準他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尤其是家族中的男人們),誰和誰都不一樣。

我沒讀這本書以前,就聽說《百年孤獨》是比較難懂的書。如果能夠順利解除書中人物的名字所帶來的困惑,那麼整本書的閱讀難度至少可以減低一半,這是在我第一次讀完之後所感受的經驗。現在剛讀完第二遍,基本上沒有遇到過特別難以理解的地方。

二、超現實的魔幻主義色彩表達,讓讀者感到深奧難懂。

由於作者在書中採用許多魔幻主義寫作手法,讓讀者對作品產生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讀者以前接觸的小說多以現實題材為主,對超現實的作品感到陌生,尤其是對作品裡的許多宗教信仰產生了隔閡,充滿迷信、虛幻、深奧的表現,使大家在閱讀時感到不暢快。

主要是外國名著的語言表達和漢語言的表達分屬不同的範疇,只要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訓練,適應了外國語言邏輯的表達習慣,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比法國名著相對容易理解,《茶花女》等一些法國作家的作品裡,長句多,詞語的修飾,邏輯思維的表達,常常讓人閱讀時不得不放慢速度,慢慢品讀。

三、閱讀《百年孤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釐清家族裡主要人物的人名,如下。

1、第一代人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父);烏爾蘇·拉伊瓜蘭(母)

2、第二代人

何塞·阿爾卡蒂奧(長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次子);

麗貝卡(養女、長女);阿瑪蘭妲(次女)

(注:長子與長女成為夫妻,沒有孩子。長子和次子分別與庇拉·爾特爾內拉生下兩個私生子:阿爾卡蒂奧(長孫)和奧雷里亞諾·何塞(次孫))

3、第三代人

阿爾卡蒂奧(長孫);奧雷里亞諾·何塞(次孫);

(注:長孫和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生下兩男一女私生子,一對雙胞胎男性: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和奧雷里亞諾第二;女:雷梅黛絲)

4、第四代人

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男);奧雷里亞諾第二(男);雷梅黛絲(女)

(注:奧雷里亞諾第二與費爾南達·德爾·卡皮奧生下兩女一男:梅梅(雷納塔·雷梅黛絲的簡稱,長女)、何塞·阿爾卡蒂奧(男)、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次女))

5、第五代人

梅梅(雷納塔·雷梅黛絲的簡稱,長女)、何塞·阿爾卡蒂奧(男)、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次女)

(梅梅與馬烏里肖·巴比倫生下私生子奧雷里亞諾)

6、第六代人

奧雷里亞諾

(奧雷里亞諾與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下一名長尾巴的男嬰)

7、第七代人

長尾巴的男嬰(出生不久死亡)

二、書中看不懂的地方,讀者要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

如果不習慣讀外國名著,那麼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書中的內容,外國名著能讓你感受到他們那個國家的不同歷史發展,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變化、社會變遷,比如:《飄》是美國作家寫的小說,《偏見與傲慢》是英國18、19世紀以莊園為背景寫得小說,讀過之後,可以瞭解這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些歷史背景和莊園生活狀況。慢慢的,讀者就會喜歡上外國大作家們寫的名篇鉅著,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知識。

三、對於孤獨的理解

《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所有的人,無論男女的孤獨感都不相同,他們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對抗著孤獨,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用不停製作小金魚的方法應對內心深處的孤獨,做成,融化,再做成,再融化,一直到死;阿瑪蘭妲一直不停的為自己編織壽衣,等到織好那一刻,她的生命也到了盡頭。

其實,不光是這本書裡的人物有自己的孤獨,相信大家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時常感到有孤獨感,有人覺得孤獨不是一件好事,想法設法去派遣,但是,孤獨也是成就你我的機會,在感到孤獨的時候,通過不同的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做好一件事,沒準就會幹出名堂來。

比如莫言,與其說《百年孤獨》成就了他,不如說他的孤獨成就了他的文學。孤獨讓一個生命豐滿,在那個世界裡,每個人的感受雖然不同,但體會的一定是自我的存在,而那種存在是生命的底色,豐富、絢麗、多彩,不要辜負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孤獨讓我們更加偉大,走向新的高度和輝煌……

綜述

《百年孤獨》是一本好書,雖然它不能告訴我們小說怎樣才能寫好,但它已經告訴我們寫好小說有N種可能,現實魔幻主義寫法就是一種文學的書寫方式,文學大師筆下的世界豐富多彩,一個個靈魂呈現出它們該有的樣子,為讀者帶來了精神和心理上的有力的“衝擊”和滿足,讓我們的內心世界也開始變得豐滿而有趣,莫言的作品《蛙》中也帶有濃厚的現實魔幻主義色彩,讓他的作品開始與國內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比中顯示出來“優勢”,借鑑的最大價值就是提高我們。所以說,好書一本勝過100本,絕不是一句戲言。

與《百年孤獨》有關的話題

有讀者問:《百年孤獨》沒有被拍成影視作品,是不是一種遺憾?

我個人覺得不是遺憾,而是對好作品的一種有效保護和尊重。原因是,再好的影視作品也拍不出原著的效果,文字的魅力絕不是用影視效果所能輕易達到的,呈現出來的影像無論怎樣美好,都是一種固化的美好,而文字帶給讀者的美好是需要用心靈慢慢品味的,語言文字的世界就像一個魔方,根據讀者的不同而被賦予無限美好的可能。


三顆沙子


拉丁美洲就像是一個被海水環繞的孤島,你能看得見外面,卻永遠抓不住!其實現在居住在拉丁美洲的主體居民已經變成了歐洲人的後裔,當然也有和非裔的混血人種,但主要以白種人為主,那些黃色皮膚的土著早被歐洲殖民者地毯式地當作勒色除理掉了!當白種人以主人的身份在這裡活動的時候,他們所有關於祖先的記憶,他們的文化習俗都在歐洲。但在歐洲本土居民的眼中,他們是遠在萬里之外的異域遠房親戚,多年不見,估計已經變得像那些野蠻人一樣落後蠻不講理!這種被人拋棄的感覺,真像是中國的杜十娘,好不容易從良了又讓人給拋棄了。況且遠走他鄉的經常是那些在歐洲混不下去勇闖天涯的人,既然已經出去了,就永遠別回頭了,你也回不了頭了!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那種感覺,反正我時常有種永遠觸摸不到外面的感覺,我覺得我獨處孤島,無處靠岸。這種心裡上駁(不是波)光粼粼的感覺讓人很自然地想到一個詞——魔幻現實主義,馬爾克斯用具體的人的孤獨來描寫一個大陸的孤獨,展現了人內心更多的孤獨!

歐洲是一個與亞洲不同的大洲,這種不同性是因為它的文明中心始終圍繞著海洋,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然後環球航行,這和我們這種陸地民族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閉關鎖國”四個字。他們滿腦子都想著出去撈一筆,至於驗證地球是圓的,傳播天主教,別傻了!歐洲的哲人亞里士多德曾經出於直覺或者對科學的透徹理解曾經預言,其實就是瞎掰,在大洋的南部盡頭有一個和歐亞大陸一樣的巨型大陸。歐洲的那些航海家們鬧了幾次烏龍後,終於找到了古書上說的大陸,媽的,全是冰,冷的跟錘子一樣!他們也發現了美洲和大洋州,於是開始了自己空前規模的移民計劃和更為空前的人種繁衍計劃,白種人像雨後春筍一般在美洲和澳洲繁衍生息,成為地球上分佈最廣泛的人種,改變了世界人種分佈格局,就憑那幾條破船!但是白種人瘋狂繁衍的後果就是使在美洲與澳洲的白種人產生了漂泊感,和流浪在外的孤獨感,新的大陸太過陌生,老的的大陸不能回去,這種感覺是馬爾克斯靈魂深處的一種感覺,所以他寫了《百年孤獨》。

同樣是白種人的後裔,拉丁美洲與北美的命運截然不同,一個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有了共同的民族記憶與思想財富,並且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然還有環境優美,生活優渥的加拿大和同樣美麗的澳大利亞,但拉丁美洲卻陷入軍事獨裁,毒品氾濫與暴力衝突的泥潭,他們趕走了自己的同胞獨裁者卻始終形不成自己的民族記憶,這種無所適從又孤獨無依的挫敗感深深傷了拉美人民的心,在他們心裡形成了古怪的幻影,所以才有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傑作——《百年孤獨》。

當歐洲的那些探險家帶著浪漫主義的豪情遊弋在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之間的時候,他們可曾覺得自己的遠遊生活引起了後代人的羨慕,腰裡捌著火槍,戴著黑色的眼罩,抱著大發一筆的投機心裡,這種生活是我所渴望的!

當然啦,面對二十世紀拉丁美洲徘徊跌宕的發展史,當經濟與物質不能讓人洞悉自己心裡所想的時候,他們只好靠一本書,一本小說來告訴別人自己內心真實的痛苦,這本書就是《百年孤獨》,它一下子引起了人們對拉美人民的同情與關懷。《百年孤獨》是拉美社會在精神領域的最高結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本書能與它匹敵,包括聶魯達的詩歌,根本就和馬爾克斯不在一個量級上!





騎驢去高考


百年孤獨是我看過的外國文學中最震撼的作品。當然,我指的是黃錦炎先生翻譯的版本。新版本我沒看過,我同學說看不懂新版的一些詞語邏輯。

必須要一口氣讀完,因為小說中講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一共只有兩個名字。如果你中間停頓了幾天,回過頭再讀,你就搞不清楚這一個奧雷良諾到底是他們家的第幾代人。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我更喜歡小說裡的宿命的敘述風格:

◆無論他們到什麼地方去,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是無法復原的,那最狂亂而又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

◆他明白了,奧雷良諾不聞迪亞上校失去對家庭的愛,並不像他原先以為的那樣是因為戰爭的殘酷,而是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愛過誰……這個他險些丟了性命的兒子,只是個沒有愛的能力的人。

◆她毫不畏懼的向上帝發問,他是不是真的以為人的身體是鐵打的,忍受得了這麼多的痛苦和折磨。

◆在閃電般清醒的瞬間,他明白自己的內心,無力承受那麼多往事的重壓,受到自己的和別人的懷念那致命尖的刺傷,他不僅佩服其起凋謝的玫瑰上的蜘蛛網的堅韌,欽佩野麥的頑強和二月清晨日出時空氣的耐心。


讀書頻道


《百年孤獨》是一本神作,也是我認為的一本,要集中精力、雖是做好筆記或標記的書,因為一旦走神,這本書就再也看不懂了,甚至要重新來過。

作為拉美文學的巔峰代表作品,馬爾克斯可謂是天縱奇才,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小說表述的如夢似幻。

就我自己來說,很遺憾,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看了好多次,通篇讀下來依然無法縷清裡邊的人物關係,最終還是藉助了大神做好的關係圖表才算最終將其拿下,這本書是我見過最特別的,沒有之一,因為它的挑戰性無疑是非常巨大的。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我認為《百年孤獨》是最特別的一個,因為它需要一個人在看這本書時注意力完全的集中,不能出絲毫的差錯,甚至會讓人越看越惱怒,再也沒有一本書能像它如此的特別了。

想起了馬爾克斯在書中所寫的一句話:“生命中的一切燦爛,終究要用寂寞來償還。”我想這也是他對於這本書最高的期許和自己創作時的心路歷程。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想要成為偉人,就要時刻和偉人為伍,研究他們,學習他們,吃透他們。最後即使你成不了偉人,你也看起來像個偉人。

文學書,我只研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目的當然不是要成為他們,而是要鑽進他們的腦子裡,去研究他們看世界的視野和寫作的角度。從他們偉人的角度,來激活自身的潛能,通過他們,尋找自己,激活自己,才是學習的目地。

這本書我讀了3遍,做了中心思想概括,書中華麗麗的莎士比亞式排比句,美爆表,經典無法取代。據說這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評獎歷史上唯一一本沒有爭議,一致通過的書。

書的最後一頁,我寫了兩行字母:

Gypsy Flame—Armik

Dulce Libertad—Lara & Reyes

這是兩首著名弗拉門戈吉他大師的代表曲。 在《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中,吉普賽人、預示上校命運的塔羅牌等等魔幻元素,貫穿整本書。而弗拉門戈,是吉普賽的靈魂。 用眼睛,耳朵,心靈,想象力,才能深度體驗《百年孤獨》的魅力。


易瑾還


讀完《百年孤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馬爾克斯為了準確表達而使用的近乎殘忍的手段。

比如要描寫一個老人的蒼老,現實主義的作者可能會刻畫老人深邃的皺紋,渾濁的眼睛。但是馬爾克斯不會這麼循規蹈矩,他的做法可能是讓老人的皺紋的溝壑之間長出青苔,或者讓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網。

因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世界裡不需要用現實世界的邏輯來解釋,所以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有了“胡作非為”的自由。.雖然魔幻離不開現實的框架,但是單調的現實也正是因為有了天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無限可能。

這樣的手法在表現人物情緒的時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之下,他可以輕易的讓讀者看到盡頭、無窮這種現實世界裡不著邊際的概念,也可以更輕易地讓讀者感覺到徹骨的絕望。

比如表現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的時候,他讓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綁在慄樹底下,每天就這樣一動不動一直到死去;讓烏爾蘇拉不但雙眼失明還每天只能聽見沒完沒了的雨聲,讓她被遺忘直到有一天後背爬滿水蛭;讓麗貝卡關在小黑屋裡直到身上爬滿蛆蟲......他近乎變態的手法就像是給讀者眼上蒙上黑布,並且把鐘錶消音,抽離了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讓讀者在沒有邊際的黑暗中感受最高級的孤獨。

馬爾克斯對孤獨的觀念就像是《梵高先生》的那句歌詞:"不管你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好像都有不一樣的個性,名字也因為自始至終都把“奧雷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這兩個名字“循環利用”而受到不少讀者的吐槽。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紛繁複雜的人物竟然因為他們共有的孤獨特質而重疊了。他們無論年輕的時候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做出過多麼瘋狂的舉動,最終他們都不可避免地和孤獨融為一體。

比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率領自由黨發動32場政變。但是在認清自己發動戰爭僅僅是因為內心深不見底的恐懼之後,他潦草地簽下停戰宣言,回到鍊金屋裡,每天製作2條小金魚,然後銷燬,第二天重做。直到有一天在樹下上小便的時候卑微的死去;

比如阿瑪蘭妲,受到死神的通知為自己織壽衣,完工之日就是她的死期。為了延緩死期她織了四年。如果這世上還有什麼時刻比自己一個人去做手術更加孤獨,那應該就是獨自向著死亡一點一點邁進而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了吧。但是阿瑪蘭妲表現的從容優雅,在織到最後,她竟然故意加快了速度,彷彿在熬過人世間最高級的孤獨之後,她已經無所畏懼。"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的內心不再為任何苦痛而波動。"

還有馬爾克斯上校,他在電報上敲下“馬孔多在下雨”,他望向蒼涼的街道,他感覺到他在孤獨中迷失了。

除了把焦點放在這個家族的成員以外,馬爾克斯也把渺小的個人放進了宏大的歷史維度里加以比較。

馬孔多這個本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式的小鎮,一百年的時間裡遭遇了外來文明的入侵和時代發展的生拉硬拽。從未被文明開化,到受到政治權利操縱,再到工業文明成果的到來,公司出現,反抗壓榨的3000多勞動人民全部被殺......在歷史的車輪面前渺小的人類所有改變歷史的企圖都成了螳臂當車的悲劇。即使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樣一世英名,百年過後也依然被整個小鎮的人遺忘,在歷史演進中化為灰燼。

第一代布恩迪亞被捆在樹上,最後一代布恩迪亞被螞蟻吃掉。仔細讀一讀小說的開頭和結尾,更加增添了宿命的色彩。小說開頭寫道:“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時尚需用手指指點點”,小說的最後卻是“這個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馬爾克斯看來,生命註定是一場悲劇,因為在龐大的輪迴面前,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其實自始至終都無法和這個世界產生任何聯繫,我們一無所有地到來又一無所有地離開,其間製造過的所有輝煌其實都從未真正屬於自己。當一切都成為泡影,竟然只有孤獨永恆。

在這個時代百年孤獨其實依然是很有價值的一部小說,它好像有讓人平靜下來的魔力。

在這個到處瀰漫著焦慮感的時代裡,很多人都不敢長時間的陷入孤獨裡。我們會把精神空虛錯誤地當成孤獨;我們為了快速擺脫這種感覺而寄希望於獲取物質滿足,獲取他人關注,卻又陷入更深的孤獨。

其實啊,無論愛情,親情,友情都值得追求和維護,吃喝玩樂也值得我們享受。但是我們不能把這些當作擺脫孤獨的方法。百年孤獨告訴我們孤獨是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你要做的不是擺脫它,而是和它和平相處,只有那樣,你才會明白你其實一無所有,也就不再害怕失去。

一個偉大的作者應該如此,他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閱歷,讓我們看到極致的孤獨之後不再因為自己的一點無助感而顧影自憐,讓我們看到生死的邊界之後更加珍惜生命。

以我淺薄的閱歷當然無法把馬爾克斯雜糅進去的價值觀完全的接收,也一定有很多隱喻埋藏在字與字之間等著我摸爬滾打之後在某一個時刻幡然醒悟。實際上一個人只有在感受過被拋棄的苦澀,被生活無情的戲耍之後才有資格說讀懂了百年孤獨,才有足夠的底氣像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在馬孔多的最後一個清晨那樣放下一切包袱,大張雙臂,彷彿要喚醒整個世界一樣聲嘶力竭地吼道:

“什麼X X,都是婊子養的!”


唐門人家鑑寶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