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百年孤獨》開篇是公認的經典?

鄭禕晗


作為一個開書館的,最大的幸運就是可以看很多很多的書(也不得不看很多很多書,不然沒法給顧客推薦。)


《百年孤獨》這部作品是我在第一遍讀的時候非常費力的作品之一(幾乎讀不下去的那種費力)因為人名太複雜了。剛開始陷入了對人名的記憶障礙中,無法全身心體會故事情節。


不過作為某國菜場大媽人手一本的經典讀物,還是有必要想辦法讀下來的。


而《百年孤獨》這本書之所以經典,我想也是因為群眾的接受度特別高吧。畢竟,越是人民能接受的才有廣泛傳播的基礎。


《百年孤獨》作為一部描繪了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小鎮百年興衰的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通讀完畢後確實讓我感到蒼涼而恢弘。


如果你還沒讀過這本書,並且嘗試閱讀,請務必參考一下我的閱讀經驗:這本書影響我閱讀的第一大難點就是:人名!(等你翻開就知道,奧雷里亞諾、阿爾卡蒂奧等等又長又難記的名字。)


我讀的時候被這些名字繞得頭的有些發暈。不過當我花了遠超我平均閱讀速度的時間去讀完這本書之後(其實大約在讀到一半的時候)就獲得了從人名中提取內容本質的能力,這本書讀起來就容易多了。關於降低人名帶來的閱讀精力消耗我可以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你:歸類。


這本書中,一個姓氏的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也是作者想要隱喻或者說表達的。你可以用任何形式將他們的姓氏歸類成為你便於記憶的方式。比如:A家人、A家的長輩、A家的孩子,A家的孩子的親家B,親家B的長輩C,等等。這樣利用人物關係的歸類方式。僅供參考,希望你能有耐力把鉅著讀完。


好了迴歸正題: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成為公認經典的原因是:作者把非常恢弘的眼界和格局融入在了整個故事裡。給了我非常高遠的啟發。時間是如此恢弘、浩蕩與蒼茫。時間是最大的不可抗力。天災、人禍的殘局都會被時間抹去,而時間就那樣亙古地存在在那裡,無形無相不可抗拒,沒有人能讓它激起哪怕一絲波瀾。這是一種類似世界本源的規律,散發著亙古不變的氣息。我們的生活在時間面前是如此縹緲地終將遁入虛空。這本書確確實實提高了我對生命的認知。


我由於這本書重新思考人生本源的意義,周國平說:當一個人的靈魂對於人生產生根本性的疑問時,就會走向哲學。


而哲學家的我執,會領他們痛苦致死。


我相信加西亞在寫這部鉅著之時,一定也對某些現實的存在產生了根本性的疑問。而他用這部作品,詮釋或者說寄託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併成功的將這份答案,傳遞到了更多人的心中。


井川


每一屆,我都要跟學生一起聊聊《百年孤獨》,尤其是開頭,其實稱它為最經典的開頭也不為過。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是這麼理解的:

首先,也是被人說得最多的一點,就是這個開頭外在形式上的特點。

我們且看這個開頭: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個開頭是明顯的倒敘式,從多年以後說起,這個在小說的寫法上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最特別的是,它的時空上的來回穿梭。讀者打開書,看到這一句,在閱讀心理上是往多年之後去的,然後下一句又趕緊往回奔,這種體驗還是比較奇妙的。因為這種寫法當時比較特別,所以給人印象很深。但後來模仿的作家多了,讀來也不覺得什麼了。

可是,大多數作家模仿的只是這種外在的形,沒有得到真正的精髓。

那真正的精髓是什麼呢?

就是第二點,這個一句話的開頭,擊中了小說這種文體的核心:塑造了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

奧雷連諾上校,家族中的叛逆者,一輩子都在反對政府,最終以叛國罪被送上斷頭臺。這種性格不是莫名奇妙憑空出現的。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親帶他和哥哥去吉普賽人的帳篷看冰塊,冰塊對這些孩子來說是個神秘的存在,哥哥們不敢靠近,他卻勇敢地上去摸了一把。就是這個參觀冰塊的下午,初顯了他性格里冒險的一面,這是他一生的性格底色。

一句話,勾連了一個人一生的始終,突出了這個人的形象,儉省,而又力度,堪稱巨筆如椽。


藍色清歡




加西亞·馬爾克斯代表作,魔幻現實主義經典,翻開《百年孤獨》這本書,開篇寫的就是下面這段話。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是的馬孔多是一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蘆葦蓋成的屋子沿河岸排開,湍急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一個即將被槍斃的人回憶過去,馬孔多的歷史通過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回憶被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的感受就像創世紀之初的伊甸園,那種純淨和廣闊,一切都蘊含在即將發生之中。馬爾克斯寥寥幾句話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讀到這裡你沒有辦法不繼續讀下去,因為隨之而來的吉卜賽人和布恩迪亞家族先祖開拓創業的故事,充滿了一種魔幻又虛無的力量。

用三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談一下閱讀這本書的經驗和感受。為了防止被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名字繞暈,首先準備好一張白紙準備記錄人物關係圖。只要捋清楚了書中的人物關係圖,這本書真正閱讀起來很順利。

小說一開始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時開始回憶過去的馬孔多,勢必要引入他在面對行刑隊之前發生的事,以及他在面對行刑隊之後發生的事。實際上作為布恩迪亞家族中的第二代人,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算是戲份最多的一位主角,而且屬於他的故事也最為傳奇。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馬爾克斯講故事,一開始就跳過了按照時間延續的過程,跳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無法逃脫的命運上。布恩迪亞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充滿了一種宿命論的味道,他們的命運已經被那位神秘的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寫在羊皮捲上了。這個古老家族的歷史以及馬孔多的歷史,其實隱喻了拉丁美洲一百多年來的歷史。

《百年孤獨》深受餘華、莫言那一代人的推崇,莫言更是因為模仿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而獲得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此你就知道馬爾克斯和他的作品《百年孤獨》有多麼偉大。

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讀,因為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晦澀難懂的隱喻。不吹不黑,其實不是這本書很難讀懂,而是你沒有那種沉靜專注的讀書狀態。讀這本書需要花很多精力,不亞於讀懂《紅樓夢》或者《戰爭與和平》這樣的經典,你必須深入進去,緊隨書中人物的命運。馬爾克斯的故事把控能力很好,小說其實並沒有很多插敘倒序一類的技術性敘述,基本上都是按照時間發展來推動,只要搞清楚書中的人物關係,這本書講述的內容一目瞭然。



1982年,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即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因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不僅開篇就很經典,結束也很經典。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奧雷里亞諾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馬孔多即將被颶風帶走的時候。

“他再次跳讀去尋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沒等看到最後一行便已經明白自己不會再走出這間房間,因為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他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捲走,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一切都充滿了宿命論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小說開篇是這樣,結尾也是這樣。這個故事只能這樣敘述,這個家族和馬孔多的歷史只能這樣延續,就像整個拉丁美洲過去一百年的歷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幾乎很少有文學作品能夠做到如《百年孤獨》一般宏大經典,能夠與之比擬的,在中國恐怕也只有《紅樓夢》了。讀完《百年孤獨》再去讀其他的文學小說,你會覺得其他書實在太過於平淡無奇,這也是為什麼不建議大學之前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沒有廣泛的閱讀積累作為基礎,你的閱讀範圍幾乎就會被這本書限制死了。讀完這本書,不妨趁熱打鐵再去閱讀一下馬爾克斯的另一本經典之作《霍亂時期的愛情》。


我是一刀,關注博書,博覽群書。重拾閱讀習慣,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博書


《百年孤獨》開篇句,確實經典;但中國更有一句,更勝一籌。中國人還有更妙的一句話,如李商隱的《錦瑟無端》。

先看百年這句:“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時,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句話好就好在,是“未來回憶過去”經典倒敘開篇詞,一句容納了3個時間層面。

百年開篇這一句的經典感,來自於它把“未來-現在-過去”三種時間態合在一塊、拉過來、拉過去、、現在的上校、在許多年以後的未來、回憶著遙遠的過去很小的時候、、過去-現在-未來,合在一句話裡,讀者一瞬間經歷了多種時空轉換,頓生人生滄桑之歷史感。至此一生繁華落幕,在終點處驀然閃現遙遠孩童時代的情景,句式中,現在時、將來時、過去時、將來過去時等各種不同的時態結構全在這一刻同現腦海,這是一種人生的終極體驗。

再看中國李商隱,也有同樣一個句式,更為華麗,《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此刻的此情之此情,可以想見、待到將來你追憶時,你以為、彼時你的心會是什麼情景狀態呢?但到了那時、彼時的你必已惘然,追憶時你定會產生惆悵,產生那種唯人類所獨有的啊、對時間流逝的傷感感覺。想到“當前”之情感、待到“將來”追憶之時、只怕“彼時”的我會惘然、會回憶不起來此刻心情。。

李商隱這些情感,來自前面幾段詩中的無端撥弄琴絃、追思華年、曉夢迷蝶,春心寄託、滄海珠淚,暖玉生煙、、等等哀傷迷惘之情,一切對於似水華年流逝的縹緲憂思,盡在其中了。

《百年》是擺出一個“將來回看見過去”這個場景,而《錦瑟》則現在想到了將來將會對“現在追憶過去”這個此情斯景、將來彼時、應會惘然的,,這思維,就更為複雜高級、纏綿悱惻、繚繞三匝了。

《百年》三個場景合為一呈現,可以想見;而《錦瑟》呈現的三個場景,則是人的“思想”之景、三種時態的“心思情感”之景,就更為妙到毫巔了。

兩句中外藝術經典之句,給人以傷感之共鳴,同時也給予美感、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

比方說,做為證券分析師,我就常強調“以終為始”是思維方式,“把現在-當做過去-站在未來-來看它”,,這也應是做分析做預測的基本功吧。

類似的,還有更為經典的篇章《沁園春·雪》,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空事態的全景俯瞰,太祖才看得透徹、看得更清楚大局與大勢。

【附:6個譯本的翻譯對比:】

1)臺北遠景出版社《一百年的孤寂》宋碧雲 譯)

多年後,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槍斃行刑隊時,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2)臺北志文出版社《百年孤寂》楊耐東 譯)

許多年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3)上海譯文出版社《百年孤獨》黃錦炎 譯)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4)雲南人民出版社 《百年孤獨》吳建恆 譯

多年以後,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淮會想起他爹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5)南海出版公司《百年孤獨》范曄 譯)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裡雷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6)網上版本《百年孤獨》高長榮 譯)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證券的心


萬事開頭難,只有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了。《百年孤獨》第一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就是文學鉅著《百年孤獨》的開頭,這句話被稱為偉大的一句話,許多作家模仿了馬爾克斯這樣的寫法——倒敘。

作者運用典型的故事倒敘的手法,並拋出了一個懸念,那一句“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把人吸入了一個絕妙的時空裡,成為誘惑我們讀下去的動力。

開頭雖然簡短,但裡面蘊含的大道理可是不失乏味。 開頭的第一句話,寥寥的僅四十二個字,確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時空概念。能完美的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而且並不顯得空洞,這就體現出了作者的功底至深了。

全篇倒敘,在現代懸疑小說中的運用已經是很普遍了。可能也是因為現代懸疑小說本身的需要吧。

前面要先寫某個人死了,然後不知道兇手是誰,然後再倒敘回去慢慢的追溯到兇手的動機。 這樣的全篇倒敘就成了現代懸疑小說的備受寵愛的手段。



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百年孤獨》這本書,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這本書有多偉大就不多講了,單是開篇就非常經典了。

具體講開篇

1.首先說一下,那位上校為什麼要站在行刑隊面前,站在行刑隊面前還有另外一種譯法,就是面對行刑隊。

一個人面對行刑隊的話也就是說他需要被處以死刑了。他為什麼要被處以死刑呢?

是因為這位上校參與了叛國的戰爭,與政府作對。與政府作對了,自然也就被戴上叛國賊的罪名,遭遇死刑。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上校面對行刑隊的原因。

2.還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面對著行刑隊時候會想到父親帶自己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其實那個下午也正是上校上了人生中啟蒙的一刻。父親帶他去看到了冰塊融化,使他對整個世界有了自己更為深刻的理解,他渴望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神奇的世界,就像冰塊可以融化,舊世界也可以被重新塑造。

當他因為叛國戰爭被送上斷頭臺時,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初衷,其實是一種既留戀又抱怨的心理了。



自始至終,他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理解他的想法,在他們看來,他只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戰爭狂。

這就是《百年孤獨》的孤獨。

對此你怎麼看呢? 感謝你的閱讀!


悟文化


我有靠譜回答,哈哈。

因為在《百年孤獨》引進之前,我國主流小說寫作方法,都是嚴格的依照著時間先後順序來寫的。

常規步驟就是:起因、經過、結果。

就連破案類的小說,故事,案例,都是以一個案件開頭,然後機構人員前往調查,透過層層剖析,找到誰是兇手,然後查詢出兇手為什麼殺人,最後將重點落在如何懲處兇手上面。

而對於過程,總是輕飄飄的帶過的,並沒有給予多少的濃墨重彩。

因為在官本位的時代,官員就是法律,清官就是依法辦事的人,貪官汙吏就是看錢辦事的人。

而《百年孤獨》引進到來後,大家看到了什麼?

原來書還能這樣寫?

還能先說經過,再來開頭,再說結果。

這對國內的寫作風格來說是個很大的發現,以前有人去做過,但沒有做成功,或者沒有出名。如今《百年孤獨》這部諾貝爾大名鼎鼎的書籍,用這種方式開頭,無疑表明這是個成功的方式,成為經典自然就是應該的了。

因為,它開創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時代,也確認了一個成功開篇的風格。


書店老闆和她的寵物們


《百年孤獨》這一本書,被很多人稱為公認的經典。

這一本書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所創作的一個長篇小說,至今都被很多人奉為經典。

這一部小說有一些偏神話色彩,是描寫了一個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在這個小鎮上,有許多人形形色色,有著不同的一個人生。

這是一個非常安逸的小鎮,它與外界最初是隔離的,裡面的人並不知道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也不願意走出來,還是因為一次意外的發現。

因為故事的一個女主人在尋找自己兒子的時候,帶回來外面世界的人,從此這個小鎮就更加的精彩了。

因為時常有外面的人到這個小鎮上販賣自己的貨物,也教會了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瞭解了更先進的現代化的設備。

但是正如同《百年孤獨》這個書名一樣,看似繁華的小鎮上,大多數人的身上卻有著不一樣的孤獨。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老吉普賽人打算留在鎮上,但他的確一度死去,但是難以忍受孤獨又重返人世。

有一個人是老吉普賽人,他叫梅爾基亞德斯,他最初是來到這個鎮子上面販賣物品,後來老去的時候打算長期的留在鎮子上面。

我們讀這一本書的時候,其實並非是書裡面有多少轟轟烈烈的情節,而是在平淡的時候,我們感受到書裡面的自己。

我們經歷過歲月之後,似乎才明白孤獨是我們人生最終的一個歸宿,所有人都會在孤獨中老去,都會在孤獨中死去。

在這無限奔波忙碌的一生中,我們希望自己的靈魂有一個犧牲之處,而《百年孤獨》這本書也讓我們或多或少的找到了自己孤獨的影子。


曾說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著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這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裡融入了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現實與虛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壯麗的想象世界。

先看百年這句:“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時,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空概念,這開創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述方式:站在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將三種時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煉、自然,有書君還沒有在其他作者身上見過,可見馬爾克斯功底之深。先看百年這句:“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時,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讀者一瞬間經歷了多種時空轉換,頓生人生滄桑之歷史感。至此一生繁華落幕,在終點處驀然閃現遙遠孩童時代的情景,句式中,現在時、將來時、過去時、將來過去時等各種不同的時態結構全在這一刻同現腦海,這是一種人生的終極體驗。

百年孤獨不斷回溯的時間線顯然打破了史學式敘事的線性時間模式,顯示出優秀的文學性。但正是因為這種文學性的時間敘事,在不斷回溯的過程中,又不斷補充、或者修正內容、或者提出與之前相悖的說法,比如利用不同人物之口,對同樣一件過去的事有完全不同的描述,此處又體現了史學式敘事的優越性。書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化身,他們都需要和自己的心理孤獨奮戰,孤獨到只有不停的去做事來發洩,孤獨到在所有的事情發生時,他們都是自己來抉擇。

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讀,因為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晦澀難懂的隱喻。不吹不黑,其實不是這本書很難讀懂,而是你沒有那種沉靜專注的讀書狀態。讀這本書需要花很多精力,不亞於讀懂《紅樓夢》或者《戰爭與和平》這樣的經典,你必須深入進去,緊隨書中人物的命運。一切都充滿了宿命論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小說開篇是這樣,結尾也是這樣。這個故事只能這樣敘述,這個家族和馬孔多的歷史只能這樣延續,就像整個拉丁美洲過去一百年的歷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史鑑鑑史


因為《百年孤獨》確實非常的經典,馬爾克斯也是個偉大的作家。

把現實描寫的那麼魔幻,就像不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事情,像是人類在觀察另外一種生物的特殊生活場景。那麼的震撼,不可思議、荒誕有趣。

但是悲哀的是,現實遠比描寫的還要荒誕,可愛,看到最後,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就是那些被觀察的生物,我們的生活就是這麼荒誕。

這時候才發現,故事不只是有趣,還有莫名的悲傷,悲傷中無奈的自娛自樂,魔幻的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人們生活的實實在在的世界。

作者是隻借神來之筆,妙手偶得,描寫下了我們生存的樣子。如同一面鏡子,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現實,但又沒人願意承認鏡子裡的就是自己,所以把鏡子裡看到的說成是魔幻現實。

不想神化作者,但馬爾克斯的確是用上帝視角描寫了魔幻的現實,警醒著人們。不禁又想起了我國的一位偉大文學家曹雪芹的金句:“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


藝文雜記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 馬爾克斯的經典著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這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裡融入了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現實與虛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壯麗的想像世界。

書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化身,他們都需要和自己的心理孤獨奮戰,孤獨到只有不停的做事來發洩,孤獨到在所有的故事發生時,他們都是自己決擇。

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因為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晦澀難懂的隱喻。你必須沉靜專注的進入讀書狀態,緊隨書中的人物命運,一切充滿了宿命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這個故事只能這樣敘述,就像整個拉丁美洲過去一百年的歷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