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百年孤獨》主要想表達什麼?

驢友珊姐


個人認為,可借用裡面的一句話:是一系列不可改變的重複。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完全就是在一個一個小圈中循環,而承載這些循環的馬貢多就是當時拉美的縮影。

由於當時與《喧譁與騷動》一起翻的,記了點隨筆,附上:

《喧譁與騷動》、《百年孤獨》兩書都有一個詞貫徹始終——恐懼。

班傑恐懼的是被遺棄,所以對從小的玩伴姐姐凱蒂的依賴超越了母親,可他在母親死後被弟弟傑森送去了精神病院。

肯丁與凱蒂恐懼著愛又渴望著愛,肯丁只會一味的悲觀失望,凱蒂卻用墮落以期尋到愛,在這冷漠的家裡他們註定得不到的東西,是尋不來的,所以肯丁自殺了,凱蒂繼續墮落著。全文唯一表達了愛的只有她對班傑和小肯丁的部分,無論是出於母性或其它。

傑森恐懼著貧窮,不惜用犯罪的手段欺騙著母親與小肯丁,把凱蒂寄給小肯丁的生活費用截胡,卻不停的咒罵小肯丁和母親一樣是個婊子,逼得小肯丁跟一名戲子私奔。

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當發現自己的時間是靜止後,他的世界就已經不存在了。

烏爾蘇拉恐懼著家族不能延續,無論出現怎樣的變故她都平靜接受,努力賺錢,認真培養下下代,下下下代。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和阿瑪蘭坦這對兄妹很有意思,一個恐懼著孤獨卻孤獨的日復一日的反複製造小金魚,一個對愛痴迷卻恐懼著不敢接受愛,以至逼得情人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自殺,逼走赫裡索多.馬爾克斯。

……

每個人都有不同恐懼的東西,又偏偏努力去汲取,或許這才是造成他們悲劇的根源,但都被兩家人同時歸罪於先祖。《喧》裡是罪於先祖開創的豪門成了他們的負擔,《百》裡則是秉性的延續。

兩個家族的衰落史不約而同的都把起始同一了,貫徹《喧》的黑傭蒂爾希說,我看見了始,看見了終。貫徹了《百》的庇拉爾.特爾內拉說,布恩迪亞家的男人是一系列不可改變的重複。

《喧》裡的氣味是每個人的代表,比如凱蒂是樹葉香,班傑是用這味道來認她的,肯丁是忍冬花香,亦如他的性格,而他自殺前則忍冬花與汽油的味道。《百》裡螞蟻的出現,喧示著這個家庭開始進入沒落,不同程度就出現不一樣的蟻群,而黃色代表著死亡,牛至、秋海棠則喻著新生,可每次新生也是新的死亡。

歷史的真相只在歷史的洪流中存在。《喧》裡康普生家祖上出現的將軍與州長,只是他們自家人聊以自慰的自豪。《百》裡沒有人認為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即使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也沒有人相信政府為擺平香蕉公司的問題槍殺了一火車三千多罷工工人拋入大海,只說馬貢多一片和平。除了倖存的何塞.阿爾卡迪奧,誰在乎真相呢?可他至死也未研讀出羊皮卷,被侄兒奧裡雷亞諾.巴比倫研讀出時,馬貢多就被驟颶風吹走了。

一個人想要的,不想要的,渴求的,想拋棄的,始終在生命裡來回,這個容器在生與死之間搖擺,被生死間的恐懼左右,喧譁也好,騷動也好,孤獨也罷,自始自終,沒有任何意義。


下晚看雲生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代表作,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鴻篇鉅著。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一共七代人一百年來的興衰傳奇,反映了拉丁美洲這片土地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馬爾克斯在本書的創作中大量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因此本書,也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馬爾克斯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在一百年來承受的孤獨。布恩迪亞家族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任何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家族中的很多人為打破持續的孤獨狀態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而告終。

這本書很難讀,不僅是因為書中大量繁複的人物命名,更加難以理解的是書中充滿了大量的隱喻。

書中的每一個人,以及每一個事件,都是在對現實完成某種映射。布恩迪亞家族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著殖民入侵後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正是哥倫比亞,甚至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篳路藍縷中開創基業,家族的後代則因循祖先的精神將之繼承和發展。家族的第二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繼承了父親的強悍精神和蓬勃慾望,奧雷里亞諾則繼承了父親的孤僻性格和聰明才智。

作為書中的主角,家族的第二代人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傳奇故事貫穿始終。

“奧雷連諾上校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他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被殺死了,其中最大的還不滿三十五歲。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倖免於難”,最終在革命與無休止的戰爭中,上校殺死了自己的親密戰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滯和反動。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後來無用的數年歲月。這同樣也是美洲轟轟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後,那些昔日的英雄無奈選擇。

奧雷里亞諾上校一個人的命運,代表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同時也喻示了拉丁美洲人民在西方殖民主義入侵時期的命運。

他們試圖融入外部世界的先進文明,渴望拋下保守落後的本土傳統,但是最終所有的努力和掙扎,都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三十二場戰爭一樣成為徒勞。

小說最後,馬爾克斯寫道:“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既表達了馬爾克斯對西方文明入侵拉美本土文明的憤懣和抗議,又表達了他與浴火重生的拉美人民重建家園的期待。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始終沒有擺脫孤獨,時間在一百年之後彷彿第一代先祖發現的那樣永遠停留在星期一,馬孔多的一切都陷入停滯不前。直到家族中的最後一代人被剛一出生就被螞蟻吃掉,馬孔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之中。




博書




主題是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經歷以及馬孔多由開拓、發展到毀滅,寫出哥倫比亞及整個美洲愚昧落後、與世隔絕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歷史,從而啟發人們思考。

如果《百年孤獨》是一個巨人,那麼《活著》就是一個孩童;假如看不懂《百年孤獨》,那就先看《活著》。



內心孤獨的人能堅持一遍通讀,我用兩週時間讀完,且邊看邊理順拗口的一代代人的名字,我不禁佩服自己的孤獨。每當內心的孤獨感上升時總會想起這本書。


這本書的確很難讀,它不是傳統意義的小說,比較抽象。要很有耐心才能閱讀下去,要慢慢地、平靜地閱讀。讀完兩遍我才搞清他們的輩分,他們的關係,他們的結局。無論怎樣,一個歸宿,就是誰也擺脫不了孤獨。



孤獨才是一種高貴的品質,讀完了,對人生如影隨形的孤獨無奈,對生命的過程無奈的洞穿,這就是人生,高高底底,長長短短,最終化為虛無。


就像《道德經》,既不是教人消極,也不是教人積極,而是道出了這個世界的一種規律,有好就有不好,有不好就有好,一味的進是不行的,還要在適當的時候要懂得退,所有的事物對於一個人都說不出來究竟是好還是壞的,所以在面對任何東西都要以平常心對待,任何人無論成就大小,都不能太銳,終將會挫其銳。



一切都是無法對抗的孤獨,每個人都在努力反抗著孤獨,卻又是那麼無力,每一個人都是在孤獨中死去,看完之後真的感覺徹骨的荒涼。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姜道人i


男性成員的孤獨寂寞,女性成員的縱情聲色。作者用冷靜直至於殘酷的筆法,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刻畫了拉美國家社會中荒誕離奇的現實。\r

\r

馬孔多這個地方是拉美國家的縮影,二十世紀之前一直都是殖民地社會,在之前就是原始社會,當地的人民並不是沒有反抗,卻因為不得要領而徒勞無功。在此之前,拉美的人民更多的則是渾渾噩噩,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巨大的科技革命席捲浪潮來到了拉美,人們在科技中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希圖跟上腳步,然而這個夢想還沒有開始就被殖民主義無情地打破了,絕大多數了消沉了,他們繼續渾渾噩噩,少部分覺醒者繼續革命卻無濟於事。\r

\r

事實上最後馬孔多被颶風捲走,就表達了:作者其實希望有一股力量可以把舊的拉美捲走,使他重獲新生,而我們也知道,除了人民,還有誰有這樣的力量呢?\r

\r

團結、奮鬥、拼搏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題,而不是荒誕、命運和孤獨。我們也許沒有辦法逃脫自己的命運,但我們千千萬萬的人齊心協力,必然可以改變民族和國家的命運,這也是馬爾克斯對於拉美人民的一種企盼吧。



橋北江南


不要把寂寞當作孤獨,就像孤獨求敗,找不到同等能量的人,心靈得不到碰撞,到處碰到無明的人,更可悲的親人之間的相處成為疼苦,所以選擇離開隱居的都是高人,在那個時段不離開受到傷害的層度無法想像,不離開的就再一次渡劫,放下所有放下生死,風清雲淡上善若水的竟界,再看眾生沒有好壞,沒有善惡只有憐惜,所以真正的孤獨是靈魂的孤獨。


成吉小思汗


為什麼說亞非拉人民團結起來,因為他們的命運是類似的。地理位置、文化、種族、科技水平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是相似的。對西方的科技、民主、法制、人權一定要虛心學習,補己之短,才能發展,才能超越。


法塵影事



百年孤獨主要表達什麼,是人的孤獨,貫徹拉丁美洲的歷史的孤獨,從整個國家封閉,落後,愚昧和腐敗的縮影。家族式的孤獨,同樣在任何時代,這份孤獨也是在經過種種艱苦的探索後仍然無法找到解決方案的無助感。你會想到相似的中國家族歷史。其實從人性需求來說,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源頭是愛的缺失。他們要麼是缺乏愛的給予能力,因為天性或現實無法投入愛,最後的小奧雷里亞諾和他的姑媽結束了馬孔多。 因為缺乏愛,所以上校渴望權力,阿瑪蘭姮推拒兩個也吸引著自己的男人的求婚,麗貝卡吞吃泥土填補因對愛的渴望與懼怕帶來的空虛,烏爾蘇拉拼命製造糖果小動物支撐瘋人之家。


而這一切都不過是他們逃避孤獨的表現,因為家族與世俱來的孤獨唯有愛能夠填補,但天性對愛(以及它可能所帶來的傷害)的怯懦,對失去孤獨的恐懼,戲劇般循環往復的命運以及朝悲劇推進的現實讓真正愛情的產生變得艱阻無比。馬孔多在渴望孤獨與抗拒孤獨的矛盾中產生。記得最深的最後一個家族後代被螞蟻吃掉,是近親交姌,還有重名的二代子嗣關係譜很難被剛開始的讀者理清關係。但這不妨礙這是一部在當時鏡頭感十足的小說,很多邏輯解釋不清的情節,確是放在今天都十足韻味。加西亞·馬爾克斯這位哥倫比亞作家在上個世紀末,被引進中國內地。出現很多他的作家粉,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的作家啟蒙思想,比如白鹿原,許三觀賣血記等逐步的豐富表現文學意識,以至於每次讀到除了故事,你都在想近代文化發展史居然這樣活出千面觀音。你會說怎麼可能,那是很多中國作家近代豐富多彩的一篇外文文獻,文化這門世界共同的藝術,換個皮子整個容,就是全新本土故事了,感動的文化到底算不算本土呢。原來小說可以這麼寫時間,這部小說你幾乎忽略語句的排序,發現新大陸的感覺。這就是百年孤獨,一直被模仿,交替性文學獨此一家,別無二致。


宴蘇與鹿


書中的每一個人用不同的方法表達宣洩自己的孤獨。表面他們漠不關心。實際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關愛,渴望被人認可。就如同今天的我們一樣。我們在用各種方法逃避孤獨。但實際上孤獨一直都在。我從書中看到很多無奈,但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一切謎底被解開的時候就是消亡的時候。然而這又不能阻止我們去揭開它。


一路幸福不憂傷


孤獨本身沒有意義,有意義的只是人在孤獨中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狀態,以及因此而產生的種種對孤獨反抗的嘗試,儘管最後並沒有什麼用。

借書中一段話: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