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有哪些风俗民情呢?

山东松子a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也到了准备播种的季节。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剪头发,希望美好的一年从头开始。

吃煎饼,春饼,又叫【龙鳞饼】因为马上就到惊蛰了,天气转暖,地里冬眠的昆虫都要出来了,人们借助做龙鳞饼的龙气来驱散毒虫,希望获得一年的健康与丰收!

每个习俗都有每个习俗的意义,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杰365


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有的地方也叫作“春耕节”,就是因为二月初二一过,农民正式进入春耕,开始忙碌起来了,而且正月里的各种禁忌,在这一天也就破除。传说中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二月二这天之后,雨水将逐渐多起来,因此民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俗语。

我们河北这边,二月二还有吃驴打滚、、春饼、猪头肉的习俗,驴打滚我们都知道是要用糕点在粉里滚动而成,寓意着“沾龙气”。而猪头肉在我小时候每年过年杀年猪,猪头肉都会保留起来,到了二月二这天全家人一起吃猪头肉,从头开始,事事顺心。


总有晴空1314


我们临沂这主要是理发,吃糖豆。 二月二,龙抬头嘛,图个吉利,大都这一天理发,正好也出了正月。 另外,就是吃的了,小时候一般是把过年炒的花生没有吃完的,扒了把红衣去掉,然后锅里熬糖,就和做拔丝地瓜一样,等到扯丝的时候把花生放进去,放到案板上凉透了就可以吃了,又香又甜,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就是把黄豆放锅里炒熟,也非常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超市里又有很多样式的糖豆,虽然方便了,品种也多了,但是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味道,那种高兴劲,上学的时候同学之间还互相换着吃,虽然都是同样的食物同样的配料,但是味道却各不相同,现在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了,也许我们真的老了?。


盛夏的猎户座


1.剃龙头 “二月二”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2.吃出好运 为纳吉,龙抬头这天的食物也与龙有关。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吃猪头肉称“挑龙头” 吃面条是“扶龙须” 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米饭是吃“龙子” 春饼又称“龙鳞饼” 3.引钱龙 龙司水,水润而生财。所以便有了"引钱龙"的习俗。例如有的在水壶里放置几枚硬币,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动的河或湖泊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到家,将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屯水的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至家。 龙抬头禁忌 1,忌针线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传说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2,照房梁 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3,忌洗衣 有的地方妇女禁忌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龙抬头开运法 一、踏青:龙抬头之际,正处春旺之时。踏青可以改换自己的心境与运势,解胸中积郁,给人带来好运与吉祥。 二、穿红:国人喜红,吉祥旺运,传说可驱逐邪恶。龙抬头穿红,寓意整年都好运吉祥,无病无灾。


冬木依旧


二月二,龙抬头,我以前给我奶奶作伴时,二月二这天了,早上都会喝小米粥里下挂面,说是挑龙须,当然,这天了理发店里呢就会特别忙,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理发,寓意着好彩头,好运。一个地方一个风俗。



Nicey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中所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二月二有什么习俗呢?

1、奉祀土地神

二月二“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以为该神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这天敬祭土地神。二月二是土地公的圣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2、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3、剃龙头

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据说二月二理发会带来一年的好运,加之临沂有正月里不理发的风俗,二月二这天理发的特别多,有句谚语说的好:“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

4、开笔写字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5、吃糖豆

临沂人过二月二,农家就开始准备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用糖炒花生和黄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蝎豆,还有的爆玉米花。过去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现在不同了,一般没有自家制作的了。城里的超市里,农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后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豆,大概有十几种甚至更多。随吃随买,香甜可口。二月二这天,农家的餐桌上要摆多种糖豆,以示庆贺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

6、引田龙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7、围粮囤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点梦成真吉先生


农历二月初二日,名曰“龙头节”,俗称青龙节,也叫龙抬头。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扩展资料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汇生活999


今天就是二月初二,在民间就一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相传,这天是黄帝出生的日子,这天也叫作青龙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广东习俗有剪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饮食方面有:分祭祀的猪肉、饮社酒、吃糍粑、粽子。



皓哥轩弟De麻麻


1、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2、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3、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老周讲故事


二月二习俗,二月二称为龙头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二月二”被定为“龙抬头”节日,同时也是土地神的诞辰。南方”二月二“龙抬头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