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自於敬畏的大自然,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如何保護?

苗家阿潔


古代的類人猿最初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為尋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動,逐漸學會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出來,並使用石塊或木棒等工具,後來發展到用手製造工具,在體質上,包括大腦得到相應的發展,出現人類的各種特徵。

人類的起源是類人猿,來自於我們敬畏的大自然。人類與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是完整的生物鏈,生物之間保持著生態平衡。

從自然中掠奪資源,獵殺野生動物,汙染土地河流,都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違反國家環境保護法的會受到嚴懲。

現在我國的綠化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治理江河汙染取得顯著成效,大城市實行垃圾分類。

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拒吃野味,不穿用動物皮毛製成的衣服,不用動物骨骼製成的用品。與大自然的動物和諧地共住地球村。

舉報破壞汙染環境的行為,隨時隨地做環保的有心人。


夏之夢蓮


記得上小學時候,老師講人類是怎麼來的同學們都非常的好奇,真的不明白人類怎麼可能與自然有這麼大的關係。

我所在的村莊距離縣城20來裡,90年代過後,各種產業興起,縣裡的藥廠也為了效益,

也在不斷擴大。我清楚記得每次我從那裡經過就能看到不同顏色的水從那裡流出,然後再流到河道里。

2000年過後,我已經參加工作,一次回老家辦事,由於天熱,我就去打水喝,家裡老人趕忙阻攔,說是這裡的水已經被汙染了,生喝就會生病的。這讓我非常驚奇,這些水我從小喝到大,怎麼這會就喝不了了呢?後來經過了解才得知,藥廠生產的一種藥嚴重的影響了水的質量,現在非但不能生喝,就連煮水也會出現很多的沉澱!

有時候我就在想,我們人類往往自稱是大自然的主宰,人定勝天,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但在災難面前我們又顯得是那麼渺小,多麼的無助。

這次的武漢疫情,科學推斷很大程度來自於蝙蝠的感染。且不管到底是不是蝙蝠傳染所致,但近年來吃野生動物確實非常的流行,很大程度也是身份的象徵。

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勢在必行。






七五陽光


1.心存敬畏。世間萬物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各種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會生老病死,都要繁衍後代,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人類的高貴是自己賦予的,大自然並不這麼認為,病毒並不這麼認為,災害並不這麼認為。所以,我們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界賦予我們的一切美好,並在敬畏中規範我們的一切行為。

2.尊重規律。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世界的強者,不是人的兇猛與強悍,而是有智慧發現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永遠無法主宰自然,甚至代替自然。螞蟻雖小,也是自然的傑作;人類雖聰明,能代替自然組裝出一個活著的螞蟻嗎?無視自然法則,違背自然規律,貪得無厭,為所欲為,是人性的傲慢和任性,是對智慧的踐踏和對自然的侮辱,那一定會付出代價的。

3.保護生態。高山、大海、礦藏、綠地、河流和世間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各種生命,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和有機組成,都以各自的特質承擔著不同的自然使命,從而維繫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和珍愛這個生態環境。盲目擴張、過度開採、濫砍濫伐,無異於殺雞取卵、飲鴆止渴,最終會造成生態失衡,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

4.根除野蠻。野生動物在自然界屬於我們的同類,它們同樣需要自己的一席之地和生存空間。或許它們還承擔著人類所無法承擔的特殊使命,守護著我們共同的家園。虐殺它們、吞噬它們,不僅是殘酷無情的任性和野蠻,更可能也是滅絕人性的自我毀滅。這次疫情的慘重教訓,再一次警醒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徹底斬斷伸向野生動物的魔爪,剷除病毒肆虐、危害生命的禍根。



王勝黎


【注】:文內所引語錄,詳見徐世昌等《清儒學案·序》,第1集,第1頁。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戰生曰中


人來自於自然,從小老師就教導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家,熱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我從小就喜歡自然界中的小草綠綠的生機勃勃特有生命力,五顏六色的花兒盛開著自己的美麗,蜜蜂,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湖邊柳樹的枝條伸進湖面,魚兒歡快的遊著,微風輕輕吹,都歡快的搖擺著。大自然這麼美怎麼能讓我們不懂保護他,憐惜他呀!我要從自我做起,我要呼籲更多的人們愛護我們的大自然,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生長的家。







聲音清憶


每一個生命都來源於大自然中,大自然創造孕育了生命萬物。人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在漫長的生存和發展中,隨著人類的文明的發展進步,人雖然意識到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但在現實中,人類總有一種凌駕於自然之上的優越感。我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認識也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比如,面對各種正常的自然災害或自然現象,我們總是用“戰勝”等詞來表明我們對自然的決心,其實這是錯誤的自然觀。

在經歷漫長的生存考驗後,對於大自然,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要有真正的敬畏之心!在自然面前不能狂妄自大,要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要善待生命萬物,哪怕它是沉默的生命,它是弱小的生命,人都要尊重和善待它,這也是善待我們人類自身。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有名的故事,在金代有個讀書人叫元好問,他在十六歲的一年,赴仕途中來到太原,在汾河邊上,看到一位獵人在張網捕雁,獵人對他說,早上他捕捉到兩隻大雁,一隻雄的,一隻雌的,獵人殺掉一隻,而另一隻在死雁的上空悲鳴哀叫,久久不願離去,到後來甚至撞死在地面上殉情,聽完後,元好問感動不已,淚灑汾河,於是他向獵人買下了兩隻死雁,埋在汾河岸邊,並稱之為“雁丘”。並以此經歷寫出了著名的《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

自然萬物,都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只是表現方式千差萬別。

今天,面對各種頻發的自然災難,疫情疾病等,說明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發怒了,生病了,而這個病是我們人類造成的,如何保護自然呢?首先,人需要徹底反思自己對大自然的態度,對生命萬物的態度。有了清醒的認識,人才能知難而後進,永續發展。其次,人要真正改變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能讓健康,文明,只停留在嘴邊,要把健康,和諧,文明,美麗的認識內化與心,外化於行。(圖片來源於網絡)





雨夜執筆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員,因為人類的智慧高於其他生命,所以有很多人對大自然缺乏敬畏,當前正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時刻,因為人類的自私殘忍,對於野生動物的肆意傷害導致新的病毒侵蝕人類,在疫情爆發前,我們可能忘了對大自然仁慈,對其他生物仁愛,因為疫情,大自然很生動的為我們上了一課,我們都保護自然,維護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保護地球!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比如節約用水用電;減少垃圾,現在的垃圾分類管理就是特別好的辦法。

我們常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對於野生動物的捕殺,會對大自然的食物鏈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所以不要肆意捕殺野生動物,不食用野生動物。

澳洲的森林大火很遠,但看到無數哺乳動物喪生火海的畫面,隔著互聯網,還是會有焚心的痛楚。對於森林的保護,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比如少用一次性筷子🥢,減少紙張的浪費,不要肆意砍伐樹木等。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回頭來看,那些無端端的災難,真的是“莫名”的嗎?

所以千萬別等到一切都追悔莫及時,才向大自然說一聲對不起,別讓一切都成為來不及。

從今天開始,每個人都可以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與傷害!





仙茗居創意空間


為了地球的明天,不要再亂丟垃圾,不要捕獵野生動物;不要亂採濫開礦產資源,不要汙染環境,不要破壞生態平衡;為了地球的明天,請用心回收廢紙,儘量使用再生紙。你可明白,回收100千克廢紙能生產800千克的再生紙,這意味著能夠少砍17棵大樹。過期的掛曆紙能夠用來包書皮,你用過的課本能夠留給低年級的同學再用。請記住,即使是一張廢紙,還能夠再生兩次。


李之秋lizhiqiu


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隻身前往某個城市打拼的時候,因為剛開始接觸的是餐飲業,所以對於當地人似乎習以為常並且樂此不疲烹食野味的行為感到驚訝!除在吃的菜單上,更多的場合可見活物:孔雀駝鳥穿山甲;蛇兔龜蚌澳洲龍蝦,甚至野貓流狗老鼠…反正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遊的均能穿腸而過!——

03年的非典應該已經給人類上了一課!今天肆虐的新冠病毒不知是否能夠喚起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

大自然滋養了人類,就像父母養育了自己的孩子,卻更像被一群貪懶的啃老族無情地吞著傷害著,正所天災人禍,將都會由這地球上最高級的生命去感承受結果,不僅疼痛,更是毀滅!

人身受之於父母,自當反哺於父母。人類之於大自然須有幼子承母臍血之恩,立世為人,父母為大,心生敬畏,恭身待奉,或許才能得以吮吸大自然賦於的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

榮枯與共,和諧相生!人類當知而進步!






我自負手上青雲


人類自從有了思想以來,人性的貪婪,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人類為了能夠從自然界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財富,不斷地從大自然中索取各種各樣的物質資源。

人只想滿足自己的個人需求,卻忘記了自然界所受到的傷害。總覺得它受到的傷害離我們太過遙遠,總是心存僥倖的以為,這點傷害根本算不了什麼。

一次次的傷害,耗盡了大自然所能承受的能力。不是大自然要報復我們人類,而是它千瘡百孔的受傷,無力保護我們人類。

想要平安好好的生活在這地球上,每一個人就應該對自然界有一份敬畏之心。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讓大自然與人類共生。

每一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在自己的潛意識裡就產生對大自然有保護的意識。

人只有遇到了大自然的懲罰,開始意識到與自然共生對我們自身的重要性,從而會更懂得自然界的一切都不可以隨意的冒犯。

經歷了教訓,更應該記住教訓,懂得珍惜自己所生存的環境,它與我們的生存絲絲相關,我們離不開它,環境遭到破壞,威脅到我們的將是我們自己。

不僅要自己管好自己,還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從小就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有人人都能做到自己都在為保護環境而剋制著自己的不良行為,那麼大自然必能善待我們自己,還我們一個健康的生存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