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最近,無數專家說: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增強自身免疫力是最好手段。治療感染患者,也沒有什麼特效藥,對症治療後的恢復仍然主要靠自身免疫力。

“免疫力”究竟是何方神聖?

老百姓對這個詞似懂非懂,知道它是指讓人們不生病的能力,但具體指什麼、如何提高似乎又講不出個道道來。今天,明叔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而且明叔會用形象的對比來說明:中醫與西醫對“免疫力”的闡述與指導思想有什麼不同。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名詞來源與含義

“免疫力”這個詞其實只在西醫裡才有,而且準確說只有“免疫”這個詞,而免疫力只是人們對“身體免疫的能力”的簡稱。

免疫是指機體免疫系統識別自身與異己物質,並通過免疫應答排除抗原性異物,以維持機體生理平衡的功能。說簡單一點,人體的免疫就像國家的邊防安全警報,能夠自動識別對身體有害的外來侵略者併發出警報,繼而發動體內的軍隊到前線作戰,將外來侵略者消滅或趕走。

免疫力在中醫中並沒有完全對等的詞彙,最接近的是與病邪相對的“正氣”一詞,大家都聽過這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人體內的“正氣”充實,那麼就不會受外來的病邪之氣侵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病邪侵入了,人生病了,一定是因為人體內的“正氣”相對虛弱了,才讓病邪有機可乘。

中醫裡講的“氣”是一個神奇的概念,至今沒被完全理解。而且中醫裡氣分了很多種:中氣、胃氣、原氣、真氣、衛氣、營氣、宗氣、經氣、臓氣、腑氣等。我們不用全部都理解,它們只是按照先天與後天、來源與作用部位等進行了細分命名,我們統統理解為“氣”就好了。

以病毒感染人體為例,對比描述在中西醫眼中身體抵抗疾病的過程。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

1、中醫和西醫對於免疫力的要點描述不太相同。

西醫擅長從微觀角度來分析免疫力的構成因素: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因子,研究得越來越小,而且沒有盡頭。而且西醫建議人們提升免疫力的方法說的也很籠統:注意飲食、運動、心理、睡眠,卻很難說清無論運動也好、睡覺也好到底對免疫細胞有著怎樣的直接影響。

中醫站在宏觀角度(天人合一)來解析人與自然、人與疾病的關係:人與外界的所有生物本應和諧生存在地球上。這一點現代西醫學已經證實:在人類體表和腸道等處,有億萬細菌病毒與人共生著,如噬菌體和益生菌等,大家各取所需,互不侵犯。因為大家有安全邊界,即人有正氣(抵抗力),能很好地維持著與細菌病毒的共生關係(使之不成為病邪),即使有病毒想要侵入,人的正氣也能成功抵禦和清除。只有當這個平衡被打破時,如人正氣減弱或者病毒毒力過強的時候,人才會被病邪(病毒)侵入而生病,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人體內部先因陰陽五行失衡出現疾病,病邪隨後才乘虛而入。

中醫認為:人的正氣和“陰平陽秘、經絡通暢、五行平衡”有關。而且中醫有一套調節陰陽五行、疏通經絡的方法。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2、中醫和西醫對病毒感染的處置方法也不相同。

西醫更傾向於從外界直接進行干預:抗病毒藥物、注射抗體血清、打病毒疫苗等等。而中醫想要調節卻是人自身的正氣、陰陽、經絡。

曾經聽人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潮溼天,米缸生蟲了,怎麼辦?直接下手抓掉甚至噴藥殺蟲!這是典型的西醫外科做法,哪裡有腫瘤切哪裡。但是,抓過之後,蟲(腫瘤)仍然會繼續長,因為米“生病”了,潮溼環境(為何長腫瘤的原因)仍然存在,如果噴藥(放化療),連米都沒法吃了(代表嚴重的副作用)。

還有一種做法,把米缸放到太陽下曬,把溼氣曬乾,蟲自然死掉,而且不會再長了,因為米“正氣”恢復了,長蟲的環境改變了,自然就長不了蟲了,當然也可以同時抓蟲、放幹大蒜等予以加強。這比較符合中醫的做法,比如中醫針灸調節的是經絡,肯定不是病毒,一些中藥雖然也可能有抗病毒作用,但藥方調節的最終還是陰陽和五行,相當於恢復到米缸不長蟲時的正常環境,而不是殺蟲本身。

為什麼有些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臨床治癒出院後沒多久核酸檢測又為陽性了呢?是同一個道理,雖然西醫用藥物的方式暫時把新冠病毒消滅了,但某些人的免疫力仍然很低下(正氣在大病之後尚未恢復),一不注意當然容易再次感染。所以專家才說:痊癒的根本還是免疫力。

西醫治療感冒總是那句話:吃點抗病毒或對症藥、多喝水、好好休息,一個星期就好了(治或不治都得等一個星期)。西醫總認為感冒一定是病毒引起的,而中醫裡出現類似感冒症狀卻可以分為許多不同類型:風熱、風寒等等。對於剛起的風寒,中醫又叫傷風,未必與病毒有關,但很可能,喝一杯熱薑茶、蔥姜煮水、艾灸風池、艾草泡泡腳、衝個熱水澡等簡單處理之後,第二天感冒的症狀煙消雲散。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中西醫提高免疫力方法的不同。

西醫所倡導的飲食、運動、心理、睡眠四大基石固然概括得比較全面,但是對所有人的建議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營養均衡,大家就得按照正確的百分比來搭配三大營養素;規律運動,大家都得一週運動至少兩次,每次要微微出汗、心跳加快;平衡心理,大家都知道抑鬱不好,但大家卻未必知道開心過度也會有問題;充足睡眠,是不是一定要睡足8小時,就像是不是每天一定要喝夠2升水一樣。

明叔以前在體檢中心為客戶製作健康管理建議書時,許多客戶都說:你們這些模板內容寫在體檢報告裡毫無意義,所有人的建議都是差不多的,去年的我都能背下來了,具體怎麼執行呢?每個人都一樣嗎?今年的我和去年的我一樣嗎?

現在一些人因為疫情宅在家裡,哪怕家裡只有十幾個平方,也要來回跑上幾萬步,得瑟地曬朋友圈;一些人晚上熬夜打遊戲卻睡到大中午,認為睡足了8小時就把覺補回來了;還有一些有錢人,曬自己又吃了多少靈芝、人參和蜂膠,自覺免疫從此爆棚。看到他們自認為做足了“提高免疫力”的一切的時候,明叔就會覺得很好笑,同時又會感到很悲哀。

在中醫眼中,每個人都不同,大家的體質不同、工作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飲食習慣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當前所處的季節環境不同、心理狀態不同,這都有可能決定了:對於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時間或地點,為了維持身體健康狀況所需要採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比如陰虛的人,還能運動得大汗淋漓嗎?氣虛的人,還能多吃蘿蔔山楂嗎?實熱的人,還能吃人參大補嗎?老人到底是應該去跳高難度廣場舞還是打太極做伸展?女人在跑步機跑步是否一定好過在瑜珈墊上做瑜珈?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後記

很可惜的是,中醫、連同老祖先傳承下來的養生法則,由於不賺錢被棄之如敝履,而我們卻被繁華世界的物質或慾望迷住了雙眼,以為花錢在健身房跑步、有錢吃山珍海味名貴藥材,就一定能抵消抽菸喝酒夜宵對身體的傷害!其實中醫裡早有“五勞七傷”的描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溼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其實現在的許多人在中醫看來,都病了,病在心。

東坡雲:“ 守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 如果人人都能像蘇東坡一樣深諳傳統養生之道,又何懼“五勞七傷”呢?相信這次疫情給了所有人一個警醒:在病魔面前,再有錢有權有名又能怎樣?能讓你活下來的,最終仍然只是你自己的免疫力,僅此而已。

形象對比:“免疫力”在中醫和西醫裡的不同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