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自覺,即內在自我發現後,又外在展現出來。有兩個過程,一是內在發酵,二是外在展現,這是對人類行為的定義。文學作為同樣有“生命力”的東西,出現和發展也有其過程和規律。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學不斷積累和發酵,形成特定的美學形式,到一定程度,其自身又進行了完善和發展,反過來影響人類文明。

魯迅在一次學術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提及“文學的自覺性”,但並未詳細闡明,時值1927年。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魯迅

文學開始只是附庸產品,魏晉以前還未成熟

對於中國文學,在先秦 ,散文與學術融而未分,詩歌與音樂合為一體,文學還未真正形成,只是工具和手段。當時,“文學”只是文字和語言,其作用只是為了記錄和傳達信息。我們讀《詩經》裡的詩,感受到的多是質樸純真的人和事,是直白的描述和記錄,詩句本身的美並沒有被體現。而我們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魏晉以前,並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學。

《詩經》311篇,分為風雅頌,風是平民吟唱的小調、雅是貴族和王室的樂歌、頌是祭祀神靈宗廟的樂歌,都沒有擺脫音樂的束縛。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之後的《尚書》、《春秋》、《左傳》乃至於之後的諸子百家,都是學術性的文章,都是重其功用性,而失其文學本真。

我們現在讀論語,也都重在其意,而不在其文。關注的是超簡略的文字背後的思想和觀點,文字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並沒有被展現出來。諸子百家的文章也是如此。

魏晉時期,文學的自覺性開始覺醒,人們開始關注文學本身

魏晉以前的諸多文學作品到現在還熠熠生輝,詩歌類如《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等等,散文更有經史子集,諸子百家,而漢賦更是蔚為大觀。這些作品影響了我們幾千年,但在當時,文學本身的美和價值並沒有被重視。在大才子曹植看來,“辭賦小道,固未足以俞揚大義,彰示來世也”,只是逞能顯才的小玩意。

與此同時,曹丕卻有不同看法。他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可見曹丕對文學價值的認識遠超曹植。曹植的《典論·論文》是對文學本身的探究,開文學批評的先河,是文學自我覺醒的發端。在此篇中,曹丕還說:“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墓誌銘、祭文)尚實,詩賦欲麗。”明確說出不同類型的文章應該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撰寫。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可以看出,魏晉時期以曹丕為代表的文學家們已經不單看重文學的功用性,開始探究文學本身,尋求和擴展文學本身的美。這是文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產物,文學從此開始不再受歷史必然性的支配。

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所著的文學理論專著《文賦》更是直接探討了文章的“好壞”,著意闡述如何寫好一篇文章,這也是直接著力在文學本身。劉勰的《文心雕龍》也是如此。

至此,文學的自覺性開始覺醒。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文學的主體是人,文學的自覺實際上是人對文學的自覺

漢朝末期,王權的削弱和政治的解體,導致社會禮法普遍被破壞,並打破了經學在學術和思想上的壟斷。被罷黜的諸子百家思想開始“死灰復燃”,在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和人物品評制度的助推作用下,人們急切地要求突破綱常名教對自身道德倫理的束縛,實現個性的解放。思想和行為都注重個體本身的表現。其中著名者,莫過於“竹林七賢”,其人乖張程度令人咂舌,而他們的作品也都是極具個人色彩,以自我為表達主體。

同時,人的自我覺醒也在很多方面得以體現。東漢辭賦家張衡作《歸田賦》描寫隱居生活的恬淡情趣,景物清新和美,生活自由逍遙,藉此“娛情”、“縱心”。賦中有一個抒情主人公在,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個人價值得到了關注。之後,這種自我抒發的抒情小賦不斷出現,成為漢賦的主流。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內容多寫離愁別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極,情調低沉。但不論是頹廢的,還是積極的;不管是庸俗的,還是高尚的,都體現出對個人人生價值的肯定與追求。更為重要的是情感都十分真實強烈,作者們對自己的悲哀、苦悶、不平、憤慨、嚮往、思念等種種情感,毫不掩飾,一寄之於詩。作者們不再把文學作政教的附庸,而是為滿足自己的抒情需要進行創作。人的主題鮮明瞭,文學成了表現人生、人的命運、人的心靈的文學,這是人的意識覺醒的標誌。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都是佚名的,到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他們的詩在這一方面的表現就更明顯了。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現存大量東漢中後期的書信,大多描寫日常生活中的複雜的感情,如秦嘉的《與妻徐淑書》、徐淑的《答夫秦嘉書》、酈炎的《遺令書》等,或纏綿悱惻,或悲歌慷慨,皆令人驚心動魄。無一例外都更關注個體,把自我作為表達主體。

東漢中後期散文逐漸趨向整齊華美。著力在句式、音節、辭藻、用典等方面創造出一種形式美。同時也追求散文內容的飄逸與靈動。這種變化是以愉悅人的情性為旨歸的表現,都是對文學本身的追求,是文學自覺的核心精神。

自我意識的覺醒,讓人更追求個性化的表現,也更注重自己內心的表達,於是體現出來的便是文學的全新形式。因為這個點變成了文學本身,更多的個性化、多樣性造就出了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景象。人的自我覺醒促進了文學的覺醒,而文學的覺醒展現出了不同的樣式和可能性,也因此區分了不同的人,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曹丕對文學自身價值的判斷比曹植要高明深遠的多,這種眼光應該是曹操選擇他的一個原因,而看不上文學的曹植卻以文學被傳頌千年。

從先秦到魏晉,終於讓中國文學從0慢慢成長為1,開啟了中國文學的全新時代。

文學自覺性的現實意義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科技的發展是指數級的,速度越來越快,而文學也一樣。中國文學的發展,先秦到魏晉算是一個階段,魏晉到宋算一個階段,明清之後又是一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學是術,強調其功用性,主要表現的形式是經史子集。這是文學的孕育階段;

第二階段,文學開始追求其本身,強調個性化,強調自身的美,表現形式是駢文、格律詩詞、曼妙散文,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等。這是文學的成長階段;

第三階段,文學的表現形式愈加多樣,進入文學創造階段。從現實裡抽離出不同的素材,開始避實就虛,進行創造,這是文學的高級形態。

《封神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作品便都是這種高級形態的文學。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當然,每個階段都不是完全割裂的。《史記》,雖功用為主,但太史公力求“成一家之言”,也是自我認知的體現,而其文學本身的美也足以和後來的文章比美。當然,屈夫子的《離騷》也不遑多讓。

文學即人學,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恰是人自我意識覺醒的結果。因為人對自我認知的速度在逐漸加快,文學也勢必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

人的智力創造了科技,而人的精神創造了文學。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文學同樣有這樣的作用。科技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而文學也一樣,文學的自覺性就在於雖然它建立在人的自我覺醒的基礎上,但依然會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脈絡。而文學自身的發展,又會反向刺激人的自我覺醒,從而帶來新的進步。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中國未來文學的發展

近代中國人,接受西方科技洗禮的同時也在接受西方文學(文化)的洗禮,近百年的時間裡有過太多的絕望、彷徨和掙扎。到現在,國人在文化和意識上覺醒已經開始顯現,從文學的自覺性來看,未來可期。就像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被撒上億萬顆種子,各自成長的條件、模式和方式都不同,但不妨礙各自的精彩,便都是文學的美。

不僅僅是中西方文學對現代人的影響,科技的發展讓人心窺探到更多不可思議的世界,這些劃時代的刺激,肯定會讓我們的內心產生深遠的變化,帶來的文學的發展和變革也必將來臨。只是,具體會是什麼樣,卻無人能夠知曉。可能,已經來了。

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始於魏晉,恐即將進入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