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后,又外在展现出来。有两个过程,一是内在发酵,二是外在展现,这是对人类行为的定义。文学作为同样有“生命力”的东西,出现和发展也有其过程和规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不断积累和发酵,形成特定的美学形式,到一定程度,其自身又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反过来影响人类文明。

鲁迅在一次学术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及“文学的自觉性”,但并未详细阐明,时值1927年。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鲁迅

文学开始只是附庸产品,魏晋以前还未成熟

对于中国文学,在先秦 ,散文与学术融而未分,诗歌与音乐合为一体,文学还未真正形成,只是工具和手段。当时,“文学”只是文字和语言,其作用只是为了记录和传达信息。我们读《诗经》里的诗,感受到的多是质朴纯真的人和事,是直白的描述和记录,诗句本身的美并没有被体现。而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受就完全不一样。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魏晋以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学。

《诗经》311篇,分为风雅颂,风是平民吟唱的小调、雅是贵族和王室的乐歌、颂是祭祀神灵宗庙的乐歌,都没有摆脱音乐的束缚。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之后的《尚书》、《春秋》、《左传》乃至于之后的诸子百家,都是学术性的文章,都是重其功用性,而失其文学本真。

我们现在读论语,也都重在其意,而不在其文。关注的是超简略的文字背后的思想和观点,文字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被展现出来。诸子百家的文章也是如此。

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性开始觉醒,人们开始关注文学本身

魏晋以前的诸多文学作品到现在还熠熠生辉,诗歌类如《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等,散文更有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而汉赋更是蔚为大观。这些作品影响了我们几千年,但在当时,文学本身的美和价值并没有被重视。在大才子曹植看来,“辞赋小道,固未足以俞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只是逞能显才的小玩意。

与此同时,曹丕却有不同看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可见曹丕对文学价值的认识远超曹植。曹植的《典论·论文》是对文学本身的探究,开文学批评的先河,是文学自我觉醒的发端。在此篇中,曹丕还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墓志铭、祭文)尚实,诗赋欲丽。”明确说出不同类型的文章应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撰写。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以曹丕为代表的文学家们已经不单看重文学的功用性,开始探究文学本身,寻求和扩展文学本身的美。这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文学从此开始不再受历史必然性的支配。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所著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更是直接探讨了文章的“好坏”,着意阐述如何写好一篇文章,这也是直接着力在文学本身。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如此。

至此,文学的自觉性开始觉醒。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文学的主体是人,文学的自觉实际上是人对文学的自觉

汉朝末期,王权的削弱和政治的解体,导致社会礼法普遍被破坏,并打破了经学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垄断。被罢黜的诸子百家思想开始“死灰复燃”,在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和人物品评制度的助推作用下,人们急切地要求突破纲常名教对自身道德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的解放。思想和行为都注重个体本身的表现。其中著名者,莫过于“竹林七贤”,其人乖张程度令人咂舌,而他们的作品也都是极具个人色彩,以自我为表达主体。

同时,人的自我觉醒也在很多方面得以体现。东汉辞赋家张衡作《归田赋》描写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景物清新和美,生活自由逍遥,借此“娱情”、“纵心”。赋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之后,这种自我抒发的抒情小赋不断出现,成为汉赋的主流。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不论是颓废的,还是积极的;不管是庸俗的,还是高尚的,都体现出对个人人生价值的肯定与追求。更为重要的是情感都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悲哀、苦闷、不平、愤慨、向往、思念等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这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都是佚名的,到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他们的诗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就更明显了。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现存大量东汉中后期的书信,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复杂的感情,如秦嘉的《与妻徐淑书》、徐淑的《答夫秦嘉书》、郦炎的《遗令书》等,或缠绵悱恻,或悲歌慷慨,皆令人惊心动魄。无一例外都更关注个体,把自我作为表达主体。

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着力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创造出一种形式美。同时也追求散文内容的飘逸与灵动。这种变化是以愉悦人的情性为旨归的表现,都是对文学本身的追求,是文学自觉的核心精神。

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人更追求个性化的表现,也更注重自己内心的表达,于是体现出来的便是文学的全新形式。因为这个点变成了文学本身,更多的个性化、多样性造就出了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景象。人的自我觉醒促进了文学的觉醒,而文学的觉醒展现出了不同的样式和可能性,也因此区分了不同的人,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曹丕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判断比曹植要高明深远的多,这种眼光应该是曹操选择他的一个原因,而看不上文学的曹植却以文学被传颂千年。

从先秦到魏晋,终于让中国文学从0慢慢成长为1,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全新时代。

文学自觉性的现实意义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科技的发展是指数级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文学也一样。中国文学的发展,先秦到魏晋算是一个阶段,魏晋到宋算一个阶段,明清之后又是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学是术,强调其功用性,主要表现的形式是经史子集。这是文学的孕育阶段;

第二阶段,文学开始追求其本身,强调个性化,强调自身的美,表现形式是骈文、格律诗词、曼妙散文,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这是文学的成长阶段;

第三阶段,文学的表现形式愈加多样,进入文学创造阶段。从现实里抽离出不同的素材,开始避实就虚,进行创造,这是文学的高级形态。

《封神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便都是这种高级形态的文学。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当然,每个阶段都不是完全割裂的。《史记》,虽功用为主,但太史公力求“成一家之言”,也是自我认知的体现,而其文学本身的美也足以和后来的文章比美。当然,屈夫子的《离骚》也不遑多让。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恰是人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因为人对自我认知的速度在逐渐加快,文学也势必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人的智力创造了科技,而人的精神创造了文学。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文学同样有这样的作用。科技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文学也一样,文学的自觉性就在于虽然它建立在人的自我觉醒的基础上,但依然会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而文学自身的发展,又会反向刺激人的自我觉醒,从而带来新的进步。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中国未来文学的发展

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技洗礼的同时也在接受西方文学(文化)的洗礼,近百年的时间里有过太多的绝望、彷徨和挣扎。到现在,国人在文化和意识上觉醒已经开始显现,从文学的自觉性来看,未来可期。就像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被撒上亿万颗种子,各自成长的条件、模式和方式都不同,但不妨碍各自的精彩,便都是文学的美。

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科技的发展让人心窥探到更多不可思议的世界,这些划时代的刺激,肯定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深远的变化,带来的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也必将来临。只是,具体会是什么样,却无人能够知晓。可能,已经来了。

文学的自觉性,发端于人的自我觉醒,始于魏晋,恐即将进入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