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刷起来!清华主播老师炼成记

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清华大学如期开课。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启了春季学期的特殊帷幕。

电机系的于歆杰老师被称为「清华慕课第一人」,在线上教学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经历和经验。这一“封号”的背后,隐含的是于老师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对课堂的有效把控。从他的经验中,我们也得以窥见线上授课大背景下的诸多细节,引发对教育教学的诸多思考。

铃响!「我们要开始上课啦!」

「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听见这个铃声,大家就收拢心思吧,我们要开始上课啦。」伴随着熟悉的清华上课铃,本学期的第一节「电路原理」开始了。

弹幕刷起来!清华主播老师炼成记

于老师线上授课中

于歆杰认为,新学期伊始,需要有仪式感

清华铃声小程序的制作者是计算机系的邓俊辉老师。据于歆杰所知,也有年轻教师在上课前组织同学们唱校歌,诸如此类的小技巧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们的心。

在长达一小时三十五分钟的课堂里,于歆杰开设了三次弹幕点,准备了十道练习题

第一个弹幕点是在上课的前五分钟,他提议同学们发一下自己的坐标和当地的天气情况,当屏幕上飞过新疆喀什的时候,于歆杰回忆起了在新疆自驾游的经历,「当时还不认识你呢,现在认识了」,于歆杰笑着说。

弹幕刷起来!清华主播老师炼成记

第一堂课弹幕

后面两次弹幕点都开设在思考题提出之后,于歆杰会根据同学们发的弹幕总结弹幕热词,也会在这期间进行前一段学习内容的答疑。

一节课下来总共收到了331条弹幕,111条投稿,平均每个学生发出了三条弹幕和一条投稿。

「交互量比以往要大多了」。准确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是网络直播课教师必须做到的,弹幕、投稿和习题都是有效的交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能够帮助师生两方更好地交互。同时,于歆杰也给荷塘雨课堂点了赞,「还是很争气的,我自己的课总体是比较顺利的」

弹幕刷起来!清华主播老师炼成记

线上黑板——手写板

手写板是于歆杰强烈推荐的线上教学工具。当教学的场所从教室变成了直播间,教学内容的展示从黑板变成了电脑屏幕,利用手写板既可以弥补网络课堂没有黑板的缺陷,也可以对PPT内容进行强调 ,而且它的强调作用相较于粉笔和激光笔来说更为强烈。

「我上不了课啦?」翻车现场的紧急应对

相比于提前录制和剪辑的慕课来说,直播课更容易出现突发情况。

为了新学期直播课的顺利进行,于歆杰进行了多次测试和预演,然而还是出现了突发状况。

于歆杰的屏幕内容和声音突然在网络课堂上消失,「我采取了一个很有效的措施,我在计算机上同时开着微信,我和同学们约好了,如果我这边有什么问题大家会及时通知我」。在收到学生们发来的微信之后,于歆杰立即关闭并重新启动了屏幕直播,在短时间之内恢复了上课秩序。

在之前的授课中,于歆杰还遇到上课权被「抢」的问题。在教师上课过程中,助教进入的时候如果没有设置好,不小心点击了上课权的按键,还有可能会把正在授课的教师的上课权抢走,这样的问题也存在与协同教师之间(多位教师同授一门课),「那个时候会很紧张,我上不了课啦」

不过现在这已经不会引起于歆杰的紧张情绪了,「他们抢走了之后我再抢回来就行」

在多次预演过程中,于歆杰也遇到过更为严重的情况,比如系统或者网络崩溃等,「这个时候就要做好预案了」。

如果系统崩溃时间较短,「那就等会吧,正好让同学们休息一会儿」;如果时间比较长的话,于歆杰就会把课堂转移到提前预约好的腾讯会议上去,这些应急方案于歆杰在上课之前都会在微信群里提前通知学生们。

「以学生为中心」,7年慕课的思考

当授课地点从教室转为网络,并非是单纯完成了一次教学场所的置换。

时光回到7年前,在2013年,于歆杰就开始进行清华大学首门全球共享课「电路原理」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对于线上授课有了诸多经验和感悟。

弹幕刷起来!清华主播老师炼成记

将这门课搬到网上后,听课者不再仅仅是清华的在校学生,「在授课对象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针对分类丰富的受众,课程进行了精简和「高度碎片化」。原来90分钟的内容,线上授课中要切成多个碎片化的部分,方便社会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

正是在这门课的准备与教学中,「我意识到了,在很多场景下,将知识正确高效精彩幽默地讲出来,与学生能够学懂知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作为一名电机系教师,于歆杰荣誉颇丰,可以说拿遍了各类教学方面的奖项,这是对他教学能力的肯定。而慕课课程的准备,让他得以在教学专业性之外,更多探讨课程知识的接受效果,去探讨与学生的关

在于歆杰看来,教育学和教育技术,不能被看作与己无关的学科,授课老师应当结合个人经历进行体悟。一些教育理论,由初步具备朦胧印象,到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我发现一些教育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对我的教学是有用的」

从那时开始,于歆杰就逐渐转换思想,寻找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方法,从而异步或同步地获知学生学习的效果,方便进行教学的调整。于歆杰开始逐步填充「学生中心」

的教育观。学生中心,顾名思义,即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教学中心

例如在电路原理课程中,融入了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相互互补,提取一些内容让学生在课外以线上学慕课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就给老师的课堂内腾出更多的时间,能够与学生更多的做互动,互动时间的分配便保证了于歆杰对学生增加了解。

「它有可能是一次革命」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大规模的线上授课蓬勃而生

尽管在被动情况下,仍然是完成了一次先导性的尝试,「它有可能是一次革命」,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于歆杰刚刚留校接触教师工作时,课件被上课老师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于歆杰也被其他老师叮嘱说,要好好保存授课课件,不要外传。在当时的观念中,教学优势,往往通过课堂课件进行体现。

然而,2001年,MIT放出了本校几千门公开课的课件和教学录像,这迅速引发了于歆杰对教学优势的本质的思索。

「这是对『教师不相往来,资源隔绝』的传统模式的重大革命。公开课的上线,也拉开了一众高校之间的竞争。

弹幕刷起来!清华主播老师炼成记

于老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

但此时的公开课,因为课程录像时间长,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后来的慕课便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慕课重新引发了另一次观念革命。

「它改变了学习模式,打破了学校的高强壁垒」,学生不用考进去,便可以接触到高校的教育资源。

课堂转移到网络上后,很多老师也和于歆杰交流:「目前的授课效果也很好,交互性也很好。」

那么,教室承载了什么,课堂在哪里?当老师完成了良好的教学设计,通过工具的帮助,能够达成相同质量乃至更好的教学质量,也许不一定需要在实体的课堂完成这个教学过程。

「教室的角色也许会在未来经历革命。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引发的大规模在线授课会是伟大的」,它带来了实时高质量互动,引导了「学生中心」观念。教学形式的变化,也一次次吹响了革命的号角。

也许现在并不能直接看到它将改变什么,但它终将或多或少改变教育,改变世界的一隅

经历了开学第一周的上课磨合,老师们当起“主播”来愈发熟练,师生之间的交互更为自然,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相信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定能保证在打好疫情防控战役的同时,一如既往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共克时艰!

文字|沉沉小肥宅 空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