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引言:

《大話西遊》由劉鎮偉導演,技安編劇,周星馳製作,周星馳、朱茵、莫文蔚、蔡少芬、陸樹銘、吳孟達等人主演。

該片改編依據是吳承恩所撰寫的神怪小說《西遊記》,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前去西天取經之前的孫悟空,因要殺唐僧被觀音菩薩懲罰轉世為至尊寶,而後遇見白骨精(白晶晶)、蜘蛛精(春十三娘),並與白晶晶發生一段情緣。白晶晶自殺,至尊寶為救白晶晶而穿越回到五百年前,遇見紫霞仙子之後發生一段感情並最終成長為孫悟空的故事。

該片入圍第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男主角獎,周星馳憑藉該片獲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二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最佳男主角獎。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現在《大話西遊》已經是華語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可其在誕生之初卻是經營慘淡,爭議不斷。在轉投北京電影學院後,深受學生歡迎,進而形成一股熱潮。那為什麼影片的評價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呢?今天我將從影片的改變策略、語言表達、文化意蘊三個角度去深度解讀這部影片的獨特藝術價值。

  • 改編策略:以《西遊記》為藍本,遵循原著的主題思想,對人物進行顛覆性的解構,曲線環閉式結構,豐富人物形象;
  • 語言表達:用“無厘頭”的語言表達形式解構正常的語言邏輯和語言環境,使影片語言風格詼諧、幽默,達到以喜寫悲的效果;
  • 文化意蘊:後現代主義的藝術風格解構傳統文化,用人物成長的衝突來展示影片的深層次文化內涵。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改編策略:以《西遊記》為藍本,遵循原著的主題思想,對人物進行顛覆性的解構,曲線環閉式敘事結構,豐富人物形象,提高觀眾的對經典名著的情感體驗

《大話西遊》並沒有脫離原著《西遊記》,任意架構故事情節,雖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影片增色不少,但是依舊以我國四大名著中的神魔小說《西遊記》為敘事藍本,沿用基本人物,添加新的人物紫霞與青霞,重塑人物關係,用曲線環閉式的敘事結構,迴歸原著主題思想。

1. 採用曲線環閉式的敘事結構,讓影片最終迴歸原著佛法普度眾生的主題思想。

《西遊記》講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輔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師徒四人一路搶灘涉險,降妖伏怪,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修正果的故事。採用的是以時間為敘事縱軸,以故事發展為橫軸,構建了一部宏觀的小說。而《大話西遊》採用的是曲線環閉式敘事結構,劇情開始之前,至尊寶就已經是護送唐僧等人取西經的孫悟空,劇情結束之時是孫悟空夢醒來之後,責任依舊是護送唐僧取西經。換一種說法就是,《大話西遊》的劇情都是建構在孫悟空的夢中,而實際至尊寶等人都是存在夢境中,或者說是他內心的另一個自我。發生改變的是師徒關係、人物關係,通過眾多關係的曲線衍生,迫使環閉結構的形成,以達到迴歸原著的主題思想。

原著中唐僧已是小乘佛法高僧,但是世間百姓依然沒有自我完善與解脫,就如覺醒後的至尊寶說,他不明白為什麼人世間恨可以那麼久,幾十年上百年。所以,唐僧就是希望取得大乘佛法來普度眾生,讓世間人際關係變得和諧,不再有殺戮。而《大話西遊》的改編主題思想沒有變,依然是取西經(大乘佛法)來普度眾生。通過至尊寶最終摒棄一切情慾關係和個人的自我覺醒,走上西行取經的道路,讓我們明白人世間的一切愛恨情仇都是過眼雲煙,唯一能長存的是佛法佛音帶給人世間的和睦。

影片採用不同於原著的敘事結構,通過新建構的人物關係,使敘事線索脫離原著,重現構建一段不同於原著的故事。類似於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手法,複雜的人物關係,豐富劇情,但不偏離原著的思想,這充分體現了導演和演員們對原著的深刻的理解和想象。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2. 解構觀眾對人物已有的刻板印象,顛覆觀眾印象中的傳統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具有人情味。

如果說《大話西遊》最大的創新,那就是人物形象上的不同,它顛覆性的解構原有的人物形象,改變了我們通過電視版《西遊記》所瞭解的固有的人物形象,同時深度挖掘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孫悟空的形象。大部分觀眾對《西遊記》中人物形象的掌握都是來自電視劇中的《西遊記》。

A. 孫悟空:尊重原著個性,增加愛情故事,人物更加世俗化。相比較而言,《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孫悟空)更接近原著中的孫悟空形象。原著中的孫悟空即使是被收服了,他依然要給唐僧、觀音大士整些么蛾子,體現了他不拘一格的本性。他稱呼玉皇大帝為“玉帝老兒”、叫太上老君為“老頭兒”等。而《大話西遊》中他對權威的不尊重更明顯,辱罵唐僧為“死蒼蠅”、觀音大士為“三八婆”,語言上充滿極大的挑釁與不屑。原著中沒有寫到孫悟空的愛情,而《大話西遊》則完全顛覆,以孫悟空轉世後的至尊寶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通過愛情故事,我們看到孫悟空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也是一個俗人。他愛白晶晶,不停的使用月光寶盒追尋她,為了得到月光寶盒欺騙紫霞,我們又看到他專情、自私的一面。在盤絲洞裡他勸春十三娘不要殺菩提等三人,死後他們靈魂的交流,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友善、正直的孫悟空。他覺醒之後,救眾人降牛魔王,又看出他嫉惡如仇、降妖除魔的決心。看到附身夕陽武士,擁抱“紫霞”並狠狠的說“我愛你”,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孫悟空。所以,影片中孫悟空的形象尊崇原著的玩世不恭、亦邪亦正、善良的之外,塑造他自私虛偽、用情專一又功利性的一面,這種重新構建,這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孫悟空。

B. 唐僧:不改善良的本性,改變說話方式,使人物形象多面化。《大話西遊》中的唐僧和原著中唐僧都具有一顆善良的菩薩心。原著中唐僧是莊重的嚴肅的,而影片中唐僧是詼諧的狡猾的。影片主要通過唐僧說話方式的改變來突出人物形象,比如他叫觀音大士為“觀音姐姐”是不是充滿人情味呢?比如他的嘮叨、婆婆媽媽是所有人都受不了的。影片中他評價對觀音大士給他的緊箍圈,聽完那段嘮叨,連觀音大士都要出手掐死他。他被牛魔王抓住綁在架子上,兩邊牛魔王的手下都被他嘮叨的一個自殺一個上吊。這種通過誇張的手法表現唐僧的嘮叨是讓人難以承受的,使人物形象又多了一面,扭轉觀眾固有的印象。他那首對《only you》的歌詞改編“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又展示出他市儈、圓滑的一面,但內涵又是對孫悟空自我覺醒的一種期待。他以犧牲自己來換取孫悟空的轉世覺醒,那種大無畏精神又顯得他崇高的師父形象。所以,唐僧這個人物形象除了尊崇原著中善良、取經決心堅定之外,其他膽小怕死、市儈圓滑、詼諧幽默的形象都是影片中對他進行重新解構塑造出來的。這樣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形象單一的人物,而是一個更加切合我們生活中的人物,看起來更親切更鮮活,而不是刻板印象。

當然,影片其他人物關係的解構與重建也是值得回味的,比如白骨精與蜘蛛精根本不是師姐妹關係,而紫霞與青霞人物的出現也是新建的。他們兩組人物出現的時候幾乎都是仇敵關係,最後都一一化解,這種結局剛好契合影片迴歸原著的主題思想。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語言表達:用“無厘頭”的語言表達形式解構正常的語言邏輯和語言環境,使影片語言風格詼諧、幽默,達到以喜寫悲的效果

《大話西遊》最能吸引人的除了人物形象的重新解構再構建之外,它的“無厘頭”語言表達也是一大特色。它顛覆了傳統影片臺詞的語言表達邏輯,以一種新的但又能契合劇情需要的表達方式進入語言環境,以使它成為一種以喜劇的形式表達悲劇效果的影視語言。

1. 後現代主義的拼貼式電影語言表達形式。

《大話西遊》問世之後,一直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因為它的語言表達是上符合後現代主義電影的語言表達形式的,典型的“拼貼式電影語言”。比如至尊寶和青霞晚上在沙漠中的一段對話,人物名字的切換“林青霞、至尊寶、至尊玉、秦漢、秦祥林”和四個人關係搞在一起“不衛生”的解釋。這種語言上的隨意拼貼對白,充分展示後現代主義影片中對白的無意義或者無中心的特點。同時在唐僧勸解至尊寶的那首《only you》中,它改編於經典的英文歌《only you》。在唐僧唱出來後,我們看到的是它融合了佛家禪理、流行歌曲、經文禱告、電視廣告、行為藝術等多種文化元素。讓整段話聽起來既有哲理意味又有詼諧的色彩,遠比單純的說教要好聽得多。但是這些元素的組合本是和歌曲是沒有任何關係,元素與元素之間也沒有關係,這又剛好體現後現代主義影片中語言的平面娛樂性。

影片中這種拼貼式語言的運用,既增強了劇情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也能引人深思,這種無意義或者無中心或者多中心的語言表達方式其實是影片主題多角度的呈現,讓觀眾看到一種不同於原著和電視劇版《西遊記》的影片。

2. 顛覆傳統語言的“無厘頭”表達方式。

作為周星馳“無厘頭”電影的經典之作,影片自然有很多顛覆傳統語言的表達方式。“無厘頭”原本是廣東話裡的俗語,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令人難以理解,無中心,其語言和行為沒有明確目的,粗俗隨意,亂髮牢騷,但並非沒有道理。

它的無厘頭表現為:打破我們所熟知的語言規則,採用新式或者陌生化的語言設計和交流方式。比如經典的“我Kao!I服了YOU”,這種中英文夾雜破壞語法的表達,讓人耳目一新,同時也清楚表達了意思。它後來風靡一時,成為現實社會中人們對於不可理解的人和事情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暗含無奈或者驚訝的意味。有比如《月光寶盒》中”給個殺我的理由先!想殺我哪有那麼容易,問問我兄弟們先!”這種從嚴格的語言規範中脫離出來,給觀眾以新鮮感,巧妙生動地變換語序能營造出幽默詼諧的氛圍。

這種顛覆傳統的無厘頭的語言實質上有著深刻的社會內涵,通過玩世不恭的表象,來揭露世界的本質。它採用一種新的語言表達形式向觀眾展示原來我們說話還可以這樣說,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影視語言的表達效果。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3. 詼諧美好的語言呈現喜劇是表象悲劇是實質。

這一點是影片和原著最大的區別所在,原著是師徒最終取得真經,五人成佛成聖,是一個圓滿的大結局。而《大話西遊》是以取經路上的一段重新挖掘的故事,以至尊寶的愛情故事為主,它不符合原著,那最終的結局肯定是要為取經而捨棄愛情,所以它一開始註定就是悲劇。但導演並不是用哀傷的風格來表達悲劇,而是採用幽默風趣的風格來表達故事的悲劇。

影片一開始二郎神說紫霞違反天條要她在人間仙界消失,紫霞說“只羨鴛鴦不羨仙,消失就消失”,這其實就為影片下文紫霞的悲劇做了一個鋪墊。美好的愛情宣言,可最終是真的要消失,紫霞為了愛情成了凡人,最後為救孫悟空而死。當紫霞說整個山頭包括至尊寶都是她的,還給她蓋了章(腳底三個痣)。這就是戀愛中男女一樣,彼此屬於對方,可至尊寶蓋了章就成了孫悟空,就不屬於紫霞所有了,這又是一種悲哀的結局。當至尊寶為了月光寶盒而欺騙紫霞說的那段經典表白,初聽起來語言風趣、情感真摯,可當這段話一語成箴的時候,我們才明白原來這段話就是至尊寶對他愛情的總結和捨棄,仔細品來讓人動容,讓人悲嘆。“他會在一個萬眾矚目的情況下出現,身披七彩聖衣,腳踏七色雲彩來娶我”是紫霞的愛情理想,現實是至尊寶化身孫悟空的確是在萬眾矚目的情形下踏著七色雲彩來的,可結局是他捨棄情慾來救所有人,紫霞只是他所救的人之一。美好的愛情宣言成為悲劇愛情的註腳,喜劇的開始,悲劇的結束,這種反差巨大的表達效果更能給觀眾帶來新的觀影體驗。

《大話西遊》的語言表達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儘管不是香港“無厘頭”影片的鼻祖,但是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後現代主義影片的語言風格,不僅重塑了人物形象還拓寬了影片的藝術價值更豐富了原著的文學內涵。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文化意蘊:後現代主義影片的藝術風格解構傳統文化,用人物成長的衝突來展示影片的傳統文化內涵

《大話西遊》作為當時的後現代主義電影之一,它採用完全有區別於傳統文化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戲仿、拼貼式電影語言,解構了傳統文化的“三統一”:統一敘事結構、統一表達方式、統一主題思想。影片文化呈現“主體解構,對白可複製性,語言表達具有娛樂性和多中心或無中心”趨勢,這與傳統文化大相徑庭。而這種文化衝突的內涵來源於導演對影片人物的解構與重塑,用人物成長的矛盾衝突來展示影片的文化價值。

1. 用後現代主義影片的藝術風格解構傳統文化。

原著中採用時間為主線的線型敘事結構推進唐僧師徒西行取經的故事,而影片採用曲線環閉式敘事結構重新增設一段與原著迥然不同的故事。同時在《大聖娶親》里加入“黑山老妖”和“至尊寶看到時空穿梭中的孫悟空、唐僧、觀音大士三人的對話”,這種蒙太奇的組合表達形式,進一步突破原著帶來的想象力束縛,形成一種全新的“西遊”觀影體驗。

用主體解構的手段塑造眾多人物的雙重性本質,體現善與惡、英雄與惡人的同體設置。至尊寶vs孫悟空、蜘蛛精VS春十三娘、白骨精vs白晶晶、山賊菩提VS菩提老祖、紫霞VS青霞、豬八戒VS二當家,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完全相反的雙重性本質。他們的身上齊聚了兩種個性,人物形象傳遞出來“自我”的迷失,神與妖、人與魔的轉化在劇情的推進中也就是一轉念之間。武功高強、法術無邊的孫悟空轉世成了有情有愛又自私虛偽的至尊寶;就連西遊三祖中的菩提老祖捉妖失敗都是逃之夭夭;真誠、言簡意賅的唐僧變得囉囉嗦嗦滑稽可笑……相比原著中人物形象的刻板和傳統文化中忠奸分明、善惡有別的人設,影片的人物塑造性更強,更符合文化發展對人物解構的創新。

這種對傳統文化解構的來自於現實社會中人們所要面臨的種種,所有人都是雙面存活,體現的是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的的獨特性。這也就註定《大話西遊》的悲劇,人人都知道區分善惡、辨別真偽,但是在利益面前,又有多少人會遵從初衷,堅守到底呢。影片解構傳統經典小說,闡述現代社會狀況,讓觀眾看到原來經典還可以這樣還原,體會別樣的藝術價值。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2. 人物成長的選擇矛盾,隱含影片文化的內涵。

《大話西遊》的核心人物是至尊寶,以他由孫悟空轉世成至尊寶,再覺醒為孫悟空的個人成長中所面臨的選擇衝突,來闡述影片所要表達的文化內涵。

A. 緊箍咒的文化內涵。至尊寶之所以能成長為孫悟空,就是對緊箍咒的選擇而定,他沒覺醒前是拒絕戴這個緊箍咒的。可是明白捨生取義的大義後,他的選擇沒有過多的猶豫,只做了一段對過去愛情的一段申請告白。沒戴緊箍咒他還是可以去愛去自由的至尊寶,戴了緊箍咒就意味他要捨棄愛情失去自由。傳統的孫悟空最終還是捨棄了至尊寶去西行取經,換而言之就是導演藉助影片選擇了還原傳統的孫悟空,捨棄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愛有人性的孫悟空。當人生面對太多選擇的時候,能選擇的只能是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也許這個答案還是不得不去選擇的。所以緊箍咒的文化內涵是一份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

B. 走出去還得回來的輪迴內涵。《大話西遊》有著明顯的宿命輪迴,當然我們指的是來自原著中的唐僧師徒四人。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儘管導演在影片中加入了愛情糾葛,但結局依然是護送唐僧等人西行取經。至尊寶是不得不這樣,想要愛情卻拯救不紫霞,拯救得了紫霞就必須戴緊箍咒摒棄情慾,所以不管至尊寶怎麼折騰,他都要回歸到孫悟空取經的道路上來。當然,唐僧一直是心懷堅定的取經之心,即使悟空不配合甚至要殺了他,即使他身陷囹圄也還是囉嗦傳佈佛音普度眾生,即使是替代悟空去死也是堅信悟空能返回陪他西行取經。這種宿命輪迴似乎就牽引著影片人物,不管怎麼選擇,依然會朝同一個方向走去,朝同一個目標走去。

其實影片反映的也是我們現實生活的遭遇,似乎很多設定一開始就註定了,不管我們是走出去還是不斷的拒絕,但成長的道路並不會停止,而且最終又迴歸到最初的成長設定上來。不管改變我們的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但永遠不變的還是影片所要傳遞的宿命輪迴論。

《大話西遊》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很明顯,重塑人物形象,解構原著劇情,導演在深入原著後,並沒有改變原著的主題思想,而是進一步挖掘與原著同內涵的表達形式。用劇情和人物來傳遞影片所要表達的同原著的文化內涵,這和導演和演員(周星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是密不可分的。

重溫《大話西遊》:解構原著,重塑人物,豐富西遊的文化內涵

總結一下

《大話西遊》分為上下兩部,兩部在豆瓣的評分都高達9分,一部9.0,一部9.2,由此可見,影片深受觀眾的喜愛。由於影片的後現代主義風格,超出當時觀眾的文化視野,導致上映後一片喧譁,被認為是“文化垃圾”。可隨著深度挖掘,影片的價值得到觀眾的認可,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認可,被奉為愛情劇的經典。它獨特的藝術價值、愛情觀念、文化內涵、表達形式等都備受推崇,成為後現代主義影片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就是從改編策略、語言表達、文化意蘊三個角度深度解讀了《大話西遊》,再現它作為後現代主義影片的代表作之一的獨特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