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晉南地區有什麼習俗?吃什麼?

老樹新花


二月二,又稱“龍抬頭”,民間習俗有很多,比如“剃龍頭”,博一個鴻運當頭、福星高照的好彩頭;南方有“起龍船”的習俗,祈求一年事事順隨。還有熱鬧的“炮會”習俗,這一天人們大放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

龍是二月二最受尊崇的神只,二月二龍抬頭,飲食習俗自然也不可少,這天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二月二餚饌,無不沾有龍氣:用面和糖搓成圓丸炒熟,謂之龍蛋;餅稱龍鱗餅,麵條謂之龍鬚麵;米飯為龍眼;餃子為龍牙;餛飩為龍耳;煎餅為龍皮;黏糕為龍腰;食豬頭為龍抬頭。日常吃的食物也要叫一個好彩頭,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財等。

這不,我一大早就吃了“龍粥”和“龍耳湯”,中午食用了“龍牙”,還喝了“龍茶”,晚上打算做碗“龍鬚麵”,再配一份“兜福”就更美了。用心生活,好好過好二月二,珍惜每一天。最後祈福疫情早日結束,還人們一個正常的生活。[祈禱](豆腐圖片為下載圖片)








2020詩與遠方


剃龍頭

這一習俗,全國各個地區都有。到了這天,大人、小孩都會到理髮店理髮,當你看到理髮店人滿為患,再正常不過。據說,“二月二”理髮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吃龍有關的東西

山西大部分地區喜歡吃麵食,平日裡常吃的麵食,在二月二的當天都有了講究。比如山西人最常吃的麵條,在二月二當天都會有個好聽的名字“吃龍鬚”。吃粉條也會稱為“吃龍鬚”或“挑龍尾”。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餅叫“龍鱗餅”,而呂梁地區這天吃煎餅或蔥油烙餅,稱為“揭龍皮”。太原地區這天除吃烙餅外,還有吃水餃,叫做“吃龍耳”,也有人用餅捲上合菜吃,意謂合龍頭。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

崩蠍豆

“二月二”當天,晉南地區的習俗是吃炒玉米豆,又叫崩蠍豆

“引龍”祈求風調雨順

山西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儘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山西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驅百蟲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二月二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蓆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南地區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

踏青

二月二里,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

亮寶會

位於晉南的芮城縣風陵渡鎮的匼河村,每到二月二,該村會舉辦“三社典”古會。當天,村民們把自家的珍寶都展示出來,因此也叫“亮寶會”,不僅如此,亮寶會上,還有一個“背冰亮膘”的傳統習俗。十多位壯年男子赤裸上身,腰繫野藤或穿土布褲衩,身背鍘刀、石磨和一大塊冰,光腳列隊緩緩行進,很是氣派。


我快樂機器人


東北地區

吃豬頭肉,放鞭炮

東北的“二月二”民俗,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標誌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這時,北方的冬閒已經結束,“二月二,龍抬頭”提醒人們要抓住農時,適時播種;第二,祈雨,渴望在年初歲首有一個好的開頭,一年之內雨水調勻,秋後能五穀豐登,倉園囤滿。第三,驅蟲,希望農作物有良好的長勢,沒有病蟲害。第四,驅邪,祈求一家老小身體康健,平平安安。

1、剪“龍頭”。在東北,有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人們一般選擇過完正月再理髮。二月二那天理髮,稱之為剪“龍頭”。剪“龍頭”一方面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另一方面還寓意在新的一年裡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在給小男孩剪“龍頭”的時候,還要特意在頸窩處留上一縷頭髮,稱之為“狗不咬”或“龍擺尾”。據說留這樣髮型的孩子不鬧人,還可以驅邪避災,“好養活”。

2、煎年糕。煎年糕的習俗由來已久,據《明宮史》記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燻蟲。”煎年糕即把發好的黍面壓成片,再包上豆沙餡或棗泥餡,然後放到鍋裡用油煎炸。後來人們為了省事,用煎豆包代替。豆包是東北人傳統的冬季常備食物。平常都是蒸吃,在二月初二,豆包蒸熟後,還要把它壓平,再用油煎一遍,兩面都煎得黃黃的,再做個酸菜燉肉粉,確實是一餐美味。煎年糕的飲食習俗,其意義在於祈禱一年之中谷物不起害蟲。關於煎年糕,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段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著了。”通過這首民謠,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喜慶氣氛。

3、吃豬頭。豬是古代祭祀的“三牲”之一。古代給神靈上供用的是整豬,後來,由於用整豬搬運不方便,遂改用豬頭。但最後這些豬頭都成了人的盤中餐。人們在吃豬頭之前,先要以豬頭祭祀神靈。宋代的《仇池筆記》中記載的一段故事,說明了這一習俗的起源: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座鄉村小廟,卻遇上一個喝的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乞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以此賦詩一首:“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鮮美的蒸豬頭,聽著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特別高興,不但不生氣了,還特封他為“紫衣法師”。後來,人們便認為豬頭是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吉祥之物。所以,每年二月初二,便一家人一起吃豬頭祈求平安祥和。

4、敲房梁。二月初二清晨,人們一醒來,最先做的一件事是用小木棍或者秫秸敲打房梁。一面敲擊,一面口中唸唸有詞:“二月二,敲房梁,大蟲小蟲不下房。”通過這些念詞,可知這是與“煎年糕”一樣,是一種驅蟲活動。

5、圈灶。“圈灶”是非常古老的農村習俗。明朝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鄉民用灰自門外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也就是說,早晨醒來,用灶內的草木灰到門外撒一條灰線,把房子和廚房圈起來,再把灰線引回到室內,繞過水缸最後回到灶門處。據說,這個用草木灰畫的圈有兩個作用:一是驅邪避災,能把一切天災人禍擋在圈外。如果家裡有人出門在外,要在門口處留一個缺口,以免把家人也擋在外面。二是圍住糧倉,錢糧不會外流。圈灶還要在灰線的內圈再澆一圈水,水從缸內舀出不能間斷,最後再澆回到水缸內,這就是“引龍回”。有的人家這時還要燃放鞭炮,為的是把“困龍”驚醒,“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醒了,就會及時行雨。可保一年風調雨順,物阜年豐。

遼寧:滿族習俗多

《遼中縣誌》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鹹以粗米麵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麵食吃。

滿族  二月初二,亦稱龍抬頭的日子。這個民間節日,在我們滿鄉新賓居住的所有滿族,十分重視,如同過年或過大節一般。婦女們在頭節就忙著籌備東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稱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塊、五彩絨線等。二月初一動手串龍頭、龍身、做龍尾。她們把山房草葉去掉,將秸杆剪成大則二寸有餘,小則一扁指寬的節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圓布。先將二寸來長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過手掌大的蓋簾,用剪刀剪成橢圓形圓簾子,這就是“龍頭”。將紅、綠、黃、藍及各色小圓布串起,每個中間串連山房草骨節,作一大一小兩個龍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長的小布條條,將各色布條串攏在一起,也作成兩條龍尾。將這兩條龍尾、龍身用五彩線串在簾子式的龍頭上,整個龍就做成了。大龍即滿族老人講的山蒼龍,小龍標誌著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禱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龍行雨時嚇不著孩子;上山採菜、撿木耳、採榛子、撿蘑菇,有龍崗山大蒼龍保佑。據說各色布龍身子和五色線避邪,孩子受不著災,人人健壯結實,個個平平安安。

滿族人家在二月二頭幾天就磨黃米麵,二月初一烀小豆餡,到二月二,早早起來炸油炸糕,做豆麵卷子。頭年臘月宰的豬,先留給祖先,在年三十上供,過了初六,就把豬頭放到倉房,這個豬頭一直等到二月二磕開烀著吃,此舉為“龍抬頭”,全家人吃了豬頭就象徵著今年定會交好運,如龍抬頭步步登高。

老滿族人崇拜各種龍,認為全家吃豬是為蒼龍祈禱,孩子們剃龍頭也是為使這條神龍早抬頭,特別是孩子們都戴著龍頭龍身龍尾嬉樂遊戲,把龍的全身都擺動起來,這是祈禱蒼龍一躍千里,龍騰高空。

二月二印脾 二月二這天“媽媽令”很多。這天天剛亮婦女們就起來,她們在院子裡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各種不同的圓圈,圈內畫個十字,在八點來鍾,她們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開,讓孩子們趴在十字中間,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媽媽則在圓圈旁邊禱告著:“印脾十字中,龍盤圈裡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這段禱語並不是人人都會的。一般婦女的禱詞是:“龍王爺、蛇仙,你們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請龍王、蛇仙順著硝龍畫的圓圈行走,多走幾遍就把孩子的食積帶走消除了”。

這種“印脾”的舉動,是提醒婦女養育孩子,飲食有節,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們得上“食積”,亦稱“食水”,即腹中有硬塊等症狀,醫生亦稱此病為“痞疾”,是消化系統病症。

二月二薰香  二月二這天,滿族旗人起大早,在倉房的糧囤子裡上香,一個糧囤中插十二根金錠香或綠香。因為把香插在糧食中,燒到香根就自消自滅不能出現意外火災。

婦女們到處上香,房山牆垛的牆縫中插香,有縫就插,因地而宜,把過年時所剩的香頭或是半截香,插在牆縫中,就連房子基礎石縫中也插上香。她們也很注意安全,插地牆縫、石縫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臺上、抱柱的柱縫中的香頭,一會兒一察看,直到香火燒盡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薰香,從院子各處一直點到室內,有縫就插,這一天被稱為燻蟲日。因為大部分蟲子從二月二開始動彈了,這些糧食蟲、蛀蟲均屬害蟲,各家在春頭子還沒等興揚就燻起來看,婦女們認為這一燻,一年家中屋裡不遭害蟲。

西北地區

甘肅:蒸花饃等

“二月二,龍抬頭”與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體系密不可分,民間在這天有許多習俗講究,娃娃、大人在這天要剃頭,寓意人龍都要抬頭、興旺。這天,農村習俗天不亮不能在河和井裡取水,怕誤將小龍打出水面,小型木版畫《井泉仙童》就是提醒人們保護小龍,以求得風調雨順。

在甘肅的合水縣,每年在二月二要蒸棗山人人花饃饃。花饃饃上面裹著許多紅棗,形似一座坐滿人的山,故當地人叫“棗山人人”。二月二這天上午吃飯時間,由家庭主婦送到地頭,全家先拜土地爺,然後擰下幾塊花饃向天空拋去,示意向天神供奉花饃饃。然後再由主男將牲口套犁耕地一段。意思是二月二龍抬頭,拜土地天神保佑當年農業順當,風調雨順,人畜兩旺。

在蘭州市永登縣苦水街村,祖祖輩輩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明代大臣劉伯溫在當地斬龍,將苦水街村東西兩山山脈斬斷,西山青龍、東山黃龍龍脈也被斬斷。為了讓兩條龍“復活”,農曆二月二,按照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傳統,苦水街村都舉行社火表演。

苦水街村用獨特的方式在“二月二”大鬧社火,祝願村民生活蒸蒸日上,風調雨順。按照當地習俗,二月二鬧社火隔幾年舉行一次,每次必須連續鬧3年,這時候便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候,社火從二月初一直鬧到二月初三,全村人就像過春節一樣高興。二月二,苦水街村一條南北走向的街上人滿為患。街面上人頭攢動,人挨人,人擠人,無法行走,沿街村民院落的牆上也爬滿了戲耍的孩童。

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響徹豬馱山下,社火表演分為南北街兩隊,在村中心,兩支社火隊將太平鼓敲得震天響,彩車、旱船、高蹺、鐵芯子、丑角戲表演引得村民笑聲不斷,掌聲雷動。青龍、黃龍在人群中上下翻騰,精彩的舞龍表演使整個社火表演高潮迭起,村民們叫絕聲此起彼伏。二月二鬧社火是苦水街村一大特色,每年都引來周圍村莊和蘭州三縣五區上萬人來這裡,場景很是壯觀。

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青海:波波會等

每逢農曆二月二,青海互助縣的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  。

土族波波會,“波波”為土族語,意為法師作道場。俗稱跳神。“波波會”是土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縣的許多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時至今日,每年的“波波會”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青海省互助縣土族不僅信仰藏傳佛教,而且信仰從漢地直接傳入的神。供奉神的寺廟每年都要舉行酬神祭祀活動,一些地方沒有固定寺廟,也要搭起帳篷神廟進行祭祀,屆時要請“波”來作道場。

“波波會”的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在神殿前豎高10米的幡杆,埋地60釐米深,寓意為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層地獄。用黃表和彩紙剪貼的雲紋、水浪、萬字紋、連環套等花樣長幡和長線,掛在杆頭,垂落於地,幡杆頂端橫置兩齒叉,叉尖各戳一個大饅頭。因幡繩端拴著包有五色糧食、紅棗、花生、水果糖、硬幣等物的“糧蛋子”。

“波波會”的高潮是最後一天,作道場時把所有供品拿到廣場上,煨桑、上香、點燈、磕頭禱祝。然後由大法師領班,其餘法師隨其後,手舉法鼓,身穿法衣,頭戴法冠,齊敲鼓點,高頌禱詞,左族右轉,前移後挪,還做各種動作。法師跳神一般約二三小時左右。隨後大法師還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為勾來一童男魂酬神。所以每到“波波會”時節,群眾都給男孩佩戴一個裝有蒜、五色糧、五色布的小紅布袋,以免被勾掉魂。

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杆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禳災避禍。人們還撕一點幡紙,作為孩子衝邪時用。

山西省:司錢龍,引錢龍,糊狼嘴等

傳說中,農曆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一天理髮,農村則是剃頭,藉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來年的興旺。一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髒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杆;或赤身裸體,腰繫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杆”。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揹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驅除毒蟲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裡,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闢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蓆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闢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蝨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儘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麵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禁忌:忌擔水。山西《永和縣誌》載:“早忌擔水,俗謂恐擔回龍子。”《中國志·山西篇》載:“把二月二這晚上說成龍出來活動,人們不要去井邊、河邊打水,也不要在水邊弄出大的聲響,以免驚動了龍,把好年景給破壞了。

陝西:驅蟲,剪紙等

陝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莊牆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後來,也出現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龍降蟲的做法。

陝西剪紙中的二月二

打燈、挑水、燒香、上供,是“引田龍”;壓面、炸糕、爆玉米花,喻“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中間是陝北秧歌“勾燈轉九曲”,365盞燈代表一年365天。下邊“九曲陣”獅子門代表“二獅鎮八方”,龍門喻“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左下角是端燈場景:“男的端燈能發財,女的端燈肯懷胎”;右下角喻示連年有餘、五穀豐登。出陣門的傘頭唱著:“出了九曲黃河門,男女老少填精神。”“轉九曲”能驅邪祛病、延年益壽,有“轉九曲,活九十”之說。剪紙圖中106人,紅火、熱鬧、歡騰的場面中盡現農家純樸。

華月秀家在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作為三邊剪紙的傳承人,近30年來,她的上百幅剪紙作品在中外報刊上發表,並被多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先後獲“陝西省首屆民間藝術絕活大賽”二等獎、“紀念安徒生誕辰200週年中國童話剪紙藝術大賽”銅獎、“第二屆國際剪紙藝術展”銀獎、“全國青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展評”特等獎、“第三屆國際剪紙藝術展”金獎等大獎,東西方藝術家協會授予她一級剪紙藝術家稱號。

綏德  炒玉米花,其寓意為金豆開花。人民把炒好的玉米花供奉在玉龍前。玉龍喊:“太白金星,金豆子開花了,放我回去!”太白金星兩眼昏花,收起化為大山的拂塵,玉龍便躍上雲頭,又降甘霖。玉帝怒斥太白金星:那是玉米花!太白金星忙解釋說:“把老百姓餓死了,誰給咱供奉煙火呀!”玉帝想想也對,無奈地召玉龍上天。每逢二月二,老百姓邊炒玉米花邊唱:

為了紀念玉龍的無量功德,人民在每年二月二這天,太陽出山前忌挑水(怕挑回龍頭),忌女工,即做針線活(怕刺瞎龍眼)。同時男爭理髮,女爭剪髮或撅臉(淨面),小孩子穿耳眼。一進正月,無論在家在外,男女老少都不能理髮,理了妨舅舅,即對舅舅來年不好。所以在二月二這個俗節裡理髮的人很多,為得就是圖個吉利,藉著玉龍的福氣,給自己來年徵個好兆頭--龍抬頭嘛。這天早上吃黃米饃,謂咬蠅子。蒸12個龍眼窩窩,排列有序,頂部均有小缽,蒸熟後揭開鍋蓋看那個缽裡汽水多,意味今年雨水豐沛。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伴有唱大戲、搭彩門、轉九曲、鬧秧歌、花燈、燈謎等古現代搭配的群眾性節日活動內容,更能烘托出屬於黃土高原農民自己的節日氣氛。總之盼望自己在來年消災免難,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二月二,至此保留在陝北地區,且僅綏德特有的年節習俗即告結束,也是完整年節的句號,同時也是地域性的陝北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展示。



sugar126


晉西北地區比較有意思,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張嘴說話


我很感謝回答你的問題,首先山西地區青龍節也當地一些習俗,在晉南地方稱為“花潮"。人們在這個節日裡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歡歌,跳舞、盡情歡歡,也稱作“遊春",也叫做“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粉製作煎餅,給婦女。晉中地方兒童習慣放風箏。有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方喜歡食麵條、粉條,也稱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和吃梨敗火,打髒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稱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酷似其他地方的元霄節。青龍節,其它地方青龍節,二月初二,吃🐷肉也有說法。以上晉南地區習俗。



金子發亮


二月二龍抬頭吃麻花。


工程督察


趕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