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坦克的“鼻祖”:歐洲“豆戰車”FT-17

【話說軍世】最然現代海軍、空軍以及無人作戰裝備的發展飛快,陸軍裝備尤其是坦克的發展相對緩慢,不過陸軍仍是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最後一環,因為目前階段來說,完成陣地或要地的實際佔領,必須要有陸軍來實現,而坦克作為主戰裝備,其發展雖然飛快,但實際上其框架主體設計理念,都是源於現代坦克的“鼻祖”:FT-17坦克。


現代坦克的“鼻祖”:歐洲“豆戰車”FT-17


歐洲“豆戰車”FT-17:亮相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法國雷諾FT-17坦克研製於一戰期間,1917年開始生產,1918年5月31日的雷斯森林防禦戰中FT-17首次參戰,一戰期間共生產了3187輛,是坦克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型坦克。


現代坦克的“鼻祖”:歐洲“豆戰車”FT-17


FT-17坦克屬於輕型坦克,其生產過的基本型主要有三種,最為重要的就是第二種,其裝備有37毫米短管火炮,最大速度只有10公里每小時,看似速度很慢,但是限於當時動力技術的原因,坦克擁有這樣的速度畢竟不算慢。

FT-17的戰鬥全重只有7噸,尺寸也很小,主要是基於輕便靈活,利於戰場機動的設計理念,就外形來看,與二戰時代日本的“豆戰車”十分相似,實際上雷諾FT-17坦克卻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起到的至關重要的影響。


現代坦克的“鼻祖”:歐洲“豆戰車”FT-17


兩大特點定義現代坦克雛形:傳承至今

現代坦克中,最好的就是德國豹2A7、美國M1A2SEPV2、俄羅斯T-14、我們的99A等重型主戰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三方面做好當前坦克的極限,而信息化水平也十分高,不過這些坦克的主要佈局,其實都是沿襲自現代坦克雛形FT-17輕型坦克。

1、火力佈局:360度旋轉炮塔、炮塔中置

一戰時代設計製造的坦克“異彩紛呈”,在坦克尚未定義公認設計雛形的時候,設計師們各自展開“腦洞”,不過FT-17卻創新性的將坦克炮塔布置於坦克中段位置,這與我們看到的一戰坦克有很大區別,不在各個角度佈置火炮,而二戰前多炮塔坦克也曾為各國研究,如前蘇聯T-35多炮塔坦克,最終被證明失敗。


現代坦克的“鼻祖”:歐洲“豆戰車”FT-17


同時,坦克炮塔置於坦克最高的位置上,擁有360度旋轉的能力,這種具有全迴轉炮塔能力的炮塔設計,其實在當時的裝甲車上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這就讓FT-17擁有全向火力的同時,有效的控制了坦克成員和車體尺寸及重量。

2、艙室佈局:動力艙後置、駕駛艙前置

不僅調整了炮塔的設計,FT-17坦克對於內部結構的設計也進行了調整,將動力艙後置、駕駛艙前置,讓坦克駕駛員擁有了很好的前向視野,更有利於坦克的操控,而前段為駕駛艙,中段為炮塔,後段為動力艙,也讓坦克的前後重心得到了平衡。


現代坦克的“鼻祖”:歐洲“豆戰車”FT-17


最終,經過百年的發展,現代坦克依舊沿襲著中置360度旋轉炮塔、動力艙後置、駕駛艙前置的經典佈局設計,尤其是二戰後,坦克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後,主流坦克的研發,依舊沒有放棄過這樣的設計。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二戰依舊“客串主力”的FT-17

一戰後,世界坦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採用相同佈局設計的新坦克,不但更快更大、火力也更為強大,而FT-17輕型坦克已經明顯老舊落伍了。

不過實際上在德國閃擊法國並佔領後,就俘獲了多達1704輛各型雷諾FT這種“老前輩”坦克,令人意外的是,擁有更先進坦克的德軍並沒有把這FT-17扔掉或重新鍛造,反而是分發到各處充當了裝甲力量,執行低級別的警戒巡邏任務,直到1944年,還能看到他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