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激活”的生命教育,會成為新的風口嗎?

“災難面前,在教學條件和交流空間的變化中,我們要把疫情變成教材,共同完成好這場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培養出學生們堅韌不拔、從容不迫、愛國愛民的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用成長的足跡踩踏災難,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

近日,河南省教育廳廳長鄭邦山一席話在網絡上刷屏,引發了不少關注。

這段話觸及了教育的本質和價值,切中了當下教育問題的痛點——那就是“只看分數不問成長”,把分數當做衡量學生的標準,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人的義務責任。

“教育本該如此,贊”“老師和家長都該聽一聽”很多網友認為,鄭廳長的這番話,講出了教育的初衷和現實的意義,尤其是當前停課不停學的背景下,一些學校不能簡單地把教室裡的教學搬到網上,進行填鴨式的教學、題海式教學。

一線的老師們也深受鼓舞,有老師就感慨,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要懂得這段時期教學的意義,願我們第一個人在災難中共成長,同進步。

教育部、工信部此前也發出通知,“停課不停學”要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說不管對於學校,還是培訓機構,把疫情當作“活”的教育素材,都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思路。

被疫情“激活”的生命教育,會成為新的風口嗎?

圖源羊城晚報


德育課程乘勢而起?

未來網記者記者瞭解到,不少學校都將疫情變成教材,把疫情防控知識融入到不同學科內容中,藉此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廣州,從蝙蝠科普到新冠肺炎,從鍾南山講到白衣天使熱血出征,從自律自主講到運動健康,疫情科普和生命教育就開啟了中小學網課開講第一課。

而在校外,不少培訓機構也已開始行動起來。

“在疫情下這種特殊時刻,其實需要看到學生全面素質、應對緊急事情的能力、平穩的心理素質,以及家庭環境與成員關係的重要性。”博沃思教育董事長陳通途就表示,在注意到自身課程與疫情特殊時期的教育要求高度契合後,就開始了公益課程的積極部署。

據瞭解,學而思、愛學習等機構新增了疫情相關的國學、愛國教育等課程。

記者注意到,一些素質教育機構也相繼出手。在美術和少兒編程市場,不少機構就以生命教育、知識科普等切入,推出各類課程。

“主流的防疫宣傳主要面向成年人,很難照顧到孩子們的喜好和認知特點”畫啦啦有關負責人表示,畫啦啦特別推出一系列的戰疫相關主題課程推出防疫主題公益課,向孩子普及衛生防疫知識。

少兒編程機構童程童美則推出了防疫知識線上編程公益課,分別面向全國6-8歲小學生和8-18歲中小學生。

此外也有研學機構盯上了這塊市場,並通過動畫、直播課等形式推廣。

某研學機構的負責人朱璐告訴未來網記者,她的工作就是服務學生,提供營地內容產品的研發。

她表示:“我們之前就會做一些愛國教育、弘揚傳統文化的動畫課程。疫情期間,我們把抗擊疫情一線鮮活的素材做成錄播課程,提供給此前合作的學校。”

“我們還會積極與學校等各部門溝通合作,爭取把這次疫情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朱璐還告訴未來網記者,接下來還會通過線上課程+線下體驗的方式,等疫情結束,會研究相關路線,通過線下組織學生到相關的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進行研學旅行式教育。

在朱璐看來,接下來的遊研學市場,對於醫學知識科普、野外動物保護等相關路線會引來不少機構的關注。

疫情下,德育課是否會讓教培機構受益,度過這次寒冬呢?

有投資人告訴未來網記者,家長花錢給孩子報班,大多都是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課程,很少有家長去給孩子報德育課。不管是學校還是培訓機構,隨著政策引導,疫情期間也都會推出類似課程,對一些主打素質教育機構來講,是個好機會能留住一些市場,但專門做德育課程並不太可能,疫情過後市場就太小了,對於那些主打學科教育的機構,最多隻是會融入到不同學科中去。

家庭教育迎契機

此次疫情也成為家庭教育的一次契機。

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看來,防疫期間,正是進行珍愛生命教育的契機,可以讓孩子更深切地珍愛生命,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和能力。讓孩子理解責任與擔當的意義,只要每一位家長足夠有心,這樣的教育題材比比皆是。

有家長就表示平時和孩子講生命、健康,孩子沒概念,理解不了,但這次關在家裡這麼久,看到聽到各種信息,對生命、對自然的認識比以往深了一層。

面對延長的假期,如何幫助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穫與成長。除了學校的努力,家長更應擔負起教育主體責任,確保家庭教育不缺位。

湖南工業大學聶範新教授就告訴未來網記者,青少年有其自身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機,進行滲透教育。需要通過新穎的直播、錄播、短視頻等方式,幫助家長和孩子度過特殊時期,穩定居家情緒狀態,這個時候需要社會資源來幫助家長,培訓機構應該多推出這類的課程。

其實在培訓市場上,家庭教育早已成為K12培訓機構的新戰場,除了早早涉足的好未來和新東方,一起教育科技、作業幫等越來越多的K12培訓機構都加入了戰局。

記者查看了不少機構的相關課程,從內容而言,有線上與線下課程、音視頻內容、在線諮詢等多種形式,內容會涵蓋個體發展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方方面面,培訓機構的家庭教育類產品雖然切入方式不同,但孩子心理教育和輔導學習的需求是焦點。

“付費群體和使用群體不一致”一度讓K12培訓機構難以抓住家長群體,而家庭教育卻與K12輔導是天然耦合。

有證券人士也分析抓住家長群體才能抓住流量核心,已成為部分K12機構的共識,家長作為流量入口解決獲客難題是最為現實的問題。

延長的假期下,家庭教育或可成為不少機構引流的重要手段。

被疫情“激活”的生命教育,會成為新的風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