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你捐了多少錢?

因為這次疫情的爆發,我們在家裡過上了夢寐以求的生活:睡了吃,吃了睡。出了天天刷抖音,我們也都在關注著每天疫情的發展情況。在網絡上,我們看到了很多捐贈的新聞:有的老人傾囊而出,捐出了全部身家;河南的農民夫婦捐出了15萬元;小夥給民警空投口罩等等。我在朋友圈也看到了很多朋友的捐款截圖,你捐了多少呢?

在風口浪尖的當然是明星們,最近一直被韓紅刷屏,韓紅不僅捐錢,更是親力親為,確保善款和物資順利捐到達醫生和患者的手上。另外網民們竟然還捋除了明星中的“鐵公雞”名單,指的是這次善款捐的少的明星們,而孫儷鄧超夫婦因為捐贈了30萬,竟然被罵上了熱搜

撇開道德的因素,我們今天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一下,為什麼捐贈行為,每個人的差別會這麼大。

什麼是捐贈呢?起碼滿足四個條件:

一是利他行為,以幫助他人為目的,比如這次武漢主要是缺口罩,你捐了一批木柴過去,顯然不是幫助,而是添堵;

二是不期待物質和精神回報,如果期待別人能給發個證書啥的,放在朋友圈曬一曬,那這也不是捐贈,只能是交易:你給錢,別人給發證書;

三是自願的,而非強迫的

。以前班級捐款的時候,偶爾就會有老師說:這次每個人都要捐,至少10塊。這樣不是捐錢,而是交錢。

四是捐贈者自己是有損失的,比如你把別人賬戶上的錢捐出去了,你沒有任何損失,這也不屬於捐贈。

要同時滿足以上四個條件,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捐贈行為。捐贈行為是典型的利他行為,幾乎是每個人的天性,每個人表現有所差別,一般跟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一、自身因素

社會責任感強的人更容易去幫助別人。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很多黨員都發揮了積極帶頭的作用:在醫護人員中,黨員衝在了第一線;在志願者中,黨員也衝在了第一線。這麼多黨員在危險的時刻,願意衝在前面,一方面是黨性的要求,但是更多的是,他們受黨薰陶教育這麼多年,對社會的責任感比普通人更強。這一點在老黨員的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積極向上的人更容易去幫助別人。

心境對利他行為也有顯著的影響,一個生活幸福、內心充實的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更容易伸出援手。相反,平時生活過得窘迫、消沉苦悶的人,則難以關注到別人的需求並給予幫助。

家庭教育也影響著我們的利他行為。熱心腸的父母就會有熱心腸的小孩,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利他行為影響深刻而久遠。我老公就特別愛幫忙,我剛開始特別看不明白,後來見到我婆婆後,我就全部明白了,原來這就是他們家的生活方式。

二、社會環境因素

別人捐了我也捐。社會的風氣對我們的利他行為也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看到別人捐款,也會想著自己去捐款。在水滴籌中,就應用了捐款人的這一心理特徵:每一個水滴籌的鏈接,在你微信朋友圈打開後,你都會看到你有哪些好友也捐錢了。

如果是我們的愛豆也捐款了,對我們來說,更是一個鼓舞。利他行為容易受到示範作用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星們捐錢曬出來挺好的,對整個社會的利他行為是一個促進作用。

社會風氣有時候也有反作用,在這次捐贈中,很多人在網上問:怎麼捐款?之前有很多人捐給紅十字會,但是網上曝出紅十字會不作為,並沒有把善款和物資發放下去,導致大家很擔心,即使捐款了也很難真正地幫助到需要的人。

所以,明星捐多捐少的,大家也不要進行道德綁架了,人家應該為國家做多少貢獻,稅法都已經規定了。捐贈只是捐贈者內訓看待社會的表現形式,跟品行、道德沒有關係。

這次疫情,你捐了多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