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讀博,24歲當教授的天才,靠的卻是最普通,卻常被忽略的3個方法


陶哲軒: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是年紀最小奧賽金牌獲得者,該記錄一直保持至今;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即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31歲獲得了“天才獎”和有著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

被公認為“智商最高的人物”,據測試,IQ遠超愛因斯坦、牛頓和霍金等人……

對於這樣一個天才,會不會非常獨行特立,甚至自理能力極差呢?事實並非如此。許多學生和同事對陶哲軒的一致評價是:謙和、反應快、人脈廣,會盡其所能並樂於助人;在家人眼裡:他也是一個有愛心有耐心的奶爸,會給孩子換尿布、陪孩子玩、送孩子上學等,曾有個送孩子參加夏令營的家長髮現陶哲軒也活躍在家長群中。

17歲讀博,24歲當教授的天才,靠的卻是最普通,卻常被忽略的3個方法


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天才,同時也是一個散發著煙火氣的可近、可親、可愛的普通人,他的家庭教育是不是也如他的成就一樣高深莫測呢?會不會有什麼不可傳世的 “武林秘笈”呢?其實,他的父母用的就是跟普通孩子一樣的教育方法,總結起來其實就3句話:

1、不會拔苗助長,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陶哲軒3歲半送入小學,幾星期後就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大2歲的小朋友相處,就回去讀幼兒園了;5歲時才又上了一座公立學校,雖然他在數學和科學方面迅速跳了好幾個年級,而其他課程則與同齡人更為接近。比如英文課上要寫作文時,他就手忙腳亂了;14歲“才”邁入大學。

14歲進入大學這已經是一個很小的年齡了,可為什麼還用“才”這個字?因為按照當地研究天才兒童的米那卡·格羅斯教授的提議,陶哲軒完全有能力在12歲之前讀完大學,刷新澳洲記錄,但他的父母並沒有採納,而是根據他的實際成長規律,放慢步伐,絕不拔苗助長。

陶哲軒的父母,在開發孩子數學潛能的同時,也不忘為他打好人文學科的基礎,並且還會去引導孩子的社交能力,訓練孩子的情商。所以,這才培養出來了一個自信、樂觀、深受身邊人喜歡的陶哲軒。


17歲讀博,24歲當教授的天才,靠的卻是最普通,卻常被忽略的3個方法

國際著名數學家埃爾德什在閱評10歲的陶哲軒寫的論文

2、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決定,並給予指導和協助。

父親陶象國發現2歲的陶哲軒對數學非常有興趣,於是就和妻子一起引導和加強在數學方面的興趣,同時因為他更喜歡的是自學,7歲就自學微積分,他的父母尊重了他的決定,並幫助他學習、搜索了許多數學書,所以小小年紀的陶哲軒貪婪地看了很多數學書。

“這不是我們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興趣。”他的父親陶象國說。


17歲讀博,24歲當教授的天才,靠的卻是最普通,卻常被忽略的3個方法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法罕從小理想是做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但迫於家裡壓力而上工程學校,在畢業前還是放棄了面試的機會,同父親表明自己的理想,最終得到父親的認可,成為著名動物攝影師安德烈·伊斯特凡的助理,後來也成了著名的動物攝影師。

尊重孩子的想法、興趣和特長,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17歲讀博,24歲當教授的天才,靠的卻是最普通,卻常被忽略的3個方法


3、綜合發展,同時針對孩子的天賦特長進行重點培養。

許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要取長補短”,取別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短板,這樣說誠然沒錯,但是父母往往忽略了我們更應當教育孩子“以己之長,使之更長”。

陶哲軒每到一所學校,他的父母都會和校長商量,針對其天賦做一個學習計劃,並沒有強迫其他學科或技能也如數學一樣優秀,只是對數學根據天賦去相應的年級學習,比如5歲的時候數學在五年級上,其他課在小學二年級上,等到其他課程都能跟得上的時候才會讀相應的年級。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所以,對於孩子的培養,需要重點發展其天賦特長,而不是“齊頭並進,共同進步”的全能冠軍式教育。

17歲讀博,24歲當教授的天才,靠的卻是最普通,卻常被忽略的3個方法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裡比喻少年是“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每一個孩子都像是一輪初升的紅日,朝氣磅礴、龍虎精神,而一個好的培養方法,可以讓每一個孩子發出屬於自己的萬丈光芒。


分享學霸高分秘訣,獨家解讀教育教學,喜歡我記得關注哦!


更多精彩請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