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夏朝之前真的是公天下嗎?為什麼讀史記發現五帝是有血脈傳承的,其實就是一家人?

矯瑞


夏朝——“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堯舜時代,社會的主要形態是氏族部落聯盟,國家的概念還沒有形成,堯和舜也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新老首領的權利交接是通過禪讓制來完成的。所謂禪讓,就是老首領通過對能力、品行、聲望的考核,在部落中選出一位中意的人選,來作為自己的權利繼承人。

堯擔任首領的時期正處於新石器時代末期,社會生產力還很低下,物質匱乏。作為部落聯盟首領,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帶領部族搞好生產活動,畢竟解決溫飽問題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選擇繼任者的時候,主要看他是否能帶領族人過上安穩的生活。可以說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人的思想是很單純的,權利的世襲慾望還沒有萌芽。

舜從小和父親、後母以及後母所生的弟弟一起生活,受盡迫害和虐待,但是舜並沒有因此而憎恨他們,依然孝敬父母,善待弟弟。因其品德高尚能力出眾,在部族中贏得了巨大的威望。堯正是看中了這一優點,把首領之位禪讓於舜。堯死之後,舜順應民心成為新的首領。

舜在位期間,黃河洪水氾濫,嚴重影響了當時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舜嚴懲了治理水患不利的鯀,然後派了禹帶領族人繼續治理水患。鯀是禹的父親,禹並沒有記恨舜,反而欣然前往。禹經過研究,改進了治水方法,以疏導為主,引洪入海。經過13年的艱苦努力,禹帶領眾人很好的完成了黃河水患的治理工作,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禹治水有功,於是舜將首領之位禪讓給禹。

禹在治理水患的同時,還帶領大家種植各種農作物。禹在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期間,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糧食開始有了剩餘。這個時期出現了青銅冶煉技術,生產工具也得到改進,促進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部落日益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在部落諸侯中,禹的威望空前高漲。

隨著禹年齡的增長,繼承人的選擇問題同樣擺在了禹的面前。禹打算讓皋陶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皋陶品行賢德,為人厚道,只可惜壽命太短,居然死在了禹的前頭。

於是禹又指定皋陶的兒子伯益作為王位接班人。伯益早年跟隨禹治水有功,出謀劃策,又很能吃苦耐勞,深得禹的器重。不過此時禹的思想開始起了變化,萌生了私心,暗自扶持自己的兒子啟,刻意讓啟開始掌管部族事務,天長日久,啟逐漸贏得了諸侯的擁戴,樹立了威望,為進一步掌握實權打下了基礎。而伯益慢慢的在部族事務中被邊緣化。

禹死後,啟在諸侯的擁戴下登上王位,伯益看到這種情況憤怒不已,率領東夷部落來攻打啟,但很快被啟的勢力擊敗,伯益則被啟所殺。

至此,禪讓制終結。公元前2070年,啟定國號為“夏”,標誌著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轉變,“公天下”也變成了“家天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正式登場。


鏡頭裡的童年


五帝,現在一般的說法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位上古先王,他們的時代距離司馬遷編著《史記》時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猶如我們現在根據隻言片語去推測當年的司馬遷一樣,所以《史記》當中的解釋只是做為參考,並不是非常準確的,除非現在考古能夠找到五帝的墓葬並對他們做DNA的鑑定,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史書上總是喜歡將英雄人物做上一定的關聯,比如英雄都是有一定血統關聯的,五帝之中顓頊據說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也就是黃帝的孫子;而帝嚳則是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也就是黃帝的曾孫,堯是帝嚳的兒子,舜是顓頊的六世孫。

當時的天下共主其實也就是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後世的部落首領都有黃帝血脈其實也很正常,因為黃帝娶了很多部落的女子,他一共有25個兒子,有些兒子被黃帝委派到地方部落擔任首領了,比如他的長子玄囂就被他委派到附近以鳥圖騰的部落裡當部落首領了,玄囂也因此被稱為西方天帝和少昊金天氏。

而帝嚳則更牛,他最出名的有四個兒子,分別叫做摯、棄、契和堯,帝嚳去世之後,開始是帝摯繼位,帝摯當了幾年天子之後,覺得自己的才能不行,於是讓位於弟弟放勳,放勳繼位之後人稱“唐堯氏”,而另兩個兒子契繁衍出了商民族,棄則繁衍出了周民族,簡而言之,帝嚳就是商周兩朝的直接祖先,而夏朝的創始人大禹是顓頊的孫子,也就是說禹可能還是帝嚳的侄子。

其實有許多是後世的統治者為了美化自己的家族史,故而編造的美好有條理罷了,連朱元璋都想與朱熹攀上點關係,無奈南宋朝廷與明朝之間時間太短了,朱熹的後人都有據可查,而朱元璋家往上數幾代也與朱熹扯不上一點關係,所以其他帝王攀附個英雄祖先,那簡直不要太正常了,比如劉備不是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嘛!


飛凡看歷史


我是玉之溪,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這是可信的。這個天下為公是在個部落首領之間產生的,部落之間通過武力、聯姻等方式,結成部落聯盟,所以部落之間的首領之間都是有血緣關係的。

遠古時代,原始人類經過有巢氏、燧人氏等的幾萬年發展,漸漸聚攏起來形成了部落,接下來,部落之間相互傾軋,聯姻、最終形成了部落聯。部落聯盟之間又相互為了控制生存空間和生活資源,又開始戰爭。最終在黃河流域形成了華夏聯盟。這些部落聯盟,都是推崇比較賢能的部落首領,出任部落聯盟首領。

上古三賢,之間的關係也是相互鬥爭的產物,然後用一種儀式昭告天下。堯帝,被舜帝架空,最終失意而終;舜帝被如日中天的禹帝架空,最終被放逐荒野,自生自滅。最終禹帝之子姒啟,終結了這個有競爭的禪讓制,開啟了家天下的繼承製。

我是玉之溪,歡迎大家關注鄙人。搜索關注頭條號“玉之溪”,以方便閱讀。


玉之溪


這個問題,題主不介意的話,我理解為題主所表達的“公天下”就是 “禪讓制”,是相對於“家天下”的“繼承製”而言的。

我們讀史記都瞭解《史記》上所記“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我們再捋一遍五帝之間的血緣關係:

1.五帝之首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兩個為嫘祖所生,分別是玄囂和昌意。

2.五帝之二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

3.五帝之三帝嚳,黃帝的重孫,玄囂的孫子,蟜極的兒子。

4.五帝之四帝堯,帝嚳的次子。

5.五帝之五帝舜,顓頊的六代玄孫,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

五帝之後大禹,也是黃帝的旁支後代,和帝堯同輩。

在現在一些說法版本中,有的質疑 “禪讓制”是否存在,更有甚者表述堯傳舜是通過舜對堯的逼宮以及軟禁實現的。

儒家曾高度讚揚堯傳舜,舜傳禹的尊賢使能的禪讓制,“天下為公”的觀念一直影響至今。其實,該論調有著高度的現實指向性,針對的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征伐、禮崩樂壞的現象。所以這種說法當然也有待考究。

我認為,那個時期的“公天下”無關於道德倫理,更可能是應對特定政治經濟條件的不得已之舉。

禪讓制的本質:

當時的部落聯邦首領除了比普通人有更高的政治社會地位外,很難說有其他好處。因為沒有剩餘勞動產品。

“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以養天下之形。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

在這樣的艱難的生存條件下, “禪讓制”就很可能真的出現過。只是儒家後來用“天下為公”的倫理話語來解說了這種制度的實踐。其實,更有說服力的是,當時沒什麼人想幹這份吃力不討好或未必討好的工作,責任太大,工作太累,幾乎沒什麼物質收益。這也就是禪讓制的核心道理。

所以最早的“兄終弟及”或許就是一種特定形式的“禪讓”,兩者也許就是一回事。這裡的所謂兄弟,可以是親兄弟,也可以是家族兄弟。繼任者或許就是部落中或部落聯盟中同宗同輩的某位稍微年輕些的男子。甚至,也可以是同宗晚輩的一位年輕男子。無論哪種情況,都可以稱其為“禪讓”。如是同宗同輩,就是“兄終弟及”的禪讓。如果是同宗晚輩,那就是“子承父業”,不是“嫡長繼承”罷了。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五帝中的哪一次禪讓,繼承人都比被繼承人年輕,通常還會比被繼承人的兒子略為年長。繼承人可能較長時間參與部落的征戰,熟悉和了解部落的各種政治決策。而且在這類政治實踐中建立了自己穩定的人脈,也獲得了一定的政治聲望。因此更有資格,來領導這個政治共同體,他也更容易獲得追隨者或相關者的支持。

因此:

  • 第一,“禪讓制”就沒什麼高大上的,只是一種不得已的制度選擇;
  • 第二,在部落社會或部落聯盟中,“禪讓制”其實也是“家天下”的一種特定形式,即便當時的“家”還不是“天下”;
  • 第三,這種“兄終弟及”即是一種“禪讓制”。

歡迎關注,我是沒事閒拉呱,我將與您持續分享有現實觀點、有人生態度的歷史分析!


沒事閒拉呱


中國夏朝之前不一定是公天下。所謂“公天下”只是相信而論,不能絕對而論。夏朝之前,據我所知,目前國內史學界和考古界以及文化學者、根據現有各種史料和歷來考古發掘、研究發現,都沒有具體相對統一的標準定論和結論。

我個人認為,所謂“公天下”,是指夏朝之前,從原始社會初期的母系氏族,至原始社會中、晚的父系氏族,實行的是原始社會氏族集體公有制,即各部落、群體、氏族內部實行吃大鍋飯,或者說內部按中、晚期父系氏族,以男女婚配、婚姻家庭為單位的按需分配、一律同工同酬,平等、平衡、平均對待。不存在整體、整過遠古原始社會各部落、群體、氏族之間,各地方、地區、地域之間統一的公天下的說法和概念。

為什麼讀史記發現五帝是有血脈傳承,其實就是一家人?是因為中華民族在最上古、最遠古的時代,由最原始、最初的發祥總祖宗、總祖先:只有男女二人,組合婚配成為夫妻,一脈相承、一脈相傳,然後通過逐漸、逐步相對漫長的發展,開枝散葉,人丁興旺,形成各自的原始群居部落,再又經過各原始群部落漫長遷徙,遍佈華夏大地,開花結果,所以說通過史記記載發現五帝有血脈傳承,其實就是一家人。


袁聰


第一個問題,權力傳遞的制度。

公天下說的是禪讓制度,家天下說的是繼承製度。

至於禪讓給哪個人,他都是禪讓制度,但是禪讓肯定是禪讓給自己部落內部的人,不可能黃帝部落的大統領把位置禪讓給蚩尤部落的人。

第二個問題,部落。

夏朝之前的五帝時代,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沒有國家機構和制度,五帝對領土的統治,使用的是部落制度。部落是怎麼來的?就是幾個相互通婚的氏族的聯合組織。

簡單點說,就比如,我家姓王,你家姓李,還有一家姓趙。我們三家各自的家族就是一個氏族。但是由於我們三家互相通婚,血緣關係比較近,為了共同抵抗隔壁錢氏氏族和孫氏氏族的攻擊,於是我們聯合起來,因為你李家的勢力最大,人又聰明,你來領導這三家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最後決定推舉你做這個部落的領導人。

後來,我們都老了,要推舉下一代領導人了,還得在我們三家裡面找對部落最有利的領導人。

大家一合計,還是你李家勢力最大,培養的後代也更聰明,推舉其他兩家的人,你們李家不服從管理,那這個部落就完了。於是,最後在大家的共同推舉下,在你的20個兒子中間,選了一個最有能力的人出來做下一屆大統領。

這就是禪讓制。

弱肉強食在哪裡都適用,何況在原始社會。


風陵流度


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

相傳堯、舜、禹時,夏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總而言之,就是無數的小部落酋長一起開會,推薦一個大部落酋長,已而避免不必要的部落衝突。


陽光71672292


這是儒家長期宣傳得成果,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黃帝之後,統治中原的是西羌的戎狄系和東夷的海岱系,即使夏朝也被東夷短暫統治過40年,這種政權的交替都是以武力為後盾,以實力去謀取的,就五帝來說,黃帝是北狄出身,少昊是東夷出身,唐堯是西戎出身,到了舜這裡又回到東夷了,大禹出身西羌一系,終止了東夷對中原的統治,但不代表東夷就沒實力奪取中原統治權,太康失國,就是東夷的傑作,如果你硬要把這些不同民族系統和部落的氏族全都歸為黃帝炎帝西羌一系的戎狄系統,那麼就有點戲說了,儒家這麼宣傳當然是為了政治的需要,司馬遷沿用這個說法,至少表明,他也贊同大一統,用統一的華夏祖先來統一天下人的認知觀,比單純的說教要高明千百倍,而靠實力說話的先秦部落聯盟時期,公權力不是幾個貴族首領的推讓遊戲,其背後是武力最終較量的結果,所以禪讓制才是中國最大的騙局,至於五帝是一家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金微大都護


夏朝之前就是朝代更迭,只是史料在西周末年因為戰亂丟失了。中國歷史很長,遠遠超過現代人的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