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打赢夷陵之战,吴国会灭亡吗?

蜜瓜酱


刘备伐吴,打赢一两次战争可能性很大,但是吞并东吴,这不现实

刘备伐吴的动机有人说是为关张二人组报仇,但是史学家更多的认为刘备是为了夺回战略重地荆州,当然如果能够搂草打兔子取得部分扬州的土地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出动水陆大军共七十余万挥师伐吴,孙权闻之忧惧不以,只能上表乞和。

实际上这是作者夸大了,刘备当时的兵马总共不过十五六万,哪里来的七十万大军,而且刘备之所以在夷陵之战前百战百胜,那是因为蜀汉的铁骑确实厉害,但是进入荆州后东吴的精锐水师必定参战,在水网稠密的江南地区连曹操都讨不到便宜,更何况刘备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刘备成功吞并东吴一统南方,南北双方的实力对比依然是北强南弱,而且是弱很多很多

南方的经济超过北方这是在唐朝之后的时期,三国时期虽然江东已经相当的富足,但与北方的大州相比,那还是差得远,所以南方和北方本就有国力上的差距,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开国之君中能以南方半壁成功一统天下的政权历史上只有朱元璋做到过,那还是占了元朝不得人心的便宜。而当时曹魏统治北方已经数十年,真可谓国强民附,不是那么好打的。

再说刘备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结果肯定也是惨胜,不仅会把自己这边的有生力量给葬送掉,而且大将也会损失很多。根本不利于接下来的作战,这种有生力量在短期内是培养不出来的,特别是那种身经百战的士兵要经历多场战场的洗礼,所以一旦自己这边的兵力损失过多,之后就没有能力再去攻打曹魏了。再说,你当曹丕是傻子吗?他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吞并东吴而无动于衷?也许夷陵之战的失败对刘备而言不是灾难,而是幸运。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刘备即使打赢夷陵之战,吴国也不会灭亡,因为刘备的兵力不足,他最多只能收复荆州。

和《三国演义》里刘备起兵七十五万伐吴不同,历史上刘备没那么强大的兵力。我们先看下相关史料记载:

《三国志》: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资治通鉴》: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馀人,武陵蛮夷皆遣使往请兵。

有些看法认为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备的大军只有4万多人。而有些意见则认为按照《三国志》记载,吴班、冯习击败李异抵达秭归的时候刘备还没有出发,因此《资治通鉴》提到的只是4万多人只是吴班、冯习的前军,刘备自己还统帅中军在后面。

《资治通鉴》所说的4万多究竟是蜀军全部还是前锋缺乏资料来验证,但是建安二十年刘备和孙权在荆州对峙时刘备曾经引兵5万到公安增援关羽,当时刘备的机动兵力应该只有5万左右。夷陵之战不过过去6年。期间刘备虽然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但是自己损失也不少。上庸孟达叛变以后刘封被击败,又损失了一部分人马。因此刘备此时能动用的机动部队应该和湘水对峙时差不多,所以即使4万多并非蜀军全部,那么总兵力也不会太多,加上武陵蛮夷部队,能有6万人就不错了。这一点也可以从东吴派遣陆逊迎战时只带5万兵马也可以得到验证。

以夷陵的地形,而且双方兵力相当,刘备即使侥幸击败陆逊也肯定损失很大。陆逊接下来还可以退守江陵,蜀军并不会轻松。而且随着蜀军继续向前进军,那么北面曹魏的威胁也就会更多,蜀军将不得不分兵保护越来越长的侧翼。

因此刘备能夺回荆州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至于打到江东去,在几年内是不用想了。


不沉的经远


刘备征伐东吴,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想重新夺回荆州,恢复关羽镇守时对荆州的统治。荆州对刘备来说战略意义太重要了。首先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两路进攻中原的其中一路,要知道自从有了隆中对策,刘备是一直按这个战略规划进行的,失去了荆州,等于要放弃隆中对策,就失去了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希望,刘备是断然不会轻以放弃的。其次荆州是产粮大地,生产发展,资源丰富,商贾便利,能很好供给军资。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了军粮供应,大军还能怎么行动?荆州粮草足可供应荆州军队的使用。其三荆州是重要兵源地。汉末天下大乱,中原地区深遭兵灾,不少中原人南迁,定居在了少经兵祸的荆州一带,人才兵源相对充足,是蜀汉重要的兵源地。其四是安定荆州派士族的需要。要知道,刘备能占领益州汉中,主要还是靠的荆州士族支持和荆州兵的拼搏。荆州丟失,让荆州士族失去了家乡土地,失去了凭依,自然收回荆州的呼声他们最高。刘备为了安抚荆州派,只能顺应他们的呼声。其五荆州地理战略位置重要。拥有了荆州,对蜀汉来说,东可威慑东吴,北可征伐曹魏,处在交通要冲,用武之地,是蜀汉一统天下最好的跳板。鉴于这几点,刘备征伐东吴,夺回荆州势在必行,就是诸葛亮没坚决谏阻,也可能是看到了这些。后来夷陵惨败,刘备陨命,诸葛亮才深感蜀汉国力之弱,荆州难得,才放弃了再夺荆州,只好与东吴握手言和。

那么如果刘备夷陵之战打胜了,会乘胜伐吴灭吴吗?历史不能假设,但非要如此问的话,上边也分析了,刘备东征只为夺回荆州,并没打算灭东吴,即使刘备有灭吴打算,他也没这个力量。刘备得胜,最先要做的是稳定对荆州的统治,休整战备,以观形势。当然,夷陵一败,荆州丢失,东吴全国振恐,人心慌慌。这时曹丕必定接受刘烨建议,率大军出兵建康,孙权必定再派使者向刘备求和,许以割地赔款等许多优厚条件,但刘备这时必不接受,他会在稳定荆州统治后,乘势从长江上游进攻东吴西部州郡。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士族阶层一向奉曹魏为正统,认为曹魏势力最强,一定会向孙权施压,要求孙权向曹魏投降。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孙权要么率众举国投降曹魏,要么国都被曹魏占领,孙权率一些大臣南逃。刘备军因夷陵大战,又行东进,战线太长,远离益州,补给困难,只能多占一些地盘,拒住曹魏军进攻态势,而东吴大半国土,尽归曹魏。短时间内,荆州要地,恐怕又成了蜀汉与曹魏争夺的焦点。非经一场大战,曹魏赢,荆州归魏,蜀汉依然偏居益州,但离灭国不远;蜀汉赢,江南会多沦入蜀汉,蜀汉需稳固对江南的统治,与曹魏对峙,以待天下有变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曹魏接受孙权的投降,鉴于孙权父子对江东的多年经营,让孙权仍居江东,作为曹魏的附属国,同拒蜀汉,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变数又将怎样呢?😄总之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东吴很可能提前被灭国,那样的话,历史上将不再有三国时期,而是两国时期,或者提前进入南北朝时代了。😄


sunjin72976689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刘备为什么不顾一切,要急于发动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刘备集团按下快进键,全取益州、夺取汉中、上庸等地,进位汉中王。好兄弟关羽趁机也想表现一把,搞了个献礼工程,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占襄阳、围樊城,不料被东吴吕蒙以白衣渡江,袭取荆州,败走麦城,丢了性命。

关羽被杀,荆州被丢,对于正一路高歌猛进的蜀汉集团来说,恰似当头一棒,彻底打乱了刘备的霸业大计,而且断了刘备的一个手足。我们可以想像刘备当时的心情,何止是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

其实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为关羽报仇只是个幌子,其深层次原因,还是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太重要了,这个重要主要是荆州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原来富庶的秦川大地,已是“十室九空”,经济凋敝。荆州是少有几个没有受以黄巾战乱的地区,而且在当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好的地方。对于荆州的军事上的战略地位,诸葛亮也在《隆中对》中分析得十分到位,“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刘备虽然占据了富饶的益州,但毕竟是远离中原的偏远地带,而且交通不便,不利于用兵,当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还可以,但要想图取中原,匡扶汉室,荆州肯定不能丢。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荆州经济文化发达,物产丰饶,是天下枢纽,既是维持力量均衡的中心,又是一个力量冲突的中心。

刘备急于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主要是想重新夺回荆州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郡,当然能够打败东吴,再顺便夺取江夏、南郡两郡,则更好,这样说可以上通宛洛,下通江吴,掌握拒吴伐魏的主动权。

我们试想,如果刘备集团打赢了夷陵之战,夺取了荆州,东吴政权真的有覆灭的危险,之所以这样讲,主要的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如果赢得夷陵之战,夺回荆州,实力将大增。

荆州是东吴与魏蜀达成力量均势的关键。如果夷陵战败,由东吴所占的荆州四郡必然重新回来刘备手中,而且江夏、南郡两郡也将不保。这样一去一来,刘备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东吴彻底退回到赤壁之战之前的地盘,此消彼涨,蜀汉在疆域面积,人口总数、经济和军事力量上都将超过东吴。

三国力量对比,则是魏蜀两家争霸,东吴则排到老三的位子,只能坐以待毙。我们知道,蜀汉政权就是因为实力居中于魏吴之下,排在最后,而最先被灭的。

二是对于孙权集团而言,东吴如果夷陵之战失利,内部政权必定不稳。

荆州地处长江上中游,是东吴构成长江整体防线的龙头,更是联系中原的重要枢纽,失去荆州则东吴的西边门户大开,水路优势完全丧失。可以说荆州是东吴的立国之基,无荆州则东吴难以自保,亦难以立国。

另外,如果夷陵战败,对东吴政权来说也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政权内部必定不稳,这也是吕蒙当初建议与刘备翻脸夺荆州时,所最顾忌的,加之江东士族的一贯的排外情结,经及东吴南边的山越反叛还没有平息,内忧外患之下,东吴是难以承受的。

我们在这里也可分析一下,东吴如果夷陵战败,失去荆州后的情形。

如果江吴战败,则荆州六郡必失,刘备夺取回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郡则是必然,江夏、南郡则有可能被曹魏和刘备瓜分。

这样力量一对比,则曹操集团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集团占据的益州和荆州,曹操集团稍稍领先刘备集团,孙权集团与前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加之失去荆州屏障,国土不能守,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亡于曹魏还是蜀汉,则需要视曹魏和蜀汉两都内部整合发展的情形。如果曹魏和蜀汉单独发兵,基本路线就是以荆襄为据点,由西向东顺势而取江南。这一点曹魏灭蜀后,再灭吴就是这一路径,再后来的元灭南宋也是这一路径。

如果曹魏与蜀汉联手,(这一点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利益面前没有道义可讲。)蜀汉集团顺江而下,自西向东展开进攻,曹魏由合肥起兵直抵建康,东吴腹背受乱,则灭得更快。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如果刘备嬴了夷陵之战,危险的是蜀、吴,得利最大的是曹魏。

夷陵之战的起因并不是因为关羽被杀,而是孙吴打破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关键是荆州之地太过重要,大家都想吃这块肥肉,孙吴是当时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政权,却最先下手,抢夺了刘备的荆州,导致吴蜀联盟破裂。

刘备率军讨伐孙吴,他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也很务实,荆州之地虽然被孙吴占领,但是很明确,孙吴肯定是守不住的,不但蜀国要举兵伐吴,北方的曹魏政权肯定也要趁机南下。刘备期望抓住这次机会,不但可以夺回荆州,并且借此一举讨伐孙吴,占领更多的江浙之地。

刘备率兵东出,远在许昌的曹丕刚刚篡汉立魏,登基不久,眼见东吴主动破坏了吴蜀联盟,立刻派出三路大军,远征东吴,虽然孙权已经上表称臣,这种政治把戏骗不过曹丕,实实在在的地盘才是王道。

那么此时的孙吴面临着魏、蜀两国的夹击,从侧面更说明了当初吕蒙偷袭荆州的战略失败和缺乏政治远见。孙权在得知刘备率兵东征后,就立刻遣使前往求和,重建吴、蜀联盟,刘备的态度很坚决,因为他也看准了当时的局势,东吴将会受到两国的夹击,如果此时同意孙权的求和,相当于帮助孙权,刘备更希望能在这次政治平衡失合的局势下能捞上一把。

夷陵之战的结局以刘备惨败告终,如果按照题主的假设,刘备赢得了夷陵之战,整个局势的走向会如何呢?

刘备赢得了夷陵之战后,肯定夺回了荆州,刘备大军囤积荆州后,一定会顺势东下,进攻孙吴,而东吴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曹丕的三路大军其中有两路是直接奔往孙权所在的建业而来,孙权北要抗曹军,西要抵御蜀军,这对东吴来说就是灭国危机。

孙吴会在此次危机中彻底覆灭吗,应该不会!毕竟东吴地区纵深很大,而且东吴的政权是以门阀权贵为主,他们会联合起来更应危机,而解除危机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臣服曹丕,说服曹丕,联合曹魏共击刘备,许荆州之地给曹魏,东吴彻底沦为曹魏的附庸。

曹丕肯定会接受孙权的臣服,此时的魏国刚刚建国不久,其实并不具备军事灭吴的实力,更何况刘备已经占领了荆州之地,如果曹魏强行对吴进行灭国之战,最终捡便宜的将是刘备,这对曹魏来说不是好事。

曹魏与孙吴的联盟对刘备是很被动的,但是这种被动要比孙吴面临的压力要小很多,毕竟刘备此时在荆州的军事实力比孙吴要强大得多,而曹魏疲师远伐,缺乏足够顺畅的后勤保障。

最终三国肯定会坐下来谈判,孙吴肯定是没有多少发言权,曹魏和蜀汉之间最后会在荆州之地的划分上进行博弈,肯定也就各占几郡吧。孙吴将彻底的变为弱国,甚至是直接变为曹魏的附庸。


沉墨I方之城


历史上发生的夷陵之战战场就在今天的宜昌的夷陵区,距离荆州也有数百公里之遥,也算是“克复荆州”必然要走的地方。况且北边还有魏国在虎视眈眈的看着,最希望看到的是蜀吴相斗,两败俱伤了,那么假设能打赢夷陵之后还能继续趁新胜之威扩大战果吗?让我们先了解下蜀吴交兵的因应和实质原因。

夷陵之战发生于蜀章武元年(221年)。这年七月,刘备率军伐吴,孙权写信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到第二年六月,吴将陆逊大破蜀军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刘备退屯白帝城,十月,孙权又遣使请和,刘备答应了。这一仗前后历时一年,吴将陆逊坚取守势,捕捉战机,最后以火攻取得大胜,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

战事发生的原因是荆州的归属问题。

荆州原来不属孙权,赤壁之战,刘备是有功劳的,南征四郡是刘备自己的战果,蜀吴双方怎么会发生荆州的归属问题呢?据《吴书·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鲁肃死后,孙权评论他:“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看来当时兵力,孙强刘弱,孙权兵力可以直取四郡,刘备要求有个立足之地,鲁肃从孙刘联盟,为曹操树敌的战略出发,劝孙权答应,有了这个默契,刘备才能南取四郡,和孙吴成掎角之势,所以“曹操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给曹操以极大威胁。

公元219年,关羽率众攻曹仁于樊(今湖北襄阳),水淹于禁七军,斩将军庞德,威震华夏。曹操遣使说孙权,出军攻关羽后路,权将吕蒙诱降关羽在江陵、公安的守将,尽虏羽军妻子。羽军遂散,关羽父子出走,为孙权所杀。

刘备失了荆州,也就失去了向东出川的门户和曹操抗衡的军事重镇,在战略上是非争不可的。

说到交战双方,蜀军由刘备自己指挥,兵四万余人,大将吴斑、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将军黄权自请为先锋,劝刘备为后镇,刘备不听,派他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夷陵败后,交通断绝,他不肯降吴,只好降魏。备军从巫峡、建平连营直到夷陵界,立数十屯,树栅连营七百多里,全军成一条直线,居高临下,兵力分散。曹丕听说蜀军布置之后,笑道:“刘备不懂兵法,岂有立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的!必败无疑。”

吴军以陆逊为大都督,率诸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守。蜀军远来,利于速战,吴军诸将要迎击,陆逊坚决不许。他指出蜀军锐气方盛,而且乘高守险,不利进攻,如有不利,影响全局。不如坚闭固拒,伺机捕捉战机,以逸制劳,取得胜利。

两军对峙相持了七八个月,蜀军兵疲意沮,陆逊乘机发起攻击,先攻一营,得不到便宜。诸将正埋怨他枉然死了许多人,陆逊却说,我已经找到破敌的方法了,下令诸军每人拿一把茅草,乘风纵火,全线进攻,阵斩蜀大将张南、冯习,连破四十余营,蜀军溃败,刘备退守白帝城。

蜀军败后,吴诸将要求直取白帝,陆逊认为曹丕正在大合士众,不怀好意。下令退军。

这年十一月,孙权遣使到蜀汉聘问,刘备也遣使报聘,两国又恢复和平,重建了对魏的掎角之势。

这次战役,刘备犯了两个大错误:第一是政略的错误,正如赵云、诸葛瑾所指出的,他把大小、轻重摆错了次序,因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而发动对吴战争,破坏了两国联合共同抗曹的正确策略;第二是战略的错误,不听黄权的忠告,把他一军放在江北,削弱了兵力,又把全军列成纵深战斗序列,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前军一败,后军动摇,彼此不相呼应,造成全面的败局。

即使蜀国夷陵取胜了,也有在吴境下一个栽倒的地方,相信也不会很远,魏国的最大利益是如何在吴蜀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不会在旁边傻愣的看着,况且陆逊也是名将。下边又有那么多猛将报团辅助,刘备此次出兵大意轻敌。最终自食其果,落得大败,白帝城性命垂危的下场。


征角悠悠饮箜篌


如果刘备打赢了夷陵之战会怎样?我觉得这纯属是一个中彩票的概率。理由如下:

孙权久居江东政权稳固,曹操兵强马壮,人才济济,唯独刘备,打了十几年糊涂仗,没有得到过一寸土地,没能发展出一支像样的队伍,。只有在赤壁之战后才得以喘息,并向西发展,得到了一个四川的地盘。

这时的刘备集团都有点飘飘然了,以为天下为我独大了,谁也瞧不上了,于是在战略上放松了要求,都在各打各的,刘备主攻汉中张鲁,一路高歌猛进。远在荆州的关羽坐不住了,就也想露露脸,做个大事业给大哥看看,于是,在没有和刘备诸葛亮商议并做好后续工作的前提下冒然发动了对曹魏的进攻。这种不懂配合,不懂协调作战的胡打乱打本就是刘备集团的通病,这回再一次暴露无遗。关羽在前线奋勇作战,刘备居然就在大后方观战,并没有派一兵一将增员,就连诸葛亮也没有什么举动。这种毫无默契感的傻瓜行为彻底葬送了关羽的性命。而后,刘备虽然大搞为关羽报仇雪恨,起兵攻吴,然而,诸葛亮再一次没有直接帮助刘备,导致刘备这个常败将军输在了夷陵前线,最后命丧白帝城。

总而言之,刘备集团是一个不太会协调作战的集团,是一个不懂默契配合的集团,这样有着几大缺陷的集团不失败才怪。


乔治85744078


肯定不会,夷陵地区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地区,仅仅是刚进入荆州的边缘,连江汉平原都没有进入,相对于拥有湖南,湖北两个省的荆州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陆逊即使在夷陵战败,身后还有广大的战略纵深,而刘备即使是在夷陵取胜,也没有能力继续扩大战果了,因为刘备的兵力严重不足,他总共只带了四万三千人,加上五溪蛮族(湖南湘西和贵州的苗族)的几千人,分出一万防御江北的曹魏,沿线保护粮道占用了一部分军队,真正在夷陵前线的只有三万人左右,即使他击败了陆逊,自身肯定也有伤亡,加上新占领的夷陵需要派兵驻守,那么下一步就真拿不出多少兵力继续扩大战果了,不要说灭亡东吴,实际上刘备连打到江陵,公安的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包括南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江夏等广大的荆州地区了。大家看一下荆州的地图就会明白,刘备这点兵力不要说灭亡东吴,就算是不考虑打仗的因素,仅仅是对荆州地区实施占领都不够用。



狼的影子319


无论刘备是否能打赢夷陵之战,东吴都不会灭亡,这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不以刘备的胜负来决定。

夷陵之战的发生,本来就是东吴预谋已久的一场阴谋,在孙权一声令下,吕蒙开始白衣渡江之时,孙权就已经预料到2年之后的夷陵之战,在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后,就彻底与刘备集团翻脸,孙权不担心引来刘备的报复吗?



孙权当然担心,不仅担心,而且早就做好了安排。当关羽被杀,关羽的首级就被孙权送到曹操那里,孙权为什么要送关羽的首级给曹操呢?嫁祸曹操?别逗了,这种事怎么可能嫁祸,全天下都知道是孙权杀了曹操。

那孙权送首级给曹操是何意?

很简单,与曹操交好。看,这是关羽的首级,我孙权已经与刘备彻底翻脸,孙刘联盟彻底破裂,我现在向曹公称臣,希望曹公笑纳。



孙权为什么这么做?

这是提前为刘备可能发动的报复,寻找后路。孙权真没有怕过谁,他所做的一切都有自已的政治目的,与刘备破裂,就与曹操交好,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不同时两线作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也很明显,明面上的原因是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实际真实的原因是为了稳定内部占统治阶层的荆州势力,要知道刘备在荆州待了十年,刘备集团的骨干人员基本上是荆州地区的人,这些人失去了荆州的宗庙和土地,怎么会不要求刘备发动战争呢?这批人有诸葛亮、魏延、杨仪、蒋琬、费祎、冯习、张南、马良、马谡、董允、刘巴、伊籍等人,占有蜀汉绝大部分官位,蜀汉四相全部出自这批人。



当刘备积累了两年准备,开始大举伐吴时,孙权早已做好准备,但还是假惺惺的遣使求和,反正荆州我孙权也得到了,能不打最好不打,就算要打,也是拉一方,打击另一方。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总兵力约有五万人,再加上五溪蛮夷首领沙摩轲带了1万参战,总共六万人。就这点兵力想要灭亡吴国还是有点难的,整个吴国总兵力近20万人,吴国之所以不会灭亡,有以下原因:



1、东吴国力本来就强于蜀汉。

东吴总人口约二百多万,是蜀汉的两倍。总地盘占有扬州、交州、及荆州除南阳郡之外的所有郡县,地盘也是蜀汉的两倍多。总兵力也是数倍于蜀汉,并且东吴是防守方,在保家为国方面,士兵肯定会拼命,东吴历来就是如此,防守有余,进取不足。

2、东吴水军强于蜀汉。

蜀汉攻打东吴,是沿长江攻打的,就少不了水军,在水军方面,东吴水军是全国最强,没有之一,蜀汉虽有水军,但属于临时拼凑的,实力守全不如东吴水军。另外江汉平原、洞庭湖及长江流域一带水网密布,水军起的作用远远比陆军大,蜀汉的水军敌不过东吴水军,就没有制水权,没有制水权,在有水的地方,就会处处被动甚至挨打。



3、孙权做了两手准备,打的赢就动,打不赢就会向魏国称臣,请求出兵。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是221年,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已登基做了皇帝,而且孙权已向曹丕称臣,只是没有送儿子到曹魏当人质,如果夷陵之战东吴失败,孙权肯定会送儿子到魏国当人质,请求魏国出兵,只要魏国一出兵,刘备铁定要失败。

而曹丕在战前,本来就有意联吴攻蜀,只是后来改变了主意,选择坐山观虎斗,如果有机会出兵,曹丕肯定会抓住机会攻打蜀汉,那么的话,刘备就危险了。



4、孙权在东吴已世居二代,根基已深。

孙权在东吴已有二十多年,根基已经很深了,东吴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军中士卒,都有不少江东本地人,而且孙权已在尽力让东吴政权本地化,与当地士族结成利益共同体,刘备即使能在军事上打赢夷陵之战,但从夷陵到江东,还有很长一段路。

夷陵再向东约110公里是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再向东约200公里是夏口(今武汉),再向东约250公里是柴桑(今九江),再向东约400多公里是建业(今江苏南京),战略纵深巨大,刘备即使赢了夷陵之战,孙权也完全有能力组织抵抗,并在江东士族的支持下击败刘备,毕竟刘备在江东毫无影响力与根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关羽失去了荆州(主要是江陵一带)要地,刘备愤恨不已。打孙吴,一方面是为了夺回荆州,维持《隆中对》的方针(荆州是刘备发家的根据地呢!);另一方面是为了报仇挽回颜面——毕竟关羽跟了自己几十年,不能这么白白死去。

(关羽丢失荆州,蜀汉巨大的伤痛。刘备咽不下这口气!)


假如刘备打赢夷陵之战,吴国会灭亡吗?笔者觉得不会。原因如下:

(夷陵之战地形图,刘备这次算劳师远征,更要命的是手下没几个能打的将领!)


1,按照当时的形式,刘备能夺回荆州,就算达成战略目标了。要知道刘备讨伐东吴,军队人数差不多就五万人上下,孙吴也差不多这个数。刘备打赢了陆逊等人,这五万人还要留守荆州呢。如果还要沿江而下,接着打东吴,战线太长,兵力就不足,蜀汉国力也撑不起了。


2,刘备真的得手了,还要防备曹丕从北方介入呢!曹丕肯定不愿意刘备做大的,刘备运气好,夺回了荆州,还要防着曹魏的势力,不太可能直接顺江而下!


3,刘备集团里,除了关羽外,还真找不到什么擅长水战的人物。关羽死后,水战将领缺,战船也缺,想灭东吴,光靠陆战没有战船还是很难的。

(三国鼎立图。丢失了江陵等要地、损失了关羽等将士,刘备要灭掉孙吴可不容易,哪怕曹魏坐山观虎斗,刘备当时的力量也很难消灭东吴)


总之,刘备运气好,夺回了荆州,都谢天谢地了。刘备还想灭孙吴,就很难了(原因如上)。哪怕刘备得了荆州休整几年,想顺势灭掉孙吴也不容易,因为孙权肯定要和曹魏联合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