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英語變成副科,為什麼有的人極力反對?

君子玉言


變成副科??你簡直昏了頭了?

全世界最先進的物理數學是英語寫的;最先進的化學制藥是英語寫的;最先進的工程技術是英文寫的;最先進的製造技術也是英文寫的……

什麼時候變副科?當上述這些的絕大部分開始用漢文寫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變成副科了。

也需你會說,我未來成不了科學家,就是一個掃大街的,那麼現在還學英文幹什麼?

我要告訴你,精英教育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是繞不過去。而精英教育的基礎是大眾教育,儘管金字塔的頂端只有幾塊石頭,但不能就因為幾塊在頂端,下面就不砌了。

也許你會說,看西方人不怎麼嚴格要求學習,不照樣出科學家嗎?你錯了,世界上的頂尖科學家絕大部分都出自名校的名專業,而不是社區大學,而這些名校是極難畢業的,沒有兩下子,是不敢踏入的。

國家的教育體制可能有若干問題,但對英語的要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有可能你也會說,不會英語也會成為科學家,那樣你就說瞎說了。一個學者看不懂、不明白世界最前沿的東西,想成為科學家,不是做夢嗎?

目前,美國想切斷中國與美國的科技聯繫,實際上也是切斷世界上最先進科學技術的聯繫。此時此刻,我們萬分惱火,多次交涉。

如果我們放棄英語的重要性,不就順了美國的意了嗎?這樣美國也自然樂了,也省得麻煩了,不用給學者拒簽了。而會像對待普通遊客一樣,對所有中國人笑臉相迎,同時,還會補上一句:給他們簽證,不用擔心,這都是一些連英語都不懂的蠢東西。


金文小雅


我覺得英語的確被重視過頭了,我覺得作為一項工具來說,能用的到英語專業,比例是最低的,但是為了學習英語,所付出的時間還精力卻是最大的,而且很多項目比如進職稱,考工匠等不管有用沒用都把英語納入其中,以至於把大量精力放在英語專業上,所以把英語變成副科是完全必要的。


林海迷茫


關於英語的問題,跟一個歷史人物密切相關,這個人就是范雎。確切說,是跟范雎的策略有關,這個策略就是“遠交近攻”。當年,倡導全國學英語,正是出於遠交近攻的大形勢,是英明的決策。這個決策對中美建交以及改革開放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算是一個鋪墊。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五六十年了,形勢格局早就發生了變化,但我們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遺策和習慣中。

時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在戰場上,應變稍不及時,後果就不堪設想。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也是在不斷地變化,雖然沒有戰場變的那麼快,但變的也不慢。古語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太重要了,涉及人才培養,涉及前赴後繼,涉及益風宜俗。

民族復興,文化復興,不能僅僅是一個口號。真正地貫徹落實,首先就得從學校開始,從課程改進開始。漢語是多麼好的一種語言,尤其是融合了羅馬拼音和阿拉伯數字之後,更是如虎添翼。

英語在西方的影響力大,確實需要學,但不需要每個中國人都去學,準確說,99.9%以上的中國人都不需要學。將來漢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西方人都學漢語,那我們就更不必學英語了。

人才是需要分類的,是需要術業專攻的,否則容易雜而不專。培養人才是需要效率的,是需要看專業天賦的。因材施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人人都知道,但是實行起來卻好像困難重重。攻克教育改革的難題,也是一大時艱。

其實英語很簡單,比漢語簡單的多,比文言文簡單太多了。但是有的人學英語就是太費勁,這沒辦法,因為他是中國人,他只善長漢語,他沒有多國語言天分,也沒必要有。

漢語文言文難學,但是瞭解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比英語,其實兩種語言也並不是毫無聯繫,反而存在同源的可能。例如fine與範是不是很像,都有好的意思,都有限定的意思。再如morning卯寧,卯時就是清晨。fuck與伐柯那就更巧合了,好像英國人幾千年前也學過詩經似的。confidence,亢飛頓思,亢龍飛龍,頓悟思維,能不自信嗎?這又好像英國人幾千年前學過周易似的,知道九五之尊最自信,九六之尊都自信過頭了。

英語跟中國方言也有關聯,例如膠東人說逮飯,英國人也說dine和diet,逮嗯和逮它,都是吃的意思。但是現代普通話跟英語對比,差別確實大,完全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

別說降為副科,就是減掉這一科,國內該學的人還是會學。適合學的人,需要學的人,自然會去學,包括翻譯人員,包括高科技人員,包括對外國外語感興趣的人員。順其自然乃是良策,拔苗助長是強迫。與時俱進,包括方方面面。


秦客逸民


因為不明真相,大家才反對。面對滔滔民意,教育主管部門須用大數據給廣大人民群眾有個交待。第一:從實用性出發,看看服務於我國各行各業的人,到底英語起了多大作用?第二:有了大數據,我們才能因材因需施教,不至於家長孩子讓英語這個工具捆住,也會讓大家去判斷取捨,解除疑問。


HS江山


英語本來就不應該作為教育的主科,那些主張作為主科的人不是腦子進水了就是不懷好意。就拿醫療界晉級這個事作比喻,不論醫院大小隻要晉級都要英語考級證,拿不到證的業務再好也不能晉級,這純粹是搞形式主義。以我看地區或縣醫院以上的業務拔尖人才,晉高級時考個英語證書還是有必要,而那些一般醫務人員,尤其是鄉鎮衛生院級的醫務人員完全沒有必要考英語證。這種現象在其它行業也仍然存在,這是制度的弊端,實際上是某些當權者的弊端,應該徹底廢除!


用戶7851939837284


我是個英語渣子,考試基本靠蒙。但是作為過來人,還是旗幟鮮明的反對將英語變為副科!英語可以調整教學內容和考試方式,但不能作為副科,這會讓很多孩子尤其是我們這類農村的孩子,更容易放棄這門課(當然我也一直沒學好)。英語作為一門通用語,在我們日趨開放的今天,是有必要掌握的一門工具。別的我不瞭解,但工程類的,或者計算機類的,很多都是英文文檔的,不掌握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就說今天自己查個小問題,好不容易在微軟的知識庫查到,可惜😔沒有中文的,又得通過谷歌翻譯看了好一會才理解。還是真心希望,大好時光,掌握好英語。


輝煌的手


我贊成把英語作為副科。英語既然是輔助我們學習、科研、生活交流的工具,作為副科理所當然,恰如其分。這裡有個怪論,好象作為副科英語就不重要不用學習了。就象物理化學歷史等做為副科一樣,也很重要也是要學習的。普通教育只是基礎入門教育,那些有興趣有需要的人可以在相關專業繼續深造,比如英語日語亦或物理化學。完全不要用什麼英語方便向外國學習先進技入融入世界等等來綁架普通人。特別是,把英語作為各個領域的一把標尺來衡量選撥用人是洋奴思想,教條主義,失之偏頗。英語只所以盛極一時,是因為在過去幾百年,英國做為日不落帝國強大無比,全世界搞殖民並在殖民地推行殖民文化,強迫被殖民者學習英語,比如當年的美國印度。強迫學英語可不是為了被殖民者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而是被征服的象徵,是英國人的驕傲。當然,學好英語也沒什麼壞處,象學好別的什麼語言一樣,也只是為我所用的一種工具一種技能而已。


風過留香447


還是不要守護西方殖民的古墓吧?日不落的英王室都行將末路了,不必還抱殘守缺,要為殖民文化守靈,軟件學外語的有多少,至於人人為學英語拼刺刀?願學就學,不願不要強迫不行?不學英語不讓活了,不發展了?不讓升學了?不讓中醫行醫了……?環視全球,這麼幹的都有誰?你是殖民地國民嗎?


西域駱駝牛仔a凡提


我支持英語變副科!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國內生活,英語派不上很大用處!

會一些單詞,簡單句子,和外籍上司對話,出國旅遊是夠用的。

各種翻譯軟件現在也越做越好了,輔助人們寫篇論文,翻譯說明書,絕對沒問題。

我們現在高考的英語試題,讓很多母語是英語的人,都能考不及格,太過了!

因為英語不過關,而不能考取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的事,不要再發生了!



樂子兔霸


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崇洋媚外的人?是英語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家想一想: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所學英語文章都是介紹外國文化,文明和習俗,而且都是外國文化的優秀一面,從小就給學生留下了:外國什麼都好的烙印。現實中發現:崇洋媚外人中,學英語的佔大部分。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