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是不是忠君思想?為什麼?

用戶1895994797823


歷史總會被謬誤,當今有人發問這個問題,我們得從董仲舒說起。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這兩千年的歷史讓“儒家思想”和“孔子思想”混淆難辨。拋去這兩千年,回到封建帝制前的華夏大地,春秋之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孔子的思想“克己復禮”又要推回到周朝,這個此後兩千年華夏文人嚮往的社會狀態。

瞭解這些,還會問孔子思想是不是忠君呢?孔子思想是忠於“道”這個華夏文明的信仰內核。


承憶文化


孔子思想不是忠君思想,而是尊君思想。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孔子一輩子搞的就是克己復禮,禮就是周禮。周禮就是周公創造的一套禮樂制度。周禮的核心思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人誤解了這種秩序的本意,以為說的是下對上的無限服從,這麼宣傳並非孔子的本意。



孔子說,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要有父的樣子,子要有子的樣子。如果君沒有君的樣子,那麼臣就可以不守臣道。如果父沒有父的樣子,那麼子就可以守子道。每個角色在每個位置上都要遵守自己的規則和禮樂,不能越界,更不能破壞規則。否則的話,亂命不從。



但是每個禮樂的破壞,都是從上而下的,周朝的後幾代國王率先破壞了禮樂,所以各路諸侯才不把他當作一顆蔥,才有了後來的禮崩樂壞。所謂禮失於朝而求諸野。



孔子提倡,所有人都要尊重君王,重建禮樂。而不是一味愚忠,孔子沒有愚忠過任何一個君主,他尊崇的,只是心中的禮樂而已。


唐風宋月



孔子提倡的忠是100%的精華。意為與人坦誠相待,工作盡職盡責。

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與人某不忠乎?此處之忠,是與人坦誠相待。

《左傳》有曰:上思利民,忠也。國君為人民利益計,就是忠。此為工作盡職盡責。


法家卻把儒家的忠,進行了狹義化改造。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法家認為,君主的狗奴才,才是忠臣。


法家的忠君是100%的糟粕。


楊朱學派


“忠”在儒家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僅《論語》一書中,忠便出現了十八處之多。儒家的忠最初並不是專指忠君,而只是一種君子修身的準則。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身為君子,要時刻保持警醒,反躬自省,防止自己出現不忠舉動,對朋友不守信用或不讀書。

而這裡對於忠的論述,也主要側重於對人的忠誠。這是對儒家弟子的要求,使他們做事盡心盡力,不要三心二意。

《論語-子路》中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意思是說生活起居要有嚴格規定,做事要時刻保持禮數,和人交往更要時刻忠誠 ,即使到了蠻荒的地方居住,這些法則也不能丟棄。

孟子對於忠作出了進一步解讀,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說,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意思是說勸人向善,就是對天道的忠實,為天下人謀福利,就是仁愛。這也是儒家思想的又一大代表人物對忠的解讀,從中可以看到,儒家所推崇的忠,仍然沒有愚昧和迂腐的地方,甚至沒有專門提到忠君這層意思。

對於忠君,先秦儒家也並不迂腐,因為當時的儒家思想雖然主張“忠君”,但並不主張“愚忠”。比如,孔子主張“法先王”,也就是認為當時的社會制度應該恢復周朝時期的禮法,對於那些犯上作亂、破壞禮法的人,孔子十分厭惡。當時有一個諸侯僭越禮法,按天子的規格使用儀仗,孔子就曾發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斥。

意思是說,如果這樣的行為都可以忍受,那麼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忍受呢?

但與此同時,孔子在《論語-憲問》中,又有“勿欺也,而犯之”的言論。意思是說,君王有錯誤的地方,不要隱瞞不說,這樣就等於是欺騙他,而要向他提出諫議,並且做好冒犯他的準備。此外,孔子還特意提到微子、箕子和比干。其中微子向商紂王進諫未果而退隱;箕子進諫未果而不問朝政;比干進諫徹底觸怒了商紂而遭殘殺。

孔子認為他們對於天下蒼生和天下大道都是忠的,而且也不認為他們對商紂王的冒犯有失禮法,反而大加讚揚。所以孔子又提出了“以禮待君”和“以法侍君”。意思是,如果君主賢明,就一心侍之;如果君主不賢明,就只能按照禮法行事。

漢武帝時期是儒家思想的一次大換血時期。儒學大家迎合漢武帝,標榜君權神授,理出“三綱五常”。雖然儒家因此而一躍成為眾家之首,並長期主宰我國傳統思想,但儒學也從此成為了帝王的愚民之學。君權神授,就是把皇帝的權力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質疑。質疑就是不忠,不忠就要受到社會道德甚至是法的責難,這就不可避免地使皇帝的權力失去了監督和限制。

而儒家思想,也就成為了徹頭徹尾的皇家統治工具,百姓卻在統治者的淫威下越來越奴化,越來越愚昧,以至於要將自己的權利和幸福完全寄希望於統治者的賢明。

所以說,是歷代的統治者利用了孔子理論裡的“忠”的部分為政治統治服務,且漢以後儒家才有忠君思想的,並不是孔子一開始就有忠君思想的。


鵬學天下


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意是,君有君的樣子,臣有臣的樣子,父有父的樣子,子有子的樣子,各守各的規矩,這樣才能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後世的 “忠君”,是不同的概念。

春秋時期,各諸候各自為大,不守規矩,禮崩樂壞,所以孔子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孔子在魯國攝相事沒幾天,就失去了權力,但並沒造反推翻魯國君主,而是周遊列國。這說明,既不忠君也不反君,而是推銷他的君臣父子的主張,君臣父子都要守規矩。


趙日金141


忠是忠於道義。孟子說的,君視民為草芥,則民視君為仇寇。當然,那麼忠心中的忠是什麼意思?那就是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看見了麼,君王如果給臣子仁義,實行的是仁政,那麼臣子給君王忠心是應該的。也就是說,如果是一個良善仁愛的社會,那麼忠以事君,不惑亂兩端,不損公肥私,是臣子的基本操守。當然,此處的忠更多也是忠於道義。看古代儒家超越法家的社會,宋明等等,為天下而言的人何其多, 甚至都懟的君主不上朝了。所以,忠是忠於道義。


師長366


事實上孔子思想並不是極端的忠君思想。因為《論語》中涉及“忠”的,有16處。我們去看,不外乎兩條。一是對朋友或人際交往之間的誠信和盡責;另一是指在政府機關任職時忠於職守。


TRANS詮思翻譯


孔子中心思想是“忠”和“恕”,提倡克己復禮,遵守正道。孔子是教育家,教育人如何提高自身修養,提倡實踐出真知,尊師重教是美德。他處在在等級分明的時代,忠君是必然,但主要是育人為本,只有做明白君是君,臣是臣,才合乎當時的法理。


阿木聊生活


孔丘思想不是忠君思想,而是忠周王朝那個大奴隸主思想,他所在的魯國國君也像其他國國君一樣不鳥周王朝了,他不忠魯國國君哦。


榮恥鑑定師


這話問滴!先去學習半年儒家學說再來盤問好不啦!

忠君思想也不能說就是錯的,君正,豈能不忠?豈不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理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