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從6名員工創業的小企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19萬員工的世界信息與通訊領域前三,這個企業相信很多人已經很熟悉了——它就是華為。


華為的成功靠的是什麼?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1997年,在《華為基本法》的起草過程中,一位教授曾經問任正非:


“人才是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任正非答道:


“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這是華為最核心的人才理念,也讓華為團隊一直保持著極高的價值創造能力。華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其中又有哪些地方最值得其他企業學習?


華為前人力資源副總裁、華為人才體系構建者之一吳建國老師在新書《華為團隊工作法》中詳細分析了華為的團隊管理模式,值得每個企業借鑑。


本書摘自《華為團隊工作法》

作 者:吳建國

華為前人力資源副總裁、企業變革與人力資源管理專家


“任正非憑什麼能讓華為這麼成功?”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十幾年。


這幾年我漸漸明白,真正把人才管理做到極致的難得一見。

我認為華為人才體系的核心是“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精準選配、加速成長、有效激勵。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一、精準選配:精準選擇,合理配置

1. 人才招聘: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人是企業的根基。


只有合適,方為有用之才。企業發展,在於選人;而選人之道,在於精準。

企業招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崗位人才標準,這個標準通常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該崗位的能力素質要求,第二個維度是個人的價值觀是否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一致。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這兩個維度都能完美契合的人,就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從長期來看,價值觀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能力素質。隨著工作的逐漸深入,價值觀的差異會讓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嫌隙逐漸放大。


1997 年,任正非曾經說過一句話:


“當你用一個人的時候,先別管這個人強還是不強,你要告訴我你究竟讓他做什麼,也就是說他的能力是否與你想讓他做的事情匹配。”

歸納而言,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選人首要考慮的應該是價值觀因素,其次是能力素質與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

2. 人才搭配:用人所長,補其所短

《華為基本法》中有一句經典: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點突出的人缺點同樣突出。


企業家也經常會說: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


團隊組建不單指公司的核心領導團隊,還包括一個部門的領導團隊、一個項目的領導團隊等。

但無論什麼團隊,在組建的時候,都需要堅持八字方針:價值趨同,優勢互補。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華為把人才搭配的原則稱為“狼狽計劃”。就像軍隊一樣,團隊不僅要有司令來指揮衝鋒陷陣,還要有政委來營造氛圍。團隊的強大戰鬥力,來自核心成員價值觀一致且優勢互補所形成的合力。


3. 人才生態鏈: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任正非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一杯咖啡,吸收全宇宙的能量。”

這句話意思是說,你需要經常出去跟別人喝咖啡、喝茶或者吃飯。前提是要有針對性地找那些對自己或企業發展有價值的人,即定向的人脈網絡。

很多企業都非常重視自身人才隊伍的建設,也就是內部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和激勵,但是往往忽略了企業業務生態發展的關鍵要素——人才生態。


人才生態是一個三環結構,分別代表了企業內部員工、周邊合作夥以及外部人脈網絡。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對第二層次人才的充分利用,華為就是一個成功範例。

度過創業期之後,華為先後與幾十家諮詢顧問公司展開合作,僅IBM 一家,華為的投入就是幾十億元人民幣。這些諮詢顧問公司憑藉專業優勢,讓華為快速實現了從“土狼”到“世界級”的轉變。


除了這些機構,華為還聘請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個人專家顧問,包括市場營銷、產品開發、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領域。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加速成長:效率為先,效果為王

沒有人才的成長,就沒有企業的成長。


然而,中國企業人才成長的速度,卻尚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所以人才的成長必須要加速,加速,再加速。

華為在加快人才成長方面有四大方法。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1. 企業領導人是“培訓校長”

企業領導人必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第一領導。

比如,華為大學的最高領導一直都是任正非,其他人只是擔任執行副校長。針對企業家的培訓,湖畔大學校長也是非馬雲莫屬。

這裡,錢不是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企業家的影響力才是。中國一大批企業大學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最高領導者不掛帥,人才培養工作夭折的概率極大。

2. 中高級人才都是“教練員”

中國的大多數企業,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團隊實現工作目標,中高級專業人才的主要任務也是發揮專業能力實現工作目標。


華為則不同,華為的中高級人才除了要完成工作目標,還要完成人才發展的目標。

華為要求所有的中高層管理者,都要經過TTT和教練技術的培訓,並通過培訓考核。這樣,員工除了參加各種脫產培訓之外,還會在工作中得到自己的上級主管和專家一對一的指導和幫助,成長速度明顯加快。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3. 聚焦重點:集中火力,快速突破


企業發展速度快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挑出其中最需要提升的一兩項重點,集中火力,快速突破,之後再找出其他改善點並繼續發力。

在華為,除了基礎性知識的培訓之外,無論是幹部培養還是專業人才的培養,都是先聚焦在一兩個重點改善項目上。

如果這一兩個重點項目在1—3個月內得到了顯著提升,再聚焦提升其他改善項目。如果聚焦的改善項目沒有達標,一般會延長該項目的培養時間。


通過6 個月的培養週期,大部分人的重點改善項目都會有明顯的提升,也會超過傳統企業培訓一年的效果。


4. 訓戰結合:培訓的最終目的是應用

現在很多企業都喜歡搞培訓,好的培訓不是形式化,而是要培養真正的戰士。

華為大學的培訓原則就是訓戰結合,即圍繞實際工作的場景,進行問題解決式的培訓。


例如,新市場拓展的成功要素是什麼?哪些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這些關鍵問題,需要我們具備哪些關鍵能力?我們如何才能有效提升這些關鍵能力?

學員在培訓的時候,是把華為戰場上遇到的實際問題搬到課堂上來,採取體驗式教學。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有效激勵:點燃人才內在驅動力


很多企業認為,必須有足夠的錢才能產生足夠的激勵效果,但事實上,有錢沒錢和激勵機制是否有效沒有關係。


很多創業公司沒有多少錢,照樣可以吸引並激勵優秀員工;而很多財大氣粗的企業,不恰當的物質激勵帶來負面效果的比比皆是。

從本質上看,華為激勵機制成功的背後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底層要素——獲取分享制和期望值管理。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1. 獲取分享制:激活員工最大動力

網上經常有人傳播任正非的一句話“只要錢給夠,不是人才也能變成人才”,也有很多文章寫華為高薪招聘人才,這就讓很多讀者認為華為的激勵機制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你首先必須是“雷鋒”——貢獻者,你貢獻大,給你的回報就高。這裡的回報不僅僅是物質回報,還有榮譽獎和成長空間。


華為的人均產出高居全球高科技企業的第七位,而中國企業人均產出平均值僅有歐美企業的1/4,這才是華為人可以多拿錢的硬道理。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在華為的激勵總包中,人力資本所得和貨幣資本所得的比例是3∶1,勞動貢獻是獲取回報的主要方式。


未來,這個比例還會繼續提高,通過縮小貨幣資本回報的比重,讓那些希望“不勞而獲”的“持股人”斷掉念想,堅持長期奮鬥。

2. 期望值管理:設定合理任務目標

雖然薪酬數額的絕對值固然重要,但薪酬絕對值與個人期望值的差距,才是激勵是否產生效果的關鍵。

貪婪,是人的本性之一。慾壑難填是激勵機制設計中面臨的人性挑戰。


華為非常重視期望值管理,讓員工對自己的薪酬預期在理性的範圍之內,由此才會讓激勵產生應有的效果。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首先,華為堅持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不能讓目標很容易達成。

其次,在考核中,華為堅持兌現A佔10%、B佔40%、C佔45%、D佔5% 的基本比例。華為有接近一半員工的考核結果是C。

剛開始考核的時候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我乾的這麼好還是C呢?我說C是正常,A是超常。

一方面,得B、得C的員工(佔員工總數的85%左右)發現自己沒有完成目標;另一方面,卻發現自己拿的獎金還挺多。


這樣一來,員工拿到錢的時候就會產生“負疚感”:

老闆對我們太好了,我們乾的不咋地,公司還給這麼多的錢,慚愧啊!明年必須打起精神好好幹。

從6名員工創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華為憑什麼?

反觀大部分中國企業,目標值定得低不說,考核得A 的比例還很大,由此造成許多員工誤認為自己乾得很棒,而企業給自己兌現得太少,由此助長了人性中貪婪的一面。


總結下來,華為激勵模式未必適合所有企業,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方法可以給許多中國企業帶來借鑑,有利於企業把“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的人力資本增值循環做得更好。


人才在哪兒,資源在哪兒,華為就在哪兒。

很多人說華為是突然崛起,實際上它歷經了30年的持續奮鬥和磨礪。很多人說華為有洪荒之力,實際上這只是一群普通人的腳踏實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