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滅陳算不算是對中華文化漢文明的摧折?如何看待隋朝的正統性?

徵角悠悠飲箜篌


不算。說五點。

首先,隋朝的法統雖然源自北周,但隋文帝楊堅在建國伊始就開始全盤去鮮卑化,比如恢復漢姓,恢復漢官名,並以兩漢時期的大士族弘農楊氏後裔自居。他到底是不是弘農楊氏,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楊堅凡此種種都表明了當時隋朝高層是以中華正統王朝進行自我定位的。


其二,如果硬要槓,說隋朝高層中有相當數量的鮮卑人,那南陳也一樣。南陳開國皇帝陳霸先雖然是浙江人,但他發跡於嶺南,他的部隊中有相當多的五蠻豪族,比如侯安都等人就是五蠻出身。並且永嘉南渡至南陳滅亡時,已經有兩百多年了,所謂的北方正統早已經本土化了,一樣融合了南蠻文化。南陳和隋朝,誰都別笑話誰。現在的觀點通常是認為南朝至南梁滅亡後就已經變味了,南陳只是“披皮”的南朝而已。

第三,在當時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文化人都處於或站隊在隋朝這邊。

接前面的第二點說,由於陳霸先代梁的操作過於簡單,失德喪心,所以陳朝並沒有團結除南陳開國勳臣外的士族,比如舊蕭梁士族就很不待見陳朝,當時舊蕭梁士族或支持北齊,或支持北周,但就是沒人支持南陳這個所謂的“南朝正統”。後來隋末動亂時,蕭銑在江南的一呼百應,陳氏則默默無聞,這就可以看出陳朝確實無法團結起南方文化人。

至於北方文化人,至蕭梁滅亡後,舊元魏士族根本就瞧不起南陳,遠不如對舊蕭梁士族統治南朝時對南方的認可。



第四,北朝的文化發展並不弱於南朝。比如錢穆先生就說過南北朝是一個病態時代,此所謂病,乃指文化之病。若論文化病,北朝受病轉較南朝為淺,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在錢穆看來,北朝的文化絲毫不比南朝差。

還比如南梁名將陳慶之在他的《洛陽伽藍記》一書中也說過:我沒去北方之前,聽別人說北方是蠻荒之地,但我去了洛陽才知道那些說法都是瞎扯。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始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在陳慶之看來,就文化這方面,說北朝不如南朝,這是胡說八道。

又比如我們從隋朝和南陳流傳下來的詩句中可以發現:隋朝承襲北朝質樸風格並融匯漢文化精華,有相當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南陳文化的文采雖然也不差,但相比隋朝,文化中充斥著大量的靡靡之音。讓這種文化繼續發展,那才是中華文明的災難!

例如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對比隋煬帝楊廣的《飲馬長城窟行》。陳後主的境界差的太多了。同是亡國之君,至少隋煬帝詩裡還關心國家大事,眼界開闊,而陳後主的詩裡也就只剩後宮那點蠅營狗苟的破事了。




後來唐朝編《隋書》,評價南北文化,唐朝文化人一致認為陳朝文化“雅道淪缺”,文學作品“文過其意”,偏向“亡國之音”。而隋朝則“存雅體”、依“典制”,可“依而取正”。在隋與陳之間,實際上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的是隋朝。

當然,文化這東西沒有固定評判標準,你認為南朝的那種“亡國之音”對你的胃口,隋唐的那種“豪邁雄壯”不對你胃口,這也沒什麼好爭執的。

第五,隋唐的制度,實質上源自北朝;隋唐的文化,主體上也源自北朝的文化。唐之後的宋元明清四代,有誰繼承的不是隋唐,而是南朝的?

比如說選官制度,北魏選御史,八百多人參加考試,北齊選省官,二三千人參考。隋朝的科舉就是從北朝演變而來的。而南朝是什麼?腐朽的九品中正制,這難道是中華文明的正確發展方向?


還比如官階設計,唐朝參考隋朝,隋朝參考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官階制度時,南朝的梁武帝直接效法。這方面南朝遠不如北朝。

又比如說監察方面,北朝是御史臺與大理寺相互制衡,而南朝則沒有。並且南朝也沒有完善的監察體制。這方面南朝又不如北朝。

再比如學校方面,唐朝的“六學”制度是來源於北朝的。至於南朝,完全是為了九品中正制服務的。一股腐朽之氣。


所以說,隋滅南陳,不要看過程,要看結果和影響。北周統一北方後,全方位都超越了南朝。隋朝完成北方的整合,滅掉腐朽不堪的南朝,這才是歷史發展的光明趨勢。


Mer86


隋朝,本屬於北朝,其正統性由唐朝修史而定,因為唐朝的本身也來自北朝。

二十四史中包括《南史》,也包括《北史》,這便是“南北朝”這一稱謂的由來,而隋朝的歷史便在《北史》之中。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一脈相承,從西魏宇文泰開始,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均由關隴集團所建,關隴集團則源自宇文泰。也就是說隋朝也好,唐朝也罷,其帝系傳承都來自鮮卑人,這與楊堅、李淵有幾分漢族血統無關。

南陳的正統性可以追溯到兩漢,東漢~曹魏~兩晉~宋齊梁陳,均由禪讓而來,而這一傳承也正是傳統的華夏文明。

許多人常常把“崖山之後無中國,崇禎之後無華夏”掛在嘴邊,其實從南陳的滅亡開始傳統的華夏文明便不復存在了。從隋唐開始的華夏族其實已經是“五胡”(尤其是鮮卑人)融入華夏之後的新華夏族了。

秦漢之後,華夏文明在隋唐時期重生了。這與西方同時期的“羅馬之後,再無羅馬”完全不同。

我們之所以沒有將隋唐視為異族政權,其一是因為二者的建立者不僅來自鮮卑人的關隴集團,還在於楊堅和李淵的漢族出身、以及他們對華夏文明的認同,其二是因為大一統的重建和時間的久遠淡化了南陳之亡的歷史意義,其本身與南宋的滅亡其實很相似。

在上表中,漢與唐之間,唐與元之間何其相似!

在我看來,秦滅六國標誌著我國上三代封建時代的結束;南陳亡標誌著我國從秦漢開始的第一帝國的結束;南宋亡標誌著我國從北魏開始的第二帝國的結束。

之後便是元明清,我國再無長時間的大分裂。


心向青山


隋朝的正統地位不是因為二十四史裡有隋朝,如果修本史書就算中國正統,那哪天外星人入侵中國,外星人的後代也修了本史書也能算正統嗎?

還有人說使用中原皇帝稱號,開科舉使用儒家士大夫治國的就是正統,那韓國還稱過帝呢,也使用儒家治國。

還有人說只要佔據中原地區,就算正統那日本人還佔領過大半個中國呢;如果這樣算全世界都沒有亡過國,日耳曼人佔領了羅馬,國號也叫羅馬帝國。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蘇丹也有奧古斯都的稱呼,奧斯曼土耳其能說是東羅馬正統嗎?

隋朝正統地位的確立,來源於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北魏從血緣、文化和自我認同方面已經自成正統,和南朝分庭抗禮。

(一)華夏第一帝國的餘暉—陳朝

很多人看中國歷史覺得這麼多王朝,每個都差不多 ,換一個王朝就是換一個帝國。常常有人說羅馬帝國延續一千多年,而中國秦朝以後最多才四百年。

但要知道所謂的羅馬帝國中間不知道換了多少王朝,比中國的還要頻繁,王朝的君主有很多不是羅馬人,只是國號沒有換一直叫羅馬。

其實這種劃分方式自有合理之處,按照這種劃分方式中國的漢、魏、晉、宋、齊、梁、陳可以視為華夏第一帝國。雖然皇帝的姓氏有變,但這幾個王朝政府機構都是一朝繼承一朝沒有改變。對外族也一直以華夏文明的繼承者自居,王朝變更不管是通過內戰和政變最後都要補一道禪讓的手續,才算正式立國。

陳朝作為華夏第一帝國的直接繼承者,無疑是有正統地位的。那北朝各國就沒有機會成為正統嗎?五胡終結者北魏就開闢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二)華夏第二帝國的奠基者—北魏

同樣是“五胡”政權,但北魏、慕容燕國與匈奴的漢趙政權、羯族的後趙政權、氐族的前秦政權、羌族的後秦政權有所區別。

西晉覆滅後,北魏的前身代國和慕容燕國都是東晉的盟友,並且被東晉冊封過。與東晉的敵人漢趙、後趙、前秦、後秦也是敵對關係。

西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晉愍帝冊封鮮卑酋長拓跋猗盧為代王,置官屬,食邑代、常山二郡。

東晉鹹康三年(337年),鮮卑酋長慕容皝自立為燕王。東晉朝廷為了對付後趙政權 ,承認燕國為晉朝的外藩諸侯國。

對於東晉來說佔據中原的漢趙、後趙、前秦政權才是心腹大患,冉閔取代後後,東晉聯合前燕一起進攻冉閔就是這個原因。

北魏、前燕稱帝后,南朝雖然認為是僭越,但並沒有直接否定,像漢趙、後趙、前秦和後秦一樣直接被定性為偽政權。

北魏孝文帝改革後,通過追認祖先為軒轅黃帝來表明北魏皇室和漢人同源,將漢字、漢語、華夏衣冠服飾定為國語國服,並將自己和漢趙、後趙、前秦等胡族政權區分開來。

《魏書‧咸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南梁大將陳慶之出使洛陽時言:“自晉宋之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到了北魏後期,北魏已經在社會上和周邊各國確立了自己華夏正統的地位,也得到了南朝的默認。

(三)隋朝的“兩王三恪”

隋朝建立後封北周靜帝為介國公,食邑五千戶;以元魏宗室元羅為韓國公,顯示隋朝法統來源於北魏和北周。

中國從虞舜時代起,就有封前朝之後爵位,為本朝賓客的傳統。以顯示“興滅國繼絕嗣”之意,標榜自己繼位是天意。

最有名影響力最大的一次,是周武王於牧野之戰後,分封黃帝后裔於祝、堯之後於薊、舜之後於陳國,夏之後於杞國,商之後於宋國。黃帝、堯為兩王,舜、夏、商為三恪

隋朝通過禪讓製取代北周,並冊封北魏、北周宗室,宣告自己繼承的是華夏第二帝國的法統。

結語:陳朝是華夏第一帝國(漢、魏、晉、宋、齊、梁、陳)的最後一個王朝,法統的傳承通過禪讓制來進行。隋朝是華夏第二帝國(元魏、北周、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的第三個王朝,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上承元魏、北周,下啟唐宋,將第一帝國的法統和第二帝國的法統合二為一。


來自邊境之光


楊堅滅陳,趙匡胤滅南唐,其正統性是毫無疑問的。當今統一問題日益迫切的時候,研究這兩次北朝滅南朝,統一中國的前因後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第一,陳朝和南唐當時非但沒有侵犯北朝,反而是稱臣納貢,以屈辱求得北朝不來侵犯,維持小朝廷的苟延殘喘。也就是說,楊堅和趙匡胤是在南朝對自己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依然主動進攻,這在道義上是不仁不義的。而且北朝是採取了俘虜陳後主和南唐後主d極端方法,沒有顧及南朝皇帝畢竟是把整個南方獻給自己而給予優待。這說明楊堅和趙匡胤考慮的不是一般老百姓所奉行的禮尚往來問題,而是統一中國問題。政治上的需要壓倒了對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欣及,這從歷史大義來說,是正義的。第二,中國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一直遵循一個原則,只要後朝取代前朝,即獲得了正統性。但只要前朝還部分存在,後朝的正統性即有疑問,或乾脆說是非法,因為前朝的傳承關係還在,後朝還沒有完全取代。例如朱元璋,他只是要求徐達把元順帝逐出中原,趕去大漠,沒有完全消滅。那明朝的正統性即受到質疑,畢竟明還沒有完全取代元。但朱元璋不顧這些了。第三,現在我們明白,為什麼楊堅和趙匡胤執意要在南朝對自己友好相處的時候,滅掉南朝,是為了完全取得本政權作中國之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顧及對方對自已沒有威脅和平相處而難以下手,這是小義。為了民族統一大業,哪怕悍然發動進攻,也符合歷史大義和人民利益,是正義的行動。


非孟勿擾


遊牧民族故地出土的玉雕龍,就是華夏銀行標誌,司馬遷《史記》記載了匈奴華夏同源,其中匈奴是多個遊牧部落混合而成,並非一個民族,好比鮮卑強大了,許多原匈奴部落跟著改名叫鮮卑一樣。央視漢武大帝也開篇引用了這句話。而且司馬遷時期,胡人被漢武帝壓制,司馬遷也犯不著討好胡人。

華夏銀行標誌玉雕龍,看看哪出土的吧,還有涿鹿之戰在河北打,如果華夏起源河南,跑河北打蚩尤?蚩尤部族又繞圈兒跑西南?再有周文王也叫西伯,西戎共主,這也是為什麼司馬遷說華夏與匈奴同源。

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出土如下玉器(玉雕龍、玉鴿/鳳/鳥、玉龜、玉製雙熊頭器、玉捲雲紋等),感覺和華夏有很大淵源,而如果黃帝發源於東北紅山文化,那麼【涿鹿之戰】就好理解了,北部和西部炎黃聯盟,與佔據華北平原的蚩尤大戰於河北涿鹿,然後奪取中原,建立華夏。

也就是說華夏與胡人,血統和文化上是同源的,隋唐也只是重新歸一罷了。當然,如有槓精非要追溯到非洲也是沒辦法咯









以理觀史and以情嘆史


題主第一個問題的“試探性”結論,我感到很不理解。

隋朝以前的封建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稍有歷史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從漢未開始,社會就劇烈振盪,因為矛盾在此時累積到猶如岩漿翻滾、行將暴發的火山!

果然發生了“黃巾起義”,社會陷入空前的混亂中,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歷時之長,破壞之烈,中國封建社會所有的農民起義都無法望其項背。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從《三國演義》這篇歷史小說給我們提供的祥細情況來看;在其後的三國紛爭、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等等社會的動盪中,可謂“怨毒無聊,禍亂並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這才是對中華“漢文明”的“摧折”。

漢朝在大動亂中土崩瓦解了,但是在這段歷史中,由於連年征戰、饑饉瘟疫、使大半個中國陷入血流漂杵的慘景中,以鄧艾偷襲陰平攻佔江油關;那近七百里的地方几乎就是無人區了,從現在的文縣到四川的南坪縣,那時候僅只有不足一萬戶人家,一直到了北宋才緩過氣來。

這樣的慘劇難道是題主所謂的“漢文明”嗎?當然不是。

而這種慘烈的場景,從漢未到隋朝的建立,整整近四百年的演出時間!!戰爭和饑荒所造成社會慘烈的災難,也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災難最重,破壞最烈的黑暗時代。

隋朝滅陳的事情發生在公元581年,楊堅取代未代皇帝周靜帝宇文闡,順利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隋朝。在隋文帝的統治下,終於結束了長達近四百年的動亂,隋文帝總結了歷史教訓,痛定思痛,大力革新,使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整個國家煥發出勃勃生機。

巜隋書》記載,當時隋朝“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這就是歷史上的“開皇之治”,也是隋文帝在歷史上不能被抹去的功績。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亂世和盛世”的交迭,統一與分裂相輪替的歷史。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

所以,隋朝滅亡北周,根本談不上是對“中華漢文明”的所謂“摧殘”,而是拯救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我前面說了,從東漢末年起,中國社會就一直處於動亂中,魏、蜀、吳三分天下後,由西晉王朝短暫統一了南北。西晉滅亡後,中國大地總的來說是分成南北兩塊,這個態勢一直持續到北周末年。隋文帝楊堅繼秦始皇、漢高祖和晉武帝之後,創立了隋王朝,再一次統一了南北。

而隋文帝仍然擺脫不了自己身後以一場皇位為中心的骨肉廝殺爭奪。但是,已經與他無關了。仁壽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楊堅崩逝于大寶殿,時年六十四歲。

關於隋文帝,用范文瀾先生精確的評價:“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尊循,如科舉考試選拔精英,政府體制實行三部六省制等等。

秦與隋兩朝在中國歷史上都有重大貢獻,切勿以歷史短促而忽視它在歷史上的作用。”

所以隋朝的大一統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的貢獻。

請關注我一一為你解開歷史幕後的問號❓


良人執戟2


當然不算,而且,恰恰相反。

實際上,最能夠代表漢文明文化主體的,不是南逃江南的頹廢的不思進取的南朝貴族,而是民族融合後,注入新鮮血液的北朝人民。

縱觀中國歷史,由於中國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客觀因素,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漢文明是一種以中原區域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他從來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果,是一種因為生存環境因素,逼迫大家 ,不得不抱團取暖,才能活下去的社會結構。因為大家發現,在面臨天災人禍的應對時,任何分散的單一民族。或者,任何割據的政權,他們都是無能為力的。他們都擋不住天災人禍的發生,擋不住人們因為逃避災難,而帶來的大規模的人口流動,而且,對於災後重建也沒有多少辦法。所以,人們經驗上得出,統一的中國,是一種很好的規避災難的社會結構。統一的中國成為所有中國人的理想,統一的中國才是中華漢文明的真正精髓,統一的中國也是中國的常態。

隋朝滅陳,只是中華民族一次,完成統一實現理想的過程,是中華漢文明又一次得以發揚光大的結果。

隋朝的正統地位,是從統一的號角中獲得的,是毋庸置疑的。


老斌372


這怎麼說呢?隋前身是經歷漫長的五胡十六國艱辛下統一起來的北方政權,可以說它之所以南下統一中原也一定程度順應歷史潮流,結束南北朝。就如走得是秦統一六國,兩漢後經歷三國到結束西晉滅孫權吳政權一樣,都表現積極的影響,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勢所趨。

但對於隋而言,它這樣舉措也是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結束了自兩漢後魏晉南北朝以來諸國紛爭局面,完全不亞於秦統一六國,為中古歷史迎來春天,開啟了隋唐大統一的時代來臨。也再一次使中國歷史像兩漢一樣閃耀於世界,由於西域這條再次被打通,陸上絲綢之路被開啟,似乎讓人覺得隋唐將秦漢那段歷史重演一樣,但在其基礎上更加輝煌,而且將唐文化推廣世界。是在漢文化基礎上發揚光大,所以話題沒有必要說隋統一,是一種文化的侵略。

事實反而是文化的融合和不斷的更新,就如中國經歷一個朝代都在修前朝史書,一個個鏈接起來,在制度和文化上不斷改革使它變得合理化,自秦始皇中央集權制開啟到清一直都不斷完善不斷改革,形成一套有效的治國方略,儒家傳統思想傳承,歷朝歷代都這樣做,也包括少數民族王朝。隋朝之所以被這樣認為,無非就是因為它前身是取代北周天下而得勢的,北周又是西魏的後輩,西魏呢?是拓跋北魏朝分裂的政權,它的祖先曾屬於拓跋族,曾以著名鮮卑自居,在東漢擊敗匈奴以後,鮮卑汗國一直以蒙古高原主人自居存在,就如草原帝國匈奴一樣,所以身份是很大的。

就這樣北魏建立之初還不斷去祖輩之地萬隔千里東北朝聖。它自今內蒙和林格爾盛樂為中心,建立代國,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穩固之後便加入與中原王朝競爭行列中,可由於受東漢,三國,西晉,五胡十六國約束一直沉默,直到後期爆發出來,無非就是搭乘優勢的列車。最後有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這回事,那時佛事盛行,寺廟居多,時至今日,在洛陽和大同兩處名勝古蹟算石窟最出名,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而隋是外戚楊堅竄取北周天下取得的,像宋朝趙匡胤一樣,肯定沾些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特色,隋煬帝和唐太宗生母同樣都姓獨孤氏,諸如服飾方面的大變化而已。

但總的來說隋滅陳讓人想到元滅宋,但回想歷史只是王朝更替而已,隋煬帝楊廣秉承父親楊堅之名下江南,沿長江南下滅陳,至此結束。經歷東吳,東晉,宋,齊,梁 ,陳徹底結束,南北一統。隋文帝楊堅開創開皇之治,建立大興城,提倡府兵制,恢復漢姓,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尤其是國外名聲大噪,僅次於秦皇漢武,被認為是開啟南北大統一第二個人,影響深遠,所以並不是負面作用而是具有積極的一面。







龍文說史


一 隋朝滅陳肯定不能認為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漢文明的摧殘!

大家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朝代更迭頻繁,但是科技文化發展還是比較快的,特別南朝,政權變換大多是通過逼迫上一任君主“禪讓”而進行的,總體上內部大規模戰亂不是很多,而且在西晉解體、“五胡亂華”之際,大批文人由於不堪戰亂而逃避到南方,帶動了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生產力的發展,由此帶來文化、技術等各方面的發展。

比如:東晉時期出了大書法家王羲之,大畫家顧愷之,大田園詩人陶淵明,“元嘉三大家”,詩歌、小說、書法藝術、史學、繪畫都有比以往更高的成就,劉宋孝武帝事期,祖沖之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領先世界近千年),同時對曆法進行精確計算創制了【大明曆】。

總的看來,東晉南朝更多的保留了秦、漢以來的古中國文化主要的是黃河流域文明和中原文明。

公元581年北朝的北周皇位禪讓給柱國大將軍楊堅,楊堅(隋文帝)定國號為“隋”。公元 589年隋文帝指揮三路大軍南下滅陳。這樣分裂了270多年的中國又歸於一統。

曾經有人認為:隨滅掉南朝就意味著中國古典文明的終結,因為南朝是中華文明的正統;而隋朝是沿著北朝的支脈過來的,北朝就是外來民族統治,完全沒有漢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其實不然:北朝(從北魏開始到北周結束)從公元439到公元581共計142年,既是塞外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羯、羌等)大舉進入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同時也是北方各民族與漢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北魏時期大量學習中原文化,大量提拔漢人擔任各級官吏,從文字到政府架構進行漢化,中國古代文化在北朝也有一定程度的傳承。

更加重要的是隋朝統一全國後並沒有對南朝文化拋棄,雖然隋脫胎於北周,但是隋朝卻延續了南陳的官僚結構和政府制度,制定了完備的法律法規,恢復了漢、魏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推行儒家學說,開創了以古代文化為代表的四書五經為教科書的科舉人才選拔制度。

在隋朝以後的唐朝,更加認同中華文明,中華古文明得到發揚光大,呈現出一片繁榮,被後人稱之為“盛唐”,在漫長久遠的中華民族文化歷史裡留下燦爛的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貼近生活的詩人白居易,書法藝術家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繪畫藝術也達到了新的高峰,誕生了畫聖吳道子,還有文學家韓愈等文人大家,摒棄了南北朝時期的八股格式,恢復了秦漢朝代的自由實用文風。

唐朝以後的宋朝太祖皇帝趙匡胤更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唐詩宋詞至今仍舊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兩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是隨著外族入侵或者宗教包圍因素中斷了,唯獨中華文明海納北川,雖歷經磨難,中華古文明所內涵的歷史、文字、文化、習俗憑藉其強大的生命力仍舊延續了幾千年生生不息!

二. 隋朝掃平南北朝統一中國,自然是正統無疑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本來北朝自北魏開始,都是你搶我的,我搶你的。楊堅搶外孫的皇位雖然奇葩,但是也沒啥可說的!雖然北朝主體上是遊牧民族統治,隋朝脫胎於北朝,但是隋朝完全認同自秦漢以來的中華文明。至於隋唐開國皇帝,有人說可能不是漢人,與什麼奇怪的?本來北朝就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許多鮮卑族漢化用漢人姓氏。隋文帝建立的朝代革除了以往朝代弊病,開啟了社會非豪門子弟的上升通道,設立三省六部,確立了封建社會比較完備的政治體制,同時實行均田制,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可以說,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封建社會諸多皇帝裡成績比較突出的一位!




吳都達人


隋朝不僅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還是中華文化集大成者!隋滅陳不僅不是摧毀,恰恰是完成漢文明的統一。

隋文帝楊堅是漢朝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是北朝的漢族士大夫。隋文帝實現統一之後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進行了系列改革,恢復中華文化,修訂刑律,完善制度,實行五省六部制和科舉考試。

隋文帝結束了北周時期倒退的鮮卑化政策,恢復先進的漢制,輕徭薄稅,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創立了舉世聞名的“開皇盛世”。也為其後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