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草书之前,到底要不要先练楷书?

龙眠山乔


可以不练。但是不练你永远不知道练了楷书以后的效果。





窦国书法


打心眼里说,刚开始写字的时候,写啥体都写不好,再者,如果兴趣加勤畚,刻苦与研读,都可以写的很好。

既便如一些同志而言,草书和皆书有难易之分,但这两种书体的用笔与结体却又是完备而相对独立的,既然入此,应该都有入手的方法。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小学数学很差,但免强可以升入初中,初中数学很差,但又结合相对高一点的文科,又免强可以升入高中,高中数学依然很差,不过往上混不下去了😂

然而回过头来看,当时很差的数学小学的数学题基本上能得满分,初中的也差不多能得七八十分。

啰里八嗦说这么多,本意就是学书先易后难当然是传统,是正道。但从难处入手亦未尝不可,不过有可能会加倍艰辛。

如果真从草书入手,最大的可能会因为阻力过大而回头,好处是写楷书比当初容易的多。




读书耕田人王七


作答之前先大致浏览了其他朋友的回答,多人提到了草书出现在楷书之前的说法。

我认为单凭此不足以说明问题。

首先,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早于楷书之前的是章草。而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在汉魏时期的隶书等同于后来说的楷书,王羲之当时被史书称擅隶书,可见正书功底是被广泛认可的。

所以,章草、今草,都是要先正而草,先立而后跑的。

更何况,唐楷法度完备之后,欧虞褚颜诸家为后世入门典范,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依次递进,已成普遍规律。今草体系,一定是以楷书为基础的。

清代篆隶复兴,当代也有以篆隶为主攻方向的书家,就我所知,鲜有擅草书者,比如远自邓石如、吴昌硕,当代则王友谊、刘文华、张继、张建会等。如有,请网友留言赐教。

近现代草书,于右任、林散之有草圣之称。

于右任,以北魏为基,也是楷书体系。

另一人则是林散之。

我读林散之论草书,他与学生讲的,原话是这样的:

“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书的。”

“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

这是一代草书名家经验之言,要比一般人的臆想靠谱。

我贴散之老人几件草书,以及我收藏的几件草书局部,不提作者名了,都是已故书家,其中有融章小草于一体的尝试,很有意思。











向金港的象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

首先,“练草书之前,到底要不要先练楷书?”这样的问法不太严谨。试想一下,有谁学习草书是在不会写汉字的前提下开始的?会写汉字的人又怎么能说没有练过楷书呢?你当汉字像英文字母那么好写吗?所以,问题应该是这么提出来:学习草书之前,到底要不要先可以练好楷书?

接下来,进入正题。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在探讨书法学习中楷书与草书的关系问题。


从楷行草三种书体的产生历史来看,传说中楷书鼻祖钟繇曾向行书鼻祖刘德升拜师学习书法一段时间,而从传世的书帖和相关文章中也无法分辨楷书行书草书的先后顺序。所以历史已经无法告诉我们答案。但是我们从常理常情出发,显然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小草)是个正确的文字发展顺序。不过,话又说回来,文字产生和发展演变的顺序与我们的问题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楷书练得好不好,到底对草书有没有影响?

书法史上书家千千万,从他们的书学经历中没人能总结出明确结论说有什么影响。

首先,书法史上楷行草三体俱佳的书家不太多,王羲之、赵孟頫可为楷模。

其次,书家多处于文人,文人自幼跟老师学习四书五经的,想来书写这一关老师是会把好关的。所以古人书家绝大多数楷书是肯定相当OK的。

最后,从书法的角度剖析。楷书追求规范、美观,草书则不要规范,不求美观,要的是不一样的风格。楷书趋同,草书求异。


总结以上,楷书是书写和书法的基本功,但是由于楷书与草书的截然不同的趋向,所以,练好楷书对草书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倒是楷书用力过猛的话,反而会影响草书的发挥。比如子昂比如二田。


老陈聊书法


上图,陆机《平复帖》

这个问题,完全不必有大众化的统一标准。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回答。

首从,既然说的是书法,就从书法练习的角度回答。那么就要看练习者本身的素质。如果练习者完全一张空白的白练,刚回拿笔,那么我个人建议应该先练习楷书。当然,我的建议是在仅仅有楷书和草书两个可选择的前题下。

因为先学楷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习到笔划、结构、章法等书法基础知识和意境,这对于书法的练习来说还是相当必要的。

但如果练习者本身已经有一定的书法基础,那也就是说,知道怎么拿笔了,知道怎么写字了,有了一定的用笔基础、用墨基础,那么再想练习草书的话就一定非得从练习楷书做起了。换句话,在练习草书的过程中,楷书并不是其中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梯。

因为楷书和草书完全是两个系统。草,不是指草率。楷书有笔划,草书也有符号。如果说楷书的字体由笔划组成,那么草书的字体就是由草体符号组成。至于知道组合那只是能把草书的字体写出来,再下一步的练习就是草书也有结构,草书也有章法。

看一幅书法作品,作品的境界和品格很重要,这个是综合体系的修行,那就更和楷书没关系了。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的话,那就是汉字本身的问题了。

从文字学角度讲,草书作为一定特定的字体,是在汉代形成的。作为春秋战国时,作为宗周故地的秦国比较忠实地继承了宗周文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地秦国本地化、俗体化。秦国的正体字演变为小篆,俗体字渐渐演化为隶书。在演变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更草率的写法。后来在隶书的使用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草率的写法。一直到晋代,又产生了区别于汉代的新的体草书的写法。

为了相区别,汉代的草书被称为章草,晋代的新体草书则称为今草。

从楷书来看,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最早的楷书是宣示表帖的临摹本的刻本。说起来楷书的形成要比草书更晚一些。那么更没要一定把练习楷书作为学习草书的基础。

下图,钟繇《宣示表》


沅汰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但放在当下的时代

背景提出来,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学习书法本身当然是有一套规矩的,这些规矩是几

千年老祖宗留下的学习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是以一种

约定俗成的方式一代一代的往后传承着,我相信就是在

二十年以前都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谁会怀疑楷书至

行书到草书的学习顺序呢?如果有人提出小孩子不用

经过站立和行走的过程就可以直接进入奔跑的模式那

是不是显得有些荒唐呢?👀👀

现今草书成为一种时髦书体,各种书法名人大多以草书

炫技,各种书法大赛的重要奖项皆被草书占领,写楷书

的人似乎灰头土脸,写楷书似乎成了迂腐僵化呆板的

代名词,于是乎楷书似江河日下,本来占有绝对优势的

正宫娘娘变成了偷偷摸摸的小三,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书法发展到如今,他原有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不同的目的都相应理解着自己心中的书法,过去

的一些老规矩也可能不适用今天了,我想,如果你若

对书法没什么打算与想法,那你就尽情的享受书法挥洒

给你的快乐吧,先学草书还是先学楷书一切都没有必要

考虑,你自己玩的痛快就行了,但如果你打算写好字,

或者今后想参加书法比赛或者展览,或者想搞专业以书法

谋生,我劝你还是踏踏实实的从楷书开始,脚踏实地,

不要求快,其实快就是弯路,欲速则不达,从楷书开始,

再到行书草书,表面上似乎慢一些,但树大根深,滴水穿石,

踏实硬功夫的威力一旦爆发,你成功的那一刻就到来了。

附图照片:清代包世臣【楷书警语轴】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另外一方面,练楷书有很大可能影响了以后练习草书,因为楷书和草书在结构规律上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是要建立楷书的规矩,一个则是要完全破除楷书的规矩。所以有了一定楷书基础必须同时练习行书和行草。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陈诗剑书法


其实如果您了解中国书法史,那么应该清楚一点,许慎就在《说文解字》中讲过“汉兴有草书”。

也就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草书。


而楷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被使用,还是在三国时期。

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意味着他是较早使用楷书的书法家,那么和钟繇同时代的官方书体仍然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隶书。

从书法史的角度上看,草书艺术的技法形成并没有受到楷书的影响,所以学习草书不需要有楷书的基础。

单纯技法意义上的草书是使用篆书的方法

唐代书法家在他的《书谱》中高度的概括了草书艺术,他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就是说违背使转的草书,不能算草书。




那么什么是使转呢,简单点说,就是牵引毛笔画圈圈的技法,而这种方法就源自于篆书。

比如同为《书谱》名句的“篆尚婉而通”,就以凝练的语言说明了篆书环转笔势的特点,那么草书的特质“流而畅”其实就是篆书方法的一种快写。

楷书的特点,主要继承自隶书,与行书也密切相关。

在楷书评断中,有一个标准,经常就是说某某人的楷书风格写的有隶书笔意。

享有这样待遇的书法家在历史上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等等,包括一些魏碑,我们也认为它有隶书遗存的痕迹。

但是说某个人写的楷书有篆书笔意就少了,只有颜真卿的书法被认为是有“篆籀用笔”,一方面得益于北齐刻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书法师承草书大家张旭的缘故。

但是只有一个颜真卿,以篆书法或者说草书法写楷书,写行草,缔造了行草书第二高峰,也足以说明其书法与众不同,是一个开辟式的人物。

而另外一个评断则是讲要有行书笔意。


我们可以看到的,实际上唐以及以前书家墨迹,楷书部分都是有行书的一些方式,比如有些连带,或者笔势上有承接关系,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近乎行书的书写速度与书写方式,只是相对于行书来讲,落在纸上的动作更少一些。

我们看到,隶书或者说是行书对楷书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实际上楷书的发展都与草书挨不上边,为什么有人非要说学习草书要有楷书基础呢。

为什么会有学草书先学楷书的说法

孙过庭的《书谱》与黄庭坚的《论书》分别讲过“草不兼真,逮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以及"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的道理。

但是我们实际上应当注意到,其中讲的是懂得真书的“相背”关系,使得草书“不难工”。


也就是书法艺术的营造方式,如果说“真书”能够为草书带来什么大的作用,恐怕就只是“俯仰向背、疏密开合”的一些道理了。

自然的,我们也清楚,说草书学习必须要有楷书的基础自然是站不住脚的。

明清调的例外

但是,说草书学习没有楷书的基础是必须滴话,这样也有失偏颇。

因为毕竟凡事有例外,在正体书在楷书兴起以后,包括后来工具的一些革新,写法的一些突破,实际上草书是不断发展的。

汉代的草书和唐代的草书就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章草到今草,今草进而演化出连绵的大草,大草在唐代是一个样到明清又是一个样,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渗入一些楷书的书写意识。

以今天流行的大草“明清调”为例。明代的草书家祝允明、徐渭以及王铎等书家大草作品,其中大量运用了唐代草书或者说是晋唐笔法中所没有的顿笔法。

而顿笔这种技法出现在唐代以后,技法于前人来说相对丰富,在这方面讲反而是有了学习楷书的必要。


王舸


大家好。题主好。

我是其人,也来聊聊个人看法。

题主看来也是个书法爱好者,准备练草书。

我曾经对比很多书法作品,但凡楷书写得不好的,草书写出来大多是飘的。所以,我的观点是:必须有良好扎实的楷书基础。现代人想要在草书上有大的建树,必须练楷书。

古人有很严谨是练字程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较复杂。隶书倒是很有必要练的。楷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举个例子,写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王羲之,其实楷书水平也是堪称顶级,《黄庭经》就是楷书经典之作。

行书需要楷书的基础,更何况草书呢?

以上仅仅是个人看法,欢迎指正。以下是本人平时的一些练习。


其人墨坊


大多数人都是从楷书练起,也有从隶书,篆书练的,这几个书体都属于正书,书写速度相对慢一点,比较容易掌握字形结构,长期练习才能达到下笔沉稳。而行草是为了书写速度快而产生的,初学者如果直接练字行草,不容易掌握笔法字形结构,即使能照猫画虎,笔画线条也会浮滑无力,终究难成大器,况且草书有许多字形极为相似,一个笔画稍长稍短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所以草书并非随意而为,也是十分严谨的。建议有志习书者还是从正书练起,等到把间架结构能掌握好,能做到用笔沉稳时在练习草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