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為何明軍中會有蒙古人效力?

亙古懷念說史


其實明末也有蒙古人效力

這種現象很正常

古代並無家國觀念,蒙古人也無種族觀念,只效力部落首領或者他認為值得效力的人,而且當時至少在東亞的蒙古人並無明顯的宗教觀念,當蒙古人的嚴密組織被打敗或分解時,自然會有蒙古人投奔強者

不同程度的漢化也有影響

俗話說有奶便是娘

元時蒙古人也有很多窮人,很窮很窮的,肯定不會有什麼歸屬感

不過有必要指出,漢文化是有歸屬感的,沒有國有朝,朝比國大。

明初效力明軍的蒙古人有些立下大功,如藍玉這次,如果沒有蒙古人找到水源結果難言,但木土堡之變皇帝邊上一個位置重要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叛變,起了很壞的作用,到了明末,東北有很多堅城,本來女真人根本攻不下,結果當時文官為首,不願將蒙古人趕出城,女真用蒙古人為內應,裡應外合,輕易占城,無數軍資均被女真輕易獲得,又引發一系列重大後果,令人扼腕

回顧歷史,對待蒙古人,是漢人友好,還是滿清友好,不言而喻


大道至簡T2


很正常啊,歷朝歷代都有胡人在中原當兵的,

戰國時趙國就有胡人裡招募的騎兵。

漢武帝時,招募北方遊牧民族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長水 校尉,掌 長水 宣曲 胡 騎。又有 胡 騎校尉,掌 池陽 胡 騎,不常置。”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莫府奉 漢 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 胡 騎千群。”

東漢、曹操、袁紹、西晉都有中原都有胡人軍隊,

唐朝的將領中胡人比比皆是,比如名將李光弼、契苾何力、高仙芝、哥舒翰、屈突通、尉遲恭、李嗣業、僕固懷恩,胡人士兵就更多了。

北宋軍隊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禁軍就是正規軍,蕃兵就是胡人軍隊了。

明朝也有很多胡人軍隊,著名的朵顏三衛就是其中三支精銳騎兵。

招募胡人士兵對付胡人,從西周到清末都是這樣做的,很正常的事,只是沒人說而已,而且,僱傭兵自古以來就有,特別是唐朝。


南朝居士


明初,明軍中有蒙古人效力不足為奇,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朵顏三衛了,這可是原先北元的一支精兵,在北元被驅逐後,歸附了大明。

其實,除了像朵顏三衛這樣的精兵整體歸附外,蒙古人散兵遊勇歸附大明軍隊的人恐怕會更多,那麼,為什麼蒙古人會為明軍效力呢?


一、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很好,對蒙古人較為寬容。

雖然朱元璋起家的時候宣傳要驅逐異族,但實際上朱元璋對於投降自己的蒙古人也是大為歡迎的。據說,在明初,很多地方都有蒙古人官員,那民間有蒙古人就更沒有啥好稀奇的了,畢竟並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是壞人,並且能夠被漢人接受,民間有蒙古人的存在,那麼軍隊中出現蒙古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部分被漢文化同化的蒙人被動的選擇了同化。

北元崩潰了,皇帝北逃了,可是別忘了還有大批的蒙古人已經在中原大地上生活了幾十年了,皇帝可以捨棄一切逃跑,可他們中部分人已經適應了中原農耕生活,他們又能往裡跑呢?

漠北草原冰天雪地,茫茫雪原和無盡的荒原,讓這些養尊處優的蒙古人望而卻步。因此,必然會有大量的蒙古人選擇留下來。在這些人中不乏有一些有才能之人選擇了歸化,這也是明初民間蒙古人仍然活躍的原因。


三、北元已經失勢,並且在大明將領常遇春、徐達、藍玉等人的攻擊下,北元其實早已崩潰。

明初,在大明將領常遇春、徐達、藍玉等人的屢屢打擊下,北元一敗再敗。除了大批蒙古人戰士被俘虜外,北元自身難保,對將士們許下的承諾更是無法實現,相比之下,明兵招募蒙古人,給錢給糧。在這樣的情勢下,大量蒙古人選擇歸附大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史海鉤沉


朱元璋手中的蒙古騎兵願意去打自己的國家大概有三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 --- 血緣關係以及地緣關係

朱元璋破滅了元朝後,沒有下令大肆迫害蒙古族人,反而下了一道命令:只要在明朝的蒙古人通通都要學習寫漢字,穿漢服,說漢。更是在婚姻上明確規定,蒙古的女人只可以與漢人通婚。更是有相關規定,若是蒙古人沒有遵守這些規矩,全家就會被貶為奴隸。

由於長期生活在一起,並且他們之間的通婚也是十分的頻繁,蒙古人的生活習性等等都已經被漢化,大概的達成了蒙古族與漢族的血緣關係了。

第二點原因 --- 蒙古腐朽殘酷的奴隸制度

蒙古牧民在元朝統治階級的剝削下日益貧困化,一遇出征或應站役,為馬匹和器械甚至出賣妻子兒女。粗放的畜牧業經濟逐水草遊牧,完全依賴自然,很不穩定,一遇乾旱和風雪災害,牲畜大量倒斃,許多牧民流離失所,往往大量遷徙和林、漠南以及中原地區求生。以至蒙古子女被賣為回回、漢人、南人的驅奴,甚至被販往波斯地區。元朝的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很低,也就沒有那麼的想要擁護自己的國家了,反而是想要推翻它,讓更好的人登上皇位,漢人不像蒙古人那樣動不動就動刀動槍,做漢人奴隸,也好過做蒙古人的奴隸,主人一不開心,就把自己殺了

第三點原因 ---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

蒙古人更加了解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可以為明朝的軍隊帶來大量的情報。

明朝有一支部隊叫朵顏三衛,他們全部由蒙古人組成,朱元璋曾經給這些蒙古人許諾,要是他們願意給明朝打工,將會給他們榮華富貴。這個承諾對於很多蒙古騎兵來說,是一個令人心動的條件,畢竟榮華富貴是許多蒙古騎兵夢寐以求的生活。朱元璋是一個比較摳門的人,他也是付出了蠻多的代價,才讓這些人甘願為他打工的。

總結

太祖朱元璋雖然有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敢於任用肯出仕明朝的蒙古人才的。綜言之,太祖皇帝沒有對蒙古人這一群體實施過什麼不好的政策。朱元璋對蒙古人是加以區別對待的,但政策的出發點,是把蒙古人和漢人一樣,變為順服的明朝臣民。


花奈


首先要糾正一下不是蒙古人作為明代邊軍的一員不是單明初時期,而是貫穿整個明朝史都有著蒙古族的身影。從洪武到崇禎乃至南明,從不曾消失,在明軍中也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的。而這些蒙古族士兵也是在國破家亡的時候和漢族勇士一般,死戰到最後一刻。

明朝和蒙古是不折不扣的死敵,朱元璋就是踩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上建立了明朝。從此兩個民族爭鬥了三百多年,最後,蒙古還被女真征服,成為了滿清的軍事力量參與了對明作戰。

那麼明初正式成立蒙古人軍隊是在什麼時候呢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馬上皇帝,靖難起家之後,仍然常年征戰。他曾經派人畫了一副《四駿圖》,就是為了紀念自己所騎的戰馬。在這副圖中,除了戰馬,還畫有四位牽馬將領,他們分別是醜醜,亞失帖木,脫火赤,雞兒。他們都是蒙古人,朱棣身邊的騎軍勁旅“朵顏三衛”。他們基本都是蒙古人構成,對朱棣的大明朝忠心耿耿。後來朱棣又以他們為班底建立了三千營,從此這支蒙古騎兵就成了明朝的常備軍。

為什麼明朝滅了他們的國家,還是有人為明朝效忠賣命呢。

首先,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的生活環境,蒙古人都是遊牧民族,他們大多數生活在草原或者荒涼的大漠,生活水平是非常差的。而中原地大物博,物資豐富,沒有漫天黃沙,也沒有那麼惡劣的天氣。他們早就垂涎欲滴了,這也是蒙古人侵犯劫掠中原的動力。

元朝建立以後,蒙古人遷移到了中原城市。直至元朝滅亡,明朝建立蒙古人已經習慣了舒適奢侈的生活。早已不是當時驍勇善戰,無所不懼的戰鬥民族了。如果當時他們不選擇歸順,那麼只有被殺或者逃回草原繼續過著以前那種苦哈哈的日子了。

其次朱元璋曾經給蒙古貴族許諾,只要他們對明朝效忠,將會給他們榮華富貴,可以繼續讓他們享受貴族生活。而那些投降或者俘虜的蒙古兵他們的將領都已經投降了,他們也只能選擇效忠明朝了。然後經歷了朱元璋的安撫優待,朱棣的戰功赫赫,絕大多數歸順的蒙古軍開始對大明朝忠心耿耿,才有了以後的朵顏三衛。

總結

在我看來之所以明初會有蒙古騎兵效力於明朝,並不是他們對明朝多麼的忠心,也不是對明朝有多麼的信服。他們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才願意歸順明朝,聽從指揮。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朵顏三衛經常在明朝和韃靼,瓦刺之間搖擺不定,誰給的利益大就擺向誰。


豪戲說歷史


在元朝末年的時候,政治腐敗,貴族只顧著自己的利益,不顧子民們是否安居,因此造成了很多百姓的不滿。元朝的腐敗導致許多人起義,當時的起義軍有很多,而朱元璋就是器重的醫院,朱元璋現實自立為王,號稱西吳政權,之後他才開始討伐元朝的。事實上朱元璋手中的蒙古騎兵願意去打自己的國家是有原因的,大概有三點。

第一,血緣關係以及地緣關係。當時蒙古族中有一部分的人是跟漢族人聚居在一起的,他們長期跟漢族人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習性等等都已經被漢化了,而且由於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的通婚也是十分的頻繁,大概的達成了蒙古族與漢族的血緣關係了,還有就是地緣關係,經過數十年的煙花,他們雖然是蒙古人,但是在他們接受的文化,以及接觸的人都是漢族,因此形成了地緣關係。

第二,朱元璋的大氣。眾所周知,在元朝,是一個維護馮家貴族的利益的一個王朝,經常會有很多蒙古人被販賣最終淪為奴隸,或者說是為了打仗導致家破人亡,這就導致元朝的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很低,也就沒有那麼的想要擁護自己的國家了,反而是想要推翻它,讓更好的人登上皇位。朱元璋就是李永樂這一點,對待他們十分的大氣,絲毫不吝嗇,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來達到讓他們為他效力的目的。

第三,那就是身為蒙古人更加了解蒙古人的作戰方式等等,可以為明朝的軍隊帶來大量的情報,大刀所謂的知己知彼。事實上這些常年遭受壓迫的蒙古人沒有看錯朱元璋,朱元璋對待他們確實是比之前的蒙古王朝更加的寬容。隨著追隨朱元璋的蒙古人越來越多,導致更多的蒙古人願意投靠到朱元璋那裡,來推翻自己的國家。

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軍掃蕩甘青、燕山和陰山地區的故元勢力時,將歸降的鞏昌守將汪靈真寶、達魯花赤張虎都帖木兒的軍隊,以及元豫王屬眾七千人,送到北京安置。洪武三年(1370)開始,隨著明、元戰場的北移,明朝發現北伐消滅蒙古,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故而決定採取招撫政策,收編殘元勢力。隨後,不斷有蒙古人歸附明朝。

元朝最大的優勢就是騎兵,所以當年在蒙古滅亡南宋之後,為了能夠穩固他們在南方的統治,從忽必烈開始,元朝就在南方水草豐美的土地上建設了不少的南方天然牧場,人為的將良田改成草原,蓄養了大量的牛馬。而朱元璋最早起家的淮右地區,就有著當時南方最好的馬場“廬州馬場”,但有馬場並不代表這些人願意跟著朱元璋一起混,是吧!

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準備北伐殘元。出兵之前的吳元年的十月,朱元璋發佈了一份檄文,告諭北方兵民,他的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他特別指出,不論你是漢人、蒙古人、色目人,只要歸順明軍,一律同等對待:“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廣大的蒙古族官兵從明初到明末積極參與到維護明朝的軍事鬥爭當中去,有力的維護了明朝統治,對於這一歷史現象應該給予客觀的描述。




H說扒道


在明朝的邊軍當中,那些黃帽子弓騎都是依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和元朝滅亡的時候陷落在中原的蒙古人,把都帖木兒、把臺、吳克忠、李賢、滿桂、哈銘等等都是明朝出名的蒙古高級軍官。在土木堡戰役中,明軍先頭部隊其實也是明軍當中的蒙古弓騎,而在戰場和戰俘營陪伴明英宗的錦衣衛指揮使哈銘也是蒙古人。《明史》有云:“明軍百萬,銳在關寧”,關寧軍的精銳則是關寧鐵騎,夷丁突騎便是關寧鐵騎精銳中的精銳。因此,吳三桂四萬關寧軍當中,就有數千蒙古人組成的夷丁突騎,如果加上在錦州,瀋陽等地陷落的關寧軍當中的蒙古弓騎,關寧軍當中的蒙古人起碼在1萬-1.5萬人。就8萬關寧軍總兵力來說比例還是很高的。當年北京城下,袁崇煥之所以能以九千大勝莽爾古泰四萬八旗騎兵,就是重甲夷丁突騎在首輪衝鋒當中頂住了對手,讓八旗軍很詫異。這些明軍當中的蒙古騎兵往北最遠打到外蒙古,往南打到越南,往西南平息四川廣西各種土司大規模叛亂,往東則跟隨李如松進入抗日援朝,往西北在甘肅河套寧夏備戰。



80後的歷史愛好者


歷史上,雖然明朝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但他們特別熱衷於招收蒙古人加入自己的軍隊。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對蒙古人採取了人盡其用的政策,蒙古人的他特別看中的騎兵後備軍。加入明軍的蒙古人被稱作“降夷”,是明朝騎兵的重要成分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不假,但並不是每一個蒙古人都可以享受高等人的待遇,蒙古汗國和元朝都規定蒙古士兵要自帶乾糧好裝備遠征,在蒙古大殺四方的背後,往往是要蒙古士兵買兒賣女湊夠遠征的花銷。元朝皇帝只對權臣、貴族和大地主慷慨,普通蒙古人民的生活皇帝並不關心,因此大量的蒙古人在元朝滅亡時並沒有和政權共存亡,他們爭先恐後地加入的明軍。

在明朝初年的戰爭中,經常有身著明軍鎧甲的蒙古騎兵在與同胞作戰。明軍京師的三大營中的三千營,就是由蒙古人組成的,並因為最早成員有3000人而得名。






風雨戰士20


當時的蒙古人並不是所有的都是希望侵略中原,大多都是渴望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與明朝漢人進行貿易,用馬匹牛羊換取生活必須日用品,一些蒙古人在與明朝對戰爭中被俘後,明朝人花錢“聘請”他們訓練馬匹,組建騎兵,因為屬於明朝花錢僱傭,所以他們也會願意,比如明成祖朱棣當時在靖難之役時就借用了寧王朱權手下的“朵顏三衛”,就是明朝用蒙古人組建的騎兵。


霽why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各朝各代都會有這種現象。不要說是明朝有蒙古人效力,往前唐朝有鮮卑人為官,有安祿山這樣的突厥人為節度使,往後說不還有很多漢人在清朝為官,清末還有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這樣的晚清四傑。所以,不要對蒙古人在明軍效力大驚小怪。

像這種蒙古人效力於明軍的現象,從小的方面說,“良禽擇木而棲”,為了活下去,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畢竟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特別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而言,在明軍效力,不僅僅意味著能夠活下去,更可以活的更好。讀書人都有種說法,“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又有什麼不可接受。而對於當時的明軍而言,儘管明軍推翻了元朝,但是也要看到,元朝的軍事力量更多的是逃往草原,有生力量並未完全消滅,需要分化蒙古人的力量,明朝也需要樹立典型,減輕蒙古人對明朝的敵視,也因此就會存在蒙古人在軍中效力,更有很多的蒙古部族受到明朝的冊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