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诞生地——安徽祁门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作,是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美国韦氏大辞典,“祁门红茶”记录着祁门红茶的原产地——中国安徽省祁门县。创始年:祁门产茶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 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

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后由北平同盛祥茶庄引入北平,在市场获得了成功。

红茶诞生地——安徽祁门

祁门红茶

光绪元年(1875),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

清朝光绪年间以前,祁门只产绿茶,不产红茶。

据说(此处缺少史料佐证)1875 年,安徽黟县有个名叫余干臣的人,在福建罢官回原籍经商,因见了红茶畅销多利,便在至德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由于当时江西宁州生产红茶已经超过20年历史,品质稳定可靠,安徽茶商(包括余干臣在内)鼓动建德茶区的茶农仿制 " 宁红茶 " ,成品在市场上被称为“建德红茶”。

随着胡元龙创始的祁门红茶的诞生,由于茶叶品质类似,此后建德红茶、祁门红茶与宁州红茶在出口市场上长期为竞争对手。

余干臣的弟子学徒有陈尚好等人。从1875年余干臣在历口开办茶庄,陈尚好自幼在茶庄学艺,多年以后学技精湛,回正冲村自办茶号尚好坊。


指产于安徽祁门县境内,是槠叶树种生长的,以茶树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初制茶后,再经过三个流程十二道工序制作分级拼配而成,以外形条索紧细均直,色泽乌润为主要特征的工夫红茶,成为祁门红茶,再根据其外形和内质分为:礼茶、特茗、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下面分别从"外形","香气与滋味","水色","叶底"等特征上进行区分:

礼茶——外形:细嫩整齐,有很多的嫩毫和毫尖,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气高醇,有鲜甜清快的嫩香味,形成独有的"祁红"风格;水色:红艳明亮;叶底:绝大部分是嫩芽叶,色鲜艳,整齐美观。

特茗——外形:条索细整,嫩毫显露,长短整齐,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气高醇,有嫩鲜香甜味,有独特的"祁红"风格;水色:红艳明亮;叶底:嫩芽叶比礼茶较少,色鲜艳。

特级——外形:条索紧细,嫩毫显露,色泽润,匀整;香气与滋味:香气高醇,鲜嫩含有独特的"祁红"风格;水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度明显、整齐、色鲜艳。
  一级——外形:条索紧细,嫩度明显,长短均匀,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味高浓,具有"祁红"特有果糖香;水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叶均整,色红艳。
  二级——外形:条索细正,嫩度较一级少,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味醇厚,有"祁红"的果糖香;水色:红艳不及一级明亮;叶底:芽条均整,发醇适度。


  三级——外形:条索紧实,较二级略粗,整度均匀,面张稍有松条;香气与滋味:香味醇正,鲜厚有收敛性,"祁红"特征依然显著;水色:红明;叶底:条整,发醇适度。
  四级——外形:条索粗实,叶质稍轻,匀净度较差,色泽带灰;香气与滋味:香味醇正,有相应浓度,仍有"祁红"风味;水色:红明较淡;叶底:均整度较差,色红而欠匀,夹有花青。
  五级——外形:条索较粗,稍有筋片,匀净度较差,色泽带灰;香气与滋味:香味醇甜偏淡,但无粗老味;水色:红淡;叶底:花青,稍含梗。
  六级——外形:条索较松,夹有片朴,色泽花杂;香气与滋味:香味粗淡,浓度不足;水色:红淡,明亮不够;叶底:红杂,较梗。
  七级——外形:条索松泡,身骨轻,带片朴梗,色泽桔杂;香气与滋味:香味低淡,有粗老味;水色:淡而不明;叶底:粗暗梗显。

祁门概况:

祁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黄山西麓,东北与黟县接壤,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迄省境,与江西省毗邻。总面积2257平方千米。 [1]

祁门县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建县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门旅游:

牯牛降

距市中心屯溪126千米,距县城约55千米,总面积达6700多公顷,主峰海拔1728米。这里不仅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称,自然景观古朴原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成为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004年2月又被国土资源部录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绿色自然博物馆”、“华东地区物种基因库”的称号。

坑口

位于祁于西闪里镇,距县城约45千米。古名竹溪,又名竹源。村中的“会源堂古戏台”和 “敦典堂古戏台”为第六批国保单位。“会源堂古戏台”座落于县西闪里镇坑口村。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由陈枝山兄弟重建,享堂为民国11年(1922年)重建。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古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56平方米。 “敦典堂古戏台”地处坑口的潘村陈氏宗祠的“敦典堂”内。敦典堂古戏台坐南朝北,由门楼、戏台、廊庑和祠堂内享堂、寝楼组成,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戏台、天井及廊庑面积170平方米。


七彩玉谷

地处祁门县箬坑乡的仙寓山,距县城约70千米.七彩玉谷位于仙寓山腰,全长4000余米,在彩色玉谷中,两旁石头色彩以棕红、纯白为主色调,间以青、蓝、黑、灰等多种颜色。这条河谷美就美在河床上,河床上铺满天然形成各种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玉石。川流不息的泉水从玉石中流过,一路有众多水潭,透过潭水可见到水底晃动的彩色石纹。据专家考证,七彩玉谷大约形成于三亿四千万年以前,是由地震冲击、地壳运动、岩浆喷射、风雨侵蚀等因素形成。


降上

在祁门县箬坑乡境内,距县城约80千米,座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南坡,海拔600—650米,降上有棋盘石、白云庵遗址、上马石、下马石以及当年红军藏粮洞等景点。降上村民组有农户16户,全村依山而居,梯田层层,民风古朴,摄影景点为梯田、油菜花,依山而建古民居及层层起伏的山峦。旅游的最佳时间为春夏以及深秋。


芦溪

芦溪村有正衍堂、聚庆堂2座祠堂,聚庆堂系村中郑氏宗祠,建于清代年间,占地面积707平方米,徽派砖木三进五开间,大门前青石抱鼓石一对,门额原有“柱国名家”匾额,祠堂主体架构风貌较好,雕刻工艺精湛,整体保存较好。芦溪傩舞历史悠久,又叫“平安舞”或“地戏”,演出多在正月或大喜之日,演出地点以祠堂为主,也在户外场地或人家厅堂。先行请神仪式,然后表演傩舞,沿村行傩,整个演出锣鼓铿锵,节奏鲜明,加之炮竹烘托,气氛非常热闹,为全村盛会。芦溪傩舞特点鲜明,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以芦溪傩舞为代表的祁门傩舞2008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潭

松潭村属黄山市祁门县祁红乡,为皖赣两省交境、休(休宁县)祁(祁门县)两县交界处距县城30千米。海拔近1000米,村南有本乡最高峰栗树尖,海拔912米。全村戴姓居多。松潭,古称拜堂石,因村东南山中有奇石天成, 自上而下,三阶次第错落,传戴氏祖先曾在此以石为媒,拜堂成亲,是有此名。松潭村前的水口防风林,是祁门现存面积最大的古水口树林,面积达140多亩。整个风水林浓荫密闭,古木参天。松潭有十景,即“拜堂奇石、清雅砚潭、西岭日落、东山月阑、古木通幽、笔松擎天、田园叠翠、山茶向晚、秋枫流金、冬桦银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