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詩不滿意,改完後意境變了怎麼辦?其實歐陽修也這樣

前言

這個問題其實太常見了:

在自己的作品中,押韻不合律,改了以後意境變了,怎麼辦?

歷史上有不少赫赫有名的詩人也會遇到改詩的問題,我們看看他們作詩會怎樣辦呢?


一、歐陽修也如此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中記載:

《呂氏童蒙訓》雲:近世歐公作文,先貼於壁,時加竄定,有終篇不留一字者。

據說歐陽修作詩,寫完後貼在牆上時看時改,甚至作品完成後面目全非,所有的字都換掉才令自己滿意。這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一。

我們自然不能和歐陽修比,人家是精益求精。但是知道了歐陽修也會出現這種問題,起碼咱們心態是不是平和了一些呢。

每個創作詩詞的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作格律詩的時候,押韻難、平仄難、對仗也難,改來改去的情況很常見。

既然是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

只不過有人解決得快,有人解決得慢一些。 有人差不多就行,有人則像歐陽修一樣精益求精。在解決我們的煩惱以前,不妨先看看,其實古人作出好詩也同樣不容易。

作詩不滿意,改完後意境變了怎麼辦?其實歐陽修也這樣

二、古人吟詩之苦

格律詩從南北朝齊梁以後,永明體詩人開始講究四聲八病,到唐朝漸漸定型,經過了二百年左右的時間。

唐朝人用格律詩來作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當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盛唐詩聖杜甫對於格律詩、特別是七言律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如此,他也自謙說 :“晚節漸於詩律細”。

李白曾經寫過一首《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詩仙笑話詩聖,為什麼你最近這麼瘦呀,是不是作詩太傷神呢?

當然,作詩苦並非一定是作格律詩苦,做任何形式的好詩都不容易。

不過賈島有個故事的確是作格律詩“苦”。作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人物,賈島曾經寫給堂弟無可上人一首五律: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送無可上人》

其中頸聯是賈島的得意之作: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在這兩句詩後面,賈島又寫了一首詩表示這兩句得來不易: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題詩後》

三年寫成兩句,雖有誇張,但是可見佳句不易得。

盧延讓更有一首五言律詩《苦吟》說到: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可見,古人作詩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作詩不滿意,改完後意境變了怎麼辦?其實歐陽修也這樣

三、不要相信古人個個出口成章

古人作詩不難,但是寫出佳作就難了,因此出現了一批較真的“苦吟詩人”。

除了作詩苦以外,古人作詩也未必“快”。

前面幾個故事說明,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都能七步成詩。古人那麼多即席成詩、揮筆立成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

傳說的很多故事都是後人杜撰的,或者是以訛傳訛,也有不少是提前就準備好了腹稿。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滕王閣序》的故事 ,“都督閻公”早就讓其婿吳子章準備好了文章,沒想到被王勃搶了風頭。

唐朝進士科開始考試賦,傳世了那麼多的試貼詩,大多數人只知道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能夠稱為佳作的卻很少,為什麼呢?

因為在科舉中,時間是有嚴格限制的 , 這是證明詩人能力和速度最可信的證據。雖然試貼詩大多寫五言排律這種詩體,但是詩體並不是佳作太少的原因。

唐朝詩人李商隱作詩的時候,喜歡把書堆在桌子上,以方便查閱。宋朝吳炯 《五總志》記載說:

唐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唐朝人笑話李商隱像水獺,作詩的時候把書本堆積在桌子上,就像水獺把捉來的魚一條條放在眼前。為什麼呢,就是用來查書以湊詩料。

江西詩派的領袖之一陳師道作詩,要把家裡人全部攆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裡“作詩”。坐在家裡作詩,除了苦思以外,估計也少不了翻書。

等陳師道的詩作好以後,家人才能回來。因此被黃庭堅開玩笑說 :

閉門覓句陳無己。

作詩不滿意,改完後意境變了怎麼辦?其實歐陽修也這樣

四、押韻不和律,和律不押韻,意境變了怎麼辦?

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押韻不和律也好,和律不押韻也好, 意境變了也好,都是創作過程中必經的過程。

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

1、相同題材,多參考古人詩詞作品

空海和尚《文鏡秘府論》中,記載了唐朝詩人的習慣,隨身帶著有前人詩歌的手抄本,自己做不出詩來怎麼辦?

簡單,拿出小炒來,就看看古人怎麼做的:

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人,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卷子,以發興也。”

雖然古人不想我們被數理化佔去了太多腦細胞,但是要想寫出佳句,很多古人的腦細胞也未必夠用。

可見,平時讀書做筆記還是很重要的,但是考試的時候就不讓用了,這是不是試貼詩佳作太少的原因之一呢?

黃庭堅評價杜甫、韓愈有“無一字無來處”之說,詩詞內容要厚重豐富,往往有出處,每一個出處都有一段擴展出來的內容。

這些所謂的出處,就是用典。

作詩不滿意,改完後意境變了怎麼辦?其實歐陽修也這樣

2、典故的使用

詩詞用典很常見,假如詞彙量太少,很多作品是讀不懂的,何況作詩呢? 這就需要多讀書,多作筆記,特別是多讀古人詩詞作品。

填中長調的詞,或者作五七律,往往要用典。同一個典故,會有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出來,例如書信可以用鴻書,平平,也可以用雁信,仄仄。

選擇不同的詞語來符合平仄和押韻的要求,是詩人應該具備的技能。但是您腦子裡根本就沒有與主題相關的典故,當然會覺得作詩太難了。

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匡衡抗疏、劉向傳經,都是詩中的典故,杜甫用以自喻。

又如七律 《讀韓愈生平有感》:

宦海生涯雨後天,修成功德滿三千。平淮路險時飛雪,諫佛文成肯惜年。
更尚崛奇桃李下,還迎郊島酒樽前。最為得意經年後,從祀先師孔聖邊。

平淮、諫佛都是韓愈所經歷的幾件大事,從祀孔聖,是指宋神宗時期,准許韓愈從祀孔廟。這首詩因為撰寫韓愈,所以必須瞭解韓愈的生平故事。

假如腦子裡沒有這些典故怎麼辦呢?除了多讀書多積累以外,其實還有捷徑。

作詩不滿意,改完後意境變了怎麼辦?其實歐陽修也這樣

3、查類書

作詩詞窮的時候怎麼辦?要注意古人還有一個辦法,查類書。

您覺得李商隱“獺祭魚”是為什麼呢?是“檢閱書史”,其實主要是查類書,

類書類似於分類字典或者詞庫,例如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大多分類安排,也有按韻、按字來分次編排的。

這些類書可以讓詩人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 。

例如作詩的時候,某處用到“船”,假如偏偏在韻腳處,本事押“尤”韻,那麼可以用“舟”,假如在白腳處必須仄聲,可以用“舸”。

今天咱們其實更方便了,因為有了手機電腦,可以網絡搜索。只是現代人不以作詩為能,相關的查詢軟件沒有那麼完備。

4、詩家語

除了詞彙量以外,還要注意詩家語的應用。詩家語包括不少內容,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句法結構的變化,例如。

日暮鄉關何處是, 中仄中平平仄仄。

假如這首詩的句式,必須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呢?按照不同的韻腳:

何處鄉關落日邊、何處鄉關怕倚樓、何處鄉關日暮雲、何處鄉關雲水中、何處鄉關一夢間,何處鄉關客夢迷、何處鄉關塞煙來。

必須是“中平中仄仄平平”怎麼辦?

日斜何處是鄉關。

假如是“中平仄仄中平仄”呢?

鄉關何處白雲外、鄉關何處青山外、鄉關遙望黃昏裡,鄉關一眺斜陽外,鄉關不見秋風裡。

關於詩家語,可以看看《只背唐詩宋詞寫不出好詩先花10分鐘學學詩家語》,熟悉詩家語,更加方便騰挪變化。

作詩不滿意,改完後意境變了怎麼辦?其實歐陽修也這樣

結束語

今天已經是互聯網時代,查詢典故、查詢古人詩詞已經非常方便了。作詩遇到麻煩,就多看看古人同類型的詩詞。

看看古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典故用的什麼,景物用的什麼,句法有什麼變化。不熟悉的字詞,查一查有幾種不同平仄的表達方式。

作詩其實做菜差不多,點好菜(立意); 準備找詩料(主菜、輔菜):景物、人物、典故等;再找油鹽醬醋:動詞、副詞、連詞等。然後字組合成句,句組合成章。

以上這些僅僅是入門而已,佳作還需要再細細打磨,大排檔和五星級的廚師畢竟不同。

杜甫說過:“新詩改罷自長吟。”詩不厭改,改詩不易。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