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王安石這首詩曾引起文壇轟動,歐陽修、曾鞏都不敢與之相比

自景祐年間(1034—1038)以來,“西(夏)事尤棘”。當時的施宜生、張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遼、夏,為遼、夏出謀獻策,造成宋的邊患。詩人們借漢言宋,想到明妃。而王安石作的《明妃曲二首》,命題新穎,遭致紛紛議論,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廣泛影響。

王安石這首詩曾引起文壇轟動,歐陽修、曾鞏都不敢與之相比

1058年的春天,王安石、曾鞏、呂衝之、程師孟等人在王安石在京城的家中來了一次聚會。不久前,王安石給仁宗皇帝上了萬言書,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張,希望改革時政,振興大宋。但是,這都十多天過去了,一點動靜也沒有。這萬言書,王安石可是費盡了腦力,他自信,在當時的大宋,沒有第二個能寫出這樣有思想的文章的人。所以,王安石有點失望、苦悶。當和曾鞏他們談起時事文學,談著談著,就談到了王昭君。

曾鞏、程師孟、呂衝之都覺得,畫師沒有道德,將天仙般的美女畫成那樣,其次,漢元帝那次和親,雖說緩解了邊境戰亂,但留下了萬世遺憾,葬送了昭君的大好前程。

然而,王安石卻說:這事一點也不怪畫師毛延壽,後世都同情明妃,怪罪毛延壽,其實,責任就在漢元帝,殺毛延壽,是錯上加錯。

王安石說的輕緩,但在他人耳中,簡直就是震驚。這種說法,從漢代到大宋,從來沒聽說過,歷代文人,同情明妃,但卻沒有一個人會說責任在皇帝的。

王安石這首詩曾引起文壇轟動,歐陽修、曾鞏都不敢與之相比

大家反應過來後,都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王安石見識獨到與眾不同。於是曾鞏提議,以明妃王昭君為題,各作一首詩。眾人都表示同意。

大家都覺得王安石才思敏捷,就共同推選他先來,王安石也不推辭,喚來童子,展紙研墨,略作思索,提筆就寫,一氣呵成。

《明妃曲》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寫完,曾鞏已經讀了好幾遍,口中唸唸有詞:太妙了,太妙了,實在太妙了!

王安石微微一笑,讓曾鞏也作一首。

曾鞏擺擺手,說道:介甫大才,這首詩一出,我不敢提筆了,我得回去再三拜讀後,再醞釀一番,也許才能覓得幾句。推辭過後問道:介甫,寫明妃,你怎麼就想到了阿嬌了呢?

王安石答道:人生失意無南北,兄臺應該知了,其實我想說的是,阿嬌還不如明妃,明妃雖然遠嫁夷狄,但卻得到了愛情,阿嬌雖然就在皇宮,金屋藏嬌,卻孤苦一生,豈不可悲!

說到此處,王安石不由詩興又至,提筆又成詩一首,詩題仍是明妃曲,只是標註了“其二”二字。

《明妃曲》其二

【宋】王安石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在眾人看到王安石寫到“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句時都感同身受。在封建的皇權社會里,竟然敢說漢恩淺胡恩深,這在一般人看來,已經的離經叛道,大逆不道了。由此可見王安石的思想,跟當時文人的思想,確實存在著不小的距離,他後來的變法是有著求異思維的思想基礎的。


王安石這首詩曾引起文壇轟動,歐陽修、曾鞏都不敢與之相比

接下來大家忙著抄寫王安石的這兩首《明妃曲》,各自帶回。第二天,《明妃曲》就傳遍了京城,震動朝野,引起軒然大波。

文壇領袖歐陽修從文學的角度看待《明妃曲》,看了又看,寫的實在太好了,一時間技癢難受,好勝之心頓起。

《和王介甫明妃曲》其一

【宋】歐陽修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文壇領袖卻非浪得虛名,功力深厚,辭深意美,但從思想上來看,跟王安石的明妃曲還是差距不小。歐陽修直斥“漢計拙”,對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評。王安石則極意刻畫明妃的愛國思鄉的純潔、深厚感情,並有意把這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區別開來,尤為卓見。

王安石這首詩曾引起文壇轟動,歐陽修、曾鞏都不敢與之相比

然而,有一個叫做範祖禹的大臣,直接把王安石給告了,說歷來吟詠者都是為明妃失身夷狄而悲嘆,王安石背棄君父之恩而言夷狄有恩,這是盜賊所為,這是禽獸所為!幸虧他知道王安石的大才當今無雙,仁宗對王安石早就另眼相看,那萬言書當朝是沒有第二人能寫得出來的。所以,對於這些迂腐大臣的告狀,置之不理。這首詩,在當時鬧的動靜太大了,京城沒有人不知道王安石的《明妃曲》,沒多久就傳遍了全國。

王安石既以小說手法與古文筆法來寫詩,我們也就應以讀小說、讀古文之法來讀它,才能讀懂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編輯阿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