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将30万大军交给扶苏,为何不立他为太子?

LOL嘴强王者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崇尚军功,奖励耕战,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始皇登基为帝后,建章立制,继续开疆拓土,并论功行赏,大肆封赏文臣武将。但是,有24个儿子的秦始皇至始至终没有确立太子人选,也没有册立皇后。按照“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礼法,作为长子,公子扶苏具有天然的优先继承权。但从性格上看,虽然秦始皇性格刚毅,杀伐决断,雄才大略,但公子扶苏却性格宽厚文弱,崇尚以文治国,在政见方面与秦始皇颇有冲突,与其父截然相关。这一点与明朝懿文太子朱标与明太祖朱元璋颇为类似。

在这种情况下,在秦始皇在其在位的最后几年,并没有确立扶苏的太子身份,反而将其派往北部边疆统率30万大军的蒙恬处担任监军一职,关于这一举措,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首先谈一谈秦始皇为何没有早立扶苏为太子。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一是秦始皇认为自己身体健康,还没有到必须要确定太子的时候。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去世时50岁,加上身体并没有什么严重旧疾,因此不想立刻立太子。二是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对方士很是信任,还曾派遣徐福到海外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早早立扶苏为太子,暗自里就被人觉得长生不老之术不可靠,这也是秦始皇很忌讳的地方。三是扶苏性格宽厚仁和,加上执政观点与秦始皇颇有冲突之处,秦始皇担心他难以应对帝国初定后的复杂局面,因此对马上立扶苏为太子难以仓促之下下决心。秦朝建立后,国内局势并未一帆风顺,虽然秦始皇大力推行郡县制,巩固了各地的政治军事局势,但秦帝国立国未久,原来的六国旧族复国之心不死,暗地里仍然在活动,秦始皇自己有把握有信心掌控局面,但对扶苏能够有效应对一旦自己去世后,帝国即将面临的复杂局面信心不足,因此暂时没有立扶苏为太子。四是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没有册立皇后,也间接地影响了太子的册立。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设立三公九卿辅佐自己执政,掌握了整个帝国的命运,从史料记载来看,秦始皇勤于政务,对权力的掌控欲很强。因此对以往后戚干政很是反感,因此没有册立皇后,没有册立皇后,自然也就没有嫡子,也就没有必须册立太子的紧迫性。

接下来谈一谈秦始皇为何将公子扶苏送往北方边疆蒙恬处担任监军,与蒙恬共同掌握30万军队的原因。个人认为,这一决定表面看是对公子扶苏的不满和惩罚,实质上看却是秦始皇对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所长进的表现。由于秦帝国崇尚军功,能够在军队中获得将军们的有力支持,对执政大有裨益。蒙恬是深得秦始皇信任的心腹爱将,因此得以执掌30万军队。要知道,秦帝国在秦地附近最重要的军队就是驻守在北方边疆抵御匈奴的蒙恬军队,可见蒙恬忠诚可靠。秦始皇将继承大统呼声最高的公子扶苏交与蒙恬,大有深意。其一是希望通过蒙恬的调教,能够开阔扶苏的眼界,使得扶苏多加历练,用现在的话讲,这是把年轻干部下放到基层挂职锻炼。其二是使得扶苏获得从军经验,尽早建立起与重要将领之间的友谊和隶属关系,一旦扶苏有朝一日继位,可以获得重要的军事力量支持,有利于巩固皇权。

秦始皇在东巡归途病逝前,手书诏书命扶苏将军队交付于蒙恬会葬于咸阳,这表明秦始皇在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之时,还是最终决定把皇位交与扶苏,并将蒙恬30万大军作为支持扶苏继位的坚实后盾。事实上,虽然秦二世胡亥矫诏赐死扶苏,扶苏也完全有机会拒绝诏书,率领蒙恬30万大军南下武力夺回皇位。可惜的是,扶苏生性文弱,奉命自尽,也揭开了秦朝走向毁灭的序幕。


沧海拾遗录


大哥先停一下车,别翻车了。谁说的秦始皇把三十万大军交给扶苏了?谁说的,秦时明月动漫?还是编剧说的?

首先,秦国的制度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了,对于军事上的制度更加是严明。秦始皇将扶苏放到蒙恬的军中是当监军,最大的本意应该是让他去学习。监军的职位高,但是实权不高。离蒙恬近,所以学习经验也比较的方便。这也是秦始皇在历练扶苏,好让他以后能够接任大秦帝国的基业。

但是历练并不等于说就是把军队的控制权交给了扶苏。别说是扶苏,秦国的军事制度之下,就算是蒙恬,也不敢说三十万大军它能够自作主张的驱动使用。

至于立太子,秦始皇计谋之中最大的变数就是没想到他在东巡的路上挂了,还没来得及安排好一切就走了。也给赵高李斯留下了可趁之机,让帝国毁于一旦。


盛世打杂


秦始皇和长公子扶苏的关系,就像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太子朱标一样:父辈都属于开国皇帝,心智坚韧,刚愎自用,暴虐嗜杀;子辈宽厚善良,仁德有方;不过朱元璋比秦始皇强的地方是他早早地把朱标立为太子。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太子,但将30万大军交给他?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三层意思来说:

第一层含义:秦始皇为什么不早立太子?有三个原因:

1.秦始皇还年轻,秦始皇49岁去世,49岁正是一个人壮年的时候,历史上也并没有记住秦始皇身体不好或有什么隐疾,所以秦始皇在死之前的身体是非常好的。他自己没想到死得这么快。

2.秦始皇没有立皇后(这是受他母亲赵姬与人私通产子,并叛乱的影响)。而古代立太子的顺序先后为:立嫡,立长,立贤,没有皇后就没有嫡子。没有嫡子就预示着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

3.始皇帝怕死,他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药。派徐福等方式多次出海去寻求不老药。一旦成功,那是皇帝就可以永远统治大秦。而如果早立太子,就预示着他早晚会死(这一点从秦始皇在沙丘得病后,忌言死,可以看出来)


第二层含义,秦始皇为什么不明确表示立扶苏为太子?原因也有三个:

1.扶苏与秦始皇的执政观点不同。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严刑峻法,扶苏多次向秦始皇劝谏。执政观点的不同导致秦始皇对扶苏能否管理好这么大一个国家心存疑虑。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比三皇五帝,但他发现,管理一个大帝国远远的难于建立一个大帝国,包含扶苏在内的20多个儿子中,还没有一个儿子能让他下定决心,将江山交付于他。他还要再多看看。

3.扶苏性格上的宽和,导致秦始皇对扶苏将来执政能力有很大怀疑(毕竟六国刚被灭掉,人心不稳,需要一个强力君主去镇压),


第3层含义,秦始皇为什么要将30万大军交给扶苏?

秦始皇刚统一六国,秦军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老秦人,而老秦人的成军人口不过百万。其中50万秦军分散在岭南地区(地域很大,包含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越南等地),30万在北地长城抵御匈奴,剩下的20万秦军分散在全国各郡。

也就是说,秦始皇将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支军队的领导权交给了扶苏(监军)。扶苏在蒙恬军中待了至少三年(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0年),与大将蒙恬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扶苏假如不接诏命而强行继位后,这30万主力秦军(精锐边军),也将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他完全可以推翻遗诏所立的二世胡亥。


可扶苏成也仁义,败也仁义,最后自刎,含冤九泉。


少校柳下惠


关于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后人给出了两个确切的观点。第一个是秦始皇生性多疑,之前有过不少立太子篡位的例子,秦始皇这一点肯定会想到。第二是秦始皇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死的又太突然,所以没立太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皇帝立了太子后出现对皇帝不利的局面,当时有勇有谋的秦始皇又何尝不想到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有很多儿子,当时的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当时却由于天生懒惰不务正业,尽管当时秦始皇却对他宠爱有加,也很纵容。总归抵不过不过秦始皇另一个儿子,他就是扶苏。

扶苏贤明谦让,知人善用,有帝王之才,秦始皇也就把扶苏放到军中历练,以待百年归天之后,让扶苏顺利继位,并直接稳定朝局,而秦始皇因为自己壮年,也就没有立扶苏为太子。

而且当时秦始皇一直想修仙,而立了太子肯定会对自己有威胁,不立太子这一点其实从根本上能保护自己的皇帝之位。


小魏同学vlog


对故事梗概做一个简单回顾。

秦始皇统一天下,采取高压暴政,频繁的徭役、焚书坑儒等等;皇长子扶苏深受秦始皇器重,但扶苏的政见与始皇相悖,他认为天下初定,应该休养生息,曾力谏始皇废除焚书坑儒的法令。此举“触怒”秦始皇,始皇便将其“贬黜”到边境上郡去督师蒙恬军队,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如题主所说,蒙恬军队有30万之众,是一支精锐之师!可以说,扶苏掌握了大秦帝国最精锐的部队。

事情的蹊跷就在这里!我们来解析一下“触怒”和“贬黜”。

1、为什么会触怒?

首先,是政见的不和。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人心不稳,六国旧贵族不甘失败,复辟之心依旧炽烈,应当坚持法治,高压政策,这样才能使人民恐惧,放置暴乱;扶苏认为天下已经统一,经过漫长的战乱,人心思安,应当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采取宽松的治国政策。谁对谁错?其实不可一概而论,这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两种典型思维,一种是威,一种是恩。用威来震慑百姓,使其不敢;用恩来感化百姓,使其归附。始皇和扶苏各持一柄,这是矛盾的始发点。

其次,是皇权的威严不可触动。扶苏的政见很有远见,但一开始就施行仁政,可能条件并不充分。秦始皇很有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了,他知道扶苏的建议很中肯,也是对国家好,但是作为皇帝的他,不能承认自己错,皇帝向长子认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政治局势。始皇只能说扶苏错,错了就该受罚。但是秦始皇对扶苏的处罚也很微妙很有深意。

2、真的是贬黜吗?

秦国的法律很严,如果秦始皇当真觉得扶苏有罪,那就会给很重的处罚。但是秦始皇给予扶苏的处罚是让其到边境督师,相当于把30万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扶苏,这真的是“贬黜”吗?把军权给了扶苏,却又为何不立为太子?始皇的这个做法,充分展现了始皇帝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

首先,可以确认,始皇帝还是十分信任和器重扶苏的。名为贬黜,实为历练。把30万军队交给扶苏,一方面使扶苏得以经历铁与血的沙场历练,一方面也使扶苏获得了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

其次,把扶苏派到边疆,远离中央政府,并不是始皇对扶苏的不信任,而是对权利这个具有致命诱惑力的东西不信任。扶苏没有野心,不代表以扶苏为核心的政治利益集团没有野心。扶苏作为皇长子,绝对不是简单的以个人身份存在与朝廷,他的身边必定围绕着野心家和阴谋家。扶苏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对始皇进谏,很可能被一些小人加以利用,激化父子之间的矛盾,矛盾如果激发到不可调和,将难以收场。这样的例子是有的,有太多的儿子被利用,杀掉老子,攫取权利,比如赵武灵王!始皇帝将扶苏“贬黜”到边境,名为处罚,实为保护,使扶苏避免陷入权利斗争的漩涡中被利用被消耗。

最后,为何不立扶苏为太子?这个问题和上面的分析有关联。

一方面,给了扶苏军队,再给扶苏太子的名义,这就给了扶苏过度的政治资源了,始皇帝害怕扶苏驾驭不了这样的政治资源。

另一方面,始皇帝本身对权利也无限痴迷,他只能在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安全感、掌控感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予扶苏资源和成长。他害怕扶苏掌握过多的资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综上所述,始皇帝“贬黜”扶苏,却又给扶苏军权,给扶苏军权却又不立为太子,这些举动充分展现出了一个帝王的权术手段!始皇帝唯一没有预料到的是,死亡来的猝不及防,李斯和赵高胆敢伪造诏书。可谓百密而一疏!


晓梦龙


这第一,可能就是因为公子扶苏实在是触怒了当时秦始皇所执行的政策核心,秦始皇作为统一天下的千古一帝。经历过统一战争更是在历次的大巡游之间看到天下的风土民情。对于统一的渴望。秦始皇不比任何人都弱,但是不同意他的儿子扶苏,秦始皇是亲眼见证过混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灾难的。所以在统一天下?这个问题上,秦始皇有的近乎病态的执着,它不单单是要整个天下,都一同整个国土都尽情他更是希望整个人民的风俗习惯,都能够向秦国靠拢,但是他底下的那些百姓,尤其是六国的那些百姓,他们生活的那个习惯间保持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他们不会说因为你的军队到来而改变我的生活习惯。所以,秦始皇为了加快自己的统一大业,就会破格的使用严厉的手法迫使这些不是秦国的本土居民去学习,秦国的律法学习秦国的民风民俗,这就是统1°量衡的为什么会存在?但是扶苏却不管,扶苏是生活在皇宫大院的。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那这样交到他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读书人,或者说是儒生,那这样,他对于整个天下百姓苍生的本意。也就看不大清楚了,我不是说其他的,我是说儒家的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对于秦始皇而言,人性的善恶,他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对于公子扶苏而言,人性究竟是怎样的。估计他一直都很模糊。所以父子两个在执行的政策,上面也出现了一点点分歧,如何能快速的交到他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懂得天下人性的君王呢?把他发配到地方吧但是如果把他发配到地方,将来他如何去运用自己的能力去某得整个权力的地位呢?所以就把它交给军方吧。当时大秦的三只军团一直是观中集团。这是离秦始皇最近的一支军团。好像交给他也没什么意思,那么,南越的那只军团怎么样,太远了,回来都不方便。想来想去,也就只有蒙恬的那30万大军可靠一点儿,而且蒙家父子世代为秦国敬忠。秦始皇对于蒙恬是最放心的。

第二,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和皇后呢?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老妈还有他的那个吕不伟,闹出了太多的荒唐事,搞得秦始皇对这件事有心理阴影。

第三,秦始皇对于权力的迷恋。秦始皇这个人都有权利十分的迷恋,迷恋到什么地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惜相信那些装神弄鬼的家伙,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且他还信了,这就导致,估计在他病危的那一刻,他都始终坚信自己能活下来,能够一直延续这个帝国,千秋万载。


漩涡鸣人yy


纠正一下,秦始皇没有将30万大军交给扶苏,而是交给蒙恬。扶苏当时的身份是监军,并不是大将。如果真的授予扶苏兵权,反而说明一件事:秦始皇压根没有想过要立扶苏为太子。为什么这么说?自商周以来,中国就有太子不带兵的传统。国君如果赋予太子带兵的权利,意味着太子已经很危险了。最典型的案例,是春秋时期晋献公想除掉太子申生,便命他带兵讨伐东山。大臣里克表示反对,说带兵打仗,是国君和卿大夫的职责,不是太子的份内事。太子领兵,如果事事都要国君请示就会失去威严,擅自发令就是不孝,所以太子不能带领军队。晋献公马上说,寡人有那么多儿子,将来谁继承君位还不知道呢!而申生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也是:“吾其废乎?”也就是“我要被废掉了吗?”

由此可见,秦始皇不给扶苏兵权,而是令他到部队去锻炼,实际上是把扶苏当作接班人在培养。那他为什么又迟迟不肯立扶苏为太子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当然是在考察。扶苏为人忠厚,而且有爱心,在秦始皇看来,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秦始皇担心,如果将国家交给扶苏,他能不能震慑天下,维护秦朝的统治?按照《史记》的记载,秦始皇派扶苏到上郡监军,是因为扶苏反对坑儒,惹恼了秦始皇。其实,秦始皇此举,何尝又不是想让扶苏接受血与火的考验,变得更坚硬,更冷酷一点?

另外一方面,则与秦始皇的心态有关。秦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他还是比较理智的,自称始皇帝,而且规定继任的皇帝叫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可是,一位叫徐巿的方士改变了他的想法。徐巿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居住,可以传授长生不老的药方。吃了长生不老药,想活到多少岁都不是问题。秦始皇大感兴趣,按照徐巿的要求,派了数千童男童女,跟随他驾船入海去寻访仙山。结果自然是没找到。徐巿又去了几次,每次都空手而归,但他总能说服皇帝保留希望,再给他一次机会。最后一次,徐巿干脆就没回来了,有可能已经葬身大海,也有可能漂流到了日本。但是秦始皇仍然没有死心。死心才怪!他一生雄才大略,建立盖世功勋,超越三皇五帝,到头来还是逃不过生死之关,叫他如何释怀?后来,他又听信方士卢生、侯生,想尽各种办法求长生,而且不辞辛苦,不断东巡——表面上是为了巡视天下,震慑四方,其实从他内心深处讲,每一次都东巡都要来到海边,可不就是还盼望着徐巿给他带回长生不死之药么?因此,秦始皇不想立太子。立太子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终将是会死的。而且,当时他才不过五十岁,就算摆脱不了凡人的命运,他至少也是希望自己活到七八十岁的,没有必要那么早立太子。

所以,一生果断的秦始皇,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始终犹豫不决,最终让赵高和胡亥钻了空子。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大概就是这样吧。


龙镇


秦始皇的确没有立太子,不仅没有太子,也没有立过皇后(此处属于历史研究空白,是否有皇后有待考证,现有资料未体现)。

为什么不立太子,不立皇后,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秦始皇的个人经历来看,可以管中窥豹,做一番推论。

秦始皇虽然是皇子出身,但是出身经历十分坎坷,从小就见识了宫廷斗争,小小年纪就被送到赵国做人质,即位以后又先后经历了与吕不韦,嫪毐等人的权力斗争,对于女人以及接班人十分敏感,况且自身雄才大略,比较自信,可能是他不愿意立太子的主要原因。

但是即使没有立太子,扶苏也是他心目中的第一人选。

从扶苏的名字来看,取自诗经“山有扶苏”,有枝繁叶茂,光大门楣的意思,这个名字无疑寄托了秦始皇对接班人的期望,加上扶苏是长子,才能出众,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扶苏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但是这位王子却与老爹的性格不一样,尤其是在统治天下的方式方法上,秦始皇崇尚暴力治国,以绝对的暴力管制天下人,而扶苏崇尚“仁治”,仁者爱人,与父亲的理念产生了碰撞,进而在“焚书坑儒”这件事情上发生了严重冲突,秦始皇一怒之下,把儿子赶到边境去监督蒙恬修长城。

问题中说的把三十万大军交给扶苏也不准确,这三十万大军的统帅是大将军蒙恬。

在我看来,秦始皇把扶苏发配到边疆去修长城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的一石三鸟之计,于公于私都十分完美。

第一:可以锻炼一下扶苏的能力,毕竟长在深宫,缺乏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在一线去实地工作一段时间可以增长见识,为以后接班做准备。

第二:与蒙恬培养感情,蒙家三代大将军(蒙骜、蒙武、蒙恬),可以说是秦国柱石,蒙恬更是手握重兵,扶苏想顺利掌握政权,没有蒙恬的支持是不行的,所以要提早培养感情,为以后接管军队做准备。

第三:监督蒙恬,毕竟蒙恬掌握了秦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虽然忠心耿耿,但是以秦始皇多疑的性格,未必完全放心,把扶苏派过去可以有效监控蒙恬。

所以说,虽然没有立太子,但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太子或者说接班人就是扶苏。

第五次巡游返程的时候,秦始皇突发疾病,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撒手在即,所以立马给扶苏取信,要求速回长安办理丧事,史记原文记载:丧会咸阳而葬。

指明让扶苏来主持葬礼,意思就是指定他做接班人,可惜这道诏书被李斯赵高扣押篡改,让胡亥登基,责令扶苏自杀。

这哪是篡改了诏书,篡改的其实是秦国的国运,秦始皇的多疑让他在多年的权力斗争中牢牢把握住权力,却也让他失去了平安交接的机会,一念无明,人算不如天算!

可惜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好皇子!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号,也可以关注拙作“西汉逗比大事件”,谢谢!


日慕乡关


秦始皇,不是没有立扶苏为太子

而是立晚了!!!

这是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都要面临的“立储”问题。对于历代皇帝来说,立谁为储君,何时立储君是最大的问题。

自古以来,大多数皇帝立储秉承两个原则”立长“,”立贤“。立长,不是立第一个儿子,而是立正室的第一个儿子。立贤,则很好理解,就是立有本事的儿子。对于皇帝来说,储君的能力大小是令人纠结的事情。储君能力强,虽然有利于稳固江山,但是对自己的皇权会造成威胁。而储君能力欠缺,则容易葬送祖宗基业。

由于储君拥有极大权力,且一般而言不会太笨,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储君想要掌握更多的权力,皇帝则要限制储君的权力。历朝历代储君与皇帝发生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例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戾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隋炀帝逼宫隋文帝退位等。

所以,很多皇帝在位时,为了避免储君与自己的矛盾,往往不会早早确立储君,而是等到晚年,甚至时临终之时才会定下储君。

秦始皇,作为始皇帝,其实对于秦二世的人选早有思量。只是没有早早明确而已。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临死前,写信让扶苏从边境返回咸阳,办理丧事,而不是让随行的胡亥负责,则说明,扶苏是秦始皇心中能够继承大宝的人选。

由此可知,秦始皇临死时,已经确立扶苏“太子”的地位,只是时间有点晚而已。

为何如此说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其中玺书应该分开理解。“玺”,是传国玉玺,“”就是写有“与丧会咸阳而葬”的文书。所以,才有后面赵高劝说胡亥一段,“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


应作如是观


一 他没想到自己那么快挂了

二 他不相信别人,自己儿子也不相信

三 没来得及,而且立了遗照也被改掉了

四 他高估了扶苏的智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