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沈滌凡:讓醫療更加互聯網化和數字化

阿里健康沈滌凡:讓醫療更加互聯網化和數字化

疫情當前,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包括企業家在內的社會各界都在努力作為,為防控疫情、保障供給、救治病患、穩定就業、恢復生產做了很多工作。經濟之聲推出特別策劃——《戰疫情 穩經濟·企業家在行動》。

本期嘉賓

阿里健康CEO

沈滌凡:

讓醫療更加互聯網化和數字化

阿里健康沈涤凡:让医疗更加互联网化和数字化
阿里健康沈涤凡:让医疗更加互联网化和数字化

在位於浙江杭州的辦公室裡,阿里健康CEO沈滌凡接受了經濟之聲的電話採訪。

沈滌凡

我們在疫情期間是數字化管理,整個公司以線上遠程工作為主。我和主要的管理者每天線上開個會,討論業務進展、我們有什麼應對,以及在疫情中能給醫務人員和前線提供什麼幫助。從疫情一開始,連續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每天對所有員工在什麼位置、身體狀況怎麼樣,都有詳細的記錄。

::

經濟之聲

從疫情發生以來,阿里健康為我們各地的防控,包括支援前線方面都做了哪些呢?

沈滌凡

在阿里巴巴集團裡面,我們作為一家對醫療和健康領域負責的公司,在這個領域當中肯定要發揮我們的作用。

第一件事,就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們就上線了在線問診平臺。因為當時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像湖北和武漢地區出現了醫療資源緊缺現象。平時本身在我們平臺上日常做問診及病患開方等服務的醫生就有幾千名,我們又動員了全國各地疫情不是那麼緊張的地區的醫生,在線上提供遠程問診服務。這個平臺在上線第一天就出現了十幾萬線上問診量。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緩解了湖北當地一些病患非常著急的心態,二是為線下醫院起到了分流作用。

第二件事,是一個用藥平臺。大量病患線上問診完了之後,需要有解決方案,並不光是緩解心理作用,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斷藥,會對生命安全有威脅。我們面對這些患者提供了用藥不出門服務,醫生在線上結合病人描述的症狀以及遠程看的情況,可以直接把藥開給他,通過遞送模式送藥上門。

第三件事,是一個面向線下醫院的數字化平臺。我們在過去一兩年就已經做了一個基於公有云的醫院數字化系統,浙大一院之江院區的系統就基於我們的雲系統上。這次之江院區成為了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治療醫院,有點像當年北京的小湯山醫院。信息系統基於雲,好處就在於所有的系統能完全互通起來,標準定義是一致的,能跟著病人走,以病人為中心。比如說現在武漢出現了大量轉診工作,但轉診過程中,這些病患檔案,以前有什麼病、有沒有過敏症狀等情況,怎麼把這些數據在各家醫院間無縫連接起來,就是醫院信息化、數字化實現的。

::

經濟之聲

有媒體把互聯網醫療稱為戰疫的第二戰場,您同意嗎?

沈滌凡

今天如果跟實體醫院相比,我覺得互聯網醫療還是比較淺的。我們覺得未來的輕醫療可能會互聯網化,重醫療可能會數字化。輕醫療就是簡單的線上問診以及配藥,其實過去政策上就不斷在推動這個事情。第一個政策是2018年推出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規定在線上遠程可以對常見病和慢性病進行復診,復開方。比如說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他每次要去醫院排很長時間其實也就是想配個藥。第二個是2019年12月1日新的《藥品管理法》正式實施,把網絡不允許賣處方藥給去掉了。在整個互聯網問診以及開藥的管理辦法當中,大家傾向於進一步放開政策,比如說在有一些病種的首診上是不是也能通過遠程方式來實現。再來看重醫療,重醫療要實現更好的數字化,用數字加上人工智能、AI等等,能夠幫助醫院、醫生去更好地做診療。這是我們兩個大的方向。

::

經濟之聲

大家現在非常關注,也都很期待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等這些新技術在應對疫情方面發揮作用,但是我們的確感覺到這種現象級的、能夠真正為前線防控以及為醫護人員承擔更多工作的新技術應用好像還比較少,您是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的?

沈滌凡

我認為醫療的人工智能今天無論是數據還是場景,還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其實在人工智能這個領域,數據比技術更重要,場景比數據更重要,只有場景才有可能有數據,只有數據才有可能有人工智能。阿里健康是從一個基礎的底層的地方做起,從信息化開始做起,當然我們的信息化是基於雲的。過去各個醫院都有自己的醫療模塊,在它本身都不聯通的情況下,信息化沒辦法做到數字化。一旦把這些信息系統逐漸聯通起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就可能在這個上面架構起來。

::

經濟之聲

這次疫情的經歷和挑戰,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沈滌凡

我覺得改變會是非常大的。第一,其實輕醫療過去還是有不同的聲音,這次疫情當中,在輕醫療領域新技術已經證明了它有非常大的價值,無論是效率、方便還是安全;第二,在這次疫情過後,基於雲、基於大數據的醫療體系一定會被更加重視、被大力推廣,而不是過去的“數據孤島”。這是非常正向的方向,肯定會加速發展。

阿里健康沈涤凡:让医疗更加互联网化和数字化

廣汽曾慶洪:不只造汽車,也在產口罩

眉州東坡王剛:做非常時期的“戰地食堂”

泰康陳東昇:為家鄉湖北落淚,為防控疫情請戰

東軟劉積仁:戰疫情造移動“雷神”

新東方俞敏洪:多遊戲多閱讀,別做“手機控”

首旅如家孫堅:堅持開店,相信明天

百世集團周韶寧:優先復工“零感染”,防疫、民生物流不間斷

小鴨集團李永剛:助力防疫,洗衣機有大學問

長虹李偉:攜手供應鏈,抓防疫保復工

記者:楊 曦、焦 浩

編審:劉志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