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是司马徽忽悠刘备吗?



这不能说是忽悠,关键看司马徽这话,怎么理解?比如,刘备听了徐庶推荐诸葛亮,正打点礼物,准备前往隆中,司马徽自动寻上门来,说是听说徐庶在此效力,特意前来汇聚,听刘备说,徐庶因母亲被抓到曹操那里,徐庶也辞别自己,到许都去了,司马徽当即推论 : “徐庶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刘备惊问缘故,司马徽答曰 : “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矣”!司马徽对刘备说,诸葛亮与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庶四人是好朋友,但这四个人讲究精、纯正,而诸葛亮只把握大方向,观其大略,经常对四位朋友说 :



“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人问诸葛亮之志向,诸葛亮笑而不答”。司马徽还说,诸葛亮喜欢自比管仲、乐毅,关羽听了,管仲、乐毅是历史名人,这诸葛亮如此自比,太过了吧?司马徽说,不,管仲乐毅不配,老夫欲以另二人相比,关羽追问何人?司马徽笑道 : “以吾观之,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刘、关、张皆鄂然。



说完这些,司马徽转身拜辞,出门后仰天大笑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天时,惜哉”!司马徽这话,是对前面“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补充,司马徽说卧龙能安天下时,刘备还驻扎在新野,是在襄阳参加官员大会时,刘表因有病,委托蔡瑁代为主持,而蔡瑁想乘此机会,干掉刘备。由于伊籍及时通报,刘备假借入厕,从宴席上逃离,的卢马飞越檀溪,慌乱中逃到南墇县,遇到水镜先生司马徽。



那时候的刘备,兵不过一两千,将不过关、张、赵云,是刘表的一个仆从。司马徽曾问刘备,久闻大名,为何还如此落魄?刘备自我解嘲说,命运多蹇,所以如此。司马徽说不然,这主要是将军缺少才俊啊!刘备把自己文有孙乾、简雍、糜竺,武有关、张、赵云,显摆一下说,这些人难道不是人才?司马徽说,关、张、赵云,皆万人之敌,惜无善用之人。孙乾、糜竺等皆白面书生,不是经纶济世之才。刘备急忙询问才俊何在?司马徽才说了那句话。



这里的“可安天下”,并不能直接理解成可以统一三国。后来,刘备在隆中,与诸葛亮面对面时,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明确说了,按照当时形势,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只能是三分天下。这对于已经出来混江湖,二十多年的刘备来说,很快结束漂泊流浪、居无定所,就是一种“安天下”,只不过是安局部的天下,那后面的路,能不能再进一步,就需要刘备自己把握,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矣!



可刘备后来事业处于巅峰时,忘乎所以,取得益州,想汉中;再夺汉中后,就只想到回成都享乐,忘记四年前的荆州之祸,待荆州丢失,关羽被杀,又不听诸葛亮竭力劝阻,执意出兵伐吴,再折张飞、黄忠两员五虎大将,导致刚刚有点基础的事业,转眼成空,还几乎亡国……。而这些事,完全是刘备自己造成的,连司马徽推荐的卧龙,都阻止不了,司马徽那时候早已作古,又能耐其何?


流誉后


我认为司马徽并没有忽悠刘备。

卧龙凤雏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每个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刘备虽然得到了卧龙凤雏,但是刘备不识人而且刘备也不如老祖宗刘邦,也就是说刘备把卧龙凤雏放错了位置。

卧龙诸葛亮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未出茅庐就知道天下三分,当刘备三顾茅庐时献上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这无疑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大方向,而刘备也高度认可了隆中对战略,可是呢隆中对战略要求很高,也就是说取得荆州后,由一上将把守,而这一上将其实指的就是诸葛亮自己,而对刘备的要求是取西川,待天下有变两路大军夹击曹魏,如果刘备集团能做到,那汉室真有可能再次中兴,可是刘备能能力不如刘邦,刘备离开诸葛亮根本取不了西川,不得已诸葛亮只能去增援刘备,这样一来守荆州的上将就换成了关羽,而诸葛亮就变成了张良,这样一换关羽明显不能独挡一面,虽然说取了西川,隆中对战略表面看成立了,但是关羽的荆州军明显不行,最后丢了荆州隆中对战略彻底瓦解。

而凤雏庞统下场更惨,凤雏庞统投奔刘备时其实已经向刘备漏了底,也就是在耒阳当百日县令时,在张飞面前庞统仅用半日就处理完积压了百日的政务,其实这就是投名状了,意思是说让我给你处理政务,在后方筹措钱粮,我庞统绝对是好手,可是刘备却理解错了,只知道凤雏的名声却没看清楚庞统最擅长的地方在哪,庞统最想干的那就是治理荆州,可惜刘备没给他机会,却让庞统当军师去取西川,可这不是庞统的强项啊,最终庞统白白牺牲。

刘备拥有了卧龙凤雏,可最终没能复兴汉室,这只能说是天意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是在忽悠刘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

1.网上说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师傅,老师向当时的一方霸主推荐自己的学生无可厚非,但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就有点过分了。不过后来也没得天下,得到了印证。而纵观影视剧中,也只有司马徽说过这话而已。

2.先说诸葛亮,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而三顾茅庐第一次发生在公元206年冬,此时诸葛亮已经26岁了,而三国时期人均寿命才46岁,按这个平均寿命计算,利用20年时间,帮助刘备从0到1得天下,着实困难很大,就算诸葛自比管仲乐毅,但终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从后面也说明了这点,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最终积劳成疾。而管仲乐毅是国相,手下出色的管理人员数不胜数。纵观诸葛亮身边,人才很少,只是到晚年才碰到姜维,才算让诸葛亮满意。所以从后面诸葛亮的表现来看,当国相有点不太胜任。也没有帮刘备安天下。

3.再说凤雏。凤雏自从跟了刘备,也没有一件载入史册的事绩,初入川时,死于落凤坡,可谓,“小河沟里翻了船”,悲乎。

所以,从卧龙凤雏后期表现来看,司马徽确实忽悠了刘备。


大唐影视城


《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后来刘备两人都得,但仍未能统一天下,那么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其实不是。

当时刘备四处奔波,身边没有像样的人才,别说安天下,就连自身性命都难保。这次他投靠刘表后,卷入了夺嫡之争,被蔡夫人所忌惮并要除掉。刘备得知蔡夫人之弟蔡帽安排杀手,准备让刘备赴宴在席间杀他,吓得赶紧骑上的驴马逃席而去。蔡帽岂肯放过一路紧追,偏又被一小叫檀溪的一条小河拦住去路,后面追兵渐至,刘备骑着的驴马冲下溪流,但却被陷在泥中,绝望中刘备大呼“的驴,的驴,今日妨吾!”结果的驴马飞身跃起,跳过檀溪摆脱追兵。也是天缘巧合,在此遇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何许人?一世外高人,如鬼谷子般的存在。他虽未出山相助过谁,但他深知天下之势,有识人荐人之能。他对刘备谈到的“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语,就是发生在此时此地,刘备最狼狈的时候。

首先司马徽是个理论家,他可以进行理论设计,但他没有出山来具体操作。操作者实为刘备。理论上行得通实践中却有不可预计因素,不同的操作者有不同的结果。这里略举一例,刘备首先得到了卧龙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是具体的操作要求:先取荆州为基地,然后西取巴蜀夺取汉中,然后汉中和荆州两地发兵北伐,天下可定。但实际操作中,刘备不忍夺刘表的荆州之地,最后被曹操夺取。赤壁之战后,才靠“借”得荆州部分地方,还时被东吴追讨。后夺取了西川、汉中才真正有了与魏、吴抗争的势力。此时最要紧的是联吴抗曹,但尚未进行所谓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时候,膨胀的关羽交恶东吴,大意失荆州,连同自己性命一起丢了,以至连带造成后来的夷陵之战惨败,"隆中对”设计成空谈。这些在当初不管是司马徽还是诸葛亮都是难以预料后,操作不当这决不能说是司马徽忽悠了刘备。



再者司马徽是站在荆楚的角度作人才战略考虑的。对北方的发展形势未作估计。仅以刘备当时的势力声望,以荆楚之地能为刘备能争得的人才而言,可以说达到了最大可能。刘备在荆楚获取了最顶级人才,还不能得天下那只能是天意了。如果当时刘备有如曹操那样的声望地位,未必北方荀彧荀攸及江东的真心忠于汉室的人才不来依附,那又另当别论,不会局限于“卧龙”"凤雏”了。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并非忽悠,诸葛亮的《隆中对》更不是忽悠,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在三国演义中贯穿,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没有对错之分。不管是司马徽还是卧龙凤雏,都应遵崇天意,这才是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


湘水微波


浅谈“卧龙风雏"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其实是“卧龙风雏"的伯乐。司马徽慧眼识出两匹千里马,让刘备一下子得到了两匹真正的千里马,虽然当时刘备对二人的情况一无所知,但他仍然喜出望外。以刘备当时的处境是个什么样子?被人追杀时慌不择路,前有溪水,后有追兵,跳入谭中水淹难逃,亏得座骑神勇,纵身飞越溪水,摆脱追兵逃命山中,浑身上下湿淋淋的象个落汤鸡,慌乱逃到深山密林中,突见一处宅院,慌乱下马想进内躲避,又不知里面底细,于是牵马抚墙,惊魂未定。但见堂内灯光闪烁,又隐约传来悠悠琴声。刘备正厕耳细听,气喘未平,忽然间琴声骤停,刘备不知所措。就见里面走出一个童颜鹤发老者,朗声说道:琴声悦耳,我料必有英雄垂听!敢问是哪位英雄光临寒舍?

刘备一听,人家已知道他在偷听,也就不便再躲了,于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狼狈形象,牵马走出双手合十,弓身一揖道:在下刘备,字玄德拜见高人!只见老者爽朗一笑,原来是皇叔驾临,我已等候多时,请,快请!

于是,刘备才吃个定心丸,用现在话叫遇上贵人了。这一位是谁?便是当世隐士司马徽,号水镜。于是,刘备终于迊来了他命运的转机。

这个被他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才给刘备说出这两个高人,成为他未来的合伙人!只不过,从未见过,也未听说过,这“卧龙风雏“又在何方呢?这就是刘备路遇贵人指点迷津的故事!其实,如果不是司马徽,三国的历史又将如何呢?刘备的蜀汉大业梦也就迷茫了。而如果不是司马徽,那诸葛亮可能仍然是躬耕隆亩,高卧于南阳卧龙岗上吟唱"梁父吟“的一介书生,一介农夫!那风雏呢?风雏可能隐居东吴娶妻生子了。然而,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终于如鱼得水,梦想成真!于是,才有了蜀汉霸业,三分天下!杜甫的《八阵图》为证: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误!

假如,刘备没有遇到司马徽,三国怎么演绎?假如,刘备没有遇到司马徽,那诸葛亮怎么能星落五丈原,庞统星殒落风坡?而我们今人又怎能读《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为司马徽这个历史贵人和慧眼识得两匹千里马的伯乐点赞吧!

与大家分享,谢谢关注!


酒醉的蜂蝶


这是士族文人举荐人才时惯用的夸张手法。但是司马徽说的确实大大的实话,没有忽悠刘备。

魏晋南北朝风行品评人物

那个年代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汉朝靠的是察举征辟制,曹丕发明了一个九品中正制。

一个人要做官,名声就是重中之重。由此,社会上品评人物之风极盛。如果能够得到名人贵胄的好评,那自然是身价倍增。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这样的买卖。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语。

品评人物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受人所托,背地里不知道受了多少好处。所以一般都是往好了说,往往有夸大其词之处。

凤雏庞统成名后,屡屡点评后生。总是言过其实、表扬过多。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才凋零,言过其实只是为了鼓励后辈努力向前。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

司马徽当世大儒,比庞统更擅长品评人物,适当的夸张,也是他惯用的手法。但他对诸葛亮、庞统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

卧龙凤雏,确实有王佐之才。诸葛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千古罕有其匹。庞统比之诸葛亮略逊一筹,但是却比诸葛亮更擅长权谋机变。诸葛亮是正,庞统是奇,一正一奇,相辅相成,仿佛汉朝开国功臣张良、陈平。

可惜,诸葛亮庞统都是寿命不长。庞统三十多岁就意外亡故。诸葛亮五十四岁劳累而死。倘若庞统多活二十年,一直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刘备后来的一系列失误就可能避免。倘若诸葛亮多活二十年,北伐中原必定成功,汉室复兴指日可待。可惜天不假年。


上将嗳福斯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说的,应该说司马徽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由于不存在忽悠刘备的情节。

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这两个人什么能力,大家都很清楚。别的不说,咱们就说诸葛亮,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之选,在内政方面,诸葛亮属于三国时代的顶级高手。而在军事上,诸葛亮稳扎稳打,以蜀汉羸弱的国力,在与强大的曹魏的斗争中,还能够占据主动,这个能力不是盖的。

能够和诸葛亮齐名庞统的能力,想来也不差,只是庞统此人还没有充分展现才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还没有兑现天赋,就在四川攻略战中阵亡了,实在太可惜了。

这两个人之所以没有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在于这两个人投奔刘备的时间太晚,没有在关键时刻成为刘备心中的top1,使得刘备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失误。

庞统这个人是一个处理政务的天才,他为了吸引刘备的注意,在县令任上,消极怠工,使得县署内的公文堆积如山。可是当张飞前来兴师问罪的时候,这个不起眼的小庞统竟然在半天之内就把这些事情全部搞定,安排的妥妥当当。

如果刘备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就会发现这个庞统,

可是个萧何般的人才,决断政务的能力非常强,是一个后勤大队长的不二人选。有他负责根据地的内政事务,能够让后方稳固,并且能够有利的支援前线。

可是刘备,却把他当成了张良,陈平,让庞统作为军师,在他的身边出谋划策。虽然这方面庞统的表现也非常优异,但是很显然,这不是庞统的最强项,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最终庞统在四川陨落,间接造成了刘备集团,隆中对战略的流产。

其实通过庞统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归根结底的原因,就在于刘备和庞统的接触时间较短,

并不了解庞统,无法做到知人善任。

同样在诸葛亮那使用问题上也存在这样的疑问。诸葛亮出初出茅庐便提出了天下三分,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这样精彩的战略谋划,刘备对此也是深表叹服。荆州地区作为整个隆中对重点中的重点,在人事安排上,刘备的安排也是非常的妥帖,在军事上靠关羽,而在外交内政方面,则依靠诸葛亮。

关羽的军事能力绝对没有二话,以他的资历威望在军中,无人不服,以他的勇敢及谋略也能够吓破敌胆。而诸葛亮的内政能力更是一绝,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外交能力非常的强,他是沟通孙刘两家的桥梁。而且诸葛亮在东吴还有外援,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很高,只要这两兄弟一勾兑,孙刘两家定然平安无事。

可是刘备在庞统死后病急乱投医,把诸葛亮召入四川,帮助他打败刘璋。荆州全部交给了关羽,作为一个武将,关羽的政治敏感性实在太差,他孤傲不驯的性格也成为了镇守荆州的负累。清高的关羽不会逢场作戏,把东吴君臣得罪的死死的,结果导致了大意失荆州,就算夺下了四川,也不可能再实现隆中对。

刘备没有将最正确的人安排最正确的岗位上,这就导致了这两个人的悲剧?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没有达到司马徽预想的高度。

怪只怪刘备没有掌握这两个人的使用说明书,以及刘备团队人才底子的单薄,没有一个合格的谋士,使得这两大奇才无法在自己最顶尖,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历史评说


在三国中, 有一位超级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徽。绰号水镜先生,是颍川阳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经学、道术等多门学问,他还收了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位超级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样,自己不出山,但天下尽在他掌控和预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国最神秘最厉害的隐士。


宣传他的两大弟子的广告词,10个字: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为司马懿的这句宣传语,引得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后来在赤壁之战时又成功将庞统招于麾下,从而向川蜀进军,成就了霸业。

三国之初,司马徽并没有让他手下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三大弟子都追随刘备。他想让三大得意弟子分别效力于曹操、刘备、孙权麾下,让他们自由竞争,看哪位弟子谁能笑到最后,成为最厉害的弟子。同时,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够将这天下搅得天翻地覆,让曹刘孙三方势力彼此争斗消耗,从而证明他这个幕后操手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势最初朝着他的预期发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虽然最早投靠刘备,但很快被曹操以挖墙角的方式给挖过去了,而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凤雏庞统已经选择追随东吴雄主孙权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随曹操,庞统跟随孙权,诸葛亮跟随刘备,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马徽梦想着三大弟子左右曹刘孙三大枭雄的格局并没有形成,原因很简单,计划赶不上变化。除了刘备格外重用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营后便成了“花瓶”,徐庶因为其母的惨死,宁肯埋没自己的满腹才干,也发誓做到:不献一计一谋。与徐庶的主动“不作为”相比,庞统更为可怜,尽管他积极“想作为”,但孙权并不看好长相丑陋的庞统,而是重用玉树临风的周瑜,没有给他作为的机会。

为什么刘备得到了两个却只能三分天下,而并没有“安天下”呢?

首先,刘备在得到卧龙时没有“天时”。要知道那时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盘中菜,其综合实力已强大到了几乎无法战胜的地步了。同时,刘备过于仁慈,他没有在刘表死后乘机夺取荆襄九郡,在战略上再失良机,天时已被曹操牢牢占领了。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逆天而行,力挽狂澜。

其次,刘备在得到庞统时也没有“天时”。还是因为刘备的仁慈,赤壁之战后,刘备没有在占领荆州之地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战果,没有及时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刘氏宗亲的刘璋,结果几番纠缠,等形势恶化到不能再恶化时,刘备才挥师进军川蜀之地,最终,复杂的乱战中,导致大意的庞统在落凤坡惨死。庞统的突然夭折,使得刘备失去了一臂,刘备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时不我待啊。最后,诸葛亮在伐魏时更没有“天时”。刘备成蜀中之主后,却为报关羽之仇,举全国之兵伐吴,一举打破了吴蜀联盟的政策,最终夷陵之败后,刘备病逝白帝城,致使诸葛亮时运不济,孤掌难鸣,“平天下”到时实际上已是痴人说梦了。虽然最后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强行伐魏,但那时汉朝已经被曹丕取代,大汉名存实亡,蜀汉也只是继承了“汉”这个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汉,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道,只靠诸葛亮苦苦支撑,北伐非但注定不会成功,而且注定蜀国迟早要被魏国灭亡。


东瀛万花筒


可以索性地讲,司马徽没有忽悠刘玄德,仅仅是实话实说。

卧龙凤雏也不假,都足以安天下,尤其是凤雏,若不舍身落凤坡,后来的天下极可能改写,不定是司马仲达家族的。理由,司马仲达惟一的克星,也只有凤雏庞统。

卧龙诸葛,实有其才,与凤雏齐名,能力亦不可小觑。但软肋多,虽未出山时有言淡泊明志,可自扶持刘玄德后,大不尽然,却又恰而反之,时刻顾及自家身份名利,则使其才能大打折扣,此一痛哉!

卧龙,绝对拼不过司马仲达,这点,卧龙心知。然而,又没办法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因导致必须如此来作为。证明,卧龙与司马仲达在个人的自身修炼上,前者远不及后者,另亦体现来后者的世之第一的长谋与远虑之功。

卧龙失算的地方很多,正史或演义中俱全,从某种意义上也在暗喻其之自以为是的个性。当然,决定真正成败者,却也是他的最大的败笔之处,即拒不纳魏文长进献的子午谷奇计。由此,更足以说明卧龙诸葛的在诸多方面的写意,然于此不便细言。

以上陈述的内容,均围绕真实展开思考的。

话再说回,卧龙凤雏之才能,实实地百分百足以安天下。事实虽如是,但天意绝不可背逆。


紫微CSZ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下统一、兴复汉室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庞统的能力其实不论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记载: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操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

  第二,耒阳县理事。用半天时间内处理耒阳县百余天的公务,民皆叩首拜伏。令前来问罪的张飞惊叹不已。

  第三,议取西蜀。早早看出荆州的潜在危险和益州的战略重要性,劝说刘备图谋西川,使固执的刘备“恍然大悟”,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在西川攻略战的危急关头,能分析形势想出三条计策,让君主来决断。

诸葛亮运用的是智谋帮刘备安天下,庞统运用计谋把自己性命搭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徽教出来的两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成就,读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知识的复读机,而把书读活的人,才能成为知识真正的传承者。诸葛亮之所以智慧超群、名贯古今,司马徽的教导和自身的天分和思考是无法割裂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