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封建帝王展示功業的政務發佈會,因何而止?

“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所謂的“封”就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來祭天;“禪”指在泰山下的小山樑父掃除以祭地。古代君王到泰山封禪的活動,至少有近四千年的歷史。據《史記 封禪書》:

相傳遠古自無懷氏到西周,有七十二位君王封泰山禪梁父。

泰山封禪:封建帝王展示功業的政務發佈會,因何而止?

始皇泰山封彈後,李斯石刻碑

然而,史書上飛有明確記載的封禪,最早見於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當時,秦始皇為炫耀武功,率領千乘萬騎巡行東方,從泰山南面直登山巔,於岱頂設壇祭祀,命丞相李斯刻石紀功。繼而從北路下山,禪於梁父,所有告天的祭文和祭禮都秘密封藏於山中。

泰山封禪:封建帝王展示功業的政務發佈會,因何而止?

其後正式行封禪禮的封建帝王先後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其中漢光武帝的封禪聲勢浩大,全部儀式的進行都是公開的,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史料。

漢朝以後,封禪的規模越來越大,花樣也越來越多。

公元666年,唐高宗封禪泰山時,隨從的文武官員、兵士、儀仗隊伍長達數百里,波斯、天竺、高麗、新羅、百濟、日本等國使節都來助祭,隊伍十月從長安出發,十二月才到達,正月正式舉行封禪禮,其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景況可想而知。這次封禪後,改元為乾封元年。

泰山封禪:封建帝王展示功業的政務發佈會,因何而止?

北宋景德元年(1004),遼朝蕭太后南征,一直打到定州。宋真宗在寇準的強迫下“親征”,雖軍事獲勝,仍主動簽訂屈辱的澶淵之盟。為掩人耳目,丞相王欽若指出“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宋真宗遂自編自導“天書從天而降”鬧劇,文武百官和民眾2萬餘人連續五次聯名上表,請求封禪泰山。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禪活動進行,並留下《述功德銘》的摩崖石刻。宋真宗也是中國歷史上帝王封禪的最後一人。

封禪雖能滿足帝王炫耀功德的慾望,享受短暫的成就感,但是對國庫收入消耗巨大,而且沿途嚴重擾名,甚至部分惡官汙吏還以接天子行駕為由,大肆搜刮民財。因此,越來越飽受朝中正直官員、天下士子和老百姓的詬病。

明朝建立後,平民皇帝朱元璋體察百姓疾苦,取消泰山的封號。此後,歷代帝王雖然仍據典按時派人祭告泰山,或登臨山上,但再也沒有舉行過封禪大典。

至此,從秦始皇延續至宋朝的封禪鬧劇才告一段落。

當然,歷史上想要舉行封禪大典的遠不止上列六位帝王,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未能成行。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定北方突厥叛亂、社會經濟生產恢復之後,也曾動過到泰山封禪以昭示自己功業的想法,但前後三次被魏徵勸止,最終放棄封禪念頭。這位唐朝最偉大的君主,致死都沒有封禪之禮。乾隆皇帝多次登上泰山,但卻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重開皇帝封禪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