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當年想要修建的“白龍潭”,而今已是“浙東明珠”


亭下湖,原名白龍潭,因位於奉化雪竇山御書亭下和地處亭下村而得名。這裡千樹映翠、澈如明鏡,是隱匿在溪口這個國家5A級景區深處的“大水缸”。和周邊聲名大噪的十里桃林、雪竇寺相比,亭下水庫靜謐、深沉、低調,卻是寧波城市發展所需的生命之源的源頭之一。

亭下湖建設時的主要功能是以灌溉剡江下游10萬畝糧田、減輕鄞奉平原40萬畝農田洪澇為主。前幾年,亭下湖已被寧波源水集團收購,主要功能是寧波市民的飲用水源。

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曾設想於此修建一處人工湖,作用於鄞奉平原的農田水利,後因時局動盪、戰事紛紜而告吹。建國後,浙江省水利廳根據奉化江流域規劃,於1978年1月動工拓展白龍潭,1985年9月竣工後,蓄水量相當於7個西湖。

亭下水庫建成後,多次攔洪錯峰,保護了水庫下游溪口、蕭王廟、方橋等村鎮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剡江兩岸10萬畝農田免受洪澇災害,同時減輕下游40萬畝農田的澇情,為農業生產和人畜飲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亭下湖岸線長42公里,遍佈奇峰幽谷,北與妙高臺、千丈巖、雪竇古剎相鄰,為溪口風景名勝區三大景系之一,被譽稱“浙東明珠”。

亭下湖湖區林茂幽深,湖內有三個島嶼,數個半島。湖區因錯綜複雜的地理環境自然地形成內、外兩湖和一條長5公里的小三峽。兩湖一小三峽四周群山擁翠、峰巒疊嶂,湖中心島嶼羅列,波光瀲灩。湖中心的大晦、小晦峻嶺,因唐代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引兵過境而得名,宋代高元之曾寫有“大晦出小晦,過盡群峰翠,寒雲抱幽石,瀑布瀉雲背”之佳句。現被湖水淹沒的原歷史遺址有剡溪書院、白雲書舍和比雪竇寺規模還大的韋陀菩薩寺院。

豔陽之下的亭下湖,風光旖旎,湖光山色更是美到極致,行車駛在盤山公路上,伴隨著光影變幻,宛若行進在不知未來的夢境。


每到雨季,亭下湖宛若鏡面,水汽從四周的山林升騰而起,天空飄著細雨,黛青色的山,雲霧瀰漫,似綢帶蜿蜒于山脊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