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要是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抗疫英雄

文 | 穆戈

01

十七年前的正月初三,鍾南山臨危受命,出任廣東非典醫療救護專家組組長。

面對全新的病症,當時連致病原因都搞不清楚。它來勢洶洶,許多衝在一線的醫生,都倒在了未知的病毒面前。

唯獨他,依然臨危不懼,並且對廣東省衛生廳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

“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我不是怕死,只是仗著自己身體好。”

他說道。

那一年,他67歲。

十七年後,當無情的病毒再次肆虐中華大地時,84歲的他依然掛帥出征,來到了武漢。

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他分秒必爭的潛心鑽研,將未知的迷情一點點撥開。

那時,對於守在家中,每天都焦急翻手機的我們,沒有任何人,能夠比這位老人更能夠帶給我們安慰。

“鍾南山”,多麼大氣又恬然的名字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之南為陽,有陽光便會有能量,所以“南”是陽光和能量的象徵;而這兩個字又很好地契合了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悠然見南山”,故大氣之餘,又給人一種恬適悠然的感覺。


鍾南山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要是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抗疫英雄

而他,也人如其名,堪得起大任,又給人一種和藹、踏實的感覺。

一場疫情,讓他成為了全民皆知的民族英雄;只是,這位英雄的成長之路,卻是一波三折、步步驚心。

02

他是1936年在南京出生的,可就在他出生的第四個月,日本轟炸了南京;襁褓中的他,幸得母親庇護,才從廢墟中撿回了一條命。

次年,他還未滿週歲,父親便帶著一家老小,在破城之前逃離南京、前往了貴陽。

在貴陽的生活真的很苦,還不時有轟炸來襲。幸運的是,在槍林彈雨中,他們一次又一次躲了過去,成功的活了下來。

待抗戰結束,生活稍微有點好轉時,已經是1947年了,那時的他,已經11歲了。

他的父母都曾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在新中國成立後,他的母親擔任過中山醫學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他的父親創辦了中山醫學院兒科病毒實驗室,是全國最早創辦臨床病毒實驗室的人物之一。

按理說,生在這樣的醫學世家,他從小定是個愛學習的乖孩子吧。實則不然,小時候的他真的很頑劣,簡直是無法無天。

他因自己是家中長子,便向來行事霸道;比如吃飯時啥都要最好,雞蛋要最大的,肉也要最大塊的那個。

他崇尚武俠之浪漫,12歲那年,趁家中無人,竟找一把大傘,模仿影片中的大俠,從三樓上跳下去。原本幻想像遊俠一樣空中飄蕩,卻不想傘邊向上翻卷,而他本人重重墜落地上。萬幸,下面是草地,腿和身體沒有大礙,鍾南山癱在地上足足有一個小時,才緩解劇痛站起來。

還有,他學習稀爛,小學就留級。從貴陽到廣州升了四年級,卻整天貪玩,升級考試都未能過關。

這樣的他,又何以能夠成為中國醫學界的佼佼者?他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逆襲,一路瘋狂成長為一名“蓋世英雄”的呢?

這和他的父親息息相關。

03

向來不苟言笑的父親,只要看到被他治療、康復的孩子時,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這笑容是那樣的真切和動人,每一次都讓鍾南山覺得:醫生確實是一份有價值的事業,不但能幫助到別人,還能得到社會尊重。

於是,年少時的他也暗暗決定,長大要向父母一樣,做一名醫生。

鍾南山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要是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抗疫英雄

長大後,他的確也去了北京醫學學院,不過畢業後並沒有立即接觸臨床醫學,而是留校任教了11年。

也就是說,35歲之前的他,並沒有接觸過臨床醫學。直到後來因為自己愛人的關係,被調到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當醫生。

有一天,向來寡言的父親忽然問了一句:

“南山,你今年幾歲了?”

“35了。”

卻沒想,父親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咳,都35歲了,真可怕。”

父親再也沒多說什麼,那一夜,他卻徹夜未眠。他明白父親為何而嘆息,其實父親對於他成為醫生也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確實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能夠救死扶傷,切實幫助到他人;只是,現如今35歲的他,卻依然一事無成。

鍾南山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要是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抗疫英雄

這一句“真可怕”,刺激到了他,也讓他記了一輩子。他當時立下志願,一定要追求醫學事業,把逝去的時間搶回來。

1979年,43歲的鐘南山,去英國留學。這時候他卻突然出現自己的英語真的是差到家了。

於是他決定給父親用英語寫信鍛鍊英語能力,每一次父親的回信都非常厚。

回信裡還夾雜著鍾南山之前的信,父親用紅筆仔細地幫鍾南山修改信中語法的錯誤。

鍾南山說他很感動,就這樣堅持了一年,英語水平就非常流利了。

在英國的那幾年時間裡,他始終謹記父親的教誨,努力工作,還被英國的醫療團隊誇讚。

他把誇讚轉達到父親那裡,父親生平第一次誇讚他:

你終於還是讓他們認識到了,中國人不是一無是處。

他的父親是一位非常厲害的兒科學家,在七十高齡的時候,他還堅持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即使眼睛患有疾病,還捂著一隻眼睛,完成了40萬字的兒科著作。

他有一次問父親:

“您年紀這麼大了,還出去幹嘛?”

父親回答:

“我不寫我幹什麼,我等死嗎?”

父親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鍾南山至今還記得,他的父親說過

“一個人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東西,才算沒有白活。”

也正是父親的一言一行的言傳身教,一直警醒並鼓勵著他,使他在67歲面對非典時,能夠連續36個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

而在非典之後,當全中國都鬆一口氣,這位老人又返身踏上新的征程。

他早過了退休年齡,卻很多年沒休息過了。

“我有周六和週日,但我要幹活。”

正是因為他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有了這股子倔勁何堅持,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抗“疫”英雄。


鍾南山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要是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抗疫英雄

最後,向他,致敬!

也希望疫情快點結束,他能夠早日好好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