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天 金融鍊金術

  1984年大選,歷時實驗由此開始介入大循環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那以前,由於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美元堅挺,大循環一直春風得意。當時各國中央銀行心裡都清楚這中間有問題,最終一定維持不下去。1984年年初,他們一度干預市場,試圖壓低美元匯價,但沒有成功,美元因此更是漲得高於以往任何時候。經濟發展依然強勁,甚至消化了一次溫和的加息。手持美元金融資產的外國人大發其財,對美出口商也喜不自禁。奇怪的是,美國企業面對嚴重的進口壓力無動於衷,不願將製造業遷往海外,寄希望於投資高科技以保持產品的競爭力。臨界點現形於1984年的末季。經濟增長的步子慢下來了,利率也趨於下滑,惟美元匯價在稍挫之後仍昂然向上。主流觀點認為美元強勢同經濟的強勁增長和利率差價有關。最後一批逆勢者退出了,美元匯價牛氣沖天。正是這根最後的稻草壓斷了駱駝的脊樑。美國企業如夢初醒,焦急地轉向出口和海外生產基地。堅挺的美元最終成了美國的難題。

   大選之後,美國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財政部長D.裡甘(Donald Regan)同總統顧問J.貝克(James Bak-er)易職,原先爭吵不休的聯儲局和財政部就此走向共識。當務之急是放緩大循環的步伐,對策則是削減預算赤字,以及放鬆貨幣政策。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們被鼓勵施行相反的經濟政策:加強財政刺激同時維持利率不變。美國指望這些措施最終會使美元貶值。財政部長貝克甚至走得更遠,他主張不待1985年5月的波恩首腦會議即著手討論匯率體制的改革,但他沒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國會里,他的削減預算赤字計劃也遭受了挫折。最後,聯邦當局只能聽憑國會自行決定削減預算赤字。

   美元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對德國馬克的匯價下跌了約15%。此後穩定了近三個月,又繼續下跌。然而企業界毫無起色,經濟裂成了兩塊:外貿產業衰退,資本商品尤甚;服務業和國防工業卻依舊興旺。利率顯著下調,刺激了經濟,但如果美元匯價徘徊不降,這些好處將因進口的增長而流向國外。更為嚴重的是,外貿產業的贏利狀況絲毫未見好轉。

   前景如何?我們可以構想兩種情形。第一種可能是美元貶值大約20~25%,這將挽救對外貿易。儘管石油價格的下跌可以抵消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可還是多少會有一點通貨膨脹。不過經濟卻可以就此復甦,從而為美元匯價提供了底部支持。這就是所謂的軟著陸方案。由於政府各部門最終意識到,必須將經濟的自律增

美元貶值,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