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四氪视频


诸葛亮到底在哪里?弄清习凿齿的号曰隆中真伪自然明白!

习凿齿说的话本身就有漏洞:

一既然隆中属于邓县,就直接”亮家于邓县西南五十里,号曰隆中”。前面再加”南阳之邓县”不是多余吗?又把外郡襄阳扯上,意欲何为?

二是方位不对,襄阳西二十里,其实是西南二十里

三是不符合当时区划。东晋时代邓县归义阳郡,只有义阳郡之邓县,襄阳郡之邓城,哪来的”南阳之邓县”

一般人们叙述事情都按现有区划叙述,如果按过去区划叙述就加说明。

习凿齿按东汉末年区划叙述应该为”亮家于汉南阳之邓县,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才对啊?


民间躬耕地研究


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面的南阳,既不是指现在的南阳市,也不是指现在的襄阳市,而是指南阳郡。

而南阳郡放到现在,就差不多是南阳市的大部,还有襄阳市的北部,可以是这样说,现在的南阳市是南阳郡的一半左右,在南阳郡,不意味着在南阳市,也有可能在其他的市,比如现在的襄阳市。

最直接的证据,那就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的内容: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我们来简要的分析这句话,诸葛亮的家,也就是躬耕地,是在南阳郡的邓县,位置在襄阳城西的二十里,叫做隆中。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的家与躬耕地,还有寓居地都不是一个地方,对于这种说法,都没有反驳的必要的,诸葛亮隐居,他的躬耕地肯定不会远,不可能一个在南阳卧龙岗,一个在襄阳隆中吧。

而虽然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但是隆中确属于南阳郡,并不属于襄阳城所在南郡。

有的人认为,南郡与南阳郡不是以汉水为界吗?北面为南阳郡,南面为南郡,但是那个划分是几百年前的划分,在说,那个只是大概的划分,事实证明,有五六个县就在汉江的南岸,所以隆中因为在南岸,所以不可能属于南阳郡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我们再来说几个,几个比较支持襄阳郡的证据。

第一,卧龙岗这个词是出现在元代,而在元代以前根本没有,也没有诸葛亮在宛城卧龙岗活动的记载。

第二,诸葛亮的亲朋好友都在襄阳,比如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的豪族,自己也娶了襄阳的黄氏,徐庶,庞统,司马徽,庞德公也都在襄阳。

第三,南阳在建安年间,是属于战乱地区,而荆州的襄阳是比较安全的地方,另外诸葛亮的叔父也是投奔刘表来的,而刘表就在襄阳。

第四,南阳宛城此时在曹操手里,刘备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盘去三顾茅庐。

另外还有多处记载指明诸葛亮的家是在汉水以南,这边就不在引述了。

当然,如果有其他证据指现南阳卧龙岗说,也欢迎回复,一起讨论。


历史简单说


关于这个问题,南阳和襄阳一直争论不休这么多年。这个东西还是利益在作祟。关于题主说的依据我想发表一下我目前了解的几点

1.就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他的娘家在襄阳黄家湾,这个离隆重比较近。

2就是诸葛亮的师傅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的隐居地在襄阳南漳县。

所以我目前只写两点,我认为在襄阳要靠谱一点,因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诸葛亮既然是隐居就会选择可进可退的地方。襄阳这个位置最适合,因为襄阳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位置还是很重要的,进可图中原江南富庶之地。退可进巴蜀大山,修生养息,又有汉江天险作为屏障。

在这样一种环境,诸葛亮不可能去南阳隐居,渡江去襄阳南漳学习吧(两地距离还是很远的),在说老婆还有很多亲友都是襄阳的。一种说法南阳也没有错因为南阳郡,包涵了他隐居的地方。这个我觉得是最靠谱的说法,现在经济社会,旅游发展空前绝后。消费古人,名人这是当下很多地方在做的。

所以挣这个东西无非就是利益之争,如果要从学术上去论证研究那就要专家他们去实地论证查阅古今中外的证据了。


荆山楚源2


国务院【国发(1982)26号文件、国发(1986)104号文件】官方二次都早一锤定音了(南阳武侯祠;襄阳隆中诸葛故居地,网易查到,符合权威正史史料《资治》载),中国还有哪个人胆敢不服这最高官方文件呢? 1985年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1976年5月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70年代南阳市博物馆在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河南省与南阳市官方都(关南阳武侯祠文件很多的)依从以上国务院文件制定(我仅少量列举),偏偏一些小民30余年来还一直胡闹。

当然骨灰级南阳说者在黔驴技穷、日渐势微中仍然可不服定论、胡说、污蔑对手改史、造假类的话(这些话的可信依据呢?众多史学专业人士尤其是制定官方文件者岂不知吗?),你也还可自己沉浸、陶醉于三国时代的话“躬耕于南阳”中……,这些南阳说者的不自量力胡闹、不服且狡辩又可改变不了什么呢? 国务院、河南省、南阳市三级官方早定了,你继续胡闹、狡辩吧!襄阳说者不用理会都行。

我本是广东人公道宣传(持襄阳说)铁事实,只愿大家都认识到对诸葛躬耕地“还争辩个毛线”!因30多年以来国务院文件尖顶官方二次官方就定了,各自去干本职工作去。


精侃妙评


这年头,无论干什么,讲究的是实力。河南省的南阳市经济发展不如原来的襄樊,也就是现在的襄阳市。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襄樊市领导游说囯家社科院、中学语文编辑室在中学语文《出师表》一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注释中,硬是把南阳解释为在襄阳的旁边。这些所谓的专家,不知道是迷昏汤喝多了,还是和尚戴着道士帽,假装迷瞪僧。

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已经被南阳和襄阳的人争论了一两百年,至今仍然无果。不论是什么机构,不论是什么砖家,妄下断语,都不能说服南阳和襄阳两地百姓。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成立一文旅集团,将南阳市的卧龙岗与襄阳市的隆中捆绑一起,共同开发,共同经营,收益共享。

如果继续各自为政,必将争议仍是没完没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通过文字记述和民间传说来印证,假如没有考古发现新的历史证据,这种民间争议仍将继续下去。(2019/11/05)


吉祥如意


不管是从什么途径得到的信息,诸葛亮是从南阳开始起家的(不说祖籍),首先他老婆南阳人,他所居住的地方是他老丈人给他的土地(卧龙岗)第二刘备当时是住在新野,现在新野还有文献,刘关张三请诸葛亮是从新野出发到南阳的。后来才有南下荆州过襄阳而居住于隆中(是路过居住而非长期居住和南阳的没有比,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各个时代的文献和碑文都在南阳写的非常清楚,他们一路南下还在荆州居住过,当时他们是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走的所以行动速度慢),襄樊隆中,我89年去过,当时还在建造中,各种文献根本就没发和南阳比(各种工程都是人工后做的,碑文,景观……)98年我又去了一次(各种工程改在进行中),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连历史都可以乱写乱改那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历史就像树的根,树的根可以随便改来改去的吗?)不要做历史的罪人,也不要做历史的笑料,看看韩国和日本对三国历史的认可程度,我们作为历史的发源地,却抛弃历史不重视历史,真亏对祖先。


用户5722935584


世人都知道诸葛亮外号卧龙先生,诸葛亮躬耕地本无争议,史料和文学记载认同河南南阳卧龙岗。因此是南阳。

百度百科也是默认的诸葛亮躬耕地是南阳,并列出了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的30条历史铁证!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当代也有学者出面调和,认为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襄阳隆中则是诸葛亮长期游学的寓居处,两地都是诸葛亮的重要纪念地。所以我的观点是南阳确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只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应当发生在南阳的新野附近,而襄阳隆中则是诸葛亮曾经寓居的地方。



洁少2103


这个话题在悟空问答也是反复出现。其实要弄明白答案也并不难,这就是一个古今地名的问题。东汉的南阳是个郡,郡大概类似今天的地级市,下面统辖若干个县,但是南阳郡比今天的南阳市又要大很多,放到今天已经延伸到了湖北、陕西的若干区域。比如汉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蔡阳县人。这个蔡阳,就在今天湖北襄阳地区的枣阳市一带,但说刘秀是南阳人当然没错。所以,诸葛亮躬耕地必须锁定在南阳郡的具体位置。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西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上面说隆中在南阳邓县,具体位置是襄阳城西的二十里。襄阳城西十公里的位置,放到今天当然就是湖北省襄阳市,而绝对不会在河南省南阳市。何况,诸葛亮的社会关系,庞山民、庞统、蔡瑁这些人也都活跃在襄阳;而今天的南阳市一带是什么情况呢?南阳市区在当时叫宛县,这个名字大家也很熟了,军阀张绣曾经割据的地方,但是官渡之战之前张绣就投降曹操了。

所以很明显,隆中在当时的南阳郡邓县而非宛县,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而非河南省南阳市;但宛县又是南阳郡的郡治,所以后世在宛县修建卧龙祠纪念也并没错,这就是南阳诸葛庐的来历。


林屋公子


首先,现在有争议,小青年作为南阳人,也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争议双方是南阳和襄阳,并且襄阳的宣传力量比南阳大的多,这是客观事实!那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躬耕于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呢?小青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而不是襄阳!下面小青年从几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自述,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人也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无论是邓县或者卧龙岗,现在依然属于南阳!至于襄阳人所说的隆中属于襄阳,那就另当别论。襄阳和南阳当时是平级别的,作为万世景仰的智圣,诸葛亮不可能分不清自己躬耕于哪里!

第二,襄阳人所说躬耕于襄阳卧龙岗,其实,襄阳卧龙岗实乃阿头山,改为卧龙岗时间不长!而南阳卧龙岗,自诸葛亮死后,有其部下黄权所建草庐以示纪念,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历朝历代名人名士瞻仰诸葛亮遗迹多如牛毛!李白: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白居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民族英雄岳飞更是在南阳手书出师表!而襄阳则是乏善可陈!全是近代产物,包括卧龙岗!

第三,襄阳人一直认为教科书上所注释:南阳,今襄阳。岂不知,为了这个注释,襄阳人花费了多大的人力财力,特别是财力,不断的游说,才堂而皇之的将这个注释搬上教科书。好歹,现在教科书已经正本清源!顺便说一句,财力可是襄阳人自己说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襄阳的经济,目的可嘉,手段不提倡!

其他还有哪些补充的,小青年学识有限,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发声,以正历史!谢谢!


宛楚小青年


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南阳。

史料记载:

1、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2、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此处亮躬耕陇亩即诸葛亮躬耕处(躬耕南阳)。

3、《大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诸葛亮是琅琊人,汉末避免战乱,住在南阳的西岗,亲自耕田)南阳之西岗指卧龙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