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导言: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从战略部署和临时决策,分析秦国北上攻燕为何撤退,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荆轲刺秦是战国末期轰动一时的刺客事件,此事发生之后,秦王嬴政大怒,立刻派王翦北上攻燕,当时的燕国实力非常的弱小,又失去了赵国作为屏障,秦军很快就大军压境,燕国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够一路向东逃跑,逃到了燕国的大后方辽东地区,这个时候燕王对于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清楚,也对自己所处的境地彻底的绝望,只能够接二连三的派遣使者向秦国求和,最终将太子丹的人头奉上才平息了秦王嬴政的怒气,秦国的军队也停止了攻城略地挥师南下,这才解决了燕国的这次灭国危机。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熟悉战国历史的人也都十分的清楚,山东六国灭亡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燕国是倒数第二个才被消灭的国家,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存在了;那么在荆轲刺秦之后,王翦带领大军兵临燕国城下,燕国的军队也对秦军毫无抵抗之力,那么为什么秦国不借此时机直接消灭燕国,反而是给予了燕国一段喘息的机会呢?为什么在大败燕国军队之后选择了撤退呢?

本篇文章着重讨论下这个问题,为什么秦国的部队,没有一鼓作气的消灭燕国而是选择了挥师南下。我们继续往下看:

两国实力差距巨大,燕国完全没有崛起的可能

第一个原因,就是两个国家实力差距的原因;当时的秦国与燕国实力差距还是非常之大的,秦国想要消灭燕国那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并不需要执着于一朝一夕,更何况燕国沉迷于王道的政治统治已经几百年的时间,又失去了太子丹,这所谓的顶梁柱,想要在那样的时间段内崛起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秦国的军队不需要急在一时;而且辽东地区又比较的贫瘠,秦军若是没有充足的准备进攻辽东地区的话,那么也将造成军队的不适应,因此并没有必要一鼓作气将燕国残余的部队全部消灭。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进攻燕国是临时决策,不在三大部队攻打的任务内

第二个原因,则是进攻燕国是临时决定的并非长久谋划的计策;当时的秦国部队是分为三大部分的,一部分是蒙恬所带领的九原战区,目的在于拦住匈奴南下的道路,不对中原地区的争霸造成影响。

第二部分,这就是燕代战区,这些军队主要的目的在于清除赵国的余孽,因为在赵国灭国之后,当时的赵王嘉又北上建立了代国与秦国继续对抗,所以这部分军队主要任务是清除赵国残余的势力。

第三部分则就是中原战区,主要对战的国家是魏国;其实王翦的部队能够转而将矛头对准燕国,只不过是因为他当时带领部队与代国对峙,同时监视燕国,才能够在接到命令的时候瞬间选择进攻燕国,这并不是秦国朝堂上一直谋划的计策,也不是秦国灭国之战当中应有的计划。

  • 燕王喜奉上太子丹人头主动求和,平息秦王怒气

而荆轲刺秦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秦王嬴政大怒,才有了燕国与秦国军队的对峙与战争。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荆轲刺秦而复仇来平息嬴政内心的怒气,所以,当燕王喜为了求和奉上了太子丹人头的时候,秦军也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了;我们上面也说过燕王喜后来退就到了辽东地区,放弃了燕国原有的领土,那些属于燕国最富庶的地区,已经被秦国的军队所占领了,像辽东地区那样贫瘠的地方,只能够当作燕国的残余势力,已经不能够再称之为一个国家了,所以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之下,也就不需要大举进攻辽东地段了。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 辽东地区作战环境恶劣,秦军发挥不出应有的战斗力

毕竟穷寇莫追,如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话,有可能会得不偿失,俗话说强虎难压地头蛇,虽然秦国的实力十分的强劲​,但在他们人生地不熟的辽东地区,在那样严酷的作战条件之下,他们也很有可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战实力,更何况辽东地区与北方的匈奴有着过多的联系,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之下把他们逼得太紧,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流传到匈奴地区,不方便将那样的势力根除,还有可能在后来发生一些突发状况,所以在逼死太子丹之后,秦国的军队选择了撤退。

  • 燕国固守王道政治,不会和匈奴联合

也有人问了秦军把燕国势力逼到了辽东地区又撤退,那不是给了燕国逃跑的机会吗?确实在理论上是这样的,但事实上,燕国崇尚王道的政策已久,他们本身有着一种作为西周正统诸侯国的自豪和骄傲,那是一种对于血脉的崇尚,所以在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燕王喜还会大言不惭地打出了天不灭燕的旗号,他们对于同样是中原诸侯国的秦国和楚国就看不起。

秦国本身属于西部戎狄,而楚国属于南部蛮夷,像是这样与它们起源不同,但同为诸侯国的国家,燕国还秉持高高在上的态度,就别说匈奴那样彻彻底底的蛮夷之人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燕王喜是不会选择投靠匈奴的,让他一个有着血脉和自豪与骄傲的人,对一个偏远地区的蛮夷之人低声下气,不到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他是做不到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直到之后秦国军队再次挥师北上灭烟,燕王喜还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原地。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秦国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实施灭国之战,重点是魏国

第三个原因,则是秦国的灭国之战需要按照计划进行实施;我们上面说到过攻打燕国的战争,只不过是因为荆轲刺秦而临时起意而已,秦国本身计划所要针对的目标是中原地区的大国魏国,魏国是战国时代第一个强盛起来的国家,哪怕是在发展当中渐渐地没落了,同样是中原地区的大国,而且它地处中原的核心地段,战略地位非常的重要,并且也有着一定的国家实力能与秦国进行对抗。

这样一个国家的存在,其实是秦国一个巨大的威胁,同样也是其他国家的一个屏障,更何况在秦国的南部还有着楚国,在它的东部还有着齐国;虽然那时秦国在很多方面都贿赂了齐国,让齐国能够在灭国之战当中对其他国家的形状袖手旁观,但中原地区的局势毕竟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人能够保证一种策略能够实施多久。

  • 齐国、魏国、楚国有联合抗秦的可能

如果秦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动荡,如果齐国转而与魏国和楚国结成了联盟,那么有三个中原大国所组起来的联盟,其国家在实力上就能够与秦国拼一拼了,所以秦国必须把握好大好的时机,首先将目标对准中原地区的大国。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再者,灭亡魏国与灭亡其他的国家计划不同,面对其他国家都是选择在战场上硬碰硬的,但灭亡魏国选择的却是水淹大梁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需要军队的支持,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且王翦的目的本身也不是为了对抗燕国,如果他离开坚守的阵地太久,那么难保代国不会有其他的作为,如果一旦代国与魏国取得联系,两个国家共同夹击王翦的部队,那么战争的走向就会变得无法预料了。

  • 秦国分兵三路,不宜再分兵攻打辽东的燕国

同时,灭国之战是秦国依靠自己一个国家对抗六个国家的战争,他本身就已经将他的军力分散成了三个部分,对于荆轲刺秦这样突发事件的应对本身就不够,如果再派遣出一只军队单独针对燕国的话,它的兵力就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起来。因此在达到逼迫太子丹的目的之后,秦国的部队也就选择了从战场之上撤离。

韩国突发复辟事件,打乱秦国计划

第四个原因是韩国复辟的影响,当时秦国所要面对的突发事件太多态度,这个计划是出乎意料的,韩国的复辟同样也是一个突发的情况,当时张良策划了韩国复辟的计划,企图迎回韩王安,再度建立韩国,这给了秦国东进的脚步,很大的阻碍,这本已计划好的灭国之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嬴政不得不从已有的战力当中,抽调一部分去镇压韩国的叛乱,所以停止就不在计划之内的灭燕战争,就在达到为秦王嬴政初期的目的之后,迅速的终结了。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后来王翦通过震慑楚国,逼迫魏国的方式,间接的解决了韩国的叛乱,然后就迅速领兵灭位,让燕国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既失去了中原地区许多大势力的支持,又失去了它本身的肥沃土地,蜗居在一个比较贫瘠的辽东地段,更加无法与秦国的军队抗衡。

讨论


笔者认为,秦国的做法也不免有放长线钓大鱼的嫌疑;我们说的在秦国所要面对的三大战区当中,有一个是燕代战区,主要的目标是由赵国余孽形成的代国,次要的目标就是旁边的燕国,赵国本身已经灭亡,但它的残余势力却显得异常有战斗力,这样的一个国家自然不能够与秦国相提并论,它必定会寻找盟友,如果一旦代国与匈奴联合起来的话,不仅燕代战区会受到影响,就连蒙恬所带领的九原战区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那样一来,中原地区的局势就会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很有可能进一步的打破秦国的计划,与其让代国自己去寻找盟友,不如秦国拱手让给它一个盟友,因为代国的前身毕竟还是中原地区的大国,有燕国能够联合自然不会选择与匈奴人联合,若是与匈奴联合,代国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是与燕和联合的数倍,同时,代国与燕国有着共同的敌人,联盟起来也会显得相对的方便。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如此一来,秦国就可以将这两个势力一网打尽,这不需要再分散兵力去分别对付两个不同的势力了;而事实也是如此,后来的代国与燕国却是联合起来共同的对抗秦国的进攻,而在那场战争当中,秦国也是一鼓作气地消灭了代国也除掉了燕国,到那个时候整个中原地区其实只剩下齐国这样一个国家了。

可是那个时候的齐国却还做着他的白日梦,以为他与秦国属于联盟的关系,秦国必然不会对它的宗庙社稷产生什么威胁,但是当梦醒的时候却发现秦军已经兵临城下,国家的统治危在旦夕,那个时候的齐国才明白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有多么的可笑,可是再怎么悔恨也已经无力回天,只能选择了不战而降。自此,山东六国尽数覆灭,中原地区完成了第一次大一统,大秦帝国也横空出世成为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正统王朝。

综述

笔者认为秦国之所以没有一鼓作气直接消灭燕国,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的,既有着对中原地区局势的谋划,也有对它本身灭国之战计划的考量

;对于大局来讲不能够只贪恋某一处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秦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个国家永远知道什么时候该谋取什么,什么时候最该得到什么。

而说到这里,我们也就不得不在对荆轲刺秦作一些评述了,这个计划看起来大义凛然想要力挽狂澜,想后做最后的挣扎保全燕国的宗庙社稷,但仔细看来,这个计划则是十分的可笑,将整个国家的身家性命全部都压在一个刺客身上,这其实本身就走错了路,后来的燕国获得了那样可悲的结局,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荆轲刺秦后,秦国北上攻燕为何不灭燕?不在三大主力任务内

再者,虽然荆轲刺秦给了秦国巨大的影响,也让秦王嬴政心中怒火难消,后来秦国进攻燕国的战争当中却从未伤害过平民百姓,甚至对于燕国投降的士兵也是给予厚待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嬴政身为一个君主还是比较有大局观念的,也就很好地反驳了后来人对他的一些猜测。

其实无论如何,燕国最终的结局完全都是由它自己所造成的,如果它不将王道作为它发展的基础,如果它能够在乱世当中向秦国那一样选择创新和改革,那么想必燕昭王时期的盛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可惜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只进行了一次变法,还在后来将这次变法的结果全部挥霍一空,直到最后濒临灭亡的时候还在做着天不灭燕的春秋大梦,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讲,这样的结局不可谓是不可悲的。

虽然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往的风沙,但是我们在此当中却也能够寻找些蛛丝马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将这一切教训铭记,我们才能够避免之前的悲剧再次重演。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左传》、《资治通鉴》、《国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