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點也不想對寶寶大吼大叫,可就是忍不住怎麼辦?

雲朵好寶貝


對寶寶大吼大叫有很多的原因,我歸納出了幾條,問主可以看看有沒有相符的。



01

為什麼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

1.對孩子期望值過高

對孩子期望過高的父母對待孩子通常比較嚴厲,給了孩子很多的壓力。而當孩子達不到期望值,甚至離期望值還差得遠的時候,父母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同時還會認為孩子是沒有未來的,當產生這些負面情緒時,總是免不了對孩子一頓說教。


2.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

就像黃曉明在《中餐廳》說的那樣“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在這樣的父母眼裡,只要不符合自己想法的,都是不對的,而且還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說的來做,只要孩子拒絕,立馬開噴。


3.帶著外部情緒和孩子溝通

因為工作壓力,人際交往等等所產生的負面被父母帶回家,在和孩子溝通時還帶著這樣的負面情緒,那麼這樣溝通肯定是很不理想的,俗話說“當我們帶著情緒做事時,你就被情緒控制了”。


4.孩子不聽、不做、不配合

不管家長怎麼說怎麼做,孩子就是不配合,甚至還要唱反調,一副你奈何不了我的樣子。當遇到這樣的熊孩子時,大多數家長都會忍不住的。


5.天生的暴脾氣

有些人會說:“我就這暴脾氣,改不了了”。如果我們是這樣的狀態,首先可以讓另一半來負責和孩子溝通,自己做其他的輔佐工作,第二可以去醫院檢測一下是不是缺少某些營養元素了。



02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


1.降低期望值

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力,更有助於親子關係。只要孩子盡力就好了,有的時候過程遠比結果更為重要。


2.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一致時,不用總是試圖讓孩子按照自己的來。適當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來,不僅可以緩解親子關係,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3.處理完情緒再說

當自己正處於負面情緒狀態時,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和孩子溝通。如果實在處理不好,可以和孩子說“媽媽現在心情不是很好,待會兒再和你討論,好嗎”,給自己一段時間放空,同時孩子也有一個心理準備,哪怕過一會兒還帶有情緒,孩子也會諒解你的。


4.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遇到說不通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說了,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來,家長只要做好保護工作就可以了,同時和孩子說好“你自己決定的事情,自己負責”。當孩子失敗時,就會明白剛剛應該聽媽媽的話,同時也可以鍛鍊孩子的負責能力。


5.適時發洩解壓

<strong>有的時候哪怕所有原因都瞭解,所有的溝通技巧都明白,可是還是會忍不住想要大吼大叫。這時自己可以發洩一下,畢竟人總是有情緒的,比如大聲喊叫或者砸被子等等,當然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當你發洩完之後會感到一身輕鬆。


最後再分享一個阻止發火的小技巧,這是由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提出來的,他研究發現人的憤怒往往不會持續12秒,當你準備要發火時,就立馬在心裡默數12秒,當你數完之後會發現怒氣已經消散完了。(這個方法我用過,我感覺還挺有效果的,但是有的時候還沒想起來用的時候,火已經發出去了,這需要多鍛鍊幾次形成習慣)


報告爸媽


首先,請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大吼大叫這個行為上,應該考慮自己為什麼會大吼大叫。

我有個女娃已經5歲了,其實從3歲的時候她已經開始不讓人省心了,動不動就開始扯瘋,特別是人多的時候就喜歡撒歡,她會用尖叫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每次我都會被她整的精疲力盡,心態爆炸,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大吼大叫,歇斯底里的來一場大爆發。經過幾次之後,我發現這樣非但沒有用,反而讓孩子有些疏遠!

後來我總結我為什麼會忍不住對寶寶大吼大叫?

1.我的心態崩了。

我在繁重的工作與操心勞力的看娃之後就已經不堪重負了,再加上短期的教育在我女娃身上看不到效果的時候,我就失去了希望,心態爆炸,想要發洩。有一句話說的很符合我當時的心情,“小時候打你不是因為教育你,而是為了解氣”大概就是這麼個心態!

解決方式:調整自己心態

首先,我這個時候都會將孩子交給她爹或者她奶奶,自己離開一會兒平靜下來,不是要忍,而是要離開那個環境,讓自己換一個心情,讓自己好起來。然後等這個點過去了,在某個跟她進行一些互動的時候,這個時候她也不鬧騰,我就會試探性的跟她討論一些問題,像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探討和交流,問她鬧騰的原因,給她更好的建議,然後把這件事解決掉。

2.孩子確實錯了,而且影響到別人了需要制止。

其實一般在別人面前我都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在公眾場合她影響到了別人,我會進行勸說,如果還是不聽就會制止她、我給別人道歉然後帶著她離開,在安靜的地方先讓她平靜下來,再跟她講道理。後來我發現這樣做比我單純的喊叫會有效的多,她看到我給別人道歉,她也會心生歉意,有過幾次之後,現在她出門都很聽話。

帶孩子真的是一個磨練心智的過程,相關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2-3歲的時候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就開始不那麼聽話了,5歲左右就開始有獨特的想法了,在塑造過程中一定要給予適當的干預,給她提供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溝通!

有什麼問題要跟我提,撒潑打滾一次都不會滿足,講道理提需求我就會在2-3次之中滿足合理的一次,一定要將我滿足或者不滿足她需求的理由告訴她,讓她明白我的規則,這樣溝通起來就會更加順暢,她也會更加明白事理。

現在的小孩子營養好,大腦發育已經遠遠超過我小時候那個年代,所以不要將他們小看了,都要重視起來。


熱門資訊要聞


你好,對孩子吼叫這件事,你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是一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想想你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大吼大叫過,你身邊的人有沒有這種經歷?

對孩子大吼大叫,帶來的不良影響有多大,想必大多人都清楚,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成績差、容易焦慮、容易叛逆……很多人在剛開始可能會後悔內疚,發誓下一次絕對不要,但現實很殘酷,當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失控,甚至對孩子大打出手,當一個人情緒失控時,他什麼都做的出來。

二寶出生後,我對大寶就經常大吼大叫,有時候吼完還不夠,還會動手打,最糟糕的時候,大寶會仇視地看著我,老公和婆婆對我也頗有微詞。

最痛苦的還是我自己,自責、後悔、愧疚、自我懷疑,種種負面情緒,折磨的我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後來,我在朋友的幫助下,參加了為期15天的智慧媽媽研習社,學習了20多本育兒書籍,從中總結出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我總算擺脫了這種折磨,不用刻意去剋制情緒,就能做到不吼不叫,和大寶的關係也重修舊好,甚至比以前更親密。

現在,我把它分享給有同樣困擾的爸爸媽媽們,家長和孩子,都太不容易了,希望更多的家庭能越來越和諧。

沒有人會無然無故就大吼大叫,找到吼叫背後的原因,更有助於我們解決問題,吼叫背後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

1、代代相傳

小時候,我媽媽經常會吼我打我,因為衣服弄髒了,因為把傘弄壞了,大多時候我甚至不知道原因,只有那種無助、憋屈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我發誓我當媽媽了,一定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但其實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深刻在骨子裡的,很難拔除。


2、遷怒

在別處接受到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在上級同事、長輩配偶面前是沒辦法發洩的,因為代價比較大,所以看到孩子有一點點“錯誤”,就會忍不住借題發揮,放肆發洩出來,畢竟孩子總是弱小的,他不懂得反抗、不會記恨父母。


3、與身體狀態有關

很多媽媽,產後身體虛弱、睡眠嚴重不足,或者繁重的工作和家務,耗去了所有的精力,就會很容易暴躁、發脾氣。很多老人精力不夠,跟不上孩子的節奏,只能通過喊叫的方法來控制孩子,希望他們聽話。


4、因為羞愧

孩子做的不好,反應了家長教育的不足,這讓很多家長覺得羞愧,所以忍不住大吼大叫,吼叫和憤怒可以帶來力量,似乎吼出來了,就能抹掉這種羞愧。


帶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對孩子大吼大叫是難免的,我們不用過於自責,首先接納自己,才能更有力量去修正犯下的錯誤,犯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然而,理解自己並不代表找藉口去推卸責任,讓幼小的孩子去承受我們的垃圾情緒,那孩子就太可憐了,找到方法解決問題,是我們大人的職責,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1、第一步,記錄和追蹤你的吼叫

寫下來每次吼叫,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吼叫的頻率,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吼叫僅僅是因為習慣,記錄是一次梳理的過程,能夠給你的潛意識打上提醒的烙印。


2、第二步,自我同情

首先,要明確的是自我同情不是找藉口,比如很多人會這樣想“我也不想發脾氣啊,要不是你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我也不會罵你,我已經很累了,我實在你沒有精力去收拾。”這其實就是在找藉口,你這樣想了,下次你還會這樣吼。

自我同情的前提是承認錯誤,或許你可以這樣想“我今天又發脾氣了,這是不對的,或許我太累了,我需要休息一下,亂就亂吧,等一下收拾也沒事。”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只是在找一個途徑宣洩情緒,而後者找到了吼叫的真正原因,有行動,知道下一步怎麼做。


3、第三步,問自己為什麼生氣?

我的情緒到底是為什麼失控?是孩子的原因嗎?我是不是有一些反應過度?當你能夠自問的時候,就開始冷靜了。

任何問題,只要冷靜了,接下來就好辦了,溝通和教育,只有在和善的氛圍中,才能順利進行。


4、第四步,利用“3R”法則補救

有人說,已經吼了好多次,問題很嚴重了怎麼辦?不用擔心,孩子對父母天然的愛與親近,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只要你開始行動,孩子是很容易原諒的。

“3R”方法是我從《正面管教》這本書裡面的學到的,第一次用,效果就特別好。

我家大寶2歲多一點的時候,因為尿褲子的事,被我大吼大叫好多次,好幾次還打屁股了,後來只要我一吼他,他就尿褲子給我看,我知道他這是在報復我,我又傷心又後悔。其實2歲多一點的孩子,尿褲子多正常啊,是我一開始就錯了,才有了後面的種種惡果。

這個時候,再說“要不是你尿尿不說,我也不會吼你”就太愚蠢了,只要我心中還存有這種找藉口的想法,我就永遠沒辦法好好解決這件事。

“3R”方法在這件事中的具體應用如下:

①承認(Recognize):“媽媽犯了一個錯誤,不管怎樣,媽媽都不應該吼你,讓寶貝受委屈了。”我真誠的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大寶也許不能理解話語的意思,但他一定能從我的表情中,感受到我的真誠和歉意,所以他態度明顯從抗拒中軟和下來。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我抱著他認真地說,他開始笑。

③解決(Resolve):“媽媽保證以後不吼你不打,你答應媽媽,想尿尿了就告訴媽媽,好嗎?”他想了下,點頭。

從這一次睡前交談後,大寶基本很少尿褲子了,偶爾玩盡興了忘了,也不會害怕地躲藏、不承認,主要是當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大寶尿褲子這件事,不會再給我帶來太多壓力,我能夠平和地對待這件事了。


很多時候,導致我們失控的並不是情緒,而是情緒背後代表的壓力,當我們對一件事很無助的時候,這件事就會成為我們大吼大叫的觸發器。

當我們能理解這一點時,就能找到解決情緒的方法,


周昔育兒


我也深有同感,真是不想大吼大叫,喊完之後就後悔,關鍵是現在這孩子,乖的時候可愛的想摟著他不撒手,可一旦熊孩子爆發真是招架不住。就比如說,一次領他去商場坐電梯,就是扶梯的那種,扶梯兩邊不都是玻璃嘛,他用手掃那個扶梯的玻璃,我說,"寶寶,不要用手摸那個玻璃,玻璃容易割傷手。"和顏悅色的反覆說了幾遍,就像沒聽到一樣,收還是在那劃了來劃了去的。電梯到了,事兒也就暫時過去了。

第二天,我發現他手指頭上轉圈有個劃痕,剛開始我沒反應過來,我問他怎麼弄的,他天真的,狡黠的樣子:"不知道呀!"後來,我才想起來,那個扶梯兩邊的玻璃和玻璃之間是有縫隙的,手劃過之後,肯定就容易劃傷手指呀。我和他爸告狀,說這孩子管不了,說也不聽。我就喊了一通。

事後,覺得孩子教育不能這樣,但也不得要領。我就試著在他和我都高興的時候和他談心,說他要是不喜歡我這樣子,可以監督我,提醒我,我會改正的,但是他也要改呦,答應的好好的,可是屢教不改呀!


A程洋襪業


說起吼,讓我想起了這些天的行為,哎,有點後悔。

我兒子這些天在家快憋瘋了,當然我也是,兒子天天在院子裡搗鼓,時不時的會聽見外面咣噹咣噹的聲響。有一天我聽見聲音出去一看,兒子手中拿著扳手、錐子、錘子在拆自己的自行車,我一把奪過他手中的工具,忍不住對他吼了幾句,把他吼哭了,看到兒子委屈的樣子,我心中一陣後悔。現在再對他吼,沒反應了,他只是站起來看著我,兩眼一翻白,一副愛咋咋地的神態,讓我氣急敗壞,對他又是一陣亂吼。

被吼後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1.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2.懦弱,沒主見;3.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我們有一種本能的排斥,不知道怎麼和我們相處。

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當我們忍不住吼了孩子我們要做到這幾點:

1.安撫孩子。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父善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親情”。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給自己幾分鐘時間緩和,待到情緒平復後,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雖然我吼了你,但對你的愛一點都沒有減少。下一次,我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2.引導孩子表達情緒。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影響,感到恐懼,抗拒這種能量。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如此,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3.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想自己完美,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   

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能力的一種否定,是一種對錯誤的不接納。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仔細想想,吼是一種無能的表現,讓自己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大減,沒有了以往的威信,所以以後儘量不吼孩子,好好交流,重塑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發火生氣時想象孩子也沒啥不可原諒的,又不是什麼天怒人怨的事,也就能心平氣和的和孩子好好溝通了。



分享就這麼多,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有其他問題可以關注、留言或私信。


誠佑爸爸育兒分享


我有兩個孩子,現在家每天都是被氣死了,每天還要不停的打卡學習。感覺自己要崩潰了,其實自己有時管不住自己的脾氣,明明不想吼他們,可就是忍不住。發過脾氣之後又後悔了,孩子們永遠好像不會和我記仇一會就媽媽長媽媽短的叫起來,每每在這個時候自己就更加自責。寶貝們媽媽想告訴你們媽媽雖然脾氣不好但媽媽愛你們的心不會改變。願你們平安快樂,幸福成長。永遠愛你們我的寶貝!





夢林兒


帶小孩子真的很辛苦,我就算是一個娃,我也會忍不住發火,壓力很大,再說了,身邊肯定是沒人幫忙,自己一個人在忙著,忙不過來,那個時候,我都老了一圈了,現在出去工作,只有工作上的壓力,壓力不大,只有帶小孩子的時候,沒錢帶娃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憋屈,想給小孩子吃點營養的都得省著點花,花多了還會被說,自己就吃我媽從工廠裡帶回來的飯菜吃一整天,有時候餿了也吃。


荒野女巫的傳說


我也深有同感,相信很多家長都是這樣,都知道對孩大吼大叫不好,吼完自己會後悔,但是每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時,就又忍不住大吼大叫,比如每次做作業的時候,讓寫個作業給他說幾遍他都不動或慢吞吞,或者是寫字的時候邊寫邊摳手指邊咬鉛筆邊玩玩具,簡直只有幾個字,他能給你寫半天,說了很多遍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這樣家長不由的就急了,每次寫完字以後或者玩完玩具以後讓他去收拾東西,說了無數遍都不動,真的讓人很頭痛,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小老百姓的日常


我們都是凡人肯定有情緒,我寶寶八個月的時候因為換了個睡覺環境,所以一直哭得我睡不著我狠狠地打了他的屁股後自己心痛又後悔,所以我想:打寶貝是把自己的不開心過渡到寶寶身上了,這樣反而傷害到我們兩個人,後來我有情緒的時候就深呼吸或者自己先離開一會。


Ansonsmammy


我一點兒不想對寶寶大吼大叫,可就是忍不住怎麼辦?

我是7姐,回答您這個問題。

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出現過,畢竟我們誰也沒有培訓就成了家長。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當家長。所以呢,先給自己一個接納!不要後悔和自責!

首先先問一下自己,你是真的愛孩子嗎?你的回答一定是自己生的,怎麼能不愛呢?就是因為愛才會吼他,甚至因為愛生恨,恨鐵不成鋼。所以從這個回答能看出來,愛的極端就是恨。

家長愛孩子,但是不會愛,所以造成了用吼,用打,用罵的這樣的形式。家長首先要學會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你對孩子的愛。

遇到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用另外一個維度來看這件事情。就是家長從自己家孩子的問題中跳離出來,想像一下,你看到的是別人家的孩子。

也就是從問題思維跳到事件思維中來考慮問題。用這樣的心情來面對孩子的問題。相信你的情緒就會有所控制,你同樣也能想出一些方法來給孩子進行情感溝通,做到好的情感引導。那結果也會朝著你所引導的方向發展。

假如這個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他的媽媽向您說孩子的種讓他的不高興,你會怎麼回答呢?您就用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心境去給孩子做溝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自己放平情緒慢慢說!

只有您能靜下來,慢慢說的時候,你才從問題中跳離出來,因為很多時候問題的表面不是問題的核心,不是本質。



這位家長,您從無意識的錯到有意識的對,肯定還是需要有一個時間的。在您吼了孩子之後,會有覺察,你已經比很多家長成熟了!相信只要你改變一個角度,看到孩子的問題,然後再靜下心來去想,怎樣跟孩子去表達,這樣您對孩子的引導就會是成功的引導,孩子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好!


我是七姐,專注育兒領域,分享家庭教育心得,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