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機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社會踩了一個急剎車,打亂了正常的生產、生活和學習節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涉及每一個人,也給教育提供了許多鮮活的素材。對教育系統而言,這個特殊的假期必將成為每個學生的一段特殊經歷。將疫情防控正能量轉化為教育資源,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應成為值得珍視的德育契機。

疫情危机,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

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本質

教育的實施主體是人,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是人的生命延續和生命價值的實現。要認識“生命”。面臨來勢洶洶的疫情,學生心中有太多未知,並由此產生恐懼。高校要精心策劃,加強宣傳,幫助他們打破未知,充分了解各類信息,學習科學知識,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過程,逐步消除恐懼。

要敬畏“生命”。針對此次疫情,專家表示,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人有較大的可能。要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尊重自然規律,保持敬畏之心,愛護野生動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要珍惜“生命”。面對肆虐的新冠病毒,科學的應對方法是什麼?要理性疏導,教育學生珍惜青春,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採取最科學的措施保護自己、愛護家人、幫助他人。要賦予“生命”價值。“天使白”“警察藍”等平凡的人們衝在抗疫一線,為生命護航,演繹最美“逆行”。

要引導學生以個體的生命為著眼點,在與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諧關係的過程中,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用鮮活的例子告訴他們,責任、擔當和奉獻是生命的價值體現。

疫情危机,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

引導學生掌握生存知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即培養完善的人。”要認知“生存”。疫情之下,無人能置身事外,人人都是一道“生存的防線”。有人選擇故意隱瞞,有人毅然勇敢逆行,有人安心居家抗疫,有人熱血千里馳援。要引導學生看清種種生存狀態的選擇,樹立正確導向,強化風險意識,讓他們學會正確選擇併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負責。

長時間在疫情影響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外人隔絕的居家或留校生活,甚至面臨隔離、治療狀況,確實會給學生帶來緊張、恐慌的心理。要引導學生重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認識到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環境相適應的歷史。要積極適應環境,愛護自然,以好的“狀態”和“生態”求好的“生存”。

要挑戰“生存”。疫情期間的生存狀態都讓人不同程度存在“焦慮感”和“窒息感”,學生在認知、情緒、行為、人際交往和軀體方面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要引導他們備好“意志力”這把生存的“鑰匙”。看到很多人的生存過程半途而廢,甚至失去生命,就在於沒有堅強的意志力。要進行意志力培養,不僅適應生存,更要挑戰生存,不斷增強生存的能力。

要智慧“生存”。人和動物都有生存,區別在於動物只靠本能生存,人靠本能和智慧生存。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政治引領、科技賦能、依法防控、博弈抉擇,人類智慧“各顯神通”。學生在抗“疫”期間最關注其安身立命的“三業”,即“學業”“畢業”“就業”問題。要為他們架設“停課不停教、不停學、不停研、不停育”的橋樑;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畢業生的影響;為他們“無縫”對接就業之門。多措並舉引導學生在生存挫折中開發智力,用好智能工具,理性辯證對待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輿情,在防控疫情中錘鍊智識、智慧生存。

疫情危机,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

引導學生了解生活常識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要懂得“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拷問了國人的生活信仰和生活習慣,重塑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要開導他們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磨鍊中找對方法,引導他們開風氣之先,引領新生活時尚,樹立“免疫力才是核心競爭力”的新生活理念。要熱愛“生活”。疫情讓生活慢了下來,絕大部分學生被迫宅在家中,一些人發出“無助、無聊、無奈、無力”的感嘆。要培育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則意識,使自己的生活有趣、有益、有情,達到人生的意志自律、精神自在、靈魂自由。

要創造“生活”。疫情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能在很多方面促成機遇。要引導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各方面找到平衡點,並進一步培養愛心、公心和責任心,形成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生活追求。

要幸福“生活”。疫情防控中湧現了不計其數的生動典型,充分彰顯了黨的領導中流砥柱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這些都是師生安心、暖心、放心的力量之源。要善於從可敬、可親、可信、可愛的實例著手,引導學生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幫助他們回答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歷史課題。要引導他們冷靜思考抗“疫”之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倡導過自然、生態、簡約、高雅、文明、和諧的幸福生活。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統籌:周世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