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寶寶黃疸高讓住院;但別的媽媽都說自己回家觀察護理就成。家長到底應如何應對?

用戶5093014258006


您好,請問您

首先建議您跟醫生明確下寶寶是正常的[左上]生理性黃疸還是不正常的[左上]病理性黃疸,還有要考慮下寶寶是不是足月出生的。另外還有一種是[左上]母乳性黃疸,當然母乳性黃疸的比例很低只有大約1%。

一般情況下,寶寶出生3-4天后皮膚開始發黃是正常的黃疸,多給寶寶曬曬太陽,多喝水,母乳讓黃疸隨著尿液和💩排除體外,一兩週就會消失,不會對寶寶產生影響。[比心]不正常的黃疸通常出現的更早,在寶寶出生24小時內就會出現,如果醫生給您的寶寶檢測的膽紅素水平降低,就不用擔心,但如果膽紅素水平很高而且上升的很快,需要對寶寶進行治療,比如放在藍光箱中,喝更多的液體,以沖淡多餘的膽紅素,排除體外。[比心]如果母乳餵養後黃疸水平升高,停止哺乳12-24小時膽紅素水平又降低,可能是母乳性黃疸。

[大哭] 我家寶寶剛出生就有黃疸,在[鼓掌]藍光箱中烤了一次,後來出院醫生給開了種[擊掌]藥,吃完後寶寶一天拉好幾次,不敢再吃了,就在家[鼓掌]曬太陽,[鼓掌]喝水,將近半個月才達到正常水平。這個過程作為父母很焦慮,我非常懂你現在的處境。

所以具體您家寶寶屬於哪類黃疸,您可以參考參考,希望對你有點幫助,當然最好去比較權威的醫院看看(如果您對社區醫院的建議心存疑慮),畢竟黃疸雖然很多孩子都有,但是如果太嚴重還是會傷害寶寶的[傷心]腦部損傷。




喜寶和媽媽筆芯


我們家二寶剛出生時,醫生沒有檢測出黃疸過高,但是14天去做檢查時,就測出黃疸過高,醫生開了住院通知單,但是外婆他們堅決不同意二寶去住院,因為覺得二寶太小了,自己一個人在醫院,怕醫院醫生照顧不好,最後和醫生溝通開了點益生菌,回家又用茵陳,梔子每天煮水給小朋友洗澡,然後開始曬太陽,一週去醫院做一次測試,每次去都是提心吊膽的,就怕指標沒有變化,又擔心對小朋友造成什麼影響,期間無數次我都想讓小朋友去住院照下藍光,每次都是在爭吵中妥協,基本上快2個月左右,才算指標恢復正常,心裡那道防線才算徹底擱下,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每一天都是淚啊,心裡壓力太大了


海怪怪



14339706


醫生說黃疸高讓住院,還是應該聽醫生的,黃疸太高還是要照藍光的,母乳性黃疸,需要暫停母乳,讓孩子黃疸退下去再喝母乳就可以了。我家孩子出生沒幾天也是黃疸高,而且還是母乳性黃疸,因為一直升高,醫生要求照藍光,就住院了,住院期間孩子喝的奶粉,把母乳停了一段時間,孩子出院後繼續曬太陽,隔了幾天才開始母乳餵養,一切正常沒有問題。


愛在醉後


我女兒出生時是在臺州醫院,當時寶寶不能正常順產只能剖腹產,我住院一個星期就在快出院時,檢查出寶寶黃疸有點嚴重,當時醫生要求住院觀察,我們也就聽醫生的住院了……



生活紀錄儀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鞏膜、皮膚、黏膜、體液和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的現象,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引起黃疸的原因多而複雜,病情輕重不一,重者可導致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常引起嚴重後遺症。

(一)生理性黃疸

出生2~3天后出現,第5~7天達高峰,足月兒在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至第3~4周。不伴有其它臨床症狀。生理性黃疸者血清膽紅素值不超過12mg/dl(205.2μmol/L)。

(二)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

2.黃疸嚴重,血清膽紅素>12.9mg/dl(221μmol/L), 早產兒>15mg/dl(256.5μmol/L)。或每日血清膽紅素上升超過5mg/dl(85μmol/L)。

3.黃疸持久不退,持續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4周)。

4.黃疸消退後,又重複出現或進行性加重。

5.血清結合膽紅素>1.5mg/dl(26μmol/L)。

1.隨母親出院的新生兒,回家後,可適當曬太陽(注意遮蓋眼睛,保暖)、多喂水。可停3天母乳餵養,排除母乳性黃疸。可每2-3天帶新生兒到醫院檢測膽紅素(經皮測,無創傷,無痛苦)

2.觀察生命體徵: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傾向,觀察患兒哭聲、吸吮力、肌張力變化、精神反應等,有無抽搐,判斷有無腦紅素腦病(核黃疸)發生。

3.如果黃疸持續不退,可到醫院測膽紅素,醫生先目測皮膚黃染情況,然後經皮測(適用於28天內的新生兒),必要時抽血檢查相關項目,聽取醫生的建議。

4.黃疸可大可小,如果膽紅素高,造成腦損傷;如果膽紅素不高,但持續時間長,不退,會造成嬰肝綜合徵,對小兒的肝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用戶1902308491861


你好,我是營養師,希望接下來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我覺得如果你想要聽別的媽媽的建議,讓寶寶在幾種護理,你必須具備幾個能力:

1、你是二胎,你的大寶也有過相同經歷,但是後來自然好了;

2、你懂新生兒黃疸護理,並且知道發生原理;

3、可以判斷黃疸的浮動是否在正常範圍;

4、如果發生緊急情況,你有快速去醫院的優勢,保證不出意外。


如果沒有,那我還是建議聽醫生的。

原因如下:

1、醫生比較專業

黃疸的問題可能說大不大,但是一旦形成問題就是大問題,這是家長要注意的。醫生的專業性,可以避免不專業的誤判導致的嚴重後果。

在醫院,對於黃疸高的寶寶,護士都會定期來檢測寶寶的黃疸值,並且經驗豐富,而且也會根據寶寶黃疸的變化情況,做簡單數據分析,供醫生參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我們看不到的問題。

3、避免自己瞎擔心

你可以通過醫生專業的醫學觀察,直接瞭解寶寶目前情況,會更加放心。如果是醫生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更加沒有辦法了。


所以,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醫生建議就醫了,還是及時去就醫吧!每個寶寶的情況都不一樣,不同天數黃疸變化值都不一樣,所以對於寶寶健康問題,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

希望你家寶寶黃疸早日恢復正常,一切健康。


我是營養師謝瓊,想了解關於母嬰健康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母嬰營養師謝瓊


謹遵醫囑,道聽途說只會害了寶寶,錯過最好的醫療時間。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專業判斷。

黃疸,是由於血液中膽紅素濃度過高,以至於皮膚粘膜出現肉眼所見的黃疸。

事實上,大部分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之所以叫生理性黃疸,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

生理性黃疸不需治療,注意新生兒的保暖,適當提早餵養,供給足夠的水分和熱能,及早排出胎便,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可以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

新生兒生理性黃疽的特點是,大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3-5天時最嚴重,足月兒一般在7-14天消退,早產兒一般在2-3周消退。

建議寶媽帶寶寶到大醫院重新去做檢查,要是檢查結果還是說黃疽高。那這個時候必須得聽醫生的,住院了。





冉寶嫲嫲


這位媽媽黃疸是嬰兒出生後,大多數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黃疸,這件事可大可小。我看到的大部分嬰兒都會平安度過,但也見過一個嬰兒採取換血治療方式後還是離開了。(據嬰兒母親說,他的孩子是血型不合溶血癥)總體來說在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時候最好還是聽醫生的建議,因為我們得相信醫生是專業的。下面是我給你收集關於黃疸的一些資料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1.新生兒為何出生後會出現黃疸?出生前,胎兒生長於媽媽子宮內,相對於大氣來說是低氧環境。與高原生活的人們一樣,會出現紅細胞增多現象,以增加血液攜氧量。出生後,嬰兒開始通過肺與大氣行氣體交換。氧氣增多,大量紅細胞變多餘,體內衰變形成引起黃疸的物質——膽紅素。因此皮膚變黃。

2. 新生兒黃疸到底是生理現象,還是病理現象?如果不是因為血型不合溶血癥、嚴重感染或一些先天代謝異常引起黃疸,可考慮生理性黃疸。體內膽紅素增加引起的皮膚黃疸不會對嬰兒造成直接損傷,只有膽紅素進入大腦,才可引起腦損傷。也就是說僅高膽紅素血癥才有可能對嬰兒大腦造成損傷。

3. 不要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就是問題。如果沒有達到需要光療的指徵,也就意味沒有到達高膽紅素血癥的指標,就不會出現黃疸對大腦的損傷。如何協助嬰兒退黃?出生後儘快開始母乳餵養。初期可在嬰兒吸吮乳房後,適當借用吸奶器,刺激乳房儘快產奶。多餵養,促進嬰兒排便,促進黃疸排出。

4. 嬰兒黃疸的嚴重與否與黃疸持續時間無關,只與黃疸程度有關。如果出生一週後,黃疸指數不高於18毫克/分升,就應繼續堅持母乳餵養。有些母乳餵養嬰兒黃疸持續可達2-3個月。不要僅僅因為存在黃疸就懷疑堅持母乳餵養的正確性。僅個別母乳餵養兒出現高膽紅素血癥時才需暫停母乳餵養幾日。

5. 新生兒黃疸包括母乳餵養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母乳餵養性黃疸是因早期餵養不足,排便少,致膽紅素積於體內,造成皮膚黃疸。多於生後5-7天始逐漸消退。母乳性黃疸從生後幾天開始,可持續2-3個月。個別嚴重者,可暫停母乳。只要黃疸不重,不需治療,既不影響生長,也不影響疫苗接種。

6. 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缺乏一種酶有關,致使體內黃疸代謝減慢。只要黃疸水平低於14mg/dl(240mmol/l),就不必給予暫停母乳、服用退黃藥物、照光等治療。雖然對於嚴重母乳性黃疸,可暫停幾天母乳餵養,但真正需要暫停母乳餵養的機會很少。只要黃疸不重,持續時間長對孩子沒有傷害。

7、母乳餵養嬰兒的黃疸可持續2-3個月,只要黃疸水平沒有高過14mg/dl (240mmol/l)無需給與干預治療。輕度黃疸既不影響嬰兒的生長髮育,也不影響嬰兒臟器功能。輕度黃疸時完全可以堅持母乳餵養

8、嬰兒出生後一週之內出現黃疸是否屬於正常現象,可依黃疸程度判斷。若程度超過14mg/dl,醫生會考慮是否與溶血、感染或入量不足有關。不是疾病原因所致的黃疸,儘可能通過多餵養,增加排便量達到退黃效果。因引起新生兒黃疸的膽紅素只能通過排便排出體外。照光只做為輔助治療。

9、黃疸是否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不在於維持時間的長短,而在於程度。母乳餵養兒黃疸持續時間可達2-3個月,只有膽紅素水平超過14mg/dl才需給予干預治療。不要因黃疸持續時間長,就額外添加奶粉或停止母乳餵養。再有,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偏稀,次數偏多。只要生長正常,沒必要服用任何藥物。

10、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早期非常常見的現象,只要黃疸水平不超過14mg/dl或240mmol/l,不需要特別治療。服用微生態製劑等會對退黃有一定幫助,但增加餵養是退黃的最主要措施。多吃奶,多排便。引起黃疸的膽紅素會隨大便排出體外。服用任何藥物後嬰兒出現明顯不適時,應該停止用藥。

11、紫外線包括紫外線A、B和C。其中紫外線C被大氣層遮擋,紫外線A和B能夠照到地面。紫外線B照在皮膚上可以促進皮膚產生維生素D。可惜,玻璃可以遮擋紫外線B,也就是說,隔著玻璃曬太陽不能促進皮膚產生維生素D。紫外線A可以穿透玻璃,照在皮膚上,可以幫助新生兒消退黃疸。

12、過去,遇到孩子臉發黃,馬上會聯想到"黃疸性肝炎",現在需先排除黃色食物吃的過多,比如:胡蘿蔔、橙子、南瓜等。特別是給孩子提供的是市場上購買的泥糊狀罐裝食品,很多都含胡蘿蔔或南瓜。若黃色食物食入過多,孩子又沒有任何除了皮膚髮黃以外的其它不適表現,應調整飲食在家觀察。


可樂媽


那得看是什麼醫生,你找個中醫看試試???

其實醫院對黃疸也沒什麼辦法,現在就是照藍光,過去沒有藍光也就讓你回家自己養著嘍。

照藍光和曬太陽沒什麼區別,父母讓你回家是因為他們那一輩沒藍光都是回家的。

藍光也有利有弊,為什麼要蒙上眼放進箱子裡?還不是因為輻射大???

醫生出於推卸責任考慮,會把最嚴重的後果告訴你,但大部分人不會那樣,所以就需要父母來權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