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多讀書,不然你的世界觀會由那些平庸之輩塑造”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讀書之於世界觀的形成

隨意翻看頭條提問,看到這個標題,進來說幾句我對您這個觀點的理解:

一、多讀書,而且是讀好書,確實有利於良好的世界觀的塑造,那麼什麼樣的書有利於世界觀的塑造呢?我認為是哲學,因為哲學,可以引導我們去思考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什麼。但話又說回來,目前的世界,能靜下心來讀哲學的,有幾人呢?!

二、多讀書顯然是不夠的,關鍵是還得學會思考,不思考,讀書者的世界觀仍然會被別人塑造,目前已出版和發表的紙質書籍和網文良莠不齊,不去思考,天真的以為白紙黑字一定就是正確的,天知道會把人影響成啥樣。

三、這裡您說的“平庸之輩”到底是哪方面平庸呢?“平庸之輩”的世界觀一定是錯的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是誰,人家的一些閃光處、優點都應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哪怕只有隻言片語。


園藝與生活


我贊同“人要多讀書”的觀點,但我認為“人不多讀書,世界觀會由平庸之輩塑造”是片面的。

第一,人要多讀書,因為讀書是人成長和發展最廉價而有效的投資。

在人成長、發展的過程中,相比於實際工作中的經驗積累、社交應酬等方式,讀書是最廉價而有效的投資,因為我們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和見識,引領我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奮鬥目標、發展路徑。

第二,你的世界觀由誰塑造取決你的人品、靠近什麼樣的人,這跟讀書多少無關。

1、近朱者赤

不管你書讀得多與少,只要你人品正直、善良、上進,你會主動靠近那些比你優秀的人,並被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所影響,從而讓自己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

這種情況下,你的世界觀是被社會精英人士、主流價值觀所影響和塑造的。

2、近墨者黑

不管你書讀得多與少,如果你貪圖享樂、不求上進,甚至心術不正,滿腦子壞水,你都會主動靠近那些思想骯髒的人,並和他們沆瀣一氣,相互影響。

這種情況下,你的世界觀就是被平庸之輩甚至是邪惡之徒在影響和塑造。

<strong>

所以,雖然人多讀書一定會對自我發展大有裨益,但世界觀的塑造被誰影響和塑造取決於自己的品行、好惡、與誰為伍,不取決於讀書的多少。


風動雨中山


我想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初中的時候,我把教育局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一本不落地全給讀了一遍,還額外讀了很多推薦書目之外的,比如如果推薦的是巴金的《家》,我就會把家春秋都給看了;推薦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我會連帶把《小桔燈》之類的也給看了。國外篇中的但丁、卡夫卡、列夫托爾斯泰、莫泊桑、培根等等,也差不多是這種讀法,推薦的加上幾本作者的其他書籍。

其實像《復活》、《十日談》、《變形記》之類的,現在想來,作為一個初中生斷然是讀不懂的,並且,那麼多的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其中的人物、情節讀多了基本上也就忘了,除了極少數的令人震撼的場景會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但大部分還是忘了。

那麼,如今看來,讀那些書是不是值得?或者換個問題,在還讀不懂的年齡讀一些因為不懂所以註定會忘卻大部分的書,是不是值得?

比如說,《十日談》裡充斥著出軌和謀殺,《復活》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以及深刻的人性等等,作為一個孩子根本懂不了,如今除了書名(大部分書名也都忘了,不過這些書倒是一直都留著,還想以後留給小孩讀,也不知道TA喜不喜歡)其他的我也說不出什麼表明我真的一字一句地讀過。

那麼,是不是值得?

非常值得。

因為,讀書多了,語文就會好(不是指考試的那個語文,是真正的語文);語文好了,信息表達和獲取的能力就會有非常好的基礎。而且,讀得多了讀書速度就會快,如今這個時代,你要是讀書讀得快,簡直爽飛,看啥都快,看小說快,看論文快,看八卦也快。

說到小說,我一直覺得小說是我們所能獲得的代價最小的人生體驗,尤其是高質量的小說。我後來心理學讀得好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小說看得多,當然,電視劇、電影看得也多。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總之,只要你讀書讀的是文字,不管有沒有記住什麼,你讀得多,就能讀得快。

第二個故事:

我的高中是上海中學,上海最好的高中,這也是一所以應試為名的學校,全是學霸。

我高一高二的數學老師也是全上海最好的數學老師之一,他姓況(這之一其實萬分不想加,他在我們心中就是最好),後來我們高二的時候他還被關了起來去出高考卷子,之後幾年年年被關。

有次課上,況跟我們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今你們學的公式、定理、解題方法等等,十有八九你們進了大學就會忘,只要不做家教,半年內就能忘得一乾二淨。但是,你們還是要好好學,因為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定理是怎麼出來的?一道題有幾種解題方式?除了最常規的解法有沒有捷徑?不同的方式背後思路區別在哪裡?等等,這些才是你們真正要掌握的。應試是為了高考,但除了應試,對你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未來的生活和工作。”

況不僅這麼說,還這麼做。

學校每週都會給我們1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做一份其實至少需要90分鐘以上的數學卷子,俗稱週週練。大家都知道的,數學卷子最後都會有一兩道大題目,出題老師一般會為我們湊個整數,能不能經過複雜的運算得出一個整數,也是我們自判有沒有做對的默認標準。

但是!

有那麼一次,怎麼算怎麼都是一個非常非常奇怪的分數,怎麼看都不像對的答案,特麼急啊!最後也只能心驚膽戰地交了上去。

後來況告訴我們,他故意的,為了訓練我們計算到最後一刻,即使結果很奇怪也臨危不懼相信自己的能力。

所以,其實況說的話和他的做法已經回答了問題,就是,即使忘了知識,只要你讀了、思考了、實踐了,哪怕知識全忘光了,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就永遠都是你的。因為,知識想拿總能在短時間裡拿起來,但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的養成卻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與磨練。

第三個故事:

我現在在讀博,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心理學我很愛很愛,從初中起就愛(對,我初中的時候還讀過好幾本心理學的書,其實一開始讀的哲學書,讀著讀著就讀到了心理學。估計是因為小說看多了,就會想人活著到底是為何,於是就讀了哲學,還讀過禪啊、佛啊之類的,如今也幾乎都忘了。)

說回讀博,讀心理學真的非常非常有趣,但是讀博很無趣,因為讀博有些時候跟高中、大學差不多,有很多時候都在應試,我不喜歡純粹為了應試的學習,一度厭學到想要退學放棄學位。比如說,為了拿學分,我研究過為什麼東歐社會主義會失敗,但是,這跟我要成為心理學家這理想有什麼關係呢?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河合隼雄老先生的《給未來的記憶》或者《心理治療之路》一書(當時兩本差不多一起看的,具體是哪本也忘了),書裡寫到他也經歷過十分艱辛卻又感受不到太大意義的讀博經歷,一度也十分掙扎和困惑。

在書裡,河合說:“那是因為我們需要學習經受這種強度,心理治療的強度絕對更高。不能做出超常的努力,根本不要想跟別人站在一個平臺上說話。”

所以,其實是為了信念。

堅持讀書,堅信自己可以讀完一些東西,堅信自己可以承受讀書的強度——無論讀的是什麼,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信念,並且這份信念會讓我們抵達心中的目的地。



小蟲二大飾界


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在後天生長的過程中慢慢樹立並健全起來的。所以智者一再呼籲:接受系統的教育,多讀書、讀好書。多聽智者言,多向智者問……這樣,對一個人世界觀的塑造,確實是大有裨益的。

書,特別是好書,在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和塑造上,就像一個睿智的長者,就像一個足智多謀的聖賢,像涓涓細流般不斷給予諄諄教導,循循善誘,慢慢的將你引向道德的高處,靈魂的深處……讓你站在一定的制高點,客觀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善念地處事待物……

如果讀書少,讀好書更少。看待問題就自覺不自覺地人云亦云,遇到事情就會青紅皂白難分,糊里糊塗,使蠻勁,亂揮棒,輕易被人利用不說。最可怕的,是你的世界觀很有可能被綁架,被平庸之輩塑造,甚至輕易地就被“洗腦”了!

俗話說,寧肯給智者提鞋,不肯與糊塗蟲同財!

說的就是“近朱赤”,近智者聰。

多讀書,讀好書,近智者,拜良師益友為師。多實踐,多探求,多思考……對世界觀的正確樹立和塑造應該才是捷徑!

魯迅先生說:世界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荀子《勸學》曰:“學不可以已。”

應該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戊子WMT


人生在世上,總想多經歷點世事,以促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豐富多彩,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然而,一個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經歷一下。那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讀書,它能瞬間讓你經歷豐富起來,讓你內心強大起來,讓你超越同事同輩,彎道超車,你相信麼?

現在,許多人已經不再相信書了!社會上也流行一種觀點:讀大學沒有什麼用!他們的論據是社會上的大學生滿街都是,但是他們卻找不到工作,還不如一個農民工,還不如一個外賣的,你可以想想他們的思想是多麼的消極和無奈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畢業後便不再學習了。然而,事實上是,學校只是教會我們該如何學習的地方,教給我們學習的知識點,並沒有教會我們做人處事,所以,學校的生活,它應該是我們學習的起點,實在不應該是我們學習的終點。

我們只有繼續持續地學習,保持一種學習的動力,那就經常看書讀書吧!經常看書的人更瞭解現象背後的道理和原理!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事,背後其實是有經濟學、心理學等原理在的。讀過相關書籍的人,就會因為知道這些原理,而看到事情的本質。比如說你去一個快餐店,店主把一個漢堡定價16塊,包含這個漢堡在內的套餐定價為20塊,這時你就不大可能會去選擇漢堡,而是會選擇套餐。你會覺得沒錯啊,因為套餐便宜啊,所以我當然選套餐。

其實,這背後就有一個叫“錨點效應”的原理在。漢堡的16塊定價就是錨點,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為參照點了,而以它作為參照點,套餐20塊當然很便宜。也就是說,人家給漢堡定價16塊,就是為了讓你買套餐的。

你要是找中介買房子,假如你看好一套房,中介八成會主動給你找同小區的其他幾套房,並且會先帶你去看那些在你看來不咋地的房子。

為什麼這麼做呢?就是為了讓一個性價比較差的房子作為錨點,作為參照物,這樣你再去看自己想買的房子,兩相一比,你會一定覺得自己的眼光特別好。於是一高興,這筆交易就成了。

有些東西是要個人領會才能理解得,多讀書,知識增多了,眼界擴大了,心胸變廣了,這樣你就會對世界的萬事萬物瞭然於胸,胸有成竹。每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時候,原來你可能諮詢同事,長輩,領導,現在你可以搜尋一下你大腦中的類似的事例。比如,當你面對一群人反對你的時候,你可以想象一下秦始皇是什麼做的,哲學家王陽明是如何做的,唐明皇是如何做的……你可以比較一下,哪種方式才是最優的,後果最小的,你會不動聲色地做了最明智的選擇,這就是讀書的好處。綜上所述,你多少能知道讀書的好處了。

小說讀多了,你會見到各種跌宕起伏的人生,各種醜惡和掙扎,各種低劣和媚俗,各種憔悴和不甘,各種無奈和幽暗,你會讀到各種人世間沉淪的故事,從此之後你不管面對什麼事,都是你內心深處早已體驗過的黑暗橋段。

歷史讀多了,你會見到各種大勢,各種被命運洪流裹挾而去的微小個體,你會發現人的渺小,世事的既定和多變,愚蠢的重複和偶然閃現的微光,那微光如曇花一現,以至於你毫無信心能在有生之年遇見。

哲學讀多了,你會見到各種價值觀的形成,各種質疑的微妙,你會發現自己原本堅定相信的不過是一場虛妄,你原本嗤之以鼻的居然蘊含道理,你會不再執著於曾經那些堅守,你會用更思辨的目光看到這個亦真亦假的世界。

社會學讀多了,你會發現那些司空見慣的事情,其實都其來有自,你會發現人類社會不過是一張想象中的草圖,自以為是的運作,你會發現有些溫暖的事情,其實背後都隱藏著冰涼的考慮和目光,你是系統的一分子,你輕若浮萍。

有時間多讀點書吧,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有自有黃金屋,書有自有顏如玉。


未初心之助


贊同這觀點,人要多讀書,不然世界觀會被那些平庸之輩塑造。嗯,一點沒錯,就是這樣!可能有朋友會不認同:說社會也是最好的大學,不讀書甚至少讀書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是,若不多讀書,又拿什麼方法、知識、技巧去看懂社會?瞭解社會?解決生存,生活中遇到一切麻煩困擾?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多讀書,踏入社會後還是要多讀書,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現在也得了專家學者的推崇,大眾認可。當然,讀與不讀也是個人的自由。

多讀書,是瞭解世界,打開眼界的最好途徑,也是自我昇華最快捷徑!

不讀書或者少讀書,眼界,見識都會受到很大束縛,現實裡,一個人生活的環境,畢竟只有巴掌大那麼一塊,要增加自己眼界,增加見識,必須多讀書,多瞭解各種信息資訊,才可以跟上這個快節奏時代不至於被淘汰。我們每天刷著的頭條,接受的海量資訊,何嘗又不是在學習呢?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固定,也即是自己眼睛大腦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固定,我理解的平庸世界觀就是隻盯著面前一畝三分地,沒興趣追尋遠方,滿足於眼前安逸享樂。一個人如果經常混於這樣的環境,圈子,再高大上的世界觀,也要受到影響,物以類聚,人與群分還是有道理的。

鳥擇良木而棲,人擇君子而處,心擇善良而交

一生中,我們都是在與人打交道,形形色色,三流九教的各種人物都有可能遇到碰到。物競天擇的法則什麼時候都實用,選擇和什麼樣的人相處,深交都會帶來截然不同結果,鳥兒都知道選擇好的木材棲居,何況我們人呢?選擇與君子相處深交,與善良同行,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增加自己眼界,見識的廣度深度,勤于思考,如此,那自己世界觀也不會差哪兒去,大家認為呢?


L旅者行者L


明朝戒庵老人曾經說過“人可一日無食,但不可一日無書。一日無書,百事荒蕪”。多讀書,才能跟上世界前進的步伐;多讀書,才能讓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更加完美;多讀書,才能讓我們感到更自由,靈魂上的自由,才能更加靠近我們真實的自我本身。

李苦禪說過“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從古至今就有鑿壁偷光,照螢映雪,讀書三到。日日讀書上進,才能改變自己的視野,改變自己的未來,看到更遠處的自己站在更高的山峰。臧克家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在如今這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看書對有的人來說,卻是毫不在意,也不想去看書提高自己。在古代,那些寒門子弟尋書不得的時候,尋師難得的時候,是多麼的羨慕嫉妒我們如今的時代,在這裡他們可以歡喜的盡情的吸取知識的精華,在知識的海洋裡衝浪,這才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樂趣。

魯迅先生曾經吶喊過“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是啊,如果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天,我們都要每天汲取書中的營養。讀越多的書,越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越要更加的進步,更加的做好自己。

從古至今,倉頡造字,五經流傳,詩經典籍,二十四史,一部部書,一個個時光的印跡在這裡留下他們自己的痕跡,留下他們內心的理想信念,這些書是一代代人給我們留下的財富。多讀書,讀好書,才能跟的上內心的追求,完善我們的三觀,做更好的自己。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願與諸君共勉之。



卓小軒


並非如此,首先,不可否認,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與一個人格調的養成是有所關聯的。

人們長言,多讀書,讀好書,讀書是在這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之一,一本書價值不過幾十塊錢,但我們卻能從書中學習作者幾十年的人生感悟,甚至部分經典作品,更是流傳上半年,通過讀書感悟人生,吸取精神營養。

像我最初閱讀《平凡的世界》,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通過主人公的人生歷程,讓我明白有些事情想做就去做,面對人生坎坷,當勇於挑戰,向前走

但不能夠說因為不愛讀書,個人世界觀就得由身邊平庸之輩塑造,況且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也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僅僅只是讀書一方面。

而且

平庸的定義有究竟是什麼呢?誰又能說的明白?雖不是大富大貴者,有名有利者,別人滿足自己的小幸福,做個平凡人有何不可?找到自以為舒適的方式在生活,這不就可以了。

像我姑姑,小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從來沒有上過學讀書,通俗點說就是個文盲,可是姑姑在當地卻是極有聲望的一個人,每次誰家出現什麼問題?有什麼不好解決的事情?協調不了的矛盾。都會讓姑姑去幫忙,所說出的話做出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夠讓當地的人折服。姑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對我觀念的形成也是具有一定的意義的。雖然說不出文縐縐的話語,但卻用非常淺顯的大白話給我講出了非常深刻的道理,但如果按照常規定義來判斷,姑姑也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農家婦女罷了,所以這不能夠說明普通的人給你塑造的觀念是不好的說法。

當然說了這麼多,讀書肯定是必要的,與智者同行,不過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良師益友可助你!



古月橙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其實在很多人口中的平庸之輩,說得有些過分了,其實可以稱謂知識。

可以稱作需要用的知識。真正的世界觀最後還是需要自己去領悟,只有自己領悟到的,才是你自己的。

一個人的世界觀,應該是由自己獲得。如果僅僅是看你幾本書,又或者是看他很多人的言行,就行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那隻能說,其實那是別人的世界觀。

只有你立足高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那才是你的世界觀。

只有你的行為舉止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形成自己獨特的標籤,那才是你自己。

如果什麼你都去一味的模仿,那隻能說其實你過的是別人的人生。

一個人自己的世界觀,應該是見過的世界,要麼經歷坎坷,要麼他有些海量的知識儲備,又或者說他對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些瞭解。

他已經具備了,見過生活中的大場面。

一個見過生活中的大場面人,不會慌亂,內心安定。更有著極其強大的內心。

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節奏,輕易不會改變,更不會被外界輕易影響。

所以一個人當他覺得別人庸俗的時候,其實他沒有注意到會別人帶給他的只是知識。

而能讓他生活的更好就需要自己的智慧了。

一個人的世界觀,不在於他看遍了世界,而在他內在的覺醒,他發現了自我內在的真正力量。

當你往外發展的時候,你覺得是一種辛苦和勞累。但當你往內發展的時候,那是一種覺醒和重生!


當下最美Lak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從小就在教導我們說讀書的重要性。然而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讀書止步於校園,當代的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導致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有些根本來不及思考就被下一波的“新潮流”所取代。

信息不等同於知識,知識不一定能讓人有智慧。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多的只是獲取了信息,有的真有的假,不知不覺時間從指縫中流走,回頭一看留下的只是當時大腦的刺激感。

這是我們當下社會必經階段,你需要通過這些來跟身邊的人有話題,你需要了解當下的熱點,大家看到了自己跟身邊圈子裡的人同樣的世界,就像是生活被放映遙控器卻在別人的手中。而那些被經歷,被研究,被總結的沉甸甸的書本當然被看做是一種負重,不能讓你推波助瀾,不能短時間讓你有所收穫。可是最能被留下來的其實正是這些被推敲過得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