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dj小周


顺治皇帝一生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其中他最为中意的继位人就是他与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即荣亲王。

在遇到董鄂妃之前,顺治皇帝的婚姻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幸。

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来自于科尔沁蒙古,吴克善的女儿,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这是一桩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并且主婚人还是当时的权臣、摄政王多尔衮,两人可以说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感情而言。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出于对多尔衮的愤恨,便亲自废黜了皇后,贬为侧妃。

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来自于科尔沁蒙古,由于满蒙联姻是清朝初年的国策,自己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就是来自于科尔沁部落,自然又一次被安排迎娶了科尔沁蒙古的人作为了皇后。但是两个人的感情依旧不好,迫于孝庄太后的劝阻,顺治才没有再一次将皇后废黜。

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皇帝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董鄂妃,随即便进入了其长达四年的独宠董鄂妃的时期。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将其视为“此乃朕第一子”,并有意立为太子,但是皇四子不足百日变夭折了,令顺治皇帝和董鄂妃伤心不已。顺治皇帝马上下令追封其为荣亲王,并修建了高规格的陵寝,足可见对其的重视。


董鄂妃自入宫开始就备受顺治宠爱,入宫仅一个月就被册封为皇贵妃,死后还被追封为孝献皇后,而在顺治生前册封、追封的三位皇后中,只有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子,只不过早殇了,而这也是顺治真正意义上唯一的嫡子。


顺治皇帝册立皇三子为皇位继承人,更多的是遵循了孝庄太后和汤若望的意见。

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除了早殇的皇四子荣亲王之外,剩下的七个儿子里,活到顺治去世的有:皇次子福全,时年8岁;皇三子玄烨,时年7岁;皇五子常宁,时年4岁;皇六子奇绶,时年2岁;皇七子隆禧,时年1岁;皇八子永干,时年1岁。

顺治的孩子年龄都实在是太小了,顺治想到了自己幼年登基,大权被多尔衮夺取,正是出于这样的教训,顺治想要从自己的堂兄弟中选择一人继承皇位,而他的选择便是安亲王岳乐。

安亲王岳乐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生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顺治的堂兄,时年36岁,是顺治皇帝非常倚重的宗室贵族。

起初,顺治皇帝非常希望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长岳乐,但是遭到了孝庄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一致反对。此时的汤若望已经成为了顺治的老师、任职钦天监监正,并且先后治好了孝庄太后和皇后的病,所以在颇具威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也只能放弃了将皇位传给自己堂兄的想法,继续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继位者。

最终,由汤若望建议确立得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

在所有的儿子中,顺治更倾向于更为年长的皇次子福全,于是顺治皇帝再一次向汤若望咨询了意见。汤若望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福全没有得过天花,皇位的存续便存在风险,应该从得过天花的皇子中选择。

汤若望这样建议有着非常坚实的理由,当时得了天花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只能听天由命,而且天花的杀伤力非常的强,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是得天花死的,顺治皇帝本人也是因为被传染了天花去世的,所以用这个理由更加具有说服力,毕竟当时顺治的孩子都太小了,无法看到他们的未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先保证皇位的存续和稳定,在寻他法了。

而顺治的皇子中,只有皇三子玄烨得过天花,因而这辈子不会再为天花所困扰,就这样,玄烨最终登上了皇位,而他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雍亲王府


顺治选了这个庶子作皇帝也是无奈之举。看看他儿子的情况就知道了。


皇长子:只活了89天就夭折了。


二阿哥:福全,母亲为帝宁悫妃董鄂氏,关于这个儿子,顺治曾经问过他的意愿:他说:"愿为贤王。顺治帝异之,他在这个儿子身上似乎看到了幼年时的自己。不喜欢当皇帝,如果逼迫他继位,那不就是自己成了自己的母亲,他不想让儿子走他的老路,所以退而求其次就选了三阿哥玄烨。剩下的四阿哥和 五阿哥都早夭,那么其他的就更不用考虑了。要知道当时二阿哥还是个八岁的娃娃。

还有一个原因是玄烨是皇子中唯一一个出了天花活下来的人,清朝皇室不得不说是被天花害苦了。一方面是关外的气候因素接着迁移到关内,身体肯定是水土不服的,这是外因。内因就是近亲结婚,大多在八旗内选妃,不免都是宗亲。玄烨的母亲是汉人佟佳氏,却还是得了天花,那估计是顺治本身遗传的基因让他的子嗣都体弱。清朝皇帝里面属康熙这一时期龙子产量多存活久。看康熙后宫汉族妃子偏多,且他情商极高,控制自己的情感强,不专宠某个妃子而是雨露均沾。这也是康熙子嗣多,存活久的原因。



事实证明,康熙是个好皇帝,顺治虽然自己任性妄为没有做一个称职的皇帝,他专宠董鄂妃以至于置国家社稷于不顾。他在清朝史上被作为皇帝对待后宫态度的反面教材。康熙就是以他老爹的例子把持自己的情感,不能让任何一个妃子在后宫独大,因为外戚干政也是一个难治之症。顺治为大清选了一个好皇帝这是他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了。



尼采广寒宫中坐


顺治一个儿子也不想传。

顺治登基的时候六岁,被多尔衮掌握大权,受尽他的欺压。每天还得提心吊胆的怕多尔衮篡位,小心翼翼不能得罪了那个骄横的多尔衮。他的皇帝生涯是非常苦的。

等到他病重的时候,他的儿子最大的不过九岁,算是庶子没有嫡子。他实在不想传位给儿子,让他再受一次自己小时候的苦。他想把皇位传给他一个堂哥,就是安亲王岳乐。

岳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比顺治年长13岁。阿巴泰是皇太极的哥哥,努尔哈赤第七子。岳乐执掌宗人府,是皇帝信任的兄长。顺治认为,只有他那样的有才干的成年人才能做得好这个皇帝。

结果不出意外的,这个意见遭到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立岳乐,把太宗皇帝的子孙都丢一旁,那和当年立多尔衮有什么区别?

必须在几个小孩当中选一个!顺治身心俱疲。他表示,那就找钦天监问卜,叫上天决定吧。

结果当时的钦天监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他不会中国人求仙问卜那一套,天主教也没有这样的宗教仪式。但他对于病理学有一定的了解,他告诉顺治,要选就选三阿哥,他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得这个病。这样就不会再重蹈覆辙了,至少下一任皇帝不会再是小孩子了。

病中的顺治本来就无力多考虑这事,于是就接受了汤若望的意见。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准确来说康熙帝并非是顺治帝不得宠的儿子。

对于理想浪漫主义的顺治帝来说,他的诸多儿子之中,并没有明显的几个得宠几个不得宠的。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爱妃董鄂妃生下的儿子是亲儿子,其他妃子生下的儿子,只是血缘上的儿子。

说白了就是顺治帝这个任性皇帝,对于爱妃董鄂妃是疯狂的爱,甚至是爱屋及乌,所以董鄂妃为他生下的儿子是喜欢的不得了。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一个儿子,是为顺治帝第四子。

顺治帝有多喜欢这个儿子呢,对于这个儿子可谓是倾注了唯一的感情,不顾之前三个儿子的存在,公然称之为“此乃朕之第一子”。不只是举行盛大的仪式,还因此大赦天下,这种规格比之嫡子规格还高,分明是表示就要以此子继承皇位的态度。

董鄂妃这个儿子生下数月,就夭折了,都没来得及起名。换其他早夭的皇子,死后那有什么追封和谥号,比如说顺治帝的第一子和第六子就没有。但董鄂妃这个孩子不仅是有,还破天荒的被追封为荣亲王,足以可见顺治帝对这个儿子的疯狂宠爱。

所以说康熙帝并非是顺治帝不得宠的儿子。

那么顺治帝为何最终会选择康熙帝为继承人呢。

其实这是一个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虽然史书上是顺治帝选择康熙为继承人。

其实顺治在驾崩之际,因为与董鄂妃的爱情要死要活的,又是出家又是这样那样的,孝庄太后对他是伤心透顶,所以顺治帝死后的遗诏,在孝庄的授意下,写的更像是一份罪己诏。

而顺治帝驾崩时,因为京城天花肆虐,死了不少人,加上顺治就因为天花而病亡。因此出过天花,并且顽强活下来的康熙就成为最佳人选了,因为康熙有了免疫体质,不害怕天花,避免会病亡的可能,有利于朝局的稳定。

所以以孝庄太后为首的满洲统治阶级,最终选择了康熙为顺治帝的继承人。

不得不说,努力很重要,但是运气貌似更重要。像康熙帝在没有登基之时,谁又知道他将来的作为呢,只是几个皇子中的一个选择罢了。却没想到他命大,得天花而不死,最终因为这个强悍的体质成为皇帝,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能力。


宋安之


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6岁即位,13岁亲政,23岁去世。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处在改朝换代的风口,留在人间一生虽然短暂,但从成长、施政再到感情生活都充满着艰辛、惊险,清宫四大疑案中的两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的继承人爱心觉罗.玄烨(康熙)能走上历史舞台,在位61年,开创康乾盛世,既有偶然性也是极大的必然。

康熙以非嫡非长身份即位,在清朝帝位的传继中属普遍现象。我国古代在殷朝以前是没有嫡庶之分的,嫡子庶子的差异在魏晋时代达到顶峰,唐朝时嫡子庶子在家产的分割上已经平等,只在承爵和继位时才有差别;到了明朝连庶母的地位都得到提升,清朝沿袭了明朝制度,嫡庶之分已不再明显。而清朝由于皇后无子、嫡子早夭或其他原因,只有道光是唯一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顺治颇为坎坷的感情经历也是他中宫无子的重要原因。他冲龄继位,外有强悍的叔父摄政王把持朝政,内有聪明智慧、强势的母后孝庄,婚姻上哪有自己的话语权。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母后的侄女,性子娇、脾气大,生活奢靡,3年后,被他顶住压力贬为静妃,无子;第二任皇后还是博尔济吉特氏,这次是母后的侄孙女,她个性乖巧,虽然得不到顺治的喜欢,但能聪明地讨好皇太后,后来顺治虽再起了废后之意,但没能成功实行。顺治反抗不了婚姻在政治上的需要,就对两任皇后极其冷落,博尔济吉特氏虽然占领了后宫,但没有子嗣来继续染指大清江山。第二任皇后与康熙感情颇深,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77岁才去世。

顺治后来为自己创造过生养嫡子的机会。他遇到董鄂妃,仿佛打开了感情的五彩盒,给了她绝无仅有的晋位速度,超出常规的颁诏册封大典。她所生的第四子被顺治欣喜地称为“第一子也”,俨然未来的继承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顺治会不顾阻拦再次废后,并传位于他。可惜,他俩的情深意切是福更是祸,不满4个月的儿子还没有来得及命名就夭折,董鄂妃的健康也在心力交瘁地维护后宫关系时消耗殆尽,韶华之际就香消玉损。顺治以皇后之礼下葬,追封她为皇后,只是她的荣耀也至于此。后世的祭奠不享有皇后的规制,谥号也未再被追加。

当父、母的关系不再对继承产生影响时,康熙的个人因素就占据了优势。顺治13岁时长子出生,十年间共生有8子6女;在确立后嗣时,备选人基本就是9岁的二子福全和8岁三子的玄烨。年少的福全曾表示要做贤王,而玄烨曾说要像父皇一样,面对不相上下的两个少年,犹豫的孝庄太后为此征询顺治的“玛法”汤若望的意见,他以玄烨曾出过天花可获终生免疫的理由,成就了未来的康熙大帝。毕竟健康才是基业繁盛、稳定的基础。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极其正确,三子玄烨不仅以卓越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而且在兄弟当中最为长寿;福全后来先被封为裕亲王参与议政,后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讨伐噶尔丹获胜,50岁时病故。


文史今安在


事实上顺治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董鄂妃之子荣亲王,第二是安亲王岳乐,第三才轮到皇三子玄烨。日后的康熙大帝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完全得益于一场大病,这可真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民间谚语。

少年天子 子嗣繁茂

都说顺治与后妃感情冷漠,独宠董鄂妃,可这不代表他忘记了一国之君绵延子嗣的责任。顺治有21位后妃,育有8位皇子,6位皇女。这份战绩对于一位24岁早逝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成果斐然。这8位皇子都不是皇后所生,都是庶子,因此立嫡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庶子也有亲疏之分,顺治唯一宠爱的董鄂氏于1657年生下皇四子,顺治帝欣喜若狂,不仅颁布大赫诏书,称其为“朕第一子”,并且祭告天地宗庙,接受百官朝贺。

这其实已经表明顺治想立此子为储,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皇四子出生后三个月便夭折了,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追封为荣亲王。

自此,第一继位人退出了这场帝位角逐。

爱妃仙逝 痛不欲生

1660年9月,身体一向柔弱的董鄂妃因遭丧子之痛的打击,身染沉珂,不幸薨逝。顺治悲痛万分,不仅追封为孝献皇后,甚至逾越祖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又还命大学士金之俊为其立传,并亲自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

董鄂妃死后,顺治万念俱灰,萌生了皈依佛门的念头,经茆溪森剃度成为光头天子,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最终让太监吴良辅替代出家。1661年正月,顺治身染天花,病情危急。他召敬重的“玛法(满语中老爷爷的意思)”汤若望入宫,表示想传位于堂兄安亲王岳乐。岳乐战功赫赫,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也是顺治一向倚重的满族亲贵之一。

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虽有不妥,但帝系转移会产生更大的危机,于是力劝顺治将帝位传给儿子,并指出皇三子玄烨身染天花而不死,是福泽深厚之人。不久顺治帝驾崩,年仅24岁。

自此,第二继位人也退出了赛场角逐。

太后决定 鼎定乾坤

顺治帝8位皇子中,皇长子牛钮和皇四子早夭,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皆不足3岁,虽有资格却不俱备争夺帝位的实力。

因此,只剩下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和皇五子常宁参与角逐。福全当时9岁,顺治曾问过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为贤王”;玄烨当时8岁,勉强凑合;常宁只有4岁,年龄偏小。更重要在于,当时的最高决策者孝庄太后也跟汤若望想到一块去了,玄烨身染天花而大难不死,看来是福大命大之人,至少不担心以后再染此恶疾,于是决定立皇三子玄烨为帝,定年号康熙,命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自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康熙之治。


历史茶坊


顺治的八个儿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嫡子,也就是说他的第一任皇后孟古青(孝庄太后侄女,废后)并没有生下儿子,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孝庄太后侄女)也没有生下儿子,那么皇位继承权自然只能从庶子里面选择!

所以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受不受宠都不重要,他已经入围了皇位继承资格!而且关键在于他生了天花居然没死(在古代得了天花很难活下来),这在古人眼里属于福报,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离皇位更进一步!

康熙虽然是顺治的第三子,但他的大哥牛纽早夭直接出局,二哥福全没有野望(只愿为贤王)自愿放弃,那么按照皇位继承顺序,自然也就轮到他了。


当然,康熙登基时他还有一个四岁的五弟,两岁的六弟,一岁的七弟和八弟,但年纪太小了,在清初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里,实际上是极其不利于皇权的巩固!

玄烨生母孝康章皇后(追封)佟佳氏属于汉军八旗中的襄蓝旗,而且她的父亲佟图赖是汉军八旗中的鼎力战将,所以立玄烨可以团结汉军八旗的力量,这一点孝庄太后是非常清楚的。

这样一来,清朝皇室就能控制满洲八旗的一部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全部,加上玄烨有福报(得天花不死),那么皇位当然非他莫属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满人世代居于高寒的东北地区,对天花这类传染性很强的恶性疾病抵抗力差。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死于天花,董鄂妃和顺治亦是死于天花。入关之后每年都举行迎接豆神娘娘的仪式来祈求不得天花,可见满清对天花有多畏惧!清朝皇帝更是每年夏季都要到承德避暑,也称“避豆”。

康熙幼年患天花,不仅没有危及性命,仅是脸部留下几个麻点。由于对天花有了终身免疫力,竟成了他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顺治临终确立储君时,曾询问过汤若望,汤推荐皇三子玄烨,同样身染天花的顺治觉得立玄烨为储君再合适不过。



当时,顺治的八个皇子,皇长子去世的早,二皇子福全,无意争夺皇位(是否以退为进不可考)。康熙的四个皇弟年纪都尚小。由于康熙早年患病的经历,加之年龄相当又有能力,所以皇位非他莫属。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五经博士


公元1643年9月,清太宗皇太极未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他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退让。17天后在各方妥协下,年仅六岁的福临(顺治皇帝)登基,成为大清入关第一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顺治皇帝在位时的两任皇后均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属于彻底底的政治联姻,顺治与她两人可以说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感情而言,第一位被废黜了皇后,贬为静妃,第二位迫于孝庄太后的劝阻,顺治才没有再一次将皇后废黜,她们二人均没有产下皇子,所以顺治没有嫡子。

1656年,顺治皇帝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董鄂妃,顺治对董鄂妃的爱,可以说波澜壮阔,两千多年来无出其右者,顺治帝要加封董鄂氏为皇后,遭太后强烈反对,顺治无奈只好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1657年,董鄂妃生下了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不顾之前三个儿子的存在,公然称之为“此乃朕之第一子”, 并且祭告天地宗庙,接受百官朝贺,这种规格比之嫡子规格还高,并有意立为太子,但是皇四子不足百日变夭折了,令顺治皇帝和董鄂妃伤心不已。顺治皇帝下令追封其为荣亲王,并修建了高规格的陵寝,足可见顺治帝对这个儿子的疯狂宠爱。

1660年9月,身体一向柔弱的董鄂妃因遭丧子之痛的打击,身染沉珂,不幸薨逝。顺治悲痛万分,她死后两天,他就追封其为“孝献庄和至德宜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自撰写悼文,顺治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以及所有公主和命妇都要哭丧。下葬时为她抬棺的都是满洲八旗贵族中的二三品大员,顺治赐死30宫女陪葬董鄂妃,顺治命108名僧人为其诵经21天,在清代也是绝无仅有,又还命大学士金之俊为其立传,并亲自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

董鄂妃死后,顺治万念俱灰,萌生了皈依佛门的念头,不理朝政,独居养心殿,从早到晚悲痛不已,思念成疾,1661年正月,顺治身染天花,病情危急。

顺治帝8位皇子中,皇长子牛钮和皇四子早夭,此时二儿子福全9岁,三儿子玄烨8岁,五儿子长宁5岁,其他的三个都不满4岁。

当时虽然天下已基本大定,但是南明皇帝朱由榔尚在,反清势力依旧不时敲打清朝统治者脆弱的神经,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永固,孝庄皇太后必须选一个合格的皇位接班人。

看着一群不到10岁的孩子,孝庄皇太后非常苦恼,最终集思广益决定由三子玄烨继承大统:

玄烨生母孝康章皇后(追封)佟佳氏属于汉军八旗中的襄蓝旗,而且她的父亲佟图赖是汉军八旗中的鼎力战将,佟家人在朝中身居要职,在当时甚至有“佟半朝”的说法。当时不论哪位年幼皇子继位,都将是主少国凝,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都可能趁机作乱,而皇子的亲娘家的势力也可保年幼的康熙皇帝皇位稳定,保大清的基业稳定。

幼时的玄烨非常聪明,写文章背诗都是阿哥中的翘楚,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同别人的志向,据说康熙六岁时,顺治帝曾问其他皇子有何志向,其他皇子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康熙的回答则是“原效法父皇”,这里就可以看出康熙从小就志存高远,长大后自然能有治理好国家的才干。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是顺治的老师、任职钦天监监正,并且先后治好了孝庄太后和皇后的病,所以在颇具威望,他说,这些阿哥中,只有玄烨得过天花并且痊愈,得过天花还能活下来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

这是一个非常坚实的理由,当时天花无法医治,只能凭天由命,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有两位都是死于天花、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也是得天花死的,毕竟当时顺治的孩子都太小了,无法看到他们的未来,为了保证大清的皇位不再出现混乱,玄烨得过天花的情况成了最大的优势。

自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康熙之治,康熙在位61年,励精图治,开创了大清盛世,成为“千古一帝”。


美丽青春您真痘


顺治这个不得宠的庶子就是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康熙皇帝。


根据历史记载顺治有八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皇四子荣亲王、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根据汉人的传统,皇位的传承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满人并没有这个传统,皇太极和顺治都不是嫡子,再说顺治皇帝在位时虽然先后有两位皇后,还有一位追封的孝献皇后,但是悲催的顺治却没有嫡子。

其实如果皇四子荣亲王没有夭折,那么皇位基本上没有悬念,皇四子的生母就是顺治时期备受宠爱的董鄂妃,他出生时顺治曾祭告天地大赦天下,这都是皇太子的待遇,可惜孩子只活了几个月就夭折了。

这八个儿子中皇长子和皇四子早在顺治年间就夭折,都只活了几个月,皇四子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剩下的几个弟弟当时年龄更小,顺治驾崩时皇五子常宁年仅四岁,皇六子奇绶仅两岁,皇七子和皇八子都是襁褓中的婴儿。

分析当时的局势可以发现虽然天下已基本大定,但是南明皇帝朱由榔尚在,反清势力依旧不时敲打清朝统治者脆弱的神经,此时若立幼主不利于社稷。

所以在顺治帝的皇子中只有年龄相差不过半岁的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相对比较适合继承皇位。

根据历史记载,福全从未奢求过皇位,他的梦想是“愿为贤王”,那么实际上玄烨就成了唯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康熙曾经出过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一种非常烈性的传染病,致死率极高,顺治皇帝便是死于天花,但是天花有一个特点就是痊愈后即可获得终身免疫,康熙幼时曾经出过天花后痊愈,因此这成为了他在皇位继承中的一大优势。

综上所述,康熙成为了顺治皇帝八个儿子中最有优势的继承人,而历史也证明顺治给大清王朝选了一位圣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