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黃皓是如何一步步權傾朝野的,諸葛亮為什麼不除掉他以絕後患?

小刀文史


中國歷史上的宦官當政,莫不是來自於皇權的默許、縱容、衰弱,宦官的權力從來就是來自於皇權,依附於皇權,卻最終對皇權形成了威脅。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內的宦官黃皓莫不是如此,沒有劉禪的默許、縱容,以及劉禪的衰弱、昏庸,哪裡會有黃皓專權的機會。黃皓一步步權傾朝野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蜀漢政權一步步衰弱的過程。

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政權是採用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外儒內法與丞相制。表面是儒學治世,實際上是法家治國,丞相是整個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具體事務,皇帝只是決策人和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換句話說就是:諸葛亮是實際掌權者,劉禪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

並且劉禪也說過這樣的話:政事葛氏,祭由寡人。意思是:所有的政事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只負責祭祀。

諸葛亮時代對皇帝劉禪管得是相當嚴格,不僅對劉禪的讀書要管,生活要管,交往什麼人要管,甚至連劉禪後宮納妃娶老婆也要管,雖然從儒家君為臣綱的三綱五常來講,這些約束行為有悖常理,但從培養劉禪的治國能力以及引領蜀漢朝常堂的正氣之風來講,是有益的。

一個處處被壓制的皇帝,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劉禪即使再大度,他也是活得非常鬱悶的,不僅諸葛亮管著他,即使諸葛亮在外征戰時,朝中也有董允、蔣琬等人約束劉禪,劉禪雖然樂得清閒,可是從內心來講,肯定是極度壓抑的。

這個時候黃皓出現了,蜀漢政權是劉備在公元221年建立的,這個時候才開始有宦官存在,僅僅2年之後,劉備去世,17歲的劉禪成為蜀漢政權的第二任皇帝,而宦官黃皓很有可能與劉禪是同齡人,陪伴劉禪在皇宮中的一切生活。

由於諸葛亮時代的清明政治,劉禪迫於諸葛亮的威嚴,一般不會做出有悖常理的事來,整個蜀漢朝廷為官者也大多是清正嚴明的君子之臣,對於這個名義上的天子劉禪,群臣似乎更加敬重諸葛亮而非劉禪。

但是宦官黃皓不同,黃皓是依附於劉禪的,不僅事事聽從劉禪的命令,而且極盡阿諛奉承之言,處處討好皇帝劉禪,根本不會管劉禪做的事是對還是錯,是奢侈還是浪費,只要是劉禪的命令,黃皓基本上原封不動照辦,即使這個命令不合諸葛亮的心意。

就這樣,在極度鬱悶之中的劉禪視黃皓為絕對的心腹,沒有人會不喜歡黃皓這樣的人,尤其是處處受約束的劉禪,但是在諸葛亮時代,黃皓也僅僅只是皇帝劉禪身邊的宦官而已,跑跑腿,傳達一下命令,沒有任何實際權力。

諸葛亮去世之後,蔣琬和費禕先後執政,劉禪改變了蜀漢的政治結構,廢除丞相,設尚書檯處理實際政務,實際上就是採用了東漢的政治結構,尚書檯作為皇帝處理政務的助手,削弱了丞相一家獨大的權力,而皇帝劉禪的權力在蔣琬和費禕時代比諸葛亮時代應該大得多,雖然仍有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約束,但是實際效果已經大打折扣,劉禪也更多的參與了朝政。

皇帝劉禪的權力增大,也意味著宦官黃皓的權力增大,因為黃皓是劉禪身邊的近侍太監,幫劉禪處理身邊繁雜的事務,劉禪是皇帝,辦事都是要靠大臣去辦的,而黃皓作為劉禪身邊的近侍,是得到機會最多的人。因此在後諸葛亮時代,宦官黃皓開始活躍起來,但由於蔣琬、費禕、董允這些賢臣還在的時候,黃皓始終被壓制。

黃皓真正開始出頭是在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全部去世之後才開始的,這個時候諸葛亮留下的政治遺產和接班人全部消耗殆盡,陳衹開始擔任尚書令成為蜀漢朝廷的執政者,陳衹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只不過他處理政事的手段與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不同,蔣琬、費禕、董允等人是嚴防宦官插手政務,而陳衹改為與宦官溝通,互為表裡,陳衹處理朝政,黃皓處理內朝。

陳衹是蜀漢最後一個支持北伐的尚書令,正是因為陳衹的存在,姜維才能在前線北伐同時黃皓也無法扳倒姜維,同時陳衹是最後一個能壓制黃皓的蜀漢官員,陳衹時代,黃皓雖有插手內朝事務,但對於外朝,始終是陳衹執政,只要不觸犯原則問題,陳衹對黃皓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陳衹死後,黃皓才真正開始得勢,開始把手伸到外朝,蜀漢朝廷再也沒有人能制衡黃皓,黃皓開始一路高升,從黃門令(宦官小頭目)升為中常侍(皇帝近侍掌管機要),奉國都尉(掌管皇帝車駕),開始逐漸掌握大權,皇帝劉禪對外的聯絡窗口被黃皓把持,官員想要見到劉禪,或者向劉禪報告事情,都要先經過黃皓。

蜀漢晚期的尚書檯由樊建、諸葛瞻、董厥把持,尚書令是樊建,樊建雖然沒有與黃皓同流合汙,也無法制衡黃皓,而作為諸葛亮兒子的諸葛瞻則更是離譜,為了扳倒姜維,諸葛瞻反而與黃皓合作,為了反對北伐的政治目的,諸葛瞻枉為諸葛亮兒子竟然與宦官合作。

尚書檯雖然不是黃皓把持,可是尚書檯議論的政務都要經過黃皓傳達給皇帝劉禪,這就無形中加重了黃皓的權力,包括蜀漢各地的軍情報告、政務文書都要經過黃皓轉給劉禪,實際上劉禪已經被黃皓隔絕與外,就連魏國大舉進攻蜀漢的緊急軍情,也被黃皓扣下不表,耽誤了整軍備戰的時機,這也是蜀漢滅亡的一大原因。

蜀漢到了晚期,基本上就是黃皓把持朝政,作為皇帝的劉禪雖然也管事,但是很信任黃皓,這可是他從少年時期就一路陪伴過來的宦官,又聽話,又會奉承,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劉禪無能,才造成黃皓專權的結果。

一個無能的皇帝,身邊才會產生一個專權的宦官,皇帝英明,是不可能會產生黃皓專權這種結果的,所以說劉禪才是黃皓專權最大的責任人,而不是諸葛亮,在諸葛亮時代,黃皓即使有野心,也只能做低調、安靜的小太監,諸葛亮即使有通天之才,也不能發現這個將來的野心家,也不可能把所有宦官都殺了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黃皓是蜀漢後主劉禪身邊的小太監,可是他在蜀漢後期的朝廷裡,卻是個舉足輕重的人。他專權亂政,禍亂朝綱,對蜀國的滅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既然如此,聰明一世的諸葛亮為何沒能早點除掉他,以絕後患呢?

(黃皓劇照)

公元223年,63歲的劉備在白帝城病逝,17歲的劉禪在丞相諸葛亮等人擁護下,在成都扶柩稱帝。

黃皓也就是在此時作為近侍跟隨劉禪,官職是黃門令。

劉禪雖說是一國之主,但他年少缺乏政治才幹,因此勞模諸葛亮為了蜀漢的安定和未來,只能獨掌軍政大權,並對劉禪悉心栽培,指望自己百年之後,他能挑起蜀漢大任。

劉禪是官二代,從小養尊處優,並不具備吃苦的能力。諸葛亮把治國重任擔在肩上,他並不擔心諸葛亮會謀反篡位,反而因為有人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活給幹了,而樂地做起了甩手掌櫃。

在這樣的環境下,黃皓縱有權力的慾望,也不敢露出野心,因為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

不過,黃皓雖說摸不到權力的邊,但他卻極善諂媚,哄得劉禪非常高興,對他也非常親近。

公元234年,諸葛亮命殞五丈原,蔣琬接替了諸葛亮的位子。

當時宮中能主事的,還有侍中郭攸之和董允。

郭攸之為人寬容,遇事少有責難,因此算是個不管事的主。

黃皓見此,認為擅權專政的機會到了,仗著自己是劉禪身邊的寵臣,對權力有了覬覦之心。

不過,很快黃皓就發現朝中還有個人,就連劉禪都畏懼他三分。

(董允劇照)

這個人就是侍中董允。

董允為人正直,眼裡容不下沙子,劉禪在諸葛亮去世不久,曾提出要擴充後宮,但遭到董允極力反對,只得做罷。此後,劉禪每有不當的行為,董允總是對他及時匡正,因此他對董允生了畏懼之意。

董允看出黃皓的狼子野心,時常對他斥責,並勸諫劉禪一定要遠小人而親賢臣。

在董允的約束下,黃皓不敢在朝政上指手畫腳。

公元246年,董允也病逝了。

在大將軍費禕的舉薦下,“矜厲有威容,多技藝,挾數術”的陳祗接替了董允的官職。

陳祗雖像董允一樣有威容,可是他卻和董允不一樣。他一心想要升官晉爵,對劉禪有求必應,與黃皓也關係甚密,互為表裡。於是,兩個人各謀所求,很快黃皓便得到了干政的機會。

這樣做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陳祗也很快就成了劉禪身邊的寵臣,在朝中位高權重,甚至超過了領兵在外的大將軍姜維。

可是,混得再如魚得水也得有個好身體,陳祗偏偏缺這個,所以不久他就病逝了。

陳祗去世後,朝中就沒有了能剋制黃皓的大臣。在他的阿諛奉承中,劉禪一再提拔他,很快他就從一個小小的黃門令,升為奉車都尉。

黃皓位及人臣,在朝中行事跋扈,打壓異己,因此大臣們對他漸生恐懼。

劉禪的弟弟劉永認為黃皓禍亂朝綱,多次向劉禪進諫,希望劉禪能驅逐黃皓。

劉禪昏庸,竟聽黃皓挑唆,反而對劉永起了戒備之心。十多年都讓他只准留在封地,不允許他朝拜。

(姜維劇照)

黃皓肆意安插心腹在重要的職位上,對那些不肯屈從於他的官員,不是貶謫就是革職。因此,朝中官員對他多有懼怕。就連統領政事的諸葛瞻、董厥等人為了明哲保身,都對他專權擅政的行為多有包庇。

姜維見黃皓幾乎控制了朝廷,在政事上更是到了由他說了算的地步。再加上姜維數年北伐都敗多勝少,黃皓藉機向劉禪舉薦依附自己的閻宇,想用閻宇替代姜維的大將軍職務。

因此,姜維對黃皓頗為忌憚,數次進諫劉禪,希望能誅殺黃皓。

可是劉禪卻安慰姜維說,黃皓不過是個小人,不用太在意他。之後又讓黃皓給姜維道歉,於是再不提此事。

姜維見朝中多是黃皓的黨羽,再加上劉禪又對他百般庇護,害怕遭遇不測,索性請兵於沓中屯田,從此再不敢回成都了。

自此後,朝中再無人反對黃皓。劉禪又一味只顧玩樂,朝政事務,皆由黃皓作主。

可惜黃皓並非能臣,他一方面慫恿劉禪縱情聲色,另一方面遇到政治大事,他竟然常常用神鬼巫術來處理,並安撫劉禪。

沒過多久,蜀漢國力便更加衰弱,社會也更加動盪不安。

魏國得知蜀漢的情況後,派出鍾會、鄧艾攻打蜀國。由於劉禪毫不防備,鄧艾出奇兵,不費吹灰之力便將蜀國滅亡。

鄧艾要殺他,他賄賂鄧艾身邊的人,結果活了下來。不過後來,司馬昭又重新把他抓起來,凌遲處死。

(參考史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諸葛亮時黃皓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宦官 要諸葛亮殺黃皓 諸葛亮自己都覺得丟臉

在諸葛亮的眼裡,和劉禪眼中是一樣的:

“皓趨走小臣耳”

諸葛亮沒有理由殺黃皓。不要說諸葛亮,蔣琬、費瑋、董允三人都沒有殺黃皓的理由。

黃皓後期之所以能夠專政,不是因為黃皓能力有多強、陰謀有多高,而是因為:

蜀漢治理無人。

也就是說,之所以有黃皓專權,根本原因在於姜維、諸葛瞻、董厥等人治國能力不足。

諸葛亮、姜維、費瑋、董允、呂乂、陳祗等執政之後,繼續執政的諸葛瞻、董厥、樊建3人治國能力低下,以至於讓只有顧問權力的中常侍黃皓得到朝廷文武官員的支持而得以專政。

“時中常侍黃皓用事,厥、瞻皆不能矯正,士大夫多附之”。《資治通鑑》的記錄,說明了黃皓專政並非不得人心,而是很受蜀漢官員的歡迎,不滿黃皓的只有姜維、樊建等少數人。

黃皓干政是董厥、諸葛瞻、樊建三人能力不足的替補

董厥思慮精密,但很可能缺乏決策能力;諸葛瞻聰明早熟但思想頑固,難以聽進他人建議;樊建,才能不及宗預,過於追求恬適。

董厥,諸葛亮評價是“良士”、“思慎宜適”,這說明董厥適合做謀士,不適合做治國的丞相;

諸葛瞻,諸葛亮評價是“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時人評價是“工書畫,強識念”,這說明諸葛瞻雖然聰明但畢竟固執,不懂變通;

樊建,相比孫權很看重的宗預,諸葛恪評價是“才識不及預”,這說明樊建能力不行。

董厥、諸葛瞻、樊建3人能力不行,那麼黃皓能力就比他們3人強嗎?

並非如此,黃皓專政,更多是黃皓遵循好友兼前中書令陳祗治理模式。

呂乂、陳祗不同蜀漢治理模式

在董允死後,呂乂接任了中書令,開始治理蜀漢。246-251年這5年是呂乂治理時期。呂乂治理時期主要是注重法治,講求的是效率和實務:

“眾事無留,門無停賓”
“為政簡而不煩,號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

251年呂乂去世,陳祗接任尚書令,開始治理蜀漢。251-258年這7年是陳祗治理時期。陳祗治理主要是注重人和,注重上下行政溝通:

“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

這是劉禪對陳祗的評語。意思是陳祗注重大家團結,和氣生財,大家都很滿意。即用良好的人際關係去推動政務的實施和處理。

呂乂用法治,陳祗用人和。和陳祗關係良好的黃皓,自然是想繼續用陳祗的人和模式去治理蜀漢,因此才有“士大夫多附之”這一結果——否則朝臣們幹嘛附和一個小小的中常侍?

黃皓專政,是朝臣們對董厥、諸葛瞻、樊建治理能力不滿的結果。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黃皓,三國時期蜀國的宦官,他的官職從黃門丞升到了中常侍,再到奉車都尉,可謂是一升再升,之後總攬朝政,蠱惑劉禪,甚至排擠姜維,導致姜維屯兵,為何劉禪身邊有這樣一個奸臣,諸葛亮卻不知曉,要知道諸葛亮經常叮囑阿斗“親賢臣遠小人”。

黃皓官職的升遷首先要分兩個階段,以公元246年為分界線

一:諸葛亮在時不露聲色,董允在時止步不前

黃皓的出生年月不詳,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他死於公元263年,也就是說,黃皓在公元246年之前一直都是個小羅羅,只是劉禪身邊的一個小太監,官位也只是黃門丞,並沒有參與政事的權限。這主要得益於兩個人的震懾,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董允,諸葛亮於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

公元223年,劉禪在成都繼位,時年17歲,此時的黃皓也開始跟隨劉禪,但是諸葛亮擔任蜀國丞相時,劉禪也並沒有什麼權力,諸葛亮總覽大權,所有決策都由自己決定,因此黃皓自然也撈不到什麼權利,再加上諸葛亮的震懾,黃皓也不敢露出野心。

直到234年,諸葛亮去世,此時的黃皓跟隨劉禪也有十多年,劉禪也非常寵信他,但是黃皓卻還是個黃門丞,官職並未上升,這主要得益於另一個人,也就是董允,蜀漢傑出重臣,董允深知黃皓的為人,因此每當黃皓阿諛奉承,處心積慮向上爬時,董允都會正顏厲色的匡諫劉禪,讓他遠離黃皓,同時責備黃皓,黃皓因為懼怕董允,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陳袛接任其官職。

陳袛黃皓互為表裡,黃皓官職一升再升

陳袛也是劉禪的寵臣,官至尚書令,鎮軍將軍,權力最大時超過了姜維,雖說假意與黃皓交好,但正因如此,黃皓才有了干預政事的機會,尤其是在公元258年,陳袛去世之後,黃皓便開始把持朝政,因其禍國殃民,劉禪的弟弟劉永經常諫言,讓劉禪遠離小人奸臣,然而黃皓仗著得寵,開始離間劉禪劉永,導致劉永十幾年都未曾見到劉禪一面。

當時也有很多蜀漢官員看不慣黃皓飛揚跋扈,但是都被黃皓給解決,以至於蜀漢官員懼怕他的勢力,開始包庇黃皓,公元262年,姜維終於忍不住,黃皓干預朝政已經達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姜維上書劉禪將其處死,但是劉禪卻說“他只是個小人物,回頭讓他給你道個歉吧”,就這樣此事不了了之,姜維見此情形,知道黃皓在朝中勢力不一般,為了避其鋒芒,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三國演義》黃皓被司馬昭凌遲處死

其實在正史中,黃皓的結局並沒有說明,而是在演義中增加,黃皓整日陪劉禪吃喝玩樂,以至於鄧艾攻進蜀地,劉禪卻還沒有絲毫防備,鄧艾聽聞黃皓奸詐陰險,要將其斬首,然而卻被黃皓用重金賄賂,所謂躲得過初一躲不了十五,蜀國滅亡後,黃皓最終還是被司馬昭給凌遲處死。

綜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在位時,黃皓根本沒有嶄露頭角,只是劉禪身邊的一個小跟班,諸葛亮並沒有注意到他,諸葛亮也沒有演義中說的那麼傳神,還能預知黃皓干預朝政、禍國殃民,也不會預知魏延腦後有反骨,換句話說,除非黃皓在諸葛亮總覽大權時出來蠱惑劉禪,恐怕早就被諸葛亮斬了。


貓眼觀史


蜀漢後期政局異常複雜,處在權利風暴中心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黃皓,一個是姜維。黃皓把持了後方的朝政,姜維把持了前方的軍權,所有大臣圍繞兩人分成兩派。姜維是主攻派,黃皓是主守派。而黃皓只是一個宦官,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權傾朝野呢?諸葛亮當初為什麼不除掉他呢?

首先說諸葛亮對黃皓的態度,黃皓是劉禪的近侍,而劉禪繼位時年僅十七歲,正是貪玩的年齡,所以黃皓對他來說就是個玩伴。黃皓是個宦官,能教劉禪的只是一些走馬追兔的遊戲而已,諸葛亮怕劉禪貪玩耽誤上進,總是提醒劉禪要將注意力放到國事上,而對於黃皓,諸葛亮派董允去監視他,防止他有進一步的想法。

當時劉禪身邊能人頗多,董允與費禕為黃門侍郎,而黃門侍郎是天子近臣,掌握中樞機要。羅憲為太子舍人,負責教導太子一些軍務。這些人都忠正不阿,惟有黃皓顯得有些小人氣,因此,此時的黃皓掀不起任何風浪。

諸葛亮死後,尚書檯歷任蔣琬、費禕、董允。而隨著劉禪年齡越來越大,對黃皓越來越偏愛。黃皓開始有接觸權利的苗頭。這時董允總是時時的訓斥黃皓,黃皓忌憚於董允的威嚴,不敢有大的行動,至董允死,職位不過黃門丞,黃門丞只統管宦官,不參與朝政。

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董允死後,陳祗接管尚書檯,而陳祗的出現對黃皓來說是個轉機,為什麼這樣說呢?陳祗諂媚,是個兩面派,他既討好劉禪及黃皓,又討好姜維,是個典型的牆頭草。於是朝中出現了這樣的局面,陳祗一面激烈的支持姜維北伐,又暗地裡支持黃皓參政,至此,黃皓登上蜀漢的政治舞臺。

陳祗死後,黃皓加速了專權的步伐,他由黃門丞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成為掌握中樞機要的宦官。當時的許多大臣看到黃皓權勢滔天,於是紛紛投靠他。那麼黃皓厲害到什麼程度呢?

劉禪之弟劉永看不起黃皓,經常在劉禪面前進言說黃皓誤國,於是黃皓便陷害劉永,詆譭劉永的名聲,離間劉永和劉禪的關係,致使劉永十多年不能面見劉禪。

當年的太子舍人羅憲也不願意投靠黃皓,於是黃皓貶羅憲為巴東太守,讓他充當大將軍閻宇的副將,而閻宇早就投靠了黃皓,這讓羅憲噁心不已。

當時主持尚書檯的有三個人,樊建、董厥和諸葛瞻,攀建為尚書令,諸葛瞻為衛國將軍,董厥為輔國將軍,共領尚書檯。他們三個也有分歧,樊建不願意黨附黃皓,而董厥和諸葛瞻有黨附黃皓的意思。諸葛瞻和董厥都是正直之人,為什麼要黨附黃皓呢?

說起來,都是因為政治態度一樣而已。當時姜維堅定的北伐,而黃皓則建議防守,兩人勢同水火,相互不容。而董厥和諸葛瞻也認為姜維連年征伐,毫無建樹,應該休兵停戰,轉向防守,這樣才是上策。於是基於和黃皓的想法一樣,兩人黨附了黃皓。董厥和諸葛瞻還給劉禪寫奏摺,建議劉禪罷免姜維的大將軍之職,收回兵權,改任姜維為益州刺史。

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後方朝中幾乎一致抵制北伐的聲音讓姜維惶恐不已,於是姜維給劉禪寫信,說黃皓諂媚誤國,應該馬上斬首示眾。那麼劉禪知道黃皓是什麼人嗎?他當然知道,但是黃皓是他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夥伴,在情感上他更傾向於黃皓無害。

於是劉禪給姜維回信,說黃皓只是一個小人,不用太在意。而姜維懼怕黃皓讓閻宇替代自己,於是以在沓中種麥屯兵為由滯留隴西,以求保全兵權和性命。這時魏國司馬昭派鍾會治兵關中,有入侵漢中的跡象。姜維寫信給劉禪,提醒劉禪早做戒備。而黃皓則進言說魏兵絕對不會進兵,放心吧。

劉禪選擇相信了黃皓,大錯至此犯下,後司馬昭任命鍾會為伐蜀大將軍,兵分三路伐蜀,成功的擊潰蜀軍,迫降了成都。劉禪迫於形勢投降,後司馬昭認為黃皓禍國殃民,於是將他凌遲處死。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黃皓專權始於陳祗理政,在此之前由於董允的壓制,黃皓只是一個宦官首領而已(黃門令)。陳祗死後,黃皓成為中常侍,掌管中樞機要,左右了朝綱,連當時執掌尚書檯的諸葛瞻和董厥都黨附了他,可見其權利之大。後黃皓誤國,致使劉禪對曹魏伐蜀毫無準備,在蜀國滅亡後自己也被凌遲處死,他的結局可謂是大快人心!


每日趣評


在諸葛亮時期,黃皓僅僅只是個陪著劉禪的小宦官,根本注意不到他。

諸葛亮去北伐的時候,擔心劉禪太年輕,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安排了董允做為侍中,協助劉禪處理宮內事務。董允為人正直,是劉備任命的太子舍人、太子洗馬,劉禪即位後,又任黃門侍郎。

董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劉禪日益寵信黃皓,黃皓時常獻媚劉禪,阿諛奉承,處心積慮的往上爬。每當這時候董允便正顏厲色的勸諫劉禪,再去責備黃皓,黃皓很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為,直到董允去世之時,黃皓還是個黃門丞。

做為一個宦官,黃皓天天待在劉禪身邊,巧言令色,巴結取悅,逐漸獲得劉禪的寵信,黃皓還擅長表演鬼神巫術,更得劉禪器重,這給他把持朝政奠定了有利基礎。

董允去世後,接替董允的侍中陳祗為人諂媚,跟黃皓互相結黨,狼狽為奸。黃皓開始有機會接觸朝政。甚至陳祗死後,黃皓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陳祗之後,樊建、董厥、諸葛瞻統領朝政,能力不行,不僅不能阻止黃皓的行為,也不能及時糾正劉禪的錯誤。

黃皓善於排除異己,劉禪的弟弟劉永憎惡黃皓,他就在劉禪面前詆譭劉永,使得劉永十幾年不能面見劉禪,眾多的大臣都依附他。姜維當時在外領兵,回來後發現黃皓擅權,就稟告劉禪處死黃皓,劉禪認為黃皓就是一個小人,不用太在意,就讓黃皓向姜維謝罪。姜維發現黃皓在朝中勢力龐大,害怕被害,就辭官去沓中屯田。自此,再也沒有能壓制黃皓的人了,黃皓可以總攬朝政。

黃皓擅權,一是黃皓善於獻媚,得劉禪寵信;二是劉禪後期朝中人才缺乏,無人可以壓制他。最終導致蜀國滅亡。

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姜維上書劉禪說鄧艾發兵攻打成都,黃皓以鬼神巫術做出判斷,告訴劉禪敵人最終不會來的,劉禪就沒做任何準備,朝中大臣也不知道這事,結果鄧艾軍至,蜀國滅亡。


朱君看史


各朝各代,宦官專權頻頻發生,這也是很多朝代走向衰敗的重要因素。東漢末年,便有十常侍把持朝政,導致天下大亂。緊接著到了劉禪時期,又出現了宦官黃皓當政,慢慢摧毀了劉備辛苦建立的蜀漢。

黃皓一笑很傾城

黃皓專權記之一:好好服侍劉禪,野心漸漸膨脹。

劉備生劉禪比較晚,對劉禪的培養可沒有落下,給劉禪配了強大的導師陣容,包括諸葛亮、伊籍、董允、霍弋、來敏等等,但這些人和劉禪相處的時間,肯定比不過宦官黃皓,他畢竟是一天到晚服侍劉禪的“男人”。

想來黃皓對幼年劉禪的“言傳身教”也不少,不然劉禪不會和黃皓這麼親密。公元223年,劉禪正式登基,年齡是17歲,基本有點懂事了,而黃皓伺候了他那麼久,終於可以緩口氣了,心想是時候為自己謀點私利了。

劉禪、黃皓相親相愛

黃皓專權記之二:初步弄權遭遇董允怒懟,諸葛亮時期還是收斂為妙。

藉著劉禪對自己的寵愛,黃皓嘗試往上爬,想要加官晉爵,但在諸葛亮時期,蜀漢的能人志士還挺多的,劉禪的老師董允便是諸葛亮專門派去匡正劉禪行為的忠臣。

董允彷彿是黃皓的剋星,由於董允管得嚴厲,劉禪的後宮得不到過分充實,劉禪的玩樂生活也不得不減少,黃皓每回有個餿主意,董允就把他懟回去。因此,董允在世一日,黃皓害怕他,官位不過只是黃門丞。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諸葛亮執政時期,為什麼不把黃皓除掉以絕後患呢?

猜測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那時候黃皓的行為還比較收斂,達不到影響朝政的程度,對於一個普通的宦官諸葛亮幹嘛要針對呢?其二,諸葛亮對董允的信任,董允為人剛正,定能衷心勸諫劉禪。諸葛亮死後,董允還在的呀。

董允


黃皓專權記之三:剋星董允一去世,開始把持朝政了。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了,由陳祗繼任,來擔起“匡正”劉禪的任務,可陳祗並不是劉禪的老師,和劉禪的感情並不深,朝中資歷尚淺,自然不是宦官黃皓的對手,他只好和黃皓互為表裡,不制止他胡作非為。

這麼一來,陰險的黃皓就得逞了,他把持著朝政,漸漸開啟專權模式。

黃皓形象

黃皓專權記之四:蜀漢朝堂百官間,打聽打聽誰是爹。

公元258年,陳祗病死了,這時候“朝中大佬”蔣琬費禕也都不在了,蜀漢的軍權基本在姜維手中,姜維時常在外,政權名義上是由樊建、董厥、諸葛瞻三人掌握,實際上是黃皓隻手遮天。劉禪對黃皓言聽計從,這三人完全鬥不過黃皓。

如何得知這時期黃皓已經隻手遮天了呢?

其一,劉禪的弟弟劉永十分痛恨黃皓,黃皓為排除異己,常常在劉禪耳邊說劉永的壞話,劉禪果然疏遠了劉永,以致劉永幾年不去朝見哥哥。

其二,朝中群臣大都依著黃皓,有個叫羅憲的偏偏不服,羅憲是個正直的良將,之後他一人獨守永安,為司馬家保住領地,東吳想趁機撈點便宜都沒有撈著。黃皓將他貶到巴東郡,做了個副手,埋沒了羅憲這個人才。

其三,姜維見朝中“烏煙瘴氣”,也曾勸過劉禪除掉黃皓,但劉禪根本不理睬,姜維害怕黃皓報復,就遠在沓中屯田,不敢回到朝中。

其四,就連鍾會鄧艾在準備攻打蜀漢的時候,黃皓還在那裡迷惑劉禪說:陛下,我找巫師算過,敵人最終不會過來,我們是安全的。劉禪樂呵呵地信了。

這四點足見黃皓才是蜀漢的掌舵者。

劉禪:相父,我...記...住...了...

黃皓專權記之五:一日蜀漢亡,權臣蹲牢房。

鄧艾佔領成都後,立馬將黃皓關進了監獄,之後,司馬昭下令說,黃皓奸詐陰險,禍國殃民,將他凌遲處死。這是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之一,黃皓有此報應,也算是老天有眼吧。


小刀文史


歷史上所有的宦官權力,其實都是來源自皇帝,黃皓能夠專權,和後主劉禪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章武三年(223),劉備於永安白帝城託孤於丞相諸葛亮,臨終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後來的所作所為,正如他在《出師表》中所言“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以至於“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諸葛亮名為輔政,實則為代政,導致了這一時期皇權讓位於相權。諸葛亮扮演了亞父、師傅、丞相的多重角色,同時又是當時蜀漢政權中荊襄勢力的領袖,而跟隨劉備起家,南征北戰的元從勢力消亡殆盡。劉氏父子又非益州本土人士,對益州勢力始終心存芥蒂,不能推心置腹。因此,為了政權的穩固,就不得不依靠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勢力。

所以整個諸葛亮時代,蜀漢內外朝,都是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黃皓還不知道在哪兒艱難地生存著呢?真實歷史位面的諸葛亮又不是《三國演義》裡神棍,還能後知五百年,曉得黃皓這個人要成為權宦,提前除掉,可別逗了。

諸葛亮一死,劉禪就開始逐步削弱臣權以加強君權,其中最能表現這一點的就是,在諸葛亮死後,丞相一職廢棄不用。繼任諸葛亮當政的蔣琬也不過吧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在延熙二年(公元239)又加封大司馬,但一直沒有任命他為丞相,而此時的魏國與吳國均有丞相一職,這顯然是劉禪有意而為。後來繼蔣琬的費禕、姜維要麼以大將軍錄尚書事,要麼以侍中守尚書令,不再擔任丞相或者大司馬,職權的範圍進一步縮小。以上表明後主劉禪削弱臣權加強皇權的意圖很明顯。

而通過配置自己親信勢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是古代帝王一貫做法,皇帝想要獨攬大權,但是單單靠皇帝一個人又無法使整個國家運轉,就必須下放一些權力,在下放權力的這一過程就容易出現君權與臣權之間的矛盾。皇帝為了使臣權臣服於君權,往往會從自己身邊人中尋找心腹,藉以穩固君權,而對於皇帝來說,身邊最親近的人往往是與他們有較多接觸的宦官,故漢武帝建立中朝與外朝抗衡,東漢中後期諸帝重用宦官對抗外戚,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表現。

劉禪也正是通過扶植黃皓進一步達到自己削弱臣權的目的。《董允傳》中記載董允卒於延熙九年(246),陳祗代董允為侍中,史載“皓始預政事”。蔣琬也是卒於延熙九年,《後主傳》裴注引《魏略》曰“琬卒,禪乃自攝國事。”這說明,黃皓參預國事的時候,劉禪已經開始自己處理國家事務,由此可知,黃皓在延熙九年後參預國事的做法,必定是劉禪所默許的,甚至失敗授意而為之。故當姜維奏請後主殺掉黃皓時,後主劉禪說“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這明顯是為黃皓開脫,雖然命黃皓去向姜維謝罪,也只是給姜維一個面子,姜維兼黃皓在朝中勢力已打,只好率兵到沓中種麥,以求自保。

歷史上,大凡專政亂權的宦官,都有自己的一個勢力團體,例如東漢時的“五侯”、“十常侍”,明武宗時期以劉謹為首的“八虎”。這些權閹在自己周圍聚集了一批黨羽,形成一個集團,從而達到自己專權的目的。

黃皓既然能夠專政,自然也就擁有自己的勢力團體。《華陽國志·劉後主志》曾記載“維(姜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詞而出。”這裡生活黃皓“枝附葉連”,顯然是說黃皓在蜀漢政權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

讓我們看看黃皓集團都有那些人。《蜀書·陳祗傳》有這樣的記載“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為表裡,皓始預政事”,由此可推斷,陳祗當屬這一集團中的一員。而陳祗年少有名,有謀略,深受費禕賞識,姜維因常年在外,朝政的世紀掌握著為陳祗,陳祗為了取得執政地位,結交劉禪身邊寵信的黃皓,對劉禪本人也是極力逢迎。

董允本人在蜀漢中有相當高的威望,當時庶人將其與諸葛亮、蔣琬和費禕稱為四相或者四英,在蜀人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而董允為人剛正不阿,他“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黃皓)”,因而“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對此,黃皓懷恨在心,只是在董允活著的時候,忌憚其威望,不敢為非作歹,等到延熙九年董允病死,陳祗代替董允成為侍中後,與陳祗“互為表裡”,開始構陷已經過世的董允。在陳祗擔任侍中期間,黃皓有黃門丞升黃門令,陳祗死後,黃皓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在朝中的勢力早已今非昔比,陳壽在《後主傳》中也稱此時“宦人黃皓始專政”。顯然,黃皓後來的專政與陳祗有莫大的關係,如果陳祗能夠像董允一躍正色匡主,黃皓也不敢為非作歹,而陳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與黃皓互相勾結,蜀國朝政也就不可服說了。

那麼為什麼手握兵權,曾經建議過後主殺掉黃皓的姜維,對黃皓的專權也無能為力,而只能到沓中種麥子避禍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黃皓的圈子裡不止一個陳祗,還有鎮守蜀漢東南面門戶,防範吳國入侵的右大將軍閻宇。

《諸葛亮傳附董厥傳》載:“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

這裡面瞻、厥、建指的是諸葛瞻、董厥、樊建,這三個人都是蜀漢末年的執政者,樊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也間接說明了諸葛瞻、董厥與黃皓之間有所往來,並且對黃皓“鹹共將護”。

這些人都是蜀漢末年的主要執政者,對黃皓要麼支持附從,要麼任其發展,而不能矯正弊端,使得黃皓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大,根基越來越廣,蜀漢的執政者們對黃皓的姑息縱容,也是黃皓能夠專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畔初見月


公元223年,時年17歲劉禪在成都繼位,此時的黃皓身為劉禪近侍。

劉備臨終託孤,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並對趙雲說:希望趙雲以子侄相待。劉禪是他們看著長大的,自然蜀漢的軍政的大權被他們牢牢掌控,蜀漢朝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就象個吉祥物,無權可言,因此黃皓更不值一提,當時劉禪身邊多為董允、費禕、羅憲等人,這些人都忠正不阿,一身正氣。因此,此時的黃皓掀不起任何風浪。

234年葛亮去世,已跟隨劉禪十多年的黃皓,還僅僅是個黃門丞(黃門丞只統管宦官,不參與朝政)。

劉禪的老師董允接任丞相,每當黃皓阿諛奉承,處心積慮向上爬時,董允都會正顏厲色的匡諫劉禪,讓他遠離黃皓,同時責備黃皓,黃皓因為懼怕董允,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董允曾多次上書劉禪殺黃皓,但都沒成功。

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陳祗接任丞相,陳祗是個反覆小人,他既討好劉禪及黃皓,又討好姜維,是個典型的牆頭草。至此,黃皓藉助陳袛的幫助,登上蜀漢的政治舞臺。

公元258年,陳祗病死,蔣琬、費禕也都已離世,當時樊建、董厥和諸葛瞻共領尚書檯,董厥和諸葛瞻認為姜維連年征伐,毫無建樹,應該休兵停戰,轉向防守,與黃皓政治主張一致,尚書檯三人勢同水火,相互不容。

此時劉禪也不是當初的兒皇帝了,總要喘口長氣了,憑藉劉禪的寵信,黃皓一下子從黃門令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在朝中結黨營私,排擠政敵,權傾朝野,許多大臣被逼紛紛投靠黃皓。

劉禪之弟劉永看不起黃皓,經常在劉禪面前進言說黃皓誤國,於是黃皓便陷害劉永,離間劉永和劉禪的關係,致使劉永十多年不能面見劉禪。

公元262年,黃皓干預朝政已肆無忌憚,忍無可忍的姜維上書劉禪將其處死,但是劉禪卻說“他只是個小人物,回頭讓他給你道個歉吧”,就這樣此事不了了之,而姜維懼怕黃皓讓閻宇替代自己,於是以在沓中種麥屯兵為由滯留隴西,以求保全兵權和性命。

263年魏國司馬昭派鍾會治兵關中,姜維上疏劉禪,提醒劉禪早做戒備,這份上疏被黃皓截下,進言說魏兵絕對不會進兵,劉禪把姜維的上疏拋在腦後。

後司馬昭任命鍾會為伐蜀大將軍,兵分三路伐蜀,成功的擊潰蜀軍,迫降了成都。劉禪迫於形勢投降,鄧艾欲將黃皓處死。但黃皓卻用黃金買通了鄧艾左右,竟然免於一死。後司馬昭認為黃皓禍國殃民,下令把他凌遲處死。


美麗青春您真痘




黃皓如何把持朝政的?諸葛亮為何沒有殺黃皓?

黃皓是蜀漢的宦官,精明能幹,善於諂媚,深的劉禪寵幸。歷任黃門令、中常侍、奉車督尉,蜀漢後期劉禪昏庸,驕奢淫逸,聽信黃皓讒言,朝政頹廢,黃皓開始獨攬大權,並且極力排擠北伐前線的姜維,姜維不得已以屯田養兵為藉口,暫避黃皓。後來黃皓舞權弄術,架空劉禪,任人唯親,就連鄧艾偷渡也隱瞞朝堂,致使蜀漢滅亡。劉備諸葛亮歷經千難萬險打下的江山,盡毀於黃皓之手,黃皓究竟是如何權傾朝野的,諸葛亮又為何不殺之以除後患,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黃皓如何權傾朝野。

其一彰武三年(223年),劉禪繼位,宦官黃皓一直陪伴左右,阿諛奉承,甜言蜜語,處心積慮往上爬。諸葛亮在時,黃皓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太監,並沒有什麼權利,大權盡在諸葛亮之手,劉禪也要看諸葛亮的顏色,就連李嚴也輕易被諸葛亮搬倒,宦官黃皓此時唯唯諾諾,對於朝政沒有發言權,諸葛亮也隱約感覺到劉禪身邊有小人進諫讒言,也經常勸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加上諸葛亮對於宦官嚴加限制,因此黃皓沒有機會為非作歹。



其二諸葛亮逝世後,董允擔任丞相的職務,董允對於宦官也非常抵制,但劉禪此時逐漸寵信黃皓,黃皓也是阿諛諂媚,積極奉迎,處心積慮的想要往上爬,董允也經常聽到黃皓進諫讒言,於是董允就經常正顏厲色的勸劉禪,親賢遠佞,不要忘了諸葛亮的叮囑,經常給劉禪講述賢明之君治國理念,並且多次責備警告黃皓不要多行不義。黃皓因害怕董允,因此董允在時,黃皓不敢胡作非為。



其三延熙九年(246年),董允逝世,陳袛接替董允為丞相,陳袛經常與黃皓相互依靠、狼狽為奸,與黃皓互為表裡,這樣黃皓就有了可乘之機,逐漸開始參與朝政。景耀元年,陳袛病逝,黃皓被任命為中常侍,、奉車督尉。逐步獨攬朝政,“指點江山”。劉禪的弟弟劉永對黃皓深惡痛絕,非常看不慣黃皓把持朝政,經常勸諫劉禪殺掉黃皓,黃皓得到劉禪的寵幸後,經常找藉口陷害劉永,劉禪逐漸疏遠劉永,以至於劉永十幾年都沒有見到劉禪。



黃皓後來權傾朝野,終日陪伴劉禪左右,眾多大臣都要依靠黃皓,景耀二年(259年),樊建任尚書令,姜維又經常在外打仗,諸葛瞻父子對黃皓也是不管不問,於是黃皓更加肆無忌憚的玩弄權柄,眾人都沒有及時糾正劉禪的錯誤。景耀五年,姜維因痛恨黃皓干涉朝政,勸說劉禪將其處死,劉禪說黃皓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必在意,只是讓黃皓向姜維謝罪。姜維因見到黃皓在朝中位高權重,於是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後來姜維聽說鍾會在漢中操練軍隊,請求劉禪調兵遣將,但黃皓勸阻劉禪,並且說魏軍沒有那個膽量,朝中的大臣們都被隱瞞,直到鄧艾偷渡陰平,兵臨城下。鄧艾將黃皓收押,準備處斬,但黃皓又積極賄賂鄧艾身邊的人,免於一死。後來司馬昭入蜀後,因黃皓禍國殃民,將黃皓凌遲處死!蜀國的大好和山就這樣被黃皓糟蹋,你是如何看待黃皓之死?史料中曾這樣記載:

蜀中常侍、奉車都尉。後主漸長,日益寵皓,景耀元年,皓始專政。甘陵王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姜維常征伐在外,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然樊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董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陳祗代允為侍中,與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後眾多附皓,而羅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不從。



其次分析諸葛亮為何不殺黃皓

其一諸葛亮在世黃皓並沒有實權,只是個本本分分的太監。諸葛亮為丞相時,黃皓只是劉禪身邊的小太監,蜀國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處理,最主要的是,諸葛亮最恨奸邪臣子,就連託孤大臣李嚴也被貶為庶民。諸葛亮在時,黃皓唯唯諾諾,為人處事並敢出半點差錯,劉禪也非常忌憚諸葛亮,對他更是言聽計從。因此黃皓只要敢表露半點心跡,必遭諸葛亮斬殺,因此諸葛亮並沒有找到殺黃皓的藉口,最重要的是黃皓當時真的很微不足道,對於蜀漢江山不可能構成影響或危害。



其次諸葛亮一向推崇依法治國,並且在蜀國建立嚴苛的法律體系,黃皓當時並沒有觸犯法律法規,諸葛亮並沒有理由處置黃皓,即使諸葛亮感覺黃皓不怎麼正派,也要做到執法公平,黃皓也是個聰明人,不會暴露什麼秘密,讓自己被殺,黃皓開始受寵幸、暫露頭腳是陳袛人丞相的時候,那時諸葛亮已經死了二十年左右了,因此諸葛亮沒有機會殺掉黃皓。

黃皓舞權弄術,禍害國家,最終也是被凌遲處死,為後人唾罵遺臭萬年,這也算是惡人有惡報了,你是如何看待黃皓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